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格特质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质论文,人格论文,模型论文,素质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7)03—0106—04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性资源和决定性因素。而在人才结构的金字塔上,创新型人才位于塔尖,决定着人才质量的高低。由此可见,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深远战略意义[1]。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一词已经广泛应用,但对于“创新型人才”一词的确切含义,人们还在探索当中,对此我们从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三个层面分析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一)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更新,制造新的东西或改变。最早提出创新一词的创新理论家熊·彼特教授指出:“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2]。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定义过于严格,过分强调经济学上的意义,忽略了商业上的初始创新,至少是同等经济价值的渐进式创新。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创新:创新是指人产生新的、好的精神或物质产物的思维与行为的总和。“新”是指首次出现的或首次体验到的,也指性质上的改变,还指过去没有的事物、过程和状态;“好”的含义是指优秀的或使人满意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指对社会有正向价值的。
(二)人才的含义
人才是指人的才能,也指有才学的人。叶中海等在《人才学概论》中说:“人才,是指在那些各种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术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和认识,对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3] 由此可以看出,人才不一定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资历、高地位。一般认为,一个人具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经过专门教育培训,具有一定专长并从事专业劳动,为社会创造一定财富,就属于人才。
(三)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是人才的一个层面,处于人才金字塔结构的顶端,既与其他类型的人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创新型人才不是创新与人才简单的相加,他应该有独特的内在素质。从创新的含义来看,创新型人才能够在认识和改造社会以及完善自身的过程中,理论或方法上弃旧图新,或新条件下在坚持正确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可以看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也就是那些具有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的学习素质和社会能力,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作出正向价值贡献的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
所谓素质,是指以人性为主体在先天与后天条件的共同作用下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包括人格特质、思维特征、知识、能力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素质的形成,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习成因素。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是指那些与人的创新活动相关的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与其同事霍夫纳,把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分为六个主要方面:(1)敏感性,极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或适应力,能发挥自由联想;(4)独创性,即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5)再定义性,即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的能力;(6)洞察性,即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或多样性[4]。
美国宾州大学教授罗尔菲尔德提出创新型人才具备的八大特征:(1)对问题的敏感性;(2)变通性;(3)流畅性;(4)独创性;(5)再定义与再构成的智力;(6)区别与抽象的能力;(7)综合能力;(8)组织的一贯性[5]23—25。
我们很容易看出,罗尔菲尔德等学者从创新活动的技能和智力品质入手很好地总结出了创新型人才的共性,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他们把创新素质视为单维的认知结构,忽视了它的整体性以及影响因素,特别是人格特质的作用。我们认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应由创新的人格特征、思维特征、学习素质和社会能力构成,是一个综合的系统。下面我们从四个维度对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进行分析。
(一)人格特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模型指出,人格特征属于素质要素中的潜能部分,比较稳定,难以察觉和感知,难以后天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同时人格特征对其他某些显性素质如思维特征、知识、社会能力等的发展提供动力和调节效能,因此人格因素与高创造力密切相关。总的来说,它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
为探讨创新型人才特有的人格特征,中外学者从多种角度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了研究。
心理学家巴伦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科学家共同的人格特质是:(1)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2)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3)控制冲动的高水平;(4)在人际中交往喜欢独处;(5)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6)爱好次序和精确[5]20—25。
心理学家詹森贝蒂根据历代发明家的资料,总结出了发明家在人格上的十大特点:(1)无所畏惧,为自己的发明创造不惜冒险;(2)从不计较别人的嘲笑;(3)执著追求,对从事的实验始终保持较大的兴趣;(4)力求完整化的心理,促使他们不懈的努力;(5)对自己的实验充满信心;(6)永不衰退的自信心;(7)永不衰退的好奇心,为他们提供灵感和机遇;(8)强烈的好胜心;(9)不受外来干扰,沉醉于实验;(10)别具一格的孤独性格[6]。
创新型人才有不同的类型。鉴于此,心理学家在研究各类创新型人才人格的同时,总结出了创新型人才的一般人格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于1980年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将创新人格特征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一是独立性强;二是自信心强;三是敢于冒险;四是有理想抱负;五是不轻信他人意见;六是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七是有基本的审美观;八是幽默感;九是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十是具有好奇心[7]。
纵观学者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以下八个方面应为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共同人格特征:(1)高自我实现的需要(高成就动机);(2)广泛而稳定持久的兴趣(志趣);(3)勤奋,有责任心;(4)积极的情感,高度的情绪自控力;(5)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6)有竞争意识与危机感;(7)自信心强,坚韧有毅力;(8)有勇气,果断,敢于冒险。其中(1)(2)属于创新型人才人格特质中的个性倾向系统,(3)—(8)为人格特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思维特征
思维特征将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进而影响一个社会的进程。我们把创新型人才所应有的思维特征称为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源泉。没有创新思维,只有知识和各种能力,最多能产生“照葫芦画瓢”的再造性思维,这只是知识的一般迁移,没有任何创新。
