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道德论文,大学生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网络以其迅捷的速度、生动的形式和浩瀚的容量向人们传递着信息与知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挑战。高等学府是新技术开发利用的前沿阵地,莘莘学子对于网络更是爱不释手,受网络的影响更是显著。网络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严重地冲击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带来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是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研究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并积极寻找对策,这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负面影响
(一)道德相对主义、个人主义盛行与社会责任感弱化
由于互联网采用的是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任何政府、组织、个人都不可能统治占有它,是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没有谁是最终的管理者。这就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道德相对主义否认道德的普遍性,将个人视为自己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对历史上的优秀道德传统与他人高尚的品德持怀疑态度。“你想如何干,就如何干”、“只要你自己肯定的,什么都是可以的”是道德相对主义的基本原则。“无政府”、“个人至上”、“绝对自由”等口号充斥着网络社会。网民可以完全隐去真实的社会身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与他人交往。在网上说任何话,做什么事都不需要承担义务和责任,甚至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在这里,人们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进入到一个“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新天地”,往往有一种想为所欲为的冲动,个人主义倾向被强化。网络的高度自由很容易使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年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淡薄甚至消解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道德冲突和道德价值取向错位
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超地域性的特征,完全打破了国界,连通了地球上任意一个可以连通的角落;但信息的内容仍带有地域性,它反映的是一定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有着各自特殊的文化背景和道德标准。由于上网者的民族、种族、国家不同,其接受的传统道德教育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对同一事件的道德评价也会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冲突的。国际互联网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在网上交汇,造成不同的文化、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碰撞,谁对谁错一时间很难令人进行清醒的判断。而且,互联网的大多数信息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布的,这些国家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得相当普及,他们凭借网上优势,倾销自己的文化,宣扬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极力推行文化霸权,妄图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于发展中国家。由于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如果长期接触网络文化,则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贪恋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西方价值观念逐步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并最终走向认同和依赖,甚至会盲目地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比中国好”,产生民族虚无主义。网络异质文化的强势渗透必然会加剧中西方伦理传统、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进而可能导致部分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紊乱和错位,对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价值选择的迷失。
(三)色情信息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网络信息不设防,网络的国际化使一些国家的合法色情信息毫无障碍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网络上黄色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网上,要得到含有色情内容的图片、数字影像、文字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目前,世界上的色情信息网站多达几十万家,且有相当高的访问度,甚至高于访问学术网点的人数。据调查,约30.33%的学生承认曾访问过色情网站。这些网络垃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从生理方面已发育成熟,对异性的向往和追求很迫切,性的需要和满足已成为不可少的成分,上网后有的会不自觉地寻找有刺激的色情网站。但是在心理方面还不成熟,特别是社会经验和阅历都不足,浏览了不健康的信息,容易在心灵上引起负面效应,在大学校园这个现实的男女生群体中寻求刺激,产生越轨行为。色情信息污染了德育环境,亵渎了人类文明,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侵蚀,使一些辨别能力差的学生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
(四)网络影响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修养
网络将各个地方的站点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空间,而网络用户既是“网民”又是现实社会的成员,处在物理空间中。这样,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就成为人类步入网络化时代必须同时面临的两个迥异的生存空间。在网络世界里,人们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来进行网络交际和信息传递,那些在现实交往中备受关注的特征,诸如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都能借助网络技术得到隐匿和篡改,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戴上“假面具”,也不用担心自己的面具被揭穿,因为这是目前网络规则所允许的。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要受到道德规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的约束。这两种存在之间有着十分巨大的反差。大学生要保持健全人格就必须处理协调好网络生存与物理生存的关系。如果过分沉溺于网络空间,就有脱离社会现实而成为网络奴隶的危险,就必然会影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使人格发生扭曲和异化。长期的“人机对话”会使大学生迷失情感自我,在现实中懒得表露自己的情感,更不愿接受他人情感的表露,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和思想交流会被忽视,变得越来越疏远,甚至会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抗拒心理,个人也容易产生紧张、孤僻、冷漠、情感缺乏等症状,造成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这不能不说是网络对人的异化。网络还可能导致人格虚伪,甚至造成人格分裂。有的学生出现了道德人格的双重性:在现实世界中性格内向,木讷寡言,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则花言巧语,游刃有余;在现实生活中诚实正直,是公众心目中高尚的正人君子,在网上则可能会暴露出低级趣味、自私、贪婪甚至无耻,释放出长期被社会道德规范压抑的人性中的“劣根性”,口是心非,言行不一。
