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原理与运作初探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的原理与运作初探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原理及运作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界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研究素质教育原理、构建素质教育理论体系、探索素质教育运作规律,对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素质教育的涵义

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素质教育践行者和一切关心教育的人必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素质”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心理学中的概念,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注: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7页。)。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一词是指广义的素质概念,指包括思想品德、心理、生理等方面整个人的客观现实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即发展潜能)状态,是指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注:张力主编《21 世纪教育展望:中国与世界》,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1版,163页。)。广义的素质概念,带有褒义色彩。

“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改革过程中提出来的,词面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的涵义是什么?教育理论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作诠释,不尽相同。今博采众家之长,将素质教育试定义为:素质教育是指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的上述定义,指明了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培养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定义内容涵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体现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精神。“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中的“发展”,表明素质教育既要培养人的素质,又要提高和塑造人的新素质,体现了教育培养人、塑造人这一社会功能的精神。上述定义下的素质教育,既注重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培养,又注重能挑起振兴中华民族重担的21世纪优秀人才的培养;既适用于中小学教育,又适用于其他各类教育;既适用于教育整体,又适用于教育的局部和个体(如一个学校、一个班的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的提出虽然只有10年左右,但其思想渊源却很久远。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中,就可找到素质教育思想的萌芽。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注:《论语·先进》,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第2版,85页。)孔子的这种因材施教思想,可视为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的思想渊源。荀子在《劝学》中说:“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注:《荀子·劝学》。)荀况这种根据受教育者情绪、态度不同而给予相应的教学的思想,可视为素质教育中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的思想渊源。荀况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注:《荀子·劝学》。)《学记》中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注:《礼记·学记》,《中国古代教育文选》,99页。)这些重视环境作用、重视实践的教育思想,可视为素质教育中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教学的思想来源。《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注:《礼记·学记》,《中国古代教育文选》,99页。)可视为素质教育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思想来源。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一贯主张的“‘五育并重’、‘文理通科’、‘工学并进’、‘发展个性、崇尚自然’”(注:查有梁《教育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4月1版,63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注:查有梁《教育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4月1版,64页。)等,亦包含有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

总之,素质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教育界吸取当代外国教育中的教育新思想的结果,是教育思想发展的新阶段。素质教育是适合我国现代社会情况的新的教育观。

二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我国的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邓小平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因和驱动力;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1版,35页。)的战略方针,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邓小平关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指示,是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邓小平理论是素质教育最直接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包括教育)关系的原理,关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格、人生观原理等,为素质教育制定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提供了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其中关于事物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对素质教育所及的一切途径和方法等问题,给予了正确的、本质的回答。

我国的素质教育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同时,也吸取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有关理论成果,如系统科学理论成果、人才学理论成果、心理学理论成果、社会学理论成果等,但是这些理论归根结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下总结出来的理论,其理论基础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目标构成

(一)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合适的素质目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制定合适的素质目标,进行素质目标达标教育,这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目标是指要想达到的目的。合适的素质目标,是指经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努力能够实现的、相对说来最理想的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问题复杂,困难重重,教育质量不遂人意。怎么才能尽快把教育质量搞上去呢?最快捷的办法就是实施素质目标教育。素质目标教育是现代科学的目标管理理论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所有教育目的,都可以用程度不同的若干个教育目标表示。各个教育目标逐级实现的结果,即趋同于一定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比较抽象的、原则的、概括的、难以量化、不便检测的一定教育目的,可以分解成为比较具体的、生动形象的、可以量化的、易于把握的、可以检测的一个个具体的素质目标。合适的素质目标的确立,能在教育者的特别是受教育者心目中树立起指引奋斗前进的旗帜,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激励性。这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个性和潜能,促成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二)素质目标的构成

总目标是由分目标构成的,高一级目标与低一级目标是连成系列的。目标构成问题实际上也是目标划分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目标的划分来掌握目标构成的问题。

素质目标划分起来比较复杂,但是,经过科学的方法处理,如绘制“目标树”等方式,目标系统就会条分缕析,易于把握的。

按时间划分,素质目标可以划分为现时目标、近期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远目标、终极理想目标等。按学制段划分,素质目标又可分为小学学段目标、初中学段目标、高中学段目标、大学学段目标等。学段目标可视为该学段的人才培养教育目的。每个学段还可分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等。

