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监控的利弊_雇主责任论文

电子监控的利弊_雇主责任论文

电子监视利弊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弊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知识经济时代,防范知识侵权与尊重知识员工,到底哪个更重要?

许许多多用来窥视员工工作过程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开始受到雇主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工作场所安装上了它们,用以查看和掌握员工的工作。

计算机监控器,被安装在员工的计算机上,可以测量出员工打字的速度,浏览什么网页,以及收发了什么内容的电子邮件;远距离监听器,可以在雇员打电话时被启动,借以了解雇员谈话的内容;条码系统,可以了解雇员此时的位置,进而判断他是否在执行工作;毒品检测器,可以帮助雇主了解雇员是否吸毒或饮酒,通常是对那些确实需要在工作时保持头脑清醒和镇定的职业,如:长途汽车司机、飞行员等;被称之为个人隐私最后堡垒的卫生间,现在也不能幸免——安置在洗手液装置上的“卫生卫士”,可以确认如厕后的雇员是否坚持正确的卫生习惯。如果雇员没有洗手,一个不良的记录就会自动记在该员工的个人档案中。

据美国的一项研究统计,2001年,全美4000万使用网络工作的雇员中,有1/3即约1400万的雇员在使用互联网时受到了雇主的电子监视。截止到今天,这一数据还在不断的增长。

雇主“防范”之利

避免经济损失

雇员在上班期间利用网络技术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导致企业蒙受大量的经济损失。据200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有70%的受访者经常在上午8点到下午5点期间利用互联网下载文学作品;有80%的受访者上班时利用AOL、MSN等技术网上聊天;有77%的受访者喜欢在早8点至晚5点在线收听广播;另有82%的被访问公司尽管已经使用了反病毒软件,但仍然遭受到计算机病毒的袭击。

减少机密信息外泄的可能性

由于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利用互联网盗窃企业商业和技术秘密的事件时有发生。根据2004年美国计算机安全学会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联合调查发现,80%的公司所拥有的经济情报和信息主要是通过偷窃和欺骗丢失的。雇主对员工的偷窃和欺骗行为日益警觉,便借助电子监控设备达到维护企业利益的目的。据国际数据集团的最新研究,在未来的4年里,企业用来查找泄漏商业机密的邮件监视软件量将增长14倍。

考察员工的绩效结果

大多数雇主和经理人都充分肯定了电子监视器在管理员工方面的优越性。他们认为:监视器为企业奖励和惩罚员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免于被起诉

例如:某美国公司的J女士,从男同事M办公室经过,无意间看到了M的电子计算机,当时的屏幕保护图案对她产生了不良的刺激。随即,她以在工作场所受到性骚扰为由,向法院对公司提起了诉讼。

在e时代的今天,劳资纠纷中与网络有关的性骚扰案、歧视案确实增加了许多。一些雇员通过互联网下载和使用不健康的图片作为背景墙纸和屏幕保护,发送恐怖或带有威胁,歧视、骚扰的电子信件或图片,污染和破坏了工作环境,导致企业因此遭到起诉而不得不承担法律责任,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了降低或杜绝这方面的损失,企业用电子设备监视雇员,以及早察觉来自工作场所的电子威胁,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例如:在2003年,美国一家知名报社的23名员工就因发送令人讨厌的电子邮件而被除名。报社称:这样做,对保持工作场所的纯洁和安全是很重要的。

正是以上诸多好处,采用电子监视器监督员工的企业越来越多,甚至一些雇主会极力抵制不利于这项管理的法律出台。在2000年9月,美国国会司法委员会宪法小组委员会原本打算审批《电子监视注意事项法案》,该法案严禁上班时间对雇员的互联网活动暗中监视,以保护员工的隐私。但在最后时刻却由于“考虑到来自业界资方的一些反对意见”而“搁浅”。

虽然,安装电子监视设备在美国至今合法,但是支持这一做法的专家也指出:为了避免雇员认为电子监视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在实施之前,应该制定互联网使用的相关政策,广泛告知企业员工,并明确向他们说明企业想了解雇员的哪些方面。而且,最好是导入过滤软件,尽可能非针对性地进行监视和管理。为了预防诉讼,企业还应该对电子邮件或图像进行保存。

雇员“受辱”之弊

美国Vault.com网站调查后发现:有53%的雇员没有想到他们的雇主会监视他们。不过,即使采取了向雇员事先公布这一政策的做法,还是遭到了工会组织、保护个人隐私活动组织的反对。他们甚至通过争取立法,严禁雇主采取电子监视行为。英国政府已经在2000年,在各方的努力下通过了一项新法律,禁止雇主监视员工的电子邮件。

所以,许多管理专家坚持认为:从对员工的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角度来看,对员工的工作过程进行电子监视,不利于维护员工的尊严,也最终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用电子设备监视员工将伤害员工的工作感情,必然降低劳动生产率。比如:

导致了员工工作时精神紧张,抑制了工作热情与创造力。时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自己的一言一行时,会感到极度的不安,非常不自在。去年,在贝尔加拿大公司工作的700名员工中,有2/3的员工因工作受到监视而感到精神压力过大或较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企业中的员工越来越趋向于自我管理。而电子监视则是对员工个人尊严的挑衅,以及对自我管理的不自信,员工被要求整齐划一地遵循电子监控的标准,使员工缺乏驾驭工作环境的能力,因而降低了员工工作的个性化和自治性。而缺乏个性差异化和人格差异化发展的空间,也必然使员工失去创造的激情和空间。

增加了员工的不公平感,增强了员工的逆反心理。尽管一些国家已经允许雇主利用电子设备监视工作中的员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对员工的隐私进行侵犯是正当的。同意政策并不是一种自由的选择,实是对员工的逼迫。而且越不让员工发私人邮件,员工的内心就越渴望,以身试法的心理就越强烈。

产生了不信任的劳资关系。大多数员工坚持认为:监视设备的应用就是对他们隐私权的侵犯,企业对员工的语音通讯进行监控与搜查抽屉一样是不可接受的。事实上,思想和语言的隐秘性比财产或外在行为的隐秘性在人们的心目中更加神圣。电子监视员工工作中的一切,无疑对劳资间的信任关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倘若劳资双方缺乏良好的沟通,员工的士气将会受到打击,优秀员工的流失几率也会提高。

另一方面,电子设备价格不菲,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比如:

旷工现象加重了企业成本。据统计,2002年美国企业旷工现象由2001年的10%上升到21%。因旷工导致的成本损失,在规模较小的企业每年达到了60万美元,而在大型企业中则上升到每年3600万美元。因此,有学者说,为什么企业不能允许员工在上班期间花几分钟,几个小时照顾一下自己的私事呢?这总比矿工导致的损失要小一些吧!

购买监视设备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市场调查表明:一台小型的监视设备,如一部简单的视频监视器,通常在200美元左右;而一台功能复杂的大型监视系统需要上千美元甚至十几万美元,要想达到对多个部门的全程监督,平均需要上百台的大小设备。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显然,以上关于雇主对工作期间的员工是否应该进行电子监视的争论,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怎样在高科技环境中处理好“维护企业秩序”和“保护员工个人隐私”的平衡,协调好知识经济时代的劳资关系,已经成为当代职业经理人面临的新挑战。

标签:;  ;  

电子监控的利弊_雇主责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