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产业市场寡头制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_企业合并论文

浅析产业市场寡头制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_企业合并论文

浅析产业市场寡头化发展趋势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寡头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启示论文,产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市场寡头化发展趋势

产业市场寡头化是指少数几家企业垄断了某一产业的市场及相应产品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从而控制了这一行业的供给。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不论知识密集型产业,还是传统的进行批量生产的产业,产业集中程度都在逐步提高,产业市场寡头化发展趋势日渐增强。如汽车业,全球最大五家企业总销售量在全世界汽车年销售量中占有51%的份额,其中通用汽车占世界总销售量的近1/6;再如制药业,世界前100家制药企业控制80%的药品市场,其中前25家控制50%的市场份额;飞机制造业更是如此,仅波音公司就控制了世界大型客机市场75%的份额。产业市场寡头化趋势的增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全球市场同一化促进了寡头市场的形成。大家知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世界市场被分隔成两类性质不同的市场: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和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后,相关国家实行了私有化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我国80年代开始实行了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这就为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当前全世界除极个别国家外,都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尽管各国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不同,但一个容纳50亿人口的、真正的全球经济的形成已不可逆转。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使原来受历史、文化及社会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形成的、具有不同需求结构的市场逐渐接近,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结构,在知识、技术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迅速地同一化。在这种条件下,原来局限于一国的、在需求多样化影响下较小规模的产品市场,经过多国市场的叠加变为较大规模的市场,一种新产品诞生后可以迅速地在许多国家的市场上同时推开。因而企业的竞争目标不再定位于本国的细分化市场,而要谋求多国共同市场的支配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不断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美、日、欧等国的大企业都直接在其他国家设立子公司和工厂,直接与东道国资本争夺有利的投资机会和市场。大企业在共同市场范围内的经营活动,加快了它们的资本积累速度,反过来又促进了大企业的集中程度,促进了寡头市场的形成。

第二,制造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寡头企业的发展。90年代以来,相对于迅速发展的知识产业群,制造业、尤其是传统产业出现了市场扩张乏力、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的现象。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空间,谋求更大的竞争优势,产业内展开了大规模企业重组。例如汽车业,1996年全世界汽车总的生产能力为6800万辆,当年可利用的生产能力只有73%;1998年世界汽车总销售量比总生产能力少800万辆,大约1/3的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汽车产业围绕有限的市场容量进行了大规模企业重组。据美国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调查,1997年汽车业内的兼并或合并有700多起,涉及金额达280亿美元,特别是1998年德国第二大汽车企业戴姆勒—奔驰公司与美国第三大汽车企业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涉及资本额920亿美元,使其成为按销售额计算的世界第三大汽车企业。大企业之间的合并与兼并使这一领域的集中度不断提高。20世纪60年代全球有大规模的独立汽车制造企业52家,90年代中期以后减少到19家,有人预言全世界汽车制造能力中的大部分将集中于10家左右大型独立汽车公司。同时,这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社会经济资源不断流向效率更高的知识产业群,国民收入中的更大份额被知识产业所吸引,传统产业的投入规模和产出规模都受到影响。为了吸收知识创新的成果,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运行效率,传统产业的组织调整势在必行。近几年发达国家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等传统产业的集中化、寡头化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三,国际范围的知识技术竞争要求更大的企业经营规模。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技术取代资本成为社会中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然而,今天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新的特点:一方面,速度成为取胜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转换,且变化与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现今,松下电子消费产品的生命周期为3个月,对任一产品而言,在这一生命周期中,它的下一代产品就已进行设计、测试和投产;英特尔公司一次就进行三代芯片的生产工作:一代处于大批量生产阶段并面临单位利润下降,一代处于第二测试阶段并准备少量生产,还有一代处于设计阶段。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使得经济发展初中阶段的简单仿效策略失效,“后发制人”的优势锐减。在市场机会稍纵即逝的经济环境中,速度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保持庞大的科研与开发投入,争取最早推出新一代产品。另一方面,产品技术结构复杂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过程不断纵向拓展,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产品研制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那些大型的、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在研制中一般都需要各种先进的设计技术、制造技术、质量保证技术等,不仅投资大,风险高,而且涉及众多学科,大都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任何企业要想在这些领域赢得优势,必须具有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和资本实力,有既成的市场基础。据有关资料表明(魏后凯,2002),美、英、日等国家企业R&D总支出的80%~97%是由1000人以上的企业完成的,62%~90%是由5000人以上的企业完成的;美国企业所掌握的专利约有51%由5000人以上的企业占有,30%由1000~4000人的企业占有。为了顺应现代技术创新的要求,许多企业在国内外展开了大规模的合并与兼并,在西方第五次合并与兼并浪潮中,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合并、兼并最多,涉及金额最大的部门。如1995年英国葛兰素公司以92亿英镑兼并韦尔康姆公司成为世界第一大医药公司;1997年美国世界通信公司以370亿美元兼并了美国微波通信公司等等,大规模的合并、兼并,大大推动了产业市场寡头化的发展。

