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_樊红媛,徐瑞

信息化背景下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_樊红媛,徐瑞

烟台南山学院 265713

摘要:随着新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计算机信息化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物流行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模式,领域内对专业人才的信息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国家对物流行业发展的关注,推动了物流及相关行业的信息化进程,物流行业呈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技术创新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化;传统;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1.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课程定位不一,培养目标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调查中发现,不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物流管理》课程的定位并不统一,有的将其定位为核心专业课程,有的为一般专业课程,有的为专业选修课程。课程名称上也有差异,存在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物流管理及管理、物流管理运用等十余种称谓。物流管理涵盖内容极其广泛,是物流解决方案的基础,但多数高职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标准、对教学目标与要求的描述都比较模糊。教学目标多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点,能基本运用一些相关物流管理为主,在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上欠缺,未能将信息化背景下背景下需大力提倡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融入其中[1]。

1.2教学理念未引入互联网的思维

物流专业的应用型学科性质导致了其学科专业覆盖面广,理论基础薄弱。《物流管理》课程在这方面显得更加突出,它融合了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条码技术、RFID技术、EDI技术、GPS技术、GIS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等,这些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技术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学科理论基础薄弱、前导课程严重不全、教学课时不足,在教学理念上未引入互联网的思维,对课程的把握上缺乏全面观、整体观、系统观。只是单纯的讲管理,并没有涉及到总体引领这些管理的思维是什么等方面,如何开发和创新这些技术,学生很难通过学习物流管理得到启发。该课程的讲述很容易沦为一门“管理概论”课,无法实现学后深入研究的教学目的。

1.3教材落后于物流新技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物流管理课程的教材版本很多,风格也基本类似,多以章节为脉络,重在阐述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知识点不但缺少前沿性,还存在引用技术术语、标准不一致等现象,实际应用内容偏少。随着“互联网+物流”的发展,出现了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的管理,以及一些基于管理的新的商业模式和一些企业运用最新管理的最新案例,这些更新的知识并没有及时加入到课程内容体系中去。物流管理类教材的更新跟不上物流管理的发展及应用创新,现有物流管理类教材的无法满足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信息化背景下对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信息化背景下要求物流人才熟练掌握新兴技术

信息化背景下以管理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逐渐成熟为显著特征,它们推动智能物流产业的兴起。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经营者往往需要思考如何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和挖掘,从而从中发掘新的商业价值。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熟悉物流的主要管理,还需具备一定数据挖掘和物流系统优化决策的能力。

2.2信息化背景下能提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新平台

互联网创业门槛低,能够直接为高校学生提供新的实践平台。高校学生对互联网技术具有相当高的敏感度,对互联网创业充满激情、勇气和创造性。如何更为有效地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实施双创教育,需要在深刻把握“互联网+物流”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鼓励[2]。

3.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教学改革建议

3.1线上线下学习,培养学生的“精管理”技能

信息化背景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将被颠覆,需重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过程。基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利用信息化背景下所提供的优质资源和服务,支持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让学习方式更灵活,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通过增加实践项目,让学生逐渐掌握核心能力,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现代物流企业对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类型主要集中在物流运营管理人才和物流操作型人才。《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加入新的管理应用的内容,如基于管理的新型商业模式、新型物流管理和新案例,使学生具备极致思维(把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流量思维(体量和分量)、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共赢的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产业跨界)。

3.2校内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懂信息”技能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一方面是按照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的需要,加强校内物流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另一方面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优势,让学生丰富感性认知,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以后从事物流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可以通过引企入校、送生入企、参观港口、物流园区、保税港区或以项目牵引等形式,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与交流,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其国际观和服务观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3]。

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是计算机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更便捷的生活的同时,对学校的教育模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让学生在新时代的信息背景下,掌握最先进和最前沿的物流信息技术,以满足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推动物流技术向前发展,较快促进职业院校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曦.信息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才智,2019(27):70.

[2]陈刚.信息化背景下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03):38-39.

[3]张丹花.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11):69-71.

论文作者:樊红媛,徐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2

标签:;  ;  ;  ;  ;  ;  ;  ;  

信息化背景下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_樊红媛,徐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