横向划分,素质教育目标可分为学科发展目标、思想品德发展目标、爱好特长发展目标、身心素质发展目标等。

上述目标,按个体、集体划分,还可分为个体素质发展目标和集体素质发展目标两大类。受教育者个体素质发展目标,主要由受教育者本人参照国家人才培养规格,结合自身情况拟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给予指导。

按照目标的自然属性为主或社会属性为主来划分,素质目标教育由自然素质完全发展目标教育和社会素质充分养成目标教育构成。所谓“自然素质完全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身体素质的充分发展,包括身高、体重、大脑机能、神经系统功能、视力、体力、体质等的健康发展及心理基础素质的发展。所谓“社会素质充分养成”教育,是指将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人格、个性、知识能力等方面培养成合格的、优秀的人才。其间,受教育者自然素质发展与社会素质养成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研究素质教育目标的构成,对于发展受教育者特长,培养完满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四 素质教育的特点和原则

研究和掌握素质教育特点,对于正确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素质教育的特点

简要说来,素质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素质教育是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表明,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

第二,素质教育是塑造受教育者完美人格的教育。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亦指作为人应具有的品德、尊严、体面等表现形态。将青年人培养成有高尚完美人格的现代社会公民,这对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将学生高尚的人格培养寓于教学及劳动、游戏、社会活动、政治活动、体育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培养人格,这就使教育真正成为了塑造新一代人的活动。

第三,素质教育是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因势利导的教育。教育者依据受教育者原有的素质基础,进行启发式教学,因势利导,实现教育目标。既启发学生理解更多的知识理论,又重视用启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好奇心、好胜心、胜任心、求知欲、求成欲、理想欲等,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坚持寓教于乐,使教学活动和过程富有美感,实施愉快教育,提高教育效率。

第四,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潜能的教育。素质教育由于要实现的目标明确具体,师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特别是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方法,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进行高效率学习,殊途同归,实现素质发展目标。

第五,素质教育是能够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和资源潜能的教育。环境条件有优有劣,教学设备有缺有全,各学校差别很大。当然,环境、设备好些,素质教育易于开展和质量好些。但是,由于素质教育坚持教学民主,师生平等,群策群力,对环境设备可以灵活安排应用,作到地尽其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和资源潜能。这样,可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更大更好的教育效益。

(二)素质教育原则

教育原则是实施教学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新模式。它与原来的教育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对立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原来的教育原则,经过扬弃改造,增添新内容,仍是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如:科学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式教学原则、民主性原则等。而素质教育必然有教育教学新原则。

1.全面性原则。教育教学中坚持全面性原则,这是教师的天职。在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指导下,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要始终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对学生家长、对国家和人民全面负责。贯彻全面性原则,既要使中生、优生充分发展,更要注意差生的转变和提高。对差生要倾注赤诚爱心,教育要耐心,情感要亲近,态度要热情,方法要诱导,根据他们的心理活动,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对他们全面负责。转变差生,社会意义重大。

2.可行性原则。素质教育不是说起来好听的空话,也不是等到将来才实行的理想,而应当立足于现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身体力行。素质教育没有固定的条件要求。只要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学校条件不论好坏,都可施行素质教育。正如人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一样,学校领导和教师则是素质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只要学校教师和领导的素质教育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能制定符合实际的素质教育目标,选择适当的、可行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广泛的可行性、适应性。

3.效率性原则或实效性原则。人们工作办事总有一个效率问题。不讲效率,不看实效,势必效益低下,造成浪费。教育工作过去很少讲效率,这是一个误区。素质教育要讲效率,其总的要求是:投入少,获益多;消耗小,收获大。衡量多、少、大、小的标准是什么呢?这标准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当时社会一般水平,是一个模糊概念。坚持效率性原则,是企业生产管理中讲求最佳方案原理在素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这“最佳”,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效率性原则对国家、对人民、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对学生家庭来说,都是适用的。讲效率,使人奋进、使人开拓,出现一派生机;不讲效率,使人得过且过、使人沉沦,暮气沉沉。素质教育讲求效率,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社会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 素质教育的运作

素质教育的运作,就是指素质教育的实施,指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问题。纵观世界,预计中的好事办好了的当然多,但办坏了的也不少,而坏事办成了好事的却并不多见。实施素质教育是好事,同时也是一件难事,其难度不亚于搞活农业;素质教育搞好了,其对社会的作用和贡献,也不亚于搞活农业。