二、我国过度竞争型的市场结构及其影响分析

同世界产业市场寡头化发展趋势相比,我国产业市场表现为过度竞争型的市场结构,产业集中度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据统计(李平,1999),1995年我国前100家企业的销售集中度只有15.5%,前500家企业也只有26.6%。而经济发达国家前100家企业集中度在70年代就达到30%~40%的水平。如果按产业分别考察,1995年我国40个产业中集中度最高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最大的4家企业销售集中度为61%,其次是军品制造业49%,化纤工业31%,其余各产业最大的4家企业的集中度均在30%以下,这一水平比30年前主要工业化国家产业集中度的水平还低。1963年英国41个产业中,最大的4家企业集中度超过60%以上的有5个,超过30%以上的有22个;法国41个产业中,最大的4家企业集中度超过30%以上的有11个。不仅如此,我国大部分产业集中度近些年来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据统计(曹建海,2000),同1993年相比,1995年56.76%的产业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只有43.24%的产业有略微的上升,反映出我国产业增长和发展的非集中与非集约特征。

过度竞争的产业市场对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知识经济成分的培育以及国家经济安全都有相当大的影响,表现在:

1.低集中度条件下的资本积累规模和速度难以满足高技术产业迅速增长的要求。产业集中度低使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远远低于产业经济规模的要求。如汽车业,目前我国有汽车整车厂130多家,改装厂600余家,企业总数超过了美、日、欧等世界主要生产国汽车厂家的总和,但年产量超过10万辆的只有两家,年产量超过1万辆也只有十几家,大部分厂家产量只有几千辆,与汽车工业公认的经济规模40万~60万辆相差甚远。再如钢铁产业,我国现有钢铁企业1600多家,约占世界钢铁企业总数的1/3,但只有4家企业达到国内外专家认可的、年产钢300万~500万吨的最小经济规模,100万吨以下的钢铁企业数量占全国钢铁企业总数的97.9%。小规模分散生产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不仅使我国的工业产品缺乏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且导致许多企业长期陷入低利润率和亏损状态之中,企业缺乏资本积累的能力,根本没有机会谋求在动辄需要几十亿、上百亿投资的知识密集产业中发展。

2.产业集中度低下制约着产业的技术进步水平及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实证分析表明:一定集中程度的产业环境有利于技术进步。首先,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大部分要通过长期的、专业性的研究与开发才能产生,其所需的研发费用以及所面临的风险只有较大规模的企业才能承担。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虽然也十分活跃,但其创新大多集中在延伸技术领域,以扩散性创新为主。而且技术创新成功后,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不能迅速转入规模化生产。此外,中小企业不具有保障创新收益的实力,创新成果一旦被大量无偿模仿,就会影响其继续创新的积极性,影响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我国企业平均规模小,直接制约着研发投入的规模。1994年,我国工业企业用于研发的经费只占GNP的0.5%,每年取得的科研成果中,只有20%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发达国家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达到60%~80%。在自我创新投入不足的条件下,我国企业只能依靠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改造现有生产能力,但规模实力小,同样制约着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消化吸收的项目只占引进技术的10%左右。

3.低集中度是导致我国产品生产能力闲置、价格大战迭起的主要原因。企业的过度进入,导致我国多数产品特别是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供过于求而大量闲置。据统计(曹建海,2000),1995年,我国工业产品有半数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60%,汽车只有50%,彩电为46%,洗衣机为42%,空调器为30%,内燃机为44%。1999年在国内贸易部公布的439种主要工业品中,供过于求的有382种,约占87%。供过于求的生产能力使企业之间的价格大战此起彼伏,而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又推动了日益激烈的价格大战。在企业数量多且规模小的市场上,信息传递成本提高,企业之间很难形成兼顾各方利益的价格协议,即使形成了价格协议,也很难被全部企业长期遵守,任何企业试图利用信息的不完全降价获利,都会使价格协议流产。产业市场上价格大战起伏不止,削弱企业研究与开发的能力,使产品长期滞留在低档化、低水平的层次,阻碍产业技术升级。

