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见信札看谢幼伟与熊十力的学术交往
赵建永
(天津社会科学院 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 天津 300191)
摘 要: 熊十力与谢幼伟是现代中国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以往对他们的比较研究非常薄弱。 通过分析北京大学新发现的一份手书函件,结合熊十力与谢幼伟的其它通信等史料,梳理他们的学术交往及其为人为学,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熊十力和谢幼伟相互引为知音,他们对西方学理的绍述,对中国哲学的阐发,尤其在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综合创新、促进中国学术现代转型方面做出过贡献。
关键词: 谢幼伟;熊十力;新见信札;学术交往
近来笔者发现一份谢幼伟、熊十力、郑天挺手书函件,因深藏于北京大学的旧档案里,故尚未收入他们的文集、全集和著作目录。 此函为了解熊十力与谢幼伟诸友的学术交往及其为人为学提供了一手资料,今结合他们的其它通信等史料,梳理有关背景如下。
一、谢幼伟与熊十力讨论新唯识论的通信
谢幼伟(1905—1976),广东梅州人,是学贯中西的哲学大家。 他在东吴大学毕业后,旋即留学哈佛大学, 师从 “过程哲学” 开创人怀德海(Whitehead)。 回国后,他任教于黄埔军校、浙江大学等院校,并任《民国日报》《华南日报》主笔。 1949年后任印尼雅加达八华中学校长、台湾华侨中学校长、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研究所主任,曾两度赴夏威夷出席世界哲学会议。 其著作有《伦理学大纲》《人生哲学》《西洋哲学史》《中西哲学论文集》《怀黑德哲学》等二十余种。
熊十力(1885—1968)是新儒学奠基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但他发现并未实现理想社会图景,深感“革政不如革心”,遂弃武从文。 1922 年,熊十力应蔡元培之邀,从南京内学院赴北京大学,起初教授佛教唯识学,随后开讲自创的新唯识体系。此说虽后来蜚声中外, 但在当时人们多依据佛说予以批驳。 谢幼伟十分欣赏新唯识论,以为熊十力的学说并非以佛说为准绳, 故与佛说不符实属正常,不必多辩。
2.3 CD4+淋巴细胞数与mPFS及mOS的关系 高CD4+淋巴细胞组患者 mPFS为8.5(7.0~10.0)月,中CD4+淋巴细胞组患者 mPFS为 6.5(5.4~7.6)月,低CD4+淋巴细胞组患者 mPFS 为 5.9(3.0~8.8)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CD4+淋巴细胞组患者mOS为16.5(14.8~18.2)月,中CD4+淋巴细胞组患者mOS为13.9(12.7~15.1)月,低CD4+淋巴细胞组患者 mOS 为 12.1(7.9~16.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
1932 年,熊十力文言文本的《新唯识论》问世,谢幼伟很快发现该书和怀德海、布拉德莱的思想多有相同之处,于是函寄自己所写书评给熊十力:“著者‘体用不二’之说,西洋哲学亦非绝无所见,如柏烈得来《现象与实在》一书,实尝言之。 ……怀黑德教授《历程与实在》一书,亦明此义。……著者认‘心物皆无自体, 同为一个整体不同之两方面’, 此其说,最近西洋哲学同见及之。 ”①此处“柏烈得来”指英国哲学家布拉德莱,“怀黑德” 即怀德海之旧译。谢幼伟通过对世界哲学前沿成果的比较,认为西方哲学开始放弃了主客二分的二元论思维模式,逐渐转向天人合一、心物同源等一元论。对此,熊十力回信说:
贤者所述柏氏语,似与《新论》有融通之点,然骨子里恐不必相近也。 西洋学者所谓本体,由思维所构画,而视为外在。《新论》则直指本心,通物我内外,浑然为一。 正以孟氏所谓“反身而诚”者得之,非是思维之境。 柏氏是否同兹真髓,吾不能无疑也。 ②
熊信中认为,虽然他与布拉德莱、怀德海的本体论表面相似,但内容却有本质不同。因此,当谢氏述及熊著的“心物不二”与怀德海的“心物一体”相通时,熊氏回信说,虽然两者发展的大趋势相通,但各家所持根本观念有别。 西方哲学家尽管也说“本体”,却视其为外在的,是通过头脑分析来获得,而他以“性智”谈本体,则是向内通过反躬实践的“体认”工夫自明本体。熊著中也屡次论及他与怀德海等西方哲人的差异。谢幼伟和熊十力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后学的持续探讨, 熊十力与怀德海这两位20 世纪东西方最具有原创性哲学家的比较研究现已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课题。
