天津市国泰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1700
摘要: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发展迅速,市政道路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虽对道路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水平的要求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道路建设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些弊病也油然而生,导致道路质量下降,本文将针对这些通病展开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 防范;措施
1.市政道路施工中的质量通病
1.1 土基问题
在施工中,保证道路工程质量首先必须确保路基的强度及稳定性。很多施工单位对于土路基的横坡处理相当草率,如此会造成以下后果:1.由于土路基没有及时碾压而使雨水进入土基层,含水量过高,造成“橡皮土”的现象,不适宜碾压,从而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年限。2.土路基的平整不达标,标高不准,高的地方会使结构层受到影响,低的地方又致使材料浪费。高填、桥头引道高填土、深填、半填半挖等填方大多都会在通车一段时间后出现路面变形、下沉、开裂、错缝等情况。分析有以下原因:首先,如果回填土土质不符合要求,填料的压缩系数太大,就会造成下沉问题。其次,由于冬季温度过低,未采取覆盖或保温措施的土层表皮会出现冻胀,回填后也会造成下沉。再比如压实不好,分层太厚等也使得高填土下沉。
1.2 道路基层问题
在我国的道路建设中,常采用粉煤灰加石灰再掺入碎石及适量的水,然后拌和均匀,将这样的“三渣”料作为道路的基层。但在运用中却产生了诸多问题,混合料摊铺时出现离析现象,使用机械摊铺时两侧骨料明显偏多,压实后即有带状露骨的问题,而人工摊铺又导致粗细料离析分家的现象。
1.3 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问题
有些路面在竣工后不久会出现部分或多处破损裂缝等现象,其原因如下:首先,施工单位片面追求路面平整而没有将路面达到压实标准;材料到场时温度偏低或在温度极低的情况下对路面进行过度碾压;材料配比不当,标号太低,基质沥青不达标;路面基层、路床甚至基底承载力不够造成早期破损。再者,长期的雨雪水渗入基层和土层而降低其强度和稳定性,造成早期的裂缝,逐渐演变成网状裂缝。同时,最初路面的小缝隙固然不影响道路通车,但后期由于阳光的长期照射和水分的长期侵蚀会导致表层的沥青混凝土的慢慢开裂,缩短其路面寿命。
1.4桥梁出现裂缝
桥梁出现裂缝不仅会影响结构的美观和正常的使用,而且会削弱桥梁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导致工程事故的发生。我国建设道路主要使用的材料是混凝土,而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目前在道路建设的技术问题中具有普遍性,这其中除了是桥梁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差等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施工工艺不当造成的,如:没有对混凝土强度等级加以重视,使混凝土曝露时间过长从而导致混凝土受潮变性;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配合比没有达到规范要求,只凭个人经验不按标准规定随意配比;在浇灌混凝土过程中对混凝土振捣不足或力道过猛;在混凝土模拆除后,没有给予必要的养护,导致混凝土体表缺水出现干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市政道路建设质量通病的应对对策
2.1 土基处理方案
施工单位要向工程人员作技术交底,使沟槽回填土及路基填方的虚铺厚度按机型不超过有关规定;在路基总宽度以内,要采取水平分层方法进行填筑;路基地面的纵坡或横坡陡于5:1时应做成台阶状;回填沟槽进行分段填土的时候,要分层倒退并留出台阶,使台阶高度等于压实的厚度,台阶宽等于或大于1米时,填土中的大石块需要取出,对大于10cm的硬土块要取出或打碎。
避免出现高填土下沉需要:第一,至少使用两种以上的土质进行回填,按照填土的类别差异进行相应土工实验,取其相应土质的数值。第二,按路面平行线分层控制填土标高,按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来核实填土厚度。第三,在新土和旧土的衔接处,要严格控制其接茬台阶的最小长度。防止夯实不足或漏夯,严禁填土超厚。冬季施工时应该在土层没有受到冻结的情况下进行回填压实,避免填土压实不均匀而出现土体下沉的情况。
2.2 解决道路基层问题的相关对策
首先要选择优质的三渣材料,配料要准确,拌和时间和质量要精确把握;其次要在摊铺前测量放线,根据不同情况确定摊铺的松铺系数;最后在摊铺时要将机械和人工操作相结合,采取挖掘机粗平,平地机精平,同时辅以人工合作。如出现蜂窝现象,可用少许较干二灰嵌入再次碾压,严禁在已经碾压成形的基础上补上薄层。此外,压路机的型号、碾压方法、碾压时机都对道路基层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3 桥梁裂缝的处理措施
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桥梁混凝土进行常规计算。我国规定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为0.2~0.3mm。此外,还要进行温度裂缝计算,采取隔热设计;考虑混凝土结构所处的位置,选择合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混凝土配筋率采用适当的计算模式,从材料性能方面和结构形式方面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加之以合理的施工工艺,按设计好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求进行施工,控制水泥用量及水灰比,重视混凝土振捣技术,计算好拆模时间,选用一定份量的外加剂和掺合料(对收缩和水热化影响较小),遇到高温天气时使用井水拌制混凝土,这样可以降低浇灌温度。虽然桥梁混凝土结构中出现裂缝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施工人员应该根据裂缝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采用合理的治理方法,确保道路桥梁竣工后的美观外形和使用安全。
2.4 加强对桥梁结构的安全检测
结构的安全检测是由病害诊断与结构的状态检测二个过程构成。通过结构的外观检测,就可对结构进行判断评定,确定结构的病害及位置。当结构出现病害时,结构的各种参量或其中部分参量表现出与正常状态不同的特征,这种差异包含丰富的信息,采用动力测试的方法可将这种信息进行采集并进行分析处理。传统的检测手段可以对桥梁的外观以及某些结构特性进行检测,检测的结果一般也能部分地反映结构的当前状态,但是却难以全面反映桥梁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难以对桥梁的安全储备以及退化的途径做出系统的评估,此外常规的检测技术也难以发现隐秘构件的损伤。
2.5 在现场施工中所采取的措施
经济社会,质量管理理所当然与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敲掉多少片梁、砸掉多少个这种风气好像还很流行。但如果不分轻重缓急,敲砸成风,那就必须要好好深思了。所以,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敲、砸和返工证明你质量管理没有准备好或者是做过头了。有关质量管理措施,我们一定要以保证质量、提高质量为前提,从而对质量精益求精,措施一定要合理得当、面面俱到。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不能讲人情,不能拖泥带水,该一票否决就一票否决,没有什么通融的余地,公私分明,往往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就是已形成的指令被人情所溶解了。平时严格要求项目中所有工程技术人员,对质量问题该说到的必须说到,说到的必须做到,做到的必须记录在案,形成一种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的良好工作习惯,以良好的工作质量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建设优质工程的目标。
结语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关乎政府形象和城市的市容市貌,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畅通的道路,快捷的交通,作为一座城市的窗口,直接反映出城市的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市政道路易受行政干扰和地质情况及人气等因素影响,质量难以控制。所以,在施工生产全过程中必须下功夫,把功夫用在平时,用在日常质量管理中。
参考文献
[1]肖钢.浅谈如何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j].科技信息,2009.26.
[2]周昭光.浅谈市政道路的施工质量控制[j].广东建材,2009.8.
[3]徐伟.市政工程质量通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朱国庆.浅谈市政混凝土道路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j]部探矿工程.2004.9.3.
论文作者:贾大朋
论文发表刊物: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7
标签:混凝土论文; 道路论文; 裂缝论文; 桥梁论文; 结构论文; 路面论文; 工程质量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