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纲目法优化小说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纲目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一席,由于它的体裁特点,篇幅长、人物多、情节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给课堂教学带来诸多困难。如何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结构,是一个亟待研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姑且名为:“纲目法”。我们认为:采用以纲带目,纲举目张的教学形式,把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化散为整,使之整体化、系统化、网络化。“纲举目张”在成语词典解释为:“纲:鱼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总要部分;目:网上的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提起鱼网的总绳一撒,所有的网眼就都张开了。比喻抓住事物的主要环节就可以带动一切。”运用“纲目法”来观照语文教学,就是要善于找准课文的“纲绳”,以此作为突破口,来优化小说教学。所谓“纲绳”,就是最能概括其整体内容的某一个局部。就一篇小说而言,它的“纲绳”可以是醒目的标题、情节发展的高潮,也可以是意味深长的含蓄的结尾。总之,只要善于抓住某一根关键的“总纲”,就可以提起课文的各个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立足于现代整体观来分析文章,就避免了支离破碎的,面面俱到的繁琐分析,扬弃了旧的传统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现以几篇小说为例,来说明“纲目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从醒目的标题上提“纲绳”
标题是一篇课文中最醒目、最传神之点。常常被称为“文眼”、“题眼”,它以最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往往是“纲绳”的所在。
例一:《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回)。从破题入手,提出:到底是谁断案?为什么说是个葫芦案?这两个问题就可以连带出以下这些问题:①主人公是谁?②贾雨村和门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③“护官符”的由来。④情节的发展变化。⑤统治者鱼肉百姓枉法断案的内幕。⑥揭露封建政治的黑暗腐朽的主题。问题一出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全被激起。有的说断案人是门子,因为一切都是门子在给贾雨村出谋划策;有的说是贾雨村,因为他是应天府的知府大人,他才有断案的权力,门子的坏主意全是贾雨村引诱他说出的,可见贾的老奸巨滑、阴险;有的说如果没有门子献上“护官符”,贾就会秉公断案,所以还是门子断案……讨论异常热烈,双方势均力敌,针锋相对,越辩就越明,越辩就越深。最后,同学们不仅对文章的主题、人物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对《红楼梦》这部巨著的社会意义有了初步认识,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例二:《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这一课,也从课题入手,抓住杨修之死的原因作为“纲绳”提出问题:有的说杨修是因恃才放旷而死;有的说是曹操忌才,消除隐患,才把他杀掉。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出依据,展开讨论。学生沉静下来,带着问题去认真阅读课文,仔细地从课文中找出论据,除了紧紧抓住那些关键情节进行深入思考之外,甚至连一些能有力证明论点的词语都不放过。10来分钟后,课堂如唇枪舌战的战场,顿时形成两军对垒的气势,要求发言的手,如同雨后春笋一般。那激昂的情绪,精彩的发言,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直到打铃下课,学生还感到兴犹未尽。一个讨论题的推出,就像鱼网上的纲绳被提起一样,随之而来古代小说的文言字词教学,阅读理解,人物性格分析,主题归纳等等这些“目”全都带动起来了,收到了“牵藤动蔓”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精彩的高潮中抓“纲绳”
小说的高潮是文章最精彩、最动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也是矛盾最尖锐、最突出的地方,常常是“纲绳”最形象的体现。
例三:《范进中举》(《儒林外史》第三回)这一课就从范进中举后发疯这一高潮讲起: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当时他重复说了哪些话?(好了!)范进中举后是什么“好了”?“好”在哪里?中举前又“坏”在哪?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很快就得出:中举后的范进一切都好了。有银子、有房子、有米有鸡有酒喝,还有权势。中举前生活一贫如洗,穷困潦倒,整日饥肠辘辘,邻居不理睬,岳父任意辱骂。再进一步引导深挖,造成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悬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说:封建科举制度。爬上去的就有钱有势,爬不上去的就潦倒一生。如此巨变,难怪他会乐极生悲,变态发疯,可见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制度的产物。文章讨论到此,主题、人物、夸张、对比讽刺艺术,学生都理解到位了,课也就可以结束了。
