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看不见的行李论文_钱筱群

背起看不见的行李论文_钱筱群

——多地域的学生群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洲中学 钱筱群

【内容摘要】不同地域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经历、文化、习惯和方言,不同的地域文化就如他们随身背着的行李,在一个班级里不断碰撞、融和。积极利用多地域的学生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帮孩子们背起这些“看不见的行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不同地域 地域文化 学习活动 形式多样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外来务工人流持续高位,“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于是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将孩子带在身边,“带着孩子去打工”日渐成为他们的共识。所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与日俱增成为不少东部学校的一道风景线。以我校为例,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孩子,仅仅是来自外省籍的学生就有超过15个,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历、文化、习惯和方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学生带着不同的风俗人情、民俗习惯,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就如他们随身背着的行李,在一个小小的班级里不断碰撞、不断融合。当我们忙着抱怨“外乡生”基础差、底子薄的时候,却忽略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份多么珍贵的资源。

帮孩子们背起这些“看不见的行李”,让它成为我们语文学习的一双翅膀,也许我们就找到了属于孩子们的真正的语文课。

二、多地域的学生群体背景下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地域文化是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将地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将有助于创设趣味、多元的新型语文课堂。

(一)多地域的学生群体影响学生的精神气质

语文学习不但是言语能力的训练,更是影响学生的精神气质。可以想象,一个小小的班级里,既有热辣的信天游,又有轻柔的吴侬软语,既有热情的喧天锣鼓,更有悠扬的江南丝竹,这样的碰撞将是多么的直入人心。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接收着多地域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养成关注自然、关爱社会、尊重生命的情怀,最终将这种生命的情怀浇灌到自己的血液中去,外化为一种精神气质,而这样的生命情怀、这样的精神气质不正是我们语文学习最需要的吗?

(二)多地域的学生群体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作为课程组织者和实施者,如能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班内多地域的文化资源,使地域文化这一课外学习资源融入到课堂,扬长避短,对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大有裨益。

设想,如果班里有“北京小爷”,不妨来上一段纯味儿的京味逸闻,也许孩子们从此就会喜欢读老舍,读那幽默醉人的京味文学;如果班里还有个湘西少年,不妨讲讲灵动毓秀的湘西风情,也许孩子们从此就会喜欢读沈从文,读那野性妩媚的湘西文学。这样的语文课是不是就增加了一点宽度呢?

(三)多地域的学生群体促进了语文学习的德育教育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课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利用多地域的学生特点来开展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更直接的领悟地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纯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性情。学《安塞腰鼓》,让陕北的孩子教会我们热情;读《边城》,让湘西的孩子教会我们纯朴;读《荷花淀》,让冀中的孩子教会我们勇敢。一个小小的语文课堂,却在无形中发挥了它最大的德育功能,这才是一堂有意义的语文课。

三、多地域的学生群体背景下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所以,在多地域的学生群体背景下,应积极探索和开展课内外不同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使语文课成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一)课堂内的语文学习活动

1. 别开生面——主题推荐会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课文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显现了作者一定的地域情节,于是学生把握起来较有难度。

以吴冠中的《桥之美》为例,它是人教版教材中出了名的难,教师难上,学生难学。可最近一次的授课,这样的境况却大有改观。授课前,了解到班内有来自湖南凤凰和贵州的学生,而两地就是文中提到的“风雨桥”的集中地,于是导入时设计了以“家乡的桥”为主题的小型推荐会。推荐会邀请了三名不同地区的学生,学生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介绍家乡的桥。推荐词为原创,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没想到这样的推荐会极有效果,激发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不少学生主动要求参与,把自己旅途中见到的桥也在班内分享。作者的语言原本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生理解会有困难,但是这堂课却通过通俗的介绍,让学生读懂了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文字,更体会到了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

这样带有明显地域特点的文章在部编教材中也有不少,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地域的学生特点,多几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推荐会,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肯定会轻松很多。

2.趣味盎然——班级剧场

期末复习是每个学期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阶段,但是过于用力的期末复习往往造成这样一个误区:复习课与新授课脱节。学生偏重于几个答题技巧,却忽略了新授课中的经典美文;教师偏重于知识点的重复训练,却忽视了语文课的新颖性、趣味性,弱化了情感的熏陶。

不妨在紧张的期末复习之余结合地域特点排练几个“课本剧”,这样学习活动既能“温故而知新”,又能调节学习气氛。需要注意的是,剧本的改编不能脱离作者的写作意图;“课本剧”不要限于叙事性强的文章,一些富有情趣的散文都可以进行改编;“班级剧场”准备之前需对学生的地域分布情况作一定调查,鼓励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创作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好作品。

人教版八下语文就特别适合学生开展这样的 “班级剧场”。八下语文教材中含有多篇富有地域特点的精彩美文,选择的余地较大,改编的余地也较大。本人印象最深的一次“班级剧场”是关于《云南的歌会》,当时一个来自云南普洱的拉祜族女孩,在表演课本剧时特意邀请了同为拉祜族的母亲,在母亲的教授下,母女俩表演了一段富有当地色彩的歌舞,给全班同学留下了关于“云南的歌会”的最美记忆。

在多地域的学生群体中开展趣味盎然的“班级剧场”,表演形式丰富,表演效果生动,是一个特别值得推荐的语文学习活动。

3.触文生情——课堂小练笔

所谓课堂小练笔,是挖掘文本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若干点,以课堂教授的内容作为写作训练的素材,把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的一种练习形式。

