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高考政治试卷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卷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试题的评析
1997年高考政治试题在吸取近几年来高考政治命题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展。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使高考命题规范化,也使高考复习有纲可循。试卷内容比例基本符合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要求。如下表:
考试内容范围高考《说明》规定今年高考试卷
经济常识约30%(约占45分) 29.3%(44分)
哲学常识约30%(约占45分)30%(45分)
政治常识约30%(约占45分) 30.7%(46分)
时事政治约10%(约占15分)10%(15分)
试卷题型比例基本符合考试说明规定要求。如下表:
题型高考《说明》规定今年高考试卷
选择题Ⅰ约28%(约占42分) 占28%(42分)
选择题Ⅱ约24%(约占36分) 占24%(36分)
简答题 约12%(约占18分) 占12%(18分)
辨析题约15%(约占22.5分) 约占14.6%(22分)
论述题约21%(约占3.15分) 约占21.4%(32分)
考查内容的知识范围基本与高考《说明》中的规定相符合。
高考《说明》中规定的考查知识范围,共包含知识点80个。今年试题中所考查的知识点50多个,都与高考《说明》规定的内容相符。
综上所述,今年试题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试题结构及基本题型等方面,基本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今年在印发考试说明的同时,还印发了《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对《说明》中规定的80个知识点包含的内容要求一一作了简明扼要的具体说明。这有利于增强命题的规定性,减少盲目性、随意性,使备考有纲可循,有利于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第二,试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迎着热点上,突出考查综合能力,尤其是突出考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方向明确,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有较强的导向性。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政治课的学科特点。今年的高考命题坚持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坚持了以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选择考核内容和考核重点的指导思想。体现了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通过突出能力培养和考核这一中介,把知识和觉悟联系起来。不仅不回避现实的重点热点,而且迎着热点上,引导学生关心并认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分析这些活生生的现实问题,正确看待这些现实问题。命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如第37题:“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这个辨析题,以朴实、深厚、含蓄的形式引导学生准确、全面地领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正确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尤其强调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重在落实。又如试题中论述题39题,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一突出问题,设置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观察分析认识,引导学生看清存在的问题,找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危害,并进一步动脑筋想办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方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对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学生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也起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从题目的答案要点看,学生必须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把有关价值规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形成理论体系,并针对现实问题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解答39题这类问题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否则,知识掌握不牢,理论理解不好,综合分析能力差,就会感到束手无策。
从整个试卷来看,试题考查了学生的审题、再认、再现、判断、比较、理解、辩证分析、论述等能力,特别注意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念判断政治是非、理论是非,并对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时代精神,培养“四有”人才,为高校选录合格新生都有重大意义。
第三,试题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还显示出多方面的变化。
1.从内容上看,题目充分体现出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新发展、新成就。如1、5两题反映了我国经济的重大成就,34题反映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事件;32、33题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进展。试题还体现了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如13、19、22、23题。增添了“人生观”方面的题。