(五)网络不良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问题
网上操作具有匿名性与隐蔽性,难以有效地监控,网络自身安全性差,而网络立法和道德规范建设又滞后,再加上青年学生的自控力和责任感比较弱,极容易滋生破坏欲望,由此而导致的不良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多。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1.计算机病毒的制造与传播。有的大学生在网上制造和传播电脑病毒,破坏他人电脑系统的资源与重要信息。著名的CIH病毒就是台湾一名大学生陈盈豪的玩笑之举。1999年4月,他在“无意中”把自制的CIH病毒输入国际互联网,造成全球60多万台电脑失灵。至今CIH病毒每年4月26日还会在全球各地计算机中发作一次,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2.黑客骚扰。互联网中频频出现的极具破坏力的黑客主体也是青少年。极少部分电脑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充当了黑客,他们非法入侵政府、企业、学校或个人的电脑系统,偷阅、篡改或窃取他人机密数据资料,尤其破坏和攻击一些上网企业的信息资料,窃取科技、经济情报,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3.侵犯他人隐私。一些学生破译、窃取、盗用他人的网络帐号和密码,窥视、利用他人的电子邮件、远程登录和文件传输的内容;或肆意地对个人资料进行多方传播,揭人隐私,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或对个人信息进行任意歪曲。
4.恶意攻击他人。在网上还常常出现某些学生发表的对高校管理的不满言论,对校领导、个别教师和同学进行人身攻击,散布种种虚假信息和流言蜚语,毁人形象,侮辱诽谤他人。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鉴于网络对大学生道德产生的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大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道德教育,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制定网络道德规范
大学网络道德的基本规范,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比较成熟的东西,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就很有代表性。它要求用户“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不应干扰别人计算机工作,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等。再如团中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高校应大力宣传和推广这个公约,借鉴这些经验,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和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网络伦理规范。
(二)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的健康发展需要进行道德教育。搞好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培养网络主体健康的道德需要,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调节他们的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强化网络道德教育。一是要把网络道德融入教育系统中。在学校的德育课中,增加网络操作的“网风”和“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能力、自律能力和免疫能力。也可开设与网络道德教育有关的课程,如“网络伦理学”。美国杜克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因特网”的课程。二是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经常性地组织一系列有关网络的知识讲座、辅导报告、征文、论坛、辩论、竞赛等活动,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从道德、法律层面上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三是提高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素养。网络主体自身道德素养的高低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关键。网络的个性化、虚拟化更需要网民洁身自好,更要注意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加强道德自律。要引导大学生培养网络公德意识,努力做到不看、不听、不传播黄毒信息,不抛信息垃圾,不在网上进行恶作剧,不乱放电子炸弹,上网用文明语言,严格遵守网络秩序。关键是人人“从我做起”,通过实践、学习、思考,明确自己的道德权利、责任和义务;通过自省,克服自己的恶念与陋习;并在实践中改造自身,躬行、践履道德规范,把它化为自己内心的自我完善的追求,达到道德自律。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针对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以及西方网络异质伦理文化的侵略和渗透,最有效的战略措施就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一方面,在宏观上,国家要积极组织中华优秀文化上网,挺进世界网络文化阵地。积极开发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努力建设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有实用价值、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网站,鼓励支持和赞助国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建立自己的网页,通过网络传播主流价值文化,陶冶大学生的高尚网络品德。另一方面,高校应大力加强校园网的建设。要建设好校园信息网站,精心设计网页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学生所需的信息,设置学生喜爱的栏目,用声、光、色、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以高雅的文化、优秀的寓教于乐的内容引导学生远离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促进其健康成长。同时,还要积极开发设计具有时代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道德教育软件,把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以生动、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校园网开展网上道德教育;或针对网络违规、失范现象,开展网上大讨论、设立专家热线、进行专题点评等,使学生在开放、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明辨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及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增强其接受道德教育的自觉性。
(四)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
要保证网络道德规范的切实执行,必须建立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一是要发展对网络行为的技术监督系统。高校应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利用计算机监控、软件隔离等技术手段剔除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限制调阅互联网上的不健康内容。同时,还要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加强监督和检查。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登记入网,或利用网络服务器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进行记录,定期不定期对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检查,对违规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必要的处罚。二是要加强对网络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高校应把网络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教学中。可通过法律课程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树立和增强大学生的知法、守法意识,并通过网络法制教育,调整、控制、矫正其在网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