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延续论文_廖文宇

传统的延续论文_廖文宇

广州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每个拥有建筑文化的民族都会发展他们钟爱的形式元素,这些形式就如同他们的语言、服饰和民间传统一样拥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本文从两个时期来论述传统的利用:解放前早先传统的延续和解放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性、传统和可识别性。

关键词:传统的延续;可识别性;现代主义

在现代建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的建筑已经失去了可识别性,我们迷失了。我们中国古代建筑曾经独树一帜,美轮美奂,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如今,我们想要有自己的建筑特色还得从传统建筑中取经。

1 早先传统的延续

之前我一直认为传统是传统,现代是现代,两者分离并且对立的,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在现代建筑开始的早期,和任何新生运动一样,现代运动也只是凤毛麟角。比如说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多数建筑就仍然延续了之前的传统和本土方式。甚至就连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都从传统中获益良多:赖特曾经声称自己工作的目的就是致力于“使保守成为一个褒义词”,并且强调“这丝毫不应否认伟大建筑固有的基本法则和秩序”;勒.柯布西耶也宣称历史是他唯一的真正老师;密斯.凡.德.罗有过之而不及,他将历史作为一种需要在现代建筑语言中提炼的原则和灵感之源。由此可见,“现代主义”和“传统主义”之间的差别似乎被过分夸大了。

为定义统一的现代主义,人们必须煞费苦心,要么将某一种风格锁定在某一个时期,要么将某一个时期与某一种风格捆绑在一起。但是,各种所谓的风格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风格之间是有某种关联的,就像新艺术运动:尽管相对而言,新艺术运动本身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它强调有机、提倡从自然形态中抽象出形式的主张却影响深远。如果没有像荷兰建筑师德.克勒克留下的那些杰出的表现主义建筑遗产,爱因斯坦天文台将难以设想。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实例看出早先传统的延续。例如斯图加特火车站,它沿用了砌体形式,墙面质朴,外表敦厚,类似罗马风的形式,又能看到“红屋”的影子。它的窗上虽然也沿用了拱券,但是已经简化了很多,而且是嵌在墙体中的,方形的开窗也很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在入口处用了一个大大的罗马式半圆拱,加上一个挑檐板,仿佛新旧交融。左侧外廊虽然也用了柱子,但是柱子被简化了,柱子还是通高的,大概有三层楼高,看上去很纤细,比例宜人,并且与右侧的横向开窗形成对比,柱式这一古典元素在这被运用的恰到好处,即使是到今天还觉得很现代,一点也不过时。在斯图加特火车站,传统元素被活用的很好,传统与现代共存;还有鲁道夫.斯坦纳设计的瑞士歌德馆,该建筑用两个穹顶统领一个放射状的多边形平面,它被认为是一种代表宇宙的多面体,象征着人智学是一种信仰和理念体系的能量中心。它的外表都是一些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即使是一个圆也要分成多段,歌德馆借鉴了印度的窣堵坡形象,还加入了世界山脉的主题。但是与窣堵坡不同的是,歌德馆完全由混凝土建造,经典形象被新的材料重塑了。并且,它矿物般的切面直达卷曲的屋顶,让人联想到朗香教堂,造型独特的爱因斯坦应该也受到过启发。歌德馆不仅应用了传统还给后世的设计以启发,是一个有价值的建筑;另外还有林肯纪念堂,纪念堂位于国会大厦和华盛顿方尖碑的主轴线上是总统大道与位于波托马克河另一边的阿灵顿公墓之间的视觉连接。当时为了避免削弱国会大厦的重要性林肯纪念堂没有使用穹顶,但是它面对主轴线,所以丝毫不影响他的神圣。它明显借鉴了希腊神庙的形象,耸立于基座之上,外围一圈多立克式的柱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又有区别,其檐壁和楣构上的雕饰象征着美国各州和它们的统一;还有印度的总督府,它混合了各种历史语汇,平面组织采用了西方古典布局,外观则是参杂着印度传统的岩石护缘,上面有宽宽的凹槽。红色和金色的砂岩属于公认的德里传统,而朝上的台盆和凸缘则是典型的莫卧儿或者拉吉普特人装饰的反转。这栋建筑的穹顶独创性地融合了两种建筑原型:罗马万神庙和佛教窣堵坡,而且还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它的挑檐深远,是为了适应印度的炎热气候,墙上还有类似佛教的龛一样的窗洞。总督府巧妙地融合了西方和印度的传统,堪称殖民地建筑的一大奇迹。

2 发展中国家中的现代性、传统和可识别性

何为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是19世纪为了解决西方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而出现的形式。当它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达到成熟后被发展中国家引进,发展中国家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从农村到城镇的转变,这样必定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都会有一定差距,其最后的效果也会大大折扣,毕竟发达国家有了多年的积累。因此并不见得一味用现代建筑就是好的,于是,有一部分人就坚持沿用传统建筑。但是,这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一成不变的模仿、保守只能制造出传统建筑的赝品。我们要做的是创造出适应当下,能对目前日常生活有意义的建筑形象。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避免伪地域主义,伪地域主义只是外表披着一些“历史”,其内部还是现代框架盒子式。我们要的是现代的、真正的地域主义,是在总结当地传统经验之上并与成熟的现代建筑语汇相融合。在这些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案例:

1:哈桑.法赛训练努比亚农民自建的圆顶屋。圆顶屋采用的是当地的泥土建造,用了简单的元素建造——坯土和拱券。圆屋顶很好的适应了当地的资源与气候,当地泥土资源丰富,而且泥土具有隔热功能,加上开窗又很小,使得室内温度较适宜。

2.查尔斯.柯里亚设计的甘地纪念馆。这是一栋由庭院、廊道、凉亭以及水池围合成的建筑群,这些空间用清水砖柱墩支撑,混凝土横梁和天沟,金字塔形的瓦顶构成。纪念馆的空间很通透,大多是半围合的,一看就让人想到乡村中典型的“户外空间”,而且中央的水池可以降低周围温度,很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纪念堂之所以用这么质朴的材料和简洁的形式是为了体现甘地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简单生活形式的贡献。

3.多西设计的印度管理学院。这是一个由连廊、庭院和轴线串联在一起的空间,其最大特点是上面有一连串的遮阳板,能够为下面提供连续的遮蔽空间。它的建筑材料来源于当地,并且用了印度代表性的土黄色。

最后,对于中国传统的延续,一个很大问题在于传统是和政治或历史捆绑在一起的。在政府眼中,政府办公建筑就一定会有一个高高的大台阶,门口必定放两个威严的狮子,建筑必定会在体量上“震慑”你,还有台阶的数量也会有要求。这是统治者从历代宫殿、衙署上理解的传统。还有,每当时代变革时,建筑就成了那个时代的象征被毁掉。当这些情况有所改善,传统得到重视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现在一提传统就盲目的仿古,导致了一大批假古董。各个时期的风格、构件拼接在一起,不求甚解。仿的好一点的还能骗骗人,不好的就像一个畸形儿。显然,我们希望的传统的延续不是这样子,因为古代的建筑只能适应于当时的背景环境,如果不假思索的仿造其使用也是不方便的。要想真正地延续中国的传统就必须要摈弃这种简单的模仿形式,更多的是要挖掘传统建筑的意向、文化、精神内涵,创造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意义的建筑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先觉 汪晓茜. 外国建筑简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威廉J.R.柯蒂斯 20世纪世界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廖文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6

标签:;  ;  ;  ;  ;  ;  ;  ;  

传统的延续论文_廖文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