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论中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魏仁洪[1]2002年在《论中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文中提出21世纪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的最高形式,成为创新精神的核心和创造性人才最主要的特征。近一百年来,人们对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脑解剖学的角度、从创造学的角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创造性思维的生理机制和心理规律,然而,对于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例如,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何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等,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首先从国家民族发展的角度、个人发展的角度及教育改革的需要阐述了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现实意义。接着,在总结国内外关于思维、数学思维、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概况基础上,界定了数学创造性思维,并分析了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结构与影响要素。最后,结合自己的实践与实验,提出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具体策略如下:第一,树立创造意识是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从改革教育结构、更新教师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业成就评价规则等方面来营造一个良好的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树立学生的创造意识。第二,优化认知结构是培养中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从认知结构的形成、知识的迁移及元认知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来优化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第叁,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个性品质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意志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是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有力保证。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来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第五,强化数学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着力点。着重从加强非逻辑思维的训练、逆向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的训练来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第六,弱化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从教育权威定势、唯书本定势、从众定势、唯经验定势的弱化,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张荣萍[2]2003年在《论中学生数学直觉思维及其培养》文中认为因为直觉思维的模糊性、隐蔽性,很久以来人们在忽略甚至否定直觉思维。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直觉思维的引领作用愈来愈明显。本文在仔细研阅了前人关于思维、数学思维、数学直觉思维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数学直觉思维在数学发现活动中的功能,诊断分析了中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影响要素,提出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的相应策略,具体如下:第一,树立直觉意识是培养数学直觉思维的前提。第二,优化认知结构是培养数学直觉思维的基础。第叁,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关键。第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重要条件。第五,发展学生主体性是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根本因素。第六,加强数学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着力点。第七,提高审美修养是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第八,弱化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有力保证。

侯一多[3]2012年在《职前数学教师对课堂创造性的理解及其教学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每位教师肩负的重任。中学数学教师站在数学教学的前沿,是数学教学的实践者,他们对于课堂创造性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职前教师又是人类未来的“灵魂工程师”,所以调查职前数学教师对课堂创造性的认识及教学行为倾向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上述背景,本研究首先对创造性的涵义、创造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创造性进行界定;然后运用问卷、访谈、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院校数学系大四、研一和研二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自编问卷对职前数学教师课堂创造性的理解及其教学行为倾向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得出创造性课堂的观念与教学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教师观念的几大因素,从而了解职前教师课堂创造性的认识存在哪些偏差,提出了改善教师数学课堂创造性观念的相关建议。结果表明,职前数学教师对于课堂创造性的理解分为叁类:1.数学课的创造性是创造性的教学;2.数学课的创造性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数学课的创造性是数学本身的创造性。在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10个维度内存在差异,并且个别维度内的某些方面差异较大;职前教师对于各维度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年级间并无显着差异。职前教师对数学课创造性的认识对于教学行为是有影响的,但是影响不显着,那么不显着的原因有:1.评价学生的标准是高考成绩;2.评课标准模糊、不明确。影响职前数学教师创造性观念的因素包括:1.社会教育环境;2.初高中教师的教学观;3.课程的设置;4.网络与书籍等传播工具;5.教师自身的观念。因此改善数学教师课堂创造性观念应该:1.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2.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4.使教师明确评价课堂具有创造性的标准;5.课程的设置要均衡;6.合理规范传播媒介。

黄福康[4]2004年在《论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文中提出“创新决定未来”,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由之路,也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提升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 而当前中学教育的现状是,知识就是一切,教师教的是知识,评价的是知识,学生的情感、人格被忽视了,自我发展的空间被挤占了。成绩是“素质”的代名词,名列前茅是“成功”的唯一实证,应付考试是教育的全部含义。教师以榨取“剩余”时间拼效益,学校以拼比高考分数求生存。扛素质教育之大纛,行应试教育之能事,乐此不疲,难以回头。学生们一个个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和演绎试题的机器,学生的人文意识、生命意识全部被扼杀,更不用说创新精神的培养。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中学生,就必须彻底打破传统观念的禁锢,调整办学思想,探索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创新中学管理模式,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发展,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学生才会脱颖而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大有希望。

