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夹菜”概念表达方式的现状与历史论文

汉语“夹菜”概念表达方式的现状与历史

汤传扬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摘 要: 现代汉语方言“夹菜”概念表达中的动词丰富多样。其中,“夹”“搛”“拈”“机”在南北均有分布;“刀”“拘”“抄”“挑”主要分布在北方方言;“钳”“镊”主要分布在南方方言。“夹”“搛”“机”是对古汉语词汇的继承;“拈”“刀”“拘”“抄”“挑”“钳”“镊”属于方言义位的创新。方言“夹菜”概念表达差异最显著的一点是有的方言用上位词“夹”,而有的方言则用下位词。通过对比普通话、开封方言中的“夹持”概念场,发现不同词汇系统同一概念场不仅有成员多少的不同,还有分布的不同。研究表明以概念场为背景可以有效地比较普通话与方言词汇系统、方言间的词汇系统。“夹持”概念场成员“夹”“钳”“镊”均有从“动作”到“工具”的演变。“挟”“拈”“拘”为概念域间的语义演变再添佳证。

关键词: 夹;搛;拈;概念场;语义演变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夹”字条的释义,“夹”可以表示两种类型的动作,分列为两个义项:1.从两个相对的方面加压力,使物体固定不动;2.胳膊向胁部用力,使腋下放着的东西不掉下。本文讨论的是第一种动作

一、汉语“夹菜”概念表达方式的现状

根据曹志耘主编的《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87夹~菜”条,“夹菜”概念表达方式在现代方言中不尽一致,其区别在于动词不同[1]87。在现代汉语方言中,除了“夹”之外,还有“搛”“拈”“刀”“机”“钳”“镊”“抄”“挑”“拣”“拘”“切”等。现代汉语方言“夹菜”概念表达中动词的分布概况,归纳如表1。

表 1现代汉语方言“夹菜”概念表达中动词的分布

注: 斜杠后的数字是《汉语方式地图集》所设的方言区/次方言区的总调查点,斜杠前的数字是其中说该词形的方言点数

有些地两种说法并存。“刀”“夹”并存的方言点数为东北官话1;“钳”“夹”并存的方言点数为客家话1、闽语1、畲话1;“镊”“夹”并存的方言点数为闽语1、粤语2、平话1;“搛”“夹”并存的方言点数为官话3(北京官话1、兰银官话1、江淮官话1)、吴语2、湘语1、赣语1;“拈”“夹”并存的方言点数为官话12(江淮官话1、西南官话11)、湘语1、赣语1;“抄”“夹”并存的方言点数为中原官话2、晋语2;“搛”“机”并存的方言点数为冀鲁官话1;“钳”“镊”并存的方言点数为粤语1;“搛”“刀”并存的方言点数为兰银官话2;“拈”“挑”并存的方言点数为西南官话1。

相关文件中提到,企业内部审计的支持可以达到强化组织道德文化建设的目的,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帮助企业构建起同企业法律法规相契合的文化制度。为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并提供企业内部成员的专业技能,需要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形成全面认识,不仅需要进一步构造具有经济等专业知识的内部审计队伍,还需要进一步构造具有遵守职业道德的内部审计队伍,进而满足企业有序开展审计工作的需要。

刘宏、赵祎缺指出:“鸟、鸡用嘴取食及人以筷子取菜:开封曰叨……洛阳曰刀……开封之叨与洛阳曰刀,当为啄……啄,河南方言读端母,当是古声母遗留。”[2]76-77笔者同意上述观点。刘宏、赵祎缺虽然说的是河南方言中的情况,但笔者认为这同样适合于其他官话方言区。“用筷子夹菜”与“鸟类用嘴取食物”具有相似性,前者当是后者的引申,其语义演变的机制是隐喻。