鉴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不加快教育改革步伐,迟迟不实施素质教育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不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和系列措施,偏重于行政命令推行,那就会“欲速则不达”,难免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弃”的可悲结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在于有一代又一代高质量的人才。这一代代高质量的人才必须靠教育来培养。而人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中的兴衰成败。教育要是搞乱了,耽误的将是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中国在这国际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再也经不起教育方面的折腾了。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只能搞好,不能搞坏;教育只能一年比一年好,不能滑坡。这样,才能在21世纪国际间保持中华民族应有的地位。

素质教育是科学的教育观和教育模式。必须制定科学的、系统的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行,素质教育才能稳获成功。

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千头万绪。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实施初期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紧理论研究,搞好素质教育实验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缺乏实践基础的理论是不完善、不确定的理论。素质教育如果不尽快建立起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要在实施中取得丰硕成果,那是困难的。

素质教育理论研究要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不搞压服;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要重视科学论证和实证。要编制简明扼要、易于宣传、实施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

在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以前,要进行各地区城乡学校的素质教育实验。实验中要注意作好条件、作法、过程、对比结果等的记载和总结。既要争取好的结果,又要客观公正,不能弄虚作假、人为拔高。一般说来,在一定条件学校实验中取得的经验,最适宜的是在同类条件学校中推广。因此,在城镇的和乡村的、师资力量强的和弱的、发达地区的和落后山区的学校,都要进行素质教育实施实验,取得经验后在面上推广,素质教育才能稳获成功。

(二)编写适合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内容。能否编出适合素质教育的好教材,是素质教育能否普遍实施、能否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编写教材,首先要理顺课程设置。要依据当代科技迅猛发展、学科理论相互为用、综合发展的新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本着必要、实效、先进、可行、科学合理精神来设置课程。其次,根据课程和计划,编写好教材。教材要具有基础性、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趣味性、可行性等特点;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而有用原则,既增长学生知识,又提高学生觉悟,发展学生个性,智力和能力。

为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国家教育部门应当为中小学编供三类教材,即:基础知识教材、活动课程教材和兴趣课程教材。基础知识主要以课堂教学形式实施;活动课主要由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集体实施;兴趣课内容主要是配合基础知识课、活动课教学,及时介绍学习方法、保健知识、生产劳动经验、社会生活知识、外校外地信息、解答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等,可用年级报刊、音像制品等形式提供给学生,由学生自学、选学。活动课程和兴趣课程教材的编供,对于条件较差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后进学校教育质量、缩小与先进学校差距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素质教育教法、学法宣传,转变不相适应的旧教育观念

旧的应试教育就是师生以升学考试拿高分为主要目的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师满堂灌、题海作业式教,学生被动学。如果教师不灌、少作业,学生就感到无事可做,出现课堂混乱;感到升学无望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随之低下。这样的旧教学观念,与素质教育要求是水火不相容的。教师、学生都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素质教育才能正常施行。中国有句古话:“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话用在素质教育中,尚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素质教育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将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再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和正确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精神,主动参加各项学习活动,积极地、自觉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既掌握系统完整的基础知识,又全面发展自己,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和优秀的建设人才。

教育行政部门可采取办培训班或提供实用经验材料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法的培训;同时学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新教学法的宣传和指导。妥善处理教法、学法转变过程中,师生可能出现的不适应问题。只有师生转变了旧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素质教育才能在学校顺利施行。

(四)建设与素质教育相适宜的学校环境

合格人才的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学校环境、设备等硬件建设、需要不少资金,国家和政府要逐步加大投入。

学校环境除了由物质体构成的硬件环境外,还包括群体环境,即班集体,教职工集体、校集体环境。群体环境包括学习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精神生活环境、培养人格的环境。群体环境的熏陶作用在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群体环境的建设,不需要投资多少钱,主要靠学校领导重视,教师转变观念,学生配合,而关键在领导。

(五)建设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社会机制

在乡村、街道建设社区学院也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社会机制。寒暑期间,以乡村、街道为单位,将各校、各级回乡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兴趣科研活动、生产劳动、工艺制作、扫盲活动参观游览等。社区学院中,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学生会聚一堂,组成社会小集体,相互交往互,互教互学,各展其才,意义重大。社区学院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继续、扩展和重要补充。

此外,搞好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发展的新阶段。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是教育改革深化的表现,是振兴我国教育的重大举措,是时代的要求。大家都来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贡献。

标签:;  ;  ;  ;  

素质教育的原理与运作初探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