对于创新思维所包含的因素,历来有很多说法。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研究智力结构时,发现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种思维模式。他认为发散思维代表创新型人才的思维特征。而克罗普里等研究专家则认为创新思维是由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种有机结合而构成的[8]。我们认为,创新型人才的思维特征,不仅包括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也包括了灵感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创新型人才在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创新活动时,以发散思维搜集信息,进行创新构思;在进行创新构思中,灵感直觉思维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然后由聚合思维过滤信息,最后由形象思维概括最后信息。可见创新型人才的这几种思维特征,作为一个整体,相互有机结合构成创新思维。
(三)学习素质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的基础,并为创新思维提供原料。创新活动是一种接力性的劳动,如果不学习和掌握前人的科学文化知识,就很难达到更高的水平。当个人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时,创新潜能也将会提高。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对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考察,从而确定其所应具备的学习素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邹东涛先生曾提出:“I”字形人才知识专而不广博。“—”字形人才知识宽而不专,“+”字形人才既有广博的知识,又在某一领域有较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敢于出头、冒尖、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字形人才才是创新型人才[9]。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总量呈原子裂变级增加,知识的老化和更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笔者认为仅拥有“+”字形知识结构是不够的。根据相关研究,知识结构是一个耗散系统,而耗散结构是一种“活”的结构,它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才能保持它的良性循环,如果没有能量的补给和供给,将会影响我们的创新活动。人的知识成耗散结构是一种常态,因此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一个人除了拥有“+”字形知识结构外,还需有开放和动态的知识结构,它不仅使创新型人才能够易于接受新知识,还可发挥知识的相关性作用,使灵感的火花不断闪现。灵感对于创新者而言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
(四)社会能力结构
就创新而言,社会能力是一种外显性的能力,能够保障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社会能力主要表现为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
1.实践能力。一般来说,无论科学上的发现,还是一般的创新活动,都源于人们的实践。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勇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而且要具有将卓越的创意和理论付诸行动的能力。
2.合作能力。不同专业、不同特长、不同层次群体间的有效组织及相互协调,是产生创新力的源泉。有关学者对诺贝尔奖开设最初25年获奖者的工作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发现近41%的获奖者是由于善于同他人合作而得奖。到1972年,79%的获奖者由于合作而获奖[10]。由此看来,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是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条件。
3.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本身也是一种应变的能力,没有应变能力就不会产生创新思维,更不会产生超前性的创新。因此,创新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并针对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伺机改进不适应要求的部分,避免创新成果的落后,产生超前性的创新构思。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构建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模型:
基于人格特质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
在基于人格特质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中,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的作用;而创新思维直接参与并决定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性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最后,学习素质和社会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为创新思维提供原料和支持。
三、创新型潜人才的鉴别与培养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人格特征作为素质要素中的潜能部分,其相对稳定性、难以察觉和感知以及难以后天培养,受遗传因素的影响[11] 等特征,为人才的识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创新型人才开发的角度看,人才处于潜人才阶段被发现,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我们可以借鉴中外心理学家的相关人格特征方面的测量工具,把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潜人才鉴别出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一)创新型潜人才的鉴别手段
对创新型潜人才人格特征的测量,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简称16PF),它是由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卡特尔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科学实验所形成的。此测量表不仅可以了解个体在16种因素上的人格特点,而且可根据卡特尔定义的人格组合公式作出整体人格评价。这个量表一般用于专业成就者的人格因素、创新能力人格因素、新环境中成长能力人格因素的测量。我们借助这个量表,把具有创新人格因素的潜人才鉴别出来。我们还可借助一些单维的测量量表,如琼斯和克兰黛尔编制的一项关于自我实现的测试、保尔胡斯1983年设计的测量控制点的量表、Kring和Smith等人设计的情绪表达量表(主要可以反应人的人际合作关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埃德华的个人兴趣量表(EPSS)等量表,鉴别出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潜人才[12]。
(二)创新型潜人才的培养
1.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在创新活动中进行。引导培养对象选择与调整所需要的各种思维形式与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问题,从而突破思维定势,逐渐养成从正向、逆向或多向观察问题的思维模式,着重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辩证批判思维的训练。
2.学习素质的培养。对于学习素质的培养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学习中注意增加各学科之间横向的关联度,拓宽知识面。(2)培养终身学习和动态学习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人们在校期间对灌输知识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人们自学能力,以便可以进行终身教育,不断地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和补充。
3.社会能力的培养。(1)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更好地培养人们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动手能力。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各种模拟竞赛,加强产学研的结合。(2)合作能力的培养。美国学者威廉格拉塞德等人最早提出了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创设性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情景和信息反馈机制。(3)培养应变能力。可以组织各种创业计划大赛、角色扮演、成功训练等各种有别于理论学习的活动,培养人们适应环境,快速应变等能力。
[收稿日期]2007—01—23
标签:创新型人才论文; 人格特质论文; 素质模型论文; 思维障碍论文; 思维品质论文; 能力素质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创造力论文; 思维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