“机”的本字,笔者认为当是“攲”。《说文·竹部》:“箸,饭攲也。”《说文·支部》:“攲,持去也。”攲,后又写作“欹”“敧”。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云:“以箸取物曰攲。”《太平御览》引《通俗文》云:“以箸取物曰欹。”《广韵·支韵》:“攲,箸取物也。”《集韵·支韵》:“敧,以箸取物,或作槣。”敧,见母平声。“槣”的用法,例如《聊斋俚曲集·〈禳妒咒·挞厨〉》:“昨日霎嫌那猪肉没点好块儿,鸡肉槣了不够几块儿,又说煮烂了海带儿,又说蒸生了烧卖儿,少油没盐的凉菜儿。”《世说新语·黜免》第4则:“桓公坐有参军椅烝薤,不时解,共食者又不助,而椅终不放。”方一新指出该例中“椅”的本字是“攲”,今吴方言仍有此语[3]790

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相比,《汉语大词典》将“夹”所表示的两种类型的动作归并成一个义项。从《大词典》《大字典》所举的书证来看,“二典”对表“从两个相对的方面加压力,使物体固定不动”义的“夹”产生时代的判定有很大的差异。《大词典》以《左传》为书证,而《大字典》以《红楼梦》为书证。笔者认为《左传·定公八年》中“以铍、盾夹之”是“用铍、盾在两边夹护”的意思。这里的“夹”应该理解为“从左右相持”。“夹”的“从左右相持”义在上古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说文·大部》:“夹,持也。”段玉裁注:“捉物必两手,故凡持曰夹。”如《左传·襄公十八年》:“晋州绰及之,射殖绰,中肩,两矢夹脰。”《周礼·夏官·旅贲氏》:“掌执戈盾,夹王车而趋,左八人,右八人,车止则持轮。”《墨子·杂守》:“守大门者二人,夹门而立,令行者趣其外。”《礼记·檀弓下》:“如我死,则必大为我棺,使吾二婢子夹我。”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方言“夹菜”概念表达中的动词丰富多样。其中,“夹”“搛”“拈”“机”在南北均有分布;“刀”“拘”“抄”“挑”主要分布在北方方言;“钳”“镊”主要分布在南方方言。

2016年,苏为科教授课题组[10]通过多组分一锅法制备得到多种新型二氢吡喃并[2,3-c]吡唑类衍生物,本研究对其中第36号衍生物(后称36号化合物,结构式见图2)的体外抑瘤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为进一步的结构优化和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等提供实验依据。

我蹑手蹑脚地逼近目标,大气也不敢出。离它只有一步之遥了,我弯下腰,伸出双手,猛地一扑,以为把鸡抓到手了,我欣喜若狂,可定睛一看,手里却只有几根鸡毛。那只鸡可真是机灵,脚一蹬,翅膀一扑棱就飞了几米远,从我的“魔爪”里逃了出去。我扑了个空,恼羞成怒。而那只鸡却站在远处,“咕咕咕咕咕”地嘲笑我,我穷追不舍,追着鸡在院子里到处跑。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我的脚一不小心踩了个空,摔了个四脚朝天,疼得我直咧嘴。这使我不得不暂时放弃“捉鸡行动”。

二、现代汉语方言“夹菜”概念表达方式动词的历时考察

(一)夹

“夹”是汉语方言,普通话中表“从两个相对的方面加压力,使物体固定不动”义的主要动词。那么,“夹”的这一义位始见于何时?这个问题需要考辨。先来看《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的相关条目。

《汉语大词典》“夹”字条:②从两个相对的方面施加作用。亦指置于胳膊底下或手指等中间。《左传·定公八年》:“林楚御桓子,虞人以铍、盾夹之。”唐柳宗元《乞巧文》:“胶如钳夹,誓死无迁。”丁玲《母亲》:“三姑太太是四十岁的人了,却是爱打扮的,也夹了一包第二天穿的衣裳回来。”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四章:“江姐……用带着手套的中指和食指,从皮包里夹出一份证件,随手丢在床上。”《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夹”字条:⑤从两面加力使固定或兼使向一定方向移动。《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池中又有驾娘们行着船夹泥种藕。”