李进伟[5]2007年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创造能力的人才,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的需要。在网络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信息可以轻易地获得。但是,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是有创造能力的人,并不是一个个会走路的图书室。我国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虽然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有许多因素制约着这方面工作的开展。所有的教师都知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滞后,许多人又只能放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张,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跳舞。作者通过对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尝试,通过对创造性思维理论的探讨和亲身实践来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找到创造性思维和教学实践的结合点。从而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参与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行动中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虽然使课堂教学气氛良好,可是由于教学结果评价的限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成绩。要想更多的人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必须改变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

张志艺[6]2005年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直觉思维是个体在面对某一物理问题时,以个体已有的整体知识结构为根据,不经过逻辑思维而迅速获得结论的思维。在进行物理学习和研究中,对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物理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物理科学概念和规律的真正理解和创造力的培养等方面,物理直觉思维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在中学物理教育中加强物理直觉思维的培养。 从这个目的出发,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的形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物理直觉思维的定义、产生机制、形式、特征、作用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提出:物理直觉思维是物理问题、个体物理认知结构、人脑潜意识叁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主要形式是物理猜测、物理洞察力和物理灵感;具有针对性、整体性、突然性、非逻辑性、或然性等五个主要特征;它在物理研究中起着导向、突破、决断的作用,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起着启示和突破的作用。 结合理论分析的结论,本文提出了中学物理教育中培养物理直觉思维能力的六个主要策略:正确认识直觉,培养直觉信念;丰富直觉材料,提高直觉概率;进行大胆猜测,积累直觉体验;熟练各种思维,发展直觉洞察;创造有利条件,捕捉物理灵感;培养物理美感,指引直觉方向。

蔡雪莹[7]2017年在《基于戏剧教学的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创新型人才成为了国家的迫切需求,学校教育要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而中学阶段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时期,中学教育要充分发挥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作用,使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中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语文学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戏剧体裁是中学语文文本众多体裁的一种,它融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元素,具有更强的普遍性与包容性。我们要充分发掘中学语文戏剧教学的价值,将戏剧教学与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戏剧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结合中学语文戏剧教学的特点,探究了戏剧教学对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策略,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总结了当前有关戏剧教学与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现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戏剧与戏剧教学。戏剧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尽管分类众多,但戏剧的共同特点还是非常鲜明的,在戏剧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戏剧自身的特点,将戏剧的文学性与舞台性充分结合,发挥戏剧教学的多方面价值,尤其是对创造力培养的价值。第叁章,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戏剧教学的关系。通过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对中学生的创造力水平进行调查,结合具体数据分析原因。在把握中学生创造力水平的基础上,结合中学语文戏剧教学的特点以及目前语文教学目标,分析戏剧教学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四章,戏剧教学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策略。通过戏剧教学来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变革教师的观念,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戏剧教学、重视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提升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戏剧专业素养、创造力理论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最后还要结合戏剧自身的特点,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通过体裁改编来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迁移能力;通过短剧本创作来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戏剧表演来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能力。从而,使中学生的创造力在整体上得到提升。