而针对多地域的学生特点开展的课堂小练笔,丰富了选材范围,深化了文章内涵,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下是针对余光中的《乡愁》展开的一次课堂小练笔。作为一首现象级的作品,《乡愁》的文字虽简单,但情感增叠,韵味无穷。所以在课堂上进行了几段资料引入。新授课结束后,考虑到学生对情感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于是又设计了“为你写诗”的课堂小练笔。练笔要求学生既可模仿《乡愁》的结构、另选主题再写一首小诗,也可继续围绕“乡愁”进行诗歌创作,同时鼓励班内外省籍的学生创作属于自己、属于这个时代的“乡愁”作品。成果展示时,学生的创作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几个外省籍的学生,其作品明显受余光中的影响更深,感悟也更深。以下是其中一位同学的作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乡愁

乡愁是送别时

一双婆娑的泪眼

泪眼里是奶奶千遍的叮嘱

乡愁是送别时

一次停滞的挥手

手掌下是奶奶万般的牵挂

乡愁是送别时

一个模糊的身影

身影里是奶奶无尽的等待

(作者:吴周伟,籍贯:四川内江)

(二)课堂外的语文学习活动

1.精彩纷呈——综合性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选择,就应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和地方文化资源中提炼,这里的地方文化资源不仅包括学校当地的地域文化,也应该涉及其它各地区的优秀地域文化。而多地域的学生群体就给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活动资源更丰富了,活动形式更多样了。

以下是一个在多地域的学生群体中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抓住地域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美食文化”作为本次活动主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温暖的美食

【活动背景】

班内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饮食特点各异,但因常年随父母在外漂泊,很多学生渐渐淡忘了家乡的饮食文化。但是,食物往往和人、事联系在一起,食物内蕴含的往往是温暖的故事和情感。所以,这样有温度的食物就不应该被遗忘。

【活动目标】

1.更深入地了解各地富有特点的美食,认识我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2.挖掘食物背后的故事、人情和乡情,唤醒内心深处对于家乡的情感记忆;

3.激发自己“不忘初心、不忘家乡、不忘责任”的使命感。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寻找记忆美食

活动时间:春节放假前一个月

1.问卷调查

①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口味?

②你能写出两样家乡的特色美食吗?

③你最喜欢吃谁做的食物?

④请简单写一个和食物有关的故事。

2.家长访谈

学生准备好采访提纲,周末通过采访家长的形式了解家乡饮食特点,并将采访视频在课堂上分享,了解我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阶段:爽食行天下

活动时间:春节假期

1.美食走访

利用春节回老家的机会,通过走访、品尝来了解家乡美食的特点、制作过程和制作要求。

2.制作海报

以DIY海报的形式,将自己了解到的家乡美食通过文字、图片的方式制成海报,并在海报上分享自己在春节中的美食故事。

第三阶段:我为家乡美食代言

活动时间:寒假结束后的返校第一周

1.海报展

利用课间的时间进行海报展览,并让学生通过贴红星的方式评出“望梅止渴奖”五名,其他参与的同学都获得“垂涎欲滴奖”,以此奖励活动过程中学生所付出的努力。

2.美食故事会

课堂上开展“美食故事会”,以美文朗诵的形式分享自己的美食故事。

2.别出心裁——名人档案馆

教材的选文都是精心选择和布局的,同样,作者的选择也是极为讲究的。所以,关于作者的学习不应只是在课堂上匆匆现身,如课堂时间有限,不妨将这个内容延伸到课外。尤其是多地域的学生群体背景下,可结合地域资源,通过建立“名人档案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能够进入语文课本的作者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学成就,这样“大咖”级人物肯定也是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所以通过不同地域的学生来了解相应地域的作者,是进一步认识作者、深入解读文章的好办法。

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全书共出现作者24人,选出有较大研究价值的作者10人,以学生的地域分布为原则分成若干研究小组,各小组分别展开调查,资料汇总后装订成册,建立“名人档案馆”。有一份“名人档案”至今都印象深刻,那是扬州女孩张驰和组员一起完成的 《名人档案——朱自清》。资料以朱自清的文章《我是扬州人》作为标题,以吃、喝、玩、乐四个板块作为资料主线,每一个板块都以朱自清的一篇文章作为资料主体,对应的文章分别是《背影》《扬州的茶馆》《扬州的夏天》《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然后文后都有一小段点评,并配有几段关于朱自清的介绍及人物插画。该资料将作者的“扬州情怀”和张弛本人的“扬州情怀”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给同学解读了一个朴素、真挚、温暖、爱憎分明的朱自清。

“名人档案馆”通过课外调查和研究的方式,将课堂上无法深入的内容延伸到了课外,它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拓展了课堂知识,提高了学生课外研究的兴趣,是一个非常值得开展的语文学习活动。

三、体会与思考

针对多地域的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尝试,只要敢于做个有心人,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去设计更多的语文学习活动形式。

在多地域的学生群体背景下开展语文学习活动,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宜过于强调学生的地域特征。优秀的地域文化应积极发扬,但是如果不加甄别的宣传地域特点,有些地域差异会成为学生沉重的包袱,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看不见的行李”反而会压垮孩子。

第二,活动的设计应贴近生活,贴近语文。语文学习活动应是符合语文特点、符合学生特点的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应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不能只着眼于活动的形式,而忽略了活动的目的;活动也不能只考虑多地域的学生特点,却脱离语文学习的本身,这样的语文学习活动即便形式新颖,也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学习行为。

第三,不能忽略了本地学生的活动参与度。本地文化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在语文学习中,适时地将当地文化引入到教学中来,发挥当地学生的调查与研究热情,也是多地域的学生群体背景下开展的语文学习活动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胡兴桥,《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出版社,2015年

2.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3.刘祥,《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

4. 吴明靖,《文学中的北京印象》,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年

论文作者:钱筱群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2/9

标签:;  ;  ;  ;  ;  ;  ;  ;  

背起看不见的行李论文_钱筱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