《汉语方言大词典》“拘菜”条:〈动〉夹菜。晋语。《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挶”条:忻州。持物的双手向中心挤(不使东西掉下去)。“拘”的本字,笔者认为当是“挶”。《说文·手部》:“挶,戟持也。”段玉裁注:“戟持者,谓有所操作,曲其肘如戟而持之也。”“挶”的本义是“执,持”。《诗·豳风·鸱鸮》“予手拮据”毛传:“拮据,撠挶也。”孔颖达疏:“谓以手爪挶持草也。”汉崔瑗《草书势》:“或凌邃惴慄,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蜩螗挶枝。”唐韩愈、孟郊《城南联句》:“干穟纷拄地,化虫枯挶茎。”方言中“拘”表夹取义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的引申。

在上古汉语中,表“夹持,夹在腋下或指间”用的是“夹”的分化字“挟”。《说文·手部》:“挟,俾持也。”段注:“俾持,谓俾夹而持之。”如《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挟辀以走”是将车辕夹在腋下就跑。《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国语·齐语》:“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韦昭注:“在腋曰挟。”以上是“挟”表示夹在腋下的例子。“挟”还可以指夹在指间,动作对象往往是“矢”。如《仪礼·乡射礼》:“凡挟矢于二指之间横之。”郑玄注:“此以食指将指挟之。”《礼记·月令》:“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命主祠祭禽于四方。”在中古汉语中,“挟”的对象又可以是“菜”。王充《论衡·福虚篇》:“夫有象箸,必有玉杯,玉杯所盈,象箸所挟,则必龙肝豹胎。”但这样的用例并不常见。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方言“夹菜”概念表达方式动词有的是对古汉语词汇的继承,有的则是方言义位的创新。继承者有“夹”“搛”“机”,创新者有“拈”“刀”“挶”“抄”“挑”“钳”“镊”等。

2.与普通话相比,开封方言中“用手指夹”概念域缺少“拈”。

调查文献,表示“从两个相对的方面加压力,使物体固定不动”义的“夹”较早出现在隋唐文献中。如隋巢元方《诸病源侯总论》卷二十“癖候”:“举两膝夹两颊边,两手据地蹲坐。”唐孟棨《本事诗·嘲戏》:“骑猪者,是夹豕走也。”唐陆羽《茶经》:“札,缉栟榈皮以茱萸木夹而缚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二:以筯夹取,啖之,唧唧作声,故曰蜜唧。唐戴孚《广异记·南海大蟹》:“大蛇寻至蟹许,舟斗良久,蟹夹蛇头。”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诡习》:“大历中,东都天津桥有乞儿,无两手,以右足夹笔写经乞钱。”

表示“胳膊向胁部用力,使腋下放着的东西不掉下”义的“夹”较早出现在唐代文献中。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七十四解毒杂治方“胡臭漏腋第五”:“先以生布揩之,夹药腋下,药痛久忍之。”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三:“千金疗胡臭漏腋……先以生布揩之,夹药腋下,痛久忍不能得。”王焘在引用《千金要方》时有所改易,但“夹”保持不变。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五:“先以生布揩之,然后药夹腋下令极痛。”

(二)搛

《集韵·沾韵》:“搛,夹持也。坚嫌切。”清茹三樵《越言释·上》:“北人以箸取物,尚谓之夹,南人谓之兼,兼字无义,要是夹音之转。”“搛”是“夹”之转,可信。但笼统说北人谓“夹”,南人谓“兼”,有失偏颇。从表1可以看出,“搛”在南北均有分布。根据笔者的调查,“搛”在文献中的用例并不多见。如《春柳莺》第六回:“内有一老者,叫人斟了一碗酒,搛了两块肉,递与石生。”《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姥姥要吃什么,说出名儿来,我搛了喂你。”“贾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凤姐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

(1)含矿岩类(铅锌矿化、黄铁矿化、铜矿化)的视极化率较高(一般大于4%),具有中高极化率特征,极化率的高低取决于矿石含铅锌矿和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的多少;且视极化率变化范围大,受岩矿石内部金属物质含量及排列情况影响大;氧化矿的视极化率一般较低,主要是因为其铁质成分被氧化为褐铁矿,硫质成分减少。