信文皆毛笔手书,信纸上印有“国立浙江大学用笺”字样,并在落款处盖有“谢幼伟印”。 信中颇可见熊十力的人格精神和气质,其“举世罕俦”之清高,在此前他两次坚拒蒋介石巨资馈赠和约见的态度中亦有体现。 陈诚任国民政府湖北省主席时,每年春节都赠送熊十力“过年费”,他也从不收取。 郭齐勇指出,熊十力对兼职兼薪事非常慎重,不愿多受薪,避免拿双薪。⑦从此信还可以看出,当时高校用人制度之灵活,高校财政权十分宽松,各校之间人才流通非常便捷并成为常态。
熊十力也将他与谢幼伟的通信《谈生灭——致谢幼伟书》《答谢幼伟论玄学方法》发表在《思想与时代》,并为谢著《现代哲学名著述评》作序,如实评价其治学特点,称赞他“思睿而识卓,学博而量宏。海内谈哲学者或喜有所标揭以自异, 而幼伟独不尔。 惟脚踏实地,虚怀以读中西哲学之书,不为苟同,不妄立异。 其评论各书,皆有精鉴,异乎以矜心浮气轻持短长者矣”④。《现代哲学名著述评》在概述中国传统哲学、现代西洋哲学特征的基础上,评述熊十力、贺麟、杜威、怀黑德、克罗齐等13 位东西方哲学家的原著大要,解析其论述过程和理论特色及其学术贡献和不足,分析透辟、评价中肯,成为融会中西哲学的典范之作。
二、新发现的谢幼伟函及熊十力、郑天挺批注
北京大学当时需要熊十力出具一份兼职领薪情况的证明, 所以熊十力收到谢幼伟的复函后,遂在此信末尾补写一段说明,并寄给北京大学。 现录文如下:
关于熊十力教授在浙大不支薪文件,请文书组存卷。
1948 年2 月,熊十力携弟子牟宗三一起前往讲学, 嗣女熊仲光随之听讲。 熊十力将新居命名“漆园”,取做过漆园吏的庄子隐居行道之意,从此他遂以“漆园老人”自号。他在《漆园记》写道:“‘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吾时念此以自遣,故有契于庄生。然吾以是缓吾痛则可,若姑安乎是,则将负吾平生之心与所学, 而不免为庄生之徒, 是又吾之所以自警也。 ”⑤他还自题堂联:“白首对江山,纵横无限意;丹心临午夜,危微俨若思。 ”这反映了熊十力当时意欲调和儒家健行不息与道家安之若命之间的矛盾。 他出入佛老,归宗六经,虽不喜玄学之空谈,却颇有魏晋士人的旷达风度,并以出世态度做入世学问。
3.企业自身管理环境风险。油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各种法律风险的出现多与自身制度建设存在缺陷相关。所以加强对自身管理环境的认知并构建相应管理制度体系,对于企业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的认知程度和防控应对措施,同时也来自于员工对防控制度的认知和参与程度。
熊十力在此期间所写信札,反映出其为人的真性情,读之令人景仰不已。 虽然他在浙江大学尽心教学,但将发给他的薪金如数退回,并于1948 年7月31 日致函系主任谢幼伟, 以其已在北京大学领薪,义无再取为由谢绝。⑥次日,谢幼伟复函熊十力,写道:
浙大薪,吾本未受,他只好存之校本部。到学期终时,文院要吾取,吾仍不取,乃云:须吾名义取出,再由吾还之文院,另作他用。 吾乃照办。此哲学系主任之信。今交北大总办事处存查。史学家郑天挺当时担任北京大学秘书长,主管此类事务。 他收悉该信后,即于1948 年9 月29 日在信的右侧批示:
十力先生道席:
4.1 结论 1)女生体重与50m跑、体重与立定跳远、体重与一分钟仰卧起坐、BMI与一分钟仰卧起坐4组变量间相关无显著性;男生体重与坐位体前屈、肺活量与引体向上2组变量间相关无显著性,其余变量间相关都具有显著性。
七月卅一日手示拜悉。承将二至七月份全部薪俸退还,并称愿为敝校尽义务。先生清高,举世罕俦。该款经转文学院,另作他用。晚特代表敝校,谨致谢意! 耑此,顺颂道安
晚 谢幼伟拜上 卅七年八月一日
1942 年,语体文本的《新唯识论》上、中两卷出版,谢幼伟随即在他参与创办的《思想与时代》杂志发表《熊著〈新唯识论〉》《答熊先生论玄学方法》等文,指出:“治学之正确态度,在求理之是。 求理之是,不思异而自异,故非立异;不谋同而自同,故非苟同。 其异也,其同也,皆自己之真实所见。著者本此态度以治学,故虽言佛,而于佛家唯识之说,有所修正;虽言儒,其所言亦非儒家之说所能尽。”③由此他认为,熊著是深造自得的宏伟体系,然其治学态度和方法更有价值。
总之,留守儿童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缺乏家庭温暖,作为教师,要充分给予关怀,让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拥有积极的心态,在成长的道路上多一些快乐,少一些落寞,以此促进其良好发展。