例四:《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水浒传》第三回)高潮的迭起就是三拳打死郑屠。就从这里抓住“鲁提辖为什么能三拳打死镇关西?”这根“纲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讨论。一会儿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鲁提辖武艺高超,力大无比;有的反驳道:一掌一拳没打死店小二,还是因为郑屠太作恶了。这时只要教师直追到底,郑屠作了哪些恶?学生自然会一一道来,然后抓住原来的“纲”继续讨论,很快水到渠成,人物性格分析全面展开。鲁提辖嫉恶如仇,不畏强暴、见义勇为、为民张义、救危扶困的性格特点,就顺理成章地凸现出来了。为了让学生认识社会的黑暗,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讨论题:在当时的情况下,鲁提辖是否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金氏父女的问题?从中学生可以更深地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三、从含蓄的结尾中找“纲绳”
结尾常是文章的点睛之处,含蓄、余味无穷的尾声,常常也是“纲绳”的隐藏之地。
例五:《孔乙己》。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结尾,写了一句意蕴深邃的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的确”这两个词看似矛盾,细细推敲正是全文的“纲绳”所在。这一句话可以分成两组问题来讨论:①作者为什么推测孔乙己是“大约”死了?a.孔乙己当时的处境是什么样的?b.孔乙己的特殊身份是什么?c.是些什么人在取笑孔乙己?他们为什么要笑他?作者是根据当时社会环境,以及主观和客观原因作出合情合理的推测。②为什么孔乙己“的确”是死了?a.孔乙己两次出场在外貌、神情、动作、语言有哪些变化?b.变化的原因是什么?c.孔乙己必然的悲剧下场说明什么?作者是根据上述问题作了肯定判断的。问题一推出,学生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社会背景、人物形象分析以及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全在这两组讨论题中迎刃而解。
例六:《社戏》。鲁迅先生在小说的结尾写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真的,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琢磨已久,才从此处摸到教学的“纲绳”。以此处作为教学的切入口,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揣摩深挖,可以收到“立片言以明万意”之效。点拨①“我”第二天和头天晚上吃的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可作者为什么却说“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点拨②戏并不好看,“我”看得“疲倦”、“扫兴”,可为什么还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到底是什么“好”?经过学生仔细阅读讨论,最后得出:是农村大自然景物的美好,农村人性人情的美好,给“我”那夜留下难以磨灭的珍贵印象。原来是言在此,意在彼。学生刹时茅塞顿开。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文脉”中找“纲绳”。记得有一位老师在教《祝福》时,就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提出,就拉起了全文的总纲。他说:“我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大家能否在对课文的研读之中,证实老师的看法呢?”经学生阅读讨论,老师归纳出祥林嫂悲惨命运发展的轨迹:立春之日,丈夫死去;孟春之日,被迫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由此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把这几个关键情节都安排在春天里,这精妙的构思,使学生认识到:祥林嫂没有春天的悲惨命运,以其深邃的象征意义,揭示黑暗社会的宗法制度的“杀人不见血”的罪恶。
这种“纲目”教学法,是紧紧抓住全文关键之处来展开教学活动的。它的教学基本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教师找纲绳——学生来张网——师生齐收纲。这种教法好处在于:①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实现掌握知识(学会)和能力发展(会学)的两者统一,最终可以达到“不教”的目的。②提高课堂效率。由于抓住可以向课文各个部分发散、辐射,课文每个部分也可以向它聚拢的“纲绳”,因此学生可以快速的领会吸收课文精要之处,所以大大缩短课时,原来要用二三个课时的,现在一二个课时就可以完成。③优化教学结构,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避免“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这样,“教”与“学”、“师”与“生”的积极性都发挥起来,“教材”与“教法”的潜在魅力也被挖掘出来,形成和谐统一,使教学结构得到优化。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纲目法”正是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启迪作用,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的传统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