(三)拈

与普通话相比,开封方言中“夹持”概念场成员及其分布如图2所示。

根据表1可知,“拈”主要分布在西南官话中。调查文献发现,“拈”的“夹取”义在清末文献中已见。如《跻春台·巧姻缘》:“雇工亦恨,也不与他同桌。若是水生拈过的菜,都不肯吃,进去另要弄得。”据张一舟考察:“(《跻春台》)通篇都是方言俗语……是活生生的话语记录……忠实地反映了19世纪后期四川话的历史面貌,并且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四川话口语材料,对研究当时的四川话全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5]如此一来,西南官话中“拈”的历史至少可以推至清末。

(四)“抄”“挑”表“夹取”义探讨

在汉语史上,“抄”有“用匙取食物”义。《正字通·手部》:“抄,以匕抄取粒物。”唐杜甫《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饭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宋杨万里《病中屏肉味独茹菜羹饭甚美》:“云子香抄玉色鲜,菜羹新煮翠茸纎。”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我,我,我两三步走向前。将,将,将把饭食从头劝。我,我,我一匙匙都抄徧。”又引申出“合掌成勺形以取物”义。如《西游记》第七十四回:“(他)手里拿着一条铁棒,就似碗来粗细的一根大扛子,在那石崖上抄一把水,磨一磨。”方言中“抄”表夹取义也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的引申。在开封方言中,“抄”可以指“用筷子取食物(多用于面条)”。这可以作为以上假设的佐证。

《汉语方言大词典》“挑菜”条:〈动〉(用筷子)搛菜;夹菜。中原官话。陕西汉中。其中,前字“挑”为上声。杨荣贤认为“挑”的本义是“挖出、抉取、拨动”,其语义结构为[+用手/尖状/细长工具][+(先向下)(再向上)用力][+取出/移动][+物体]。所举例证如《墨子·非儒下》:“挑鼠穴,探涤器。”《佛本行集经》卷59:“又以箭镞,挑出灯炷。”[6]70方言中“挑”表夹取义,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的引申。

(五)“钳”“镊”表“夹”取义探讨

表示“夹取”义的“钳”在中古汉语中已见,后代不乏用例。如《汉书·江充传》:“辄收捕验治,烧铁钳灼,强服之。”颜师古注:“以烧铁或钳之,或灼之。钳,镊也。”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

表示“用镊子拔除毛发或夹取东西”义的“镊”在中古汉语中亦见,后代不乏用例。如《太平御览》卷七一四引汉服虔《通俗文》:“披减须鬓谓之镊。”晋左思《白发赋》:“以此见疵,将拔将镊。”唐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五:“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宋周邦彦《华胥引》:“离思相萦,渐看看,鬓丝堪镊。”方言中“镊”表夹取义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的引申。

(六)“拣”表“夹取”义献疑

钳用钳子夹。

王凤阳认为:“‘夹’‘挟’同源而意义相反……‘挟’是从‘夹’分化出来的。‘夹’是从两边夹持在中央的,‘挟’是居中的人用两臂(或者一臂)夹住两边的(或一侧的)东西。两者意思相近,重心不同:前者在两边的处于行为的中心位置;后者是居中的主动。”[4]703笔者认为这一论述有失偏颇。由上所论,“挟”不单指夹在腋下,而且还可以是夹在指间,即能表示从两个相对的方面施加作用。即便是夹在腋下,也可以把一臂看作一边,躯体固定,亦是从左右两边夹持。“夹”与“挟”所代表的动作具有相似性。后来,“夹”亦可以表示用胳膊夹。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统筹做好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各项工作,全面完成水利改革发展年度目标任务,为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和保障。

三、相关问题讨论

(一)普通话、开封方言中“夹持”概念场的对比分析

蒋绍愚着重谈了近年来以概念场为背景对词汇系统的研究[10]400-402。为什么要以概念场为背景呢?蒋绍愚指出:“因为,汉语发展不同时期词汇系统的面貌是不同的,成员不同,分布不同,从而结构也有所不同。怎样把两个或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词汇系统加以比较呢?打一个比方,两块花样不同的地毯,怎样比较?最好的办法是把它们铺在同一块有地板砖的地面上,以地板砖的格子为坐标,就能很清楚地显示两块地毯的不同。要比较不同时期的汉语词汇词义系统,最好把它们覆盖在同一概念场上。”[11]390-391由此可见,以概念场为背景可以很好地比较汉语不同历史时期的词汇系统。同理,运用概念场理论也能有效地比较普通话与方言词汇系统、方言间的词汇系统。