抗战期间,熊十力入四川先后在复性书院、勉仁书院讲学著书,未随北京大学南迁昆明,但仍由北京大学发放工资,1943 年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 抗战结束后, 熊十力又回北京大学执教, 因不耐北方严寒,每逢冬季临近,便南下避寒。其时,谢幼伟在浙江大学创建哲学系, 与文学院院长张其昀共同邀请熊十力来任教,并为其在西湖附近的校园辟地筑屋。
参照组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前焦虑评分、抑郁评分、Harris评分对比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Harris评分对比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参照组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Harris评分对比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十力附注
与单桩基础相比,多桩基础的嵌岩施工难度相对较小,且目前已有一些应用,如高桩承台基础嵌岩、导管架基础嵌岩等。多桩基础嵌岩的工艺如图4所示。首先,将钢护筒打至强风化岩层的层底位置;其次,在钢护筒内下钻机,缩孔打至设计底标高处;再次,将钻机取出并下放钢筋笼,钢筋笼的高度应由设计计算得出;最后,在桩内进行灌浆,并将钢护筒拔出。
天挺 卅七、九、廿九
①熊十力:《新唯识论》,《熊十力全集》 第3 卷,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版,第532 页、第533 页。
大观园是隐逸者的“世外桃源”。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方式,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直以隐逸之士作为理想人格的象征,如:《诗经·卫风·考槃》对隐士的歌之,颂之,陶渊明只要“结庐在人境”就能“心远地自偏”,白居易“隐在留司官”,尽管各个时代隐士隐逸的方式不同,但对隐士隐逸行为的认同逐渐成为中国士大夫高雅的文化范式。所以人们为自己设计山水园林,以山水象征山林江湖,在自己创造的“第二自然”里构建精神上的“世外桃源”。
汤用彤时任北大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长,在其关照下, 熊十力在该系的工资仅次于汤用彤的水准。 熊十力对此颇为感念,并在一封致友人函中谈及此事。 1958 年10 月,74 岁的熊十力从北京大学退休时在记事本上写道:“本月北大名义解除,由京政协会照顾生活,暂时照北大原薪三百四十五元。”三年困难时期,他主动要求减薪,与人民共渡难关。他与北京大学的工作关系虽已解除,但一直退而不休,著述不辍,直至病逝。
综上所述, 熊十力和谢幼伟相互引为知音,他们对西方学理的绍述,对中国哲学的阐发,尤其在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综合创新、促进中国学术现代转型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忽视。 宗师虽逝,风范永存,其人格和遗著嘉惠后世,历久弥新,是学界的一份珍贵精神遗产。 重温前贤的学术交往,对于继承发扬他们的治学精神和汲取总结中外哲学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是十分有益的。
注释:
信笺右下方有“文164”字样,应为北京大学文书组当年存卷的编号。此信现收藏在北京大学档案馆,冠以标题为“谢幼伟为熊十力在浙大不支薪事复熊十力函”。 该函与同年10 月6 日汤用彤致北大秘书处约请陆宗万任逻辑课助教的信函⑧, 因事类和时间都相近,故被编在一起,卷宗号为“BD19481505”。两函尘封60 余年后,在笔者为《汤用彤全集新编》搜集资料时,始被重新发现。
②熊十力:《新唯识论》,《熊十力全集》 第3 卷,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版,第532 页。
③谢幼伟:《熊十力〈新唯识论〉》,《思想与时代》1942 年第13 期。
④谢幼伟:《现代哲学名著述评》,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2页。