韩葵葵[8]2016年在《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文中研究说明在21世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世界各国、地区和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都强调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也是科学论证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论证能力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论证能力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中介,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提出主张和进行推理(Argument),反思自己和别人论点的不足以提出反论点(Counterargument),同时能反驳他人的质疑和批判为自己辩护(Rebuttal)的高级思维能力。科学论证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沟通交流和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本研究的目的是:建构科学论证能力结构模型,编制适用于评价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测验工具,研究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发展特点,并从科学概念学习和科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本研究具体分为理论探究、实证研究和讨论建议叁大部分。理论探究包括科学论证能力结构模型和合作论证教学模式的建构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Toulmin的论证模式和科学思维能力结构模型为基础,建构了科学论证能力结构模型。科学论证能力的结构是由论证内容(包括科学现象、科学问题和技术产品)、论证方法(包括论点、反论点和反驳)和论证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构成的一个具有整体性、发展性和自调性的有机整体。第二部分,以建构主义理论、Posner的概念转变理论、科学探究相关研究和林崇德、胡卫平提出的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为基础,设计了科学概念教学和科学实践活动中的合作论证教学模式。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包括六个基本环节:创设情境、概念定向和探究、概念建构、概念解释和交流、反思评价以及概念拓展。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包括六个基本环节:创设情境、形成探究问题、设计和开展探究、解释和交流探究发现、反思探究发现以及迁移应用。实证研究包括科学论证能力的测评、发展特点和培养研究。第一部分,测评研究。基于科学论证能力结构模型和PISA科学素养测评试题的结构,编制了《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测验》,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第二部分,发展特点研究。研究对象是陕西省两所普通中学的1168名学生(初一至高叁),结果显示: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呈上升趋势,初一至高一是科学论证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高二和高叁年级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趋于稳定;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存在性别差异,初中女生的科学论证能力高于男生,但是高中阶段男生的科学论证能力高于女生。第叁部分,培养研究。从科学概念和科学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分别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首先,科学概念教学中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探讨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对学生的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态度和科学论证能力的影响,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历程与论证内容进行分析,以深入了解学生的概念建构以及论证能力成长。研究对象是西安市某中学高一年级2个班级的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53名学生接受合作论证教学,对照组的56名学生则接受常规教学,整个研究的教学时间为2个月。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接受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后,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态度和科学论证能力的后测和追踪测皆优于对照组学生,且达到显着性差异;科学论证能力与概念理解之间(r=.458,P<.01)以及科学论证能力与科学态度之间(r=.751,p<.01)呈中度正相关。其次,科学实践活动中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采取准实验设计探讨学生在合作论证教学后科学论证倾向和科学论证能力的表现,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研究对象是西安市某中学高二年级3个班级的学生,随机分为合作论证组、同伴互评组和对照组。叁组学生每周都有4节化学课,由同一老师进行常规教学,并且每周都有2个小时的科学实践活动时间,教学时间为1个学期。合作论证组和同伴互评组进行4个单元8个主题的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对照组的探究内容相同,但是探究过程中不进行合作论证训练。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参与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后,科学论证倾向和科学论证能力的后测皆优于对照组学生,且达到显着性差异;科学论证能力与科学论证倾向之间的相关系数r=.438,p<.05,呈中度正相关。此外,同伴互评与合作论证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提升。本研究综合讨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思维是科学论证的核心;科学概念学习是科学论证的基础;科学实践与科学论证相辅相成;合作是科学论证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的建议部分对如何在科学论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从教学环境、教师的提问策略、教学设计和时间的安排等方面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建议。

王筱婷[9]2010年在《通过科技项目辅导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科技项目的指导为载体,以初二到高二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如何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研究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在理论方面本文以陶行知的六解放理论、霍华德·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实践方面,本文独创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叁阶段法,即储备阶段、潜伏阶段、突破阶段。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过程中,尤其注意收集来自学生的反馈,积极调整培养方略,并不断总结在实践中的点滴经验。本文得到了一些结论,并提出了在科技项目指导中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和原则。同时对现行的中学生评价体系中缺乏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这一点提出了质疑,并热切期望我国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精神成长和壮大的文化氛围,使大众对创新产生共识和积极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论中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D]. 魏仁洪.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2]. 论中学生数学直觉思维及其培养[D]. 张荣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3]. 职前数学教师对课堂创造性的理解及其教学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D]. 侯一多.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论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 黄福康. 江西师范大学. 2004

[5].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D]. 李进伟. 河南大学. 2007

[6]. 中学物理教育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D]. 张志艺.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7]. 基于戏剧教学的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策略研究[D]. 蔡雪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8]. 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D]. 韩葵葵.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9]. 通过科技项目辅导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D]. 王筱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论中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