从2017届开始,采用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实践,2017年10月份通过统一自学考试的通过率如表1所示。将微课引入2017级学生班级的课程通过率比前两年提高了将近19%,由此可见,将微课引入继续教育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含有[动作方式:从两个相对的方面加压力][动作目的:使物体固定不动或获取物体]义素的词构成一个概念场,笔者将之命名为“夹持”概念场。在这个概念场中,主要有“夹、搛、拈、钳、镊、捏、叼、啄”等成员。其中,“夹”是概念场的上位词。根据工具这一语义要素,笔者又可把“夹持”概念场分为“用手指夹”“用嘴夹”“用筷子夹”“用钳子夹”“用镊子夹”等概念域。与之相对的成员是“拈、捏”“叼、衔、啄”“搛”“钳”“镊”。为更好地说明各词之间的关系,现引《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相关条目的释义如下。

夹从两个相对的方面加压力,使物体固定不动。

其二,程序的输入端。自然人可以通过限定输入条件和参数对人工智能程序的输入数据进行控制,其对创作结果的控制程度也因程序的算法和功能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控制程度较强的情况下,自然人通过对人工智能输入数据的控制可以决定输出结果的具体表达。例如,傻瓜相机的操作者尽管对相机机械运行的过程一无所知,仍不妨碍其通过取景来控制相机所拍摄的照片。在控制程度较弱的情况下,则只能通过控制输入参数来决定创作结果的思想、风格或体裁。如人工智能传统诗词创作程序,操作者可以预先选择词牌、主题,但并不能决定创作结果的具体文字表达。

拈用两三个手指头夹取(东西);捏。

捏用拇指和别的手指夹。

叼用嘴夹住(物体的一部分)。

衔用嘴含

啄鸟类用嘴取食物。

搛(用筷子)夹。

①面临轮浚体制机制困境。目前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为主,少数地方由卫生、城管、环卫、村级等机构管理,管理体制不顺,个别地区作为主管部门的水利站管理职责被弱化,甚至已排除在河道管理主体之外,造成条线管理不顺,很难将一些管理要求贯彻下去,市(区)与市(区)、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交界河道还不够明确,制约了长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表1中还列有“拣”。对于“拣”有“夹取”义,笔者持怀疑态度。刘君敬指出:“《金瓶梅》中,‘拣’有夹取义。例李瓶儿把各样嗄饭拣在一个碟儿里,教他吃。(第三十四回)”[7]17的确,在《金瓶梅词话》中,“拣”有“夹取”义,又如第一回:“那妇人笑容可掬,满口儿叫‘叔叔’,‘怎的肉果儿也不拣一箸儿?’”再如第十五回:“好大娘,奴没敬心也是的。今日大娘来,奴没好生拣一箸儿。”但问题的关键是以上例句中的“拣”是否为本字。甘振波认为“拣”是“搛”的记音字,之所以将“搛”写成“拣”,是因为古代用字不规范所致[8]。徐复岭认为《金瓶梅词话》中的“拣”是“搛”的俗写[9]360。笔者同意甘、徐二位先生的看法。“挑选”义是“拣”的优势义位。如果“拣”兼具“挑选”“夹取”两义,那么在有些情景中“拣”便会产生歧义,从而不利于言语交际的实现。

镊(用镊子)夹。

现代汉语普通话“夹持”概念场成员及其分布,见图1。

那天晚上,公司技术部的节目是爆笑小品《女儿国》。穿着一袭长裙,斜倚在唐僧肩头的女儿国国王竟然是许元生,他娇羞又风情的样子,让如芸都笑出了眼泪,她没想到,他原来是这样的许元生。