⑤熊十力:《漆园记》,《十力语要初续》,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年出版,第38 页。 此书还收录熊十力《答谢幼伟》函一封。
⑥此信内容系根据谢幼伟复熊十力信而推断。 笔者曾遍翻北京大学相关档案,没有发现熊十力致谢幼伟信,有可能由谢幼伟所保留,也可能还在浙江大学档案中。
由图4可得:随着不完全预防性维修活动的进行,预防维修及更换费用率不断减小,而事后小修及停机损失费用率逐渐升高,使总维修费用率存在最佳预修次数N*=13对应下的最低值E[C0.75(13,τi)]=230.25(元/d)。因此,可建议在该设备第13次达到可靠度下限0.75时对其进行完全更换,而在13次以前采取不完全预防维修与事后小修。由此可见,当设备运行时间一定时,适当增加预修次数可降低总维修费用率,但过多的维修也会增加“天窗”及维修时间,影响铁路运营效率。
⑦郭齐勇:《为熊十力先生辩诬》,载《熊十力全集》附卷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1625 页。
⑧该信内容如下:“敬启者:查逻辑(甲)拟约哲学系四年级学生陆宗万担任改阅练习及考卷职务,特此申请,查照为荷。此上秘书处。汤用彤 三七、十、六”在信笺的右侧有“已通知。 十、七。 核呈拟照学生助理例聘任”的字样,以及郑天挺的签名。 信的右下方有“文193”的编号,左侧有“陆君已于开学时工作”的补注。
⑨相关研究参阅赵建永:《汤用彤与熊十力的学术交往及思想旨归》,《湖北社会科学》2010 年第10 期。
Study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 Between Xie Youwei and Xiong Shili from the Newly Discovered Letters
ZHAO Jianyong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lassics and Cross-culture, 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Tianjin 300191, China)
Abstract: Xiong Shili and Xie Youwei are important figures in the field of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y. However,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m is very weak. But, we can solve this problem by analysis of the letters newly discovered in Beijing and other letters between them, and sorting out their academic exchanges, behave and learning. As close friends, Xiong Shili and Xie Youwei's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theories and elucidations of Chinese philosophy have made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scholarship.
Key words: Xie Youwei; Xiong Shili; newly discovered; academic exchanges
中图分类号: B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365(2019)02-0022-03
收稿日期: 2018-12-20
基金项目: 天津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20 世纪中国哲学新领域的开辟——从文化研究到生活哲学”(14YZD-06)。
作者简介: 赵建永,男,山东青州人,天津社会科学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后。
[责任编辑 汤凌云]
标签:谢幼伟论文; 熊十力论文; 新见信札论文; 学术交往论文; 天津社会科学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