2.从形式上看,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赋分比重有所变化。客观题(即选择题)由去年的70分增加到今年的78分,增添了一个单项选择题和两个不定项选择题。主观题由去年的80分减少为72分。这一变化使考生之间的公平竞争更具客观性。在单项选择题28题设置了漫画题,要求学生看漫画回答哲学问题。灵活而有一定难度,这一变化使试题更贴近青少年的特点。以成语、古语、格言、小故事等为背景材料的选择题增多。如15题引用“小儿辩日”的故事,16题引用蒲松龄的落第自勉联,27题引用《孙子兵法》中的名句,29题引用易卜生在给朋友白兰戴的信中的警句,这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各种知识的联系,使题目丰富多彩;组合单项选择题(或称配伍单项选择题),由去年的1个增加为4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一材多用”(即一则材料两题共用)选择题由去年的两个题增加为4个题,即22、23、30、31题, 这有助于促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考虑问题。
3.从角度上看,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是政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命题角度的求新求活很有必要,如第35题就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辩证思维全面、发展地看待现实问题。题目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人们对近些年来我国人才以及其他经济资源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这种经济现象的形象说法,应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经济现象?”命题角度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答题时必须既看到“向东流”的原因及积极作用,更要看到“其长期存在”的不利因素,还要考虑如何认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这对于推动学生学会辩证思维定会产生积极影响。辨析题36题在命题思路上有所创新。正误混杂型是近年来高考辨析题中较多出现的题型,今年的36题的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的正误混杂型,而是双层次连贯式正误混杂型,要求考生在两个层次上逐层深入地进行辩证分析,使问题愈辨愈明。论述题38题的创新更高出一筹,它引导考生针对一个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进入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思考,它引导考生把辩证的唯物论学活用活,把握实质,注重实效。
试题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试题中有的题目的指导语表达不够规范。如辨析题37题中“两个文明”一词的用法不够规范,作为高考试题应明确表达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如39题设问中的第3 问“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上述两家企业存在的问题”,后面应该用问号,但试卷中用的是句号,这是不应有的失误。第二,有的题目设问构思还不够周密。如39题设问中的第3问对第2问有提示作用。考生可由此推断,既然“存在问题”就应“不赞成”。第三,有的题目本身新鲜灵活,但答案内容不够全面辩证。如35题的答案大部分要点说明经济资源“向东流”的“不利”方面,以及如何看待这种“不利”;没有说明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这一结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方面和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因而不够全面,不够辩证。第四,个别题目的构思精巧灵活,但题目要求不明确,而答案要点又要求过高,因此,绝大多数考生的能力达不到相应的要求,难于企及,况且答案有较强的主观性,应允许不同的思路并举,应在评分标准中注明考生若按其他思路回答,只要符合题目总的要求,言之成理,也可给相应的分数。例如,论述题第38题,就存在上述问题。
二、对考生试卷的评析
对我省考生答卷情况,我们一方面进行了抽样调查,一方面召开了座谈会,进行了分析。
(一)第Ⅰ卷及第Ⅰ卷各题得分情况(抽样1000份)
1.第Ⅰ卷总的得分情况。第Ⅰ卷是选择题,满分78分。最高分78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57分。优秀率16.4%,及格率87.5%。得78 分的1份,占0.1%;得70分以上的62份,占6.2%;62—69分的341份, 占34%;55—61分的290份,占29%;47—54分的181份,占18.1%;47 分以下的125份,占12.5%。
2.第Ⅰ卷各大题得分情况。第一大题得分情况:第一大题是单项选择题,满分是42分。最高分42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34分。 优秀率53.5%;及格率92.5%。得42分的39份,占3.9%;38—41分的291份,占29.1%;34—37分353份,占35.3%,29—33分的180份,占18%;24—28分的80份,占8%;23分以下的57份,占5.7%。第二大题得分情况:第二大题是不定项选择题,满分是36分。最高分36分,最低分0分, 平均分23分。优秀率6.6%,及格率59.6%。得36分的8份,占0.8%; 32—35分的58份,占5.8%;29—31分的123份,占12.3%;25—28分的215份,占21.5%;22—24分的192份,占19.2%;得21分以下的404 份,占有40.4%。
3.第Ⅰ卷各小题得分情况:
题号
答案
答对
正确率
题号
答案
答对
正确率
人数 人数
1
C 946
94.60 18 A 43043.00
2
B 853
85.30 19 C 61761.70
3
B 904
90.40 20 B 95295.20
4
B 836
83.60 21 D 89589.50
5
A 574
57.40 22 E 82982.90
6
C 751
75.10 23 O 68568.50
7
D 791
79.10 24 N 77777.70
8
A 841
84.70 25 M 76576.50
9
D 879
87.90 26 M 40140.10
10 B 819
81.90 27 N 59259.20
11 D 718
71.80 28 K 28228.20
12 A 766
76.60 29 I 54754.70
13 D 967
96.70 30 C 57657.60
14 A 846
84.60 31 E 69669.60
15 B 781
78.10 32 M 91691.60
16 D 831
83.10 33 N 65865.80
17 C 937
93.70
(二)第Ⅱ卷及第Ⅱ卷各题得分情况(抽样500份试卷)
1.第Ⅱ卷总的得分情况。第Ⅱ卷是非选择题,满分为72分。最高分61分,最低分9分,平均分39.99分。优秀率0.2%,及格率40.54%。