图 1现代汉语普通话“夹持”概念场成员分布图

《说文·手部》:“拈,也。”《释名·释姿容》:“拈,黏也,两指翕之,黏著不放也。”《广韵·添韵》:“拈,指取物也。”“拈”的本义是用手指夹、捏取物。如唐杜甫《题壁画马歌》:“戏拈秃笔扫骅骝,欻见骐驎出东壁。”宋郭应祥《鹊桥仙·甲子七夕》:“罗花列果,拈针弄线,等是纷纷儿戏。”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二月十五日,请夫人姐姐拈香。”《水浒传》第八十九回:“张清飞马赶上,拈起石子,望头脸上便打。”方言中“拈”表夹取义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的引申。

当Y≤τ时,产业创新速度对创新效益的弹性系数为θ1;当Y>τ时,产业创新速度对创新效益的弹性系数为θ2。如果存在多个门槛,那么应当引入更多的τ,不过实际实证研究中往往以双门槛或三门槛居多,具体要进行门槛数量检验。

图 2开封方言“夹持”概念场成员分布图

比较图1、图2,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对比现代汉语普通话与开封方言中的“夹持”概念场,差别有二:一是概念场成员不同;二是成员在概念场中的分布不同。

支座两侧各4.1m范围内,槽身横断面采用粘贴碳纤维布环形箍进行加固,碳纤维布条宽20cm,厚1.2mm,间距20cm;其余范围槽身横断面采用碳纤维布环形箍进行加固,碳纤维布条宽20cm,厚1.2mm,间距由20cm渐变至50cm。

(2)工作态度要绝对认真,遇到问题要考虑全面。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疑之处都不能放过,分析考虑问题要周密细心,抓住关键点。对于变压器而言,若分接开关接触不良,经受不起短路电流的冲击而发生故障,极有可能将变压器线圈烧损,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通过认真分析,找到了问题所在,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工作,顺利完成了该缺陷的处理。

3.在开封方言中,“啄”兼跨“用嘴夹”“用筷子夹”两个概念域,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这是“啄”的两个义位。

4.尽管《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了“搛”,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大多说“夹菜”,用的是上位词。而在开封方言中,用的则是下位词“啄”。

5.在普通话中,“衔”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而在开封方言中,只能是动物。这表明在不同的词汇系统中,词的使用范围会有差异。

以上是笔者从母语入手,选取一个概念场来比较普通话与开封方言间的差异。类似的比较还可以用于方言之间,但前提是要能够精细地把握相关方言的词义。

(二)汉语“夹持”概念场成员“夹”“钳”“镊”从“动作”到“工具”的演变

前文论述了“夹”“钳”“镊”的“夹持”义,调查发现它们三者均有从“动作”到“工具”的引申,其背后的机制是转喻。“夹”引申出“夹东西的器具”义,如《周礼·夏官·射鸟氏》:“矢在侯高,则以并夹取之。”郑玄注:“并夹,鍼箭具。”唐陆羽《茶经·四之器》:“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已上剖之,以炙茶也。”《汉语大词典》收录有“像夹”“木夹”“拶夹”“火夹”“票夹”“竹夹”“发夹”等。“钳”引申出“夹东西的工具”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谦部》:“夹持紧胁者谓之钳,故凡夹持之具即不紧胁者亦谓之钳。”《汉语大词典》收录有“火钳”“钳锤”等。“镊”引申出“拔除毛发或夹取细小东西的器具”义。《广韵·叶韵》:“镊,镊子。”晋左思《白发赋》:“愿戢子之手,摄子之镊。”