4.低集中度还会引发外资的大量进入。一般来说,外资进入某国的一个市场,除了考虑一定的政治因素外,更主要依赖于对该市场的市场容量、产业规模以及在位企业的竞争力的判断。低集中度的产业市场可能意味着这个产业的市场规模较大,不存在在市场上占绝对或主导地位的企业,且在位企业在经过了较长时期的消耗之后,无论是广告投入和市场营销网络建设,还是研究开发投入,都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和市场力量。这就为外资以独资或合资形式的产业进入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依据。而国内企业苦于产业过度竞争无法出头,为了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也乐于与外资合资,甚至不惜让渡大量的股权。在国有企业经营体制存在缺陷以及地方政府过于本位化考虑的情况下,合资不仅导致了一些国有资产向国外流失,还使一些战略产业的主导权被控制在外商手中,影响了我国国家的经济安全。1992年4月进入我国市场的中策公司就是一个例证,到1995年它已经在10个行业控制了400余家企业,并且将其控制的企业成功地在海外上市,进行股权转让。

三、推进我国产业市场寡头化发展的对策

我国过度竞争型市场结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政策上的原因。概括地讲,主要有:由于企业制度改革的滞后,作为产业组织微观主体的企业缺乏活力;市场体系发育滞后,市场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产权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明显滞后;条块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革,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产业组织政策从内容到实施尚不健全等等。因此,推进我国产业市场寡头化发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彻底打破并消除妨碍产业有效集中和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体制性障碍。首先,深化企业体制改革,真正使企业成为充满活力的产业组织微观主体。企业充满活力,对外界信号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并具有旺盛的创新欲望和扩张动力,是产业组织结构趋向合理的基础和前提。为此,要以产权改革作为突破口,真正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具有不断追求规模经济、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内在动力和压力,也只有这样,企业之间才能展开有效的兼并、合并活动,资产存量才能实现合理流动和重组。其次,建立统一、完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组织集中更多的是企业行为而非政府行为。因此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决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垄断,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减少不合理的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使资源能够在市场机制调节下有效地进行跨行业、跨部门和跨地区的配置,从而为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建良好的体制环境。目前,要明确禁止借助行政手段搞垄断,坚决消除地方经济垄断行为,打破地区经济封锁和市场分割。

第二,加快实施以产业集中为导向的产业组织政策。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产业组织政策是实现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保证。在60~70年代,日本的企业规模偏小和数目过多,致使日本的产业竞争力较差。日本政府推行实施了“集中优先”的产业组织政策,通过促进产业的改组、合并和限制新企业进入等措施,比较快地扩大了企业的规模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提高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日本60~70年代的情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是生产的集中度过低,中小企业挤占了大企业的资源和市场,从而使整个产业资源的运作效率降低。因此,也应实行以产业集中为导向的产业组织政策。一方面,要鼓励支持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中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尽快扩大规模;另一方面,要形成有效的竞争秩序,消除过度竞争。为此,首先要加强对我国目前产业组织结构现状的调查研究,特别是要测定不同产业部门的企业基本规模标准,综合考虑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的技术发展状况,并结合国际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及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态势,制定产业内企业发展的最低规模标准,形成一种阻碍低于经济规模的企业进入、防止产业内过度竞争的政策性壁垒。对达不到最低生产规模的企业,要促使其顺利退出或通过联合兼并尽快形成规模;对违反国家产业组织政策的地区或企业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其次,为有效地实施产业组织政策,推动各产业部门迅速向规模经济迈进,应大力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因为这种结合可为大企业的成长提供长期及时和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企业通过兼并、合并、收购等方式迅速扩张提供金融中介。最后,要促进中小企业在合适的领域继续发展,加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大企业扩大规模的要求,大企业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是进行专业化分工,以便采用高效的生产设备。在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工业部门,尤其在机械、电子等工业部门中,一家大企业与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这样,大企业的规模才能得以扩张,优势才能得以发挥。这一点值得我国很好地借鉴。

第三,努力完善市场竞争秩序,形成有效竞争。主要是:(1)抓紧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包括市场进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以便尽快为市场主体提供行为规范和处理各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2)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包括对市场主体严格管理,即认真审查进入市场参与市场活动的有关当事者的资格,确保市场主体的合法性;对市场客体严格管理,即对各类交易对象及市场服务机构本身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为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竞争和公平交易的条件;对市场行为严格管理,即对市场经营活动和竞争方式实施全面管理,以限制过度竞争和不当竞争,扫除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等市场障碍,保证价格信号对资源起正确的引导作用等等。(3)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要大力发展、完善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对市场实行有效的非行政监督,为市场主体和交易活动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从而使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地、公正地、顺利地进行。

收稿日期:2002.06.18

标签:;  ;  ;  ;  

浅析产业市场寡头制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_企业合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