2.第Ⅱ卷各小题得分情况。第34题(简答题)满分9分。平均分7.862分。优秀率68.4%,及格率93%。得满分的229份,得7—8 分的204份,得5—6分的48份,得4分以下的19份。第35题(简答题)满分9分。平均分3.938分。优秀率2.6%,及格率18.2%。得满分的2份,得7 —8分的38份,得5—6分的153份,得4分以下的307份。第36 题(辨析题)满分11分。平均分7.182分。优秀率37%,及格率67.2%。得满分的1份,得9—10分的184份,得7—8分151份,得6分以下的164份。第37 题(辨析题)满分11分。平均分5.366分。优秀率3.2%,及格率38.8%。得满分的0份,得9—10分的16份,得7—8分的178份,得6分以下的306 份。第38题(论述题)满分16分。平均分3.942分。优秀率0,及格率6 %。得满分0份,得14分以上的0份,得13—14分的0份,得11—12 分的12份,得10—11分的18份,得9分以下的470份。第39 题(论述题)满分16分。平均分9.384分。优秀率26.6%,及格率50%。得满分的0份, 得14分以上的24份,得9分以下的250份。
(三)对答卷情况的评析
1.第Ⅰ卷抽样数据可见,单项选择题的得分率、优秀率、及格率都大大高于不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得分优秀率53.5%,不定项选择题的得分优秀率仅为6.6%;单项选择题的得分及格率为92.5%, 不定项选择题的得分及格率仅为59.6%,尽管从命题的角度看两种选择题得分情况的重大反差,说明学生做不定项选择题的能力差。某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理解不好,掌握不牢,依干选肢的观念不强,综合分析、判断、比较的能力薄弱。从错误率较高的26、27、28、29、30等题,都突出反映出上述几个问题。单项选择题中5、18、19错误率较高, 其他各题正确率较高。其中18题正确率仅为43%,第5题仅为57%, 这反映了学生审题、比较、判断、理解、分析能力有待提高。但从第Ⅰ卷总体上看,从抽样数据反映出的情况看,第Ⅰ卷整个选择题及格率较去年提高37.17个百分点,优秀率较去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不定项选择题与单项选择题的差异缩小,由去年平均分差距16.17分缩小为今年的11分。 这反映了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学生做不定项选择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二是某些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的难度有所提高。这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对第Ⅱ卷答卷情况的评析。从第Ⅱ卷答卷的具体情况和抽样数据都可看出,在简答题中答题情况34题明显好于35题;在辨析题中答题情况36题明显好于37题;在论述题中答题情况39题明显好于38题。这固然同35、37、38题设计灵巧,难度较大有关,但从考生方面来看,部分考生平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不牢,理解不好,没有掌握住知识体系,审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差,在高考审题过程中又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不能从容思考是重要原因。难度较大的39题,之所以有相当多的考生回答较好,这主要是由于在高考复习备考过程中有相当多的考生在老师指导下,对这类问题已有高度重视,下了苦功。由此可见,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不规范,甚至基本观点颠倒,基本概念混淆。如有的考生把香港回归祖国理解为“从此香港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有的理解为在“一国两制”下,“大陆和香港所用的国旗不同”。在回答35题时,有的考生答成“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由于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在回答第39题时,有的考生回答“我赞成这两家企业的投资发展计划,因为按照这种投资发展计划,产量大,有利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同改革开放的精神格格不入,应在今后教学中引起注意。从抽样数据中发现,第Ⅱ卷得分率最低的是辨析题35题,其次是论述题38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仍是教学中应十分注意的问题。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少数(约10%)考生无论简答题、辨析题和论述题,回答都很清楚完整,特别是对论述题的回答,思维精确,思路开阔,见解深刻。
三、对今后命题的建议
第一,希望无论命题,还是拟定参考答案,要尽量靠课本。因为课本毕竟是中学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依据,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应基本一致。
第二,希望试题的难易度坚持遵照《考试说明》的要求,不要过难。
第三,希望坚持由国家教委统一印发《考试说明》和《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并希望尽量提前印发。
第四,希望命题灵活,答案也要灵活,对同一命题的回答应允许不同的思路并举。若题目未限定原理,答案应允许运用不同的原理,只要言之成理就应予以肯定。
四、对今后政治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一、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扎扎实实地搞好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政治高考复习工作,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的各项规定要求,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能力训练的落实。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平时教学和复习备考中紧密联系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关心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在理解和运用上狠下功夫,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各方面都有较大提高。
第三,注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学生提高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临场应变能力。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学生作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但切忌“多而杂”,练习要少而精,要认真讲评,务求实效,要注重具体题目具体分析,重在理清思路,指导方法,提高能力,要通过读议讲练使学生的水平真正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