(三)从“挟”“拈”“挶”看概念域间的语义演变

文中第二部分提到了“挟”的“夹持”义、“拈”的“用手指夹、捏取物”义,这是它们的本义。后来,“挟”引申出“握持”义。《广韵·帖韵》:“挟,持也。”如《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王逸注:“言身虽死,犹带剑持弓,示不舍武也。”唐许嵩《建康实录》卷四:“密使狂人挟刀跳跃而来,坐上诸将惧而奔走,唯彦不动。”“拈”又引申出“执、持”义。关于此,蒋绍愚有论及:“但在《祖堂集》中,可与‘拈’组合的词语很多,如‘拈锹子’‘拈瓦砾’‘拈起猫儿’‘拈起盏子’‘拈起帽子’‘拈起拄杖’,甚至可说‘拈经中语问大众’……这种组合关系的变化也影响到词义,《祖堂集》中的‘拈’,已经不只是‘指取’,而是与‘执’‘持’同义了。”[12]286以上语义演变可以归纳为从“夹持”概念域到“握持”概念域。反观“挶”则是从“握持”到“夹持”,前文已论,在此不赘。汤传扬指出既有A概念域到B概念域的语义演变,又有B概念域到A概念域的语义演变。举的例子有演变发生在心理域与生理域之间、体貌域与心理域之间[13]。以上所论“夹持”概念域与“握持”概念域为此再添例证。

注释:

①笔者的母语为开封方言。文中对开封方言的分析基于自己的语感。

②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夹”条:表示“从两个相对的方面施加压力”义的“夹”分布在中原官话(西安、万荣)、西南官话(贵阳)、吴语(金华、宁波、温州)、徽语(绩溪)、平话(南宁)、粤语(广州)、闽语(福州、雷州)等。

③“胶如钳夹”应当作“胶加钳夹”。

(ⅰ)若|EXT (u)∩EXT (v)|=0,取a1∈EXT (u),a1≠j,则存在边(u,w)∈Ei,a1,且取b1∈EXT (v),b1∈ -{i,j},存在边

④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抄菜”条:洛阳。用筷子夹菜。

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该义项下列的例句有:燕子~泥|他~着一个大烟斗。笔者认为前一例句中的“衔”是用嘴含,后一例句中的“衔”是用嘴叼,可据此分成两个义项。本文讨论的是“衔”的用嘴叼义。

参考文献:

[1]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刘宏,赵祎缺.河南方言词语考释[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3]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上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王凤阳.古辞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张一舟.《跻春台》的性质、特点、语言学价值及蔡校本校点再献疑[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69-72.

[6]杨荣贤.汉语肢体动词发展史研究:以六组基本词为中心[M].上海:中西书局,2017.

[7]刘君敬.《逆臣录》词汇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8.

[8]甘振波.与褚半农先生商榷《金瓶梅词话》中的吴语问题[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5-77.

[9]徐复岭.《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

[10]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11]蒋绍愚.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3]汤传扬.从概念域视角看汉语语义的演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9-04(3).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History of the Conceptual Expressions of "pick up food with chopsticks "in Chinese

TANG Chuanyang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The verbs in the expressions of the concept of "pick up food with chopsticks" are rich and varied in Chinese dialects."Jia" "Jian" "Nian" "Ji" is distributed in north and south."Dao" "Ju" "Chao" "Tiao"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ern dialect."Qian" "Nie"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southern dialect."Jia" "Jian" "Ji" are the inheritance of ancient Chinese vocabulary."Nian" "Dao" "Ju" "Chao" "Tiao" "Qian" "Nie" belong to the innovation of dialect semantics.In the expressions of the concept of "pick up food with chopsticks" in Chinese dialects,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s that some dialects use superordinate "Jia",however,some dialects use hyponymy.By contrasting the conceptual field of "clamp" in mandarin and Kaifeng dialect,we find that different vocabulary systems have different members and distributions in the same concept fiel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nceptual field can effectively compare the vocabulary systems of mandarin and dialect as well as dialects.Members "Jia" "Qian" "Nie" of the "clamping" concept field all have evolution from "action" to "tool"."Xie" "Nian" "Ju" prove further evidence for semantic evolution between conceptual domains.

Key words :jia;jian;nian;conceptual field;semantic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 H1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6060( 2019) 09-0052-06

doi: 10.3969/j.issn.1673-6060.2019.09.010

收稿日期: 2019-08-06

作者简介: 汤传扬(1993―),男,河南开封人,人文学院2017级汉语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史研究。

标签:;  ;  ;  ;  ;  ;  

汉语“夹菜”概念表达方式的现状与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