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考生物简答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简答题论文,生物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简答题是生物中考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它以考查知识灵活,考查能力综合,难度较大,区分度明显,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生物中考中的简答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限制性简答题,另一类是开放性简答题。限制性简答题一般是那种设问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答案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用相应的科学术语,或依据相应的科学术语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的试题。开放性简答题一般是指那种设问有一定的限制性,但答案多元,用自己的语言组织适合要求的答案的试题。
1.限制性简答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例一 冬天,菜农在塑料大棚里种植了黄瓜、番茄等蔬菜,请分析下列问题(2002年山东省中考试题):
(1)在晴朗、温度适宜、肥料和水分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为保证蔬菜的正常生活,常采取的简易措施是____。
(2)夜间适当降低棚内的温度,可以提高产量,这是因为温度较低时蔬菜的____减弱,减少了有机物的消牦。
(3)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若发现种植的蔬菜矮小瘦弱,叶片发黄,此时应及时____。
(4)黄瓜花属于虫媒花,为提高大棚黄瓜的结果率,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
(5)在大棚内壁上出现的大量水珠,其中一部分来自蔬菜的蒸腾作用,请你在不影响蔬菜正常生长的前提下,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加以证明____。
特点分析:例一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试题设置情境化。简答题的题干一般都是以一种材料的方式,设置一个情境。本题就是只用寥寥数语,勾画出一个农业生产大棚种植反季节性蔬策的真实问题情景。②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本题五问,每一个问题均为生活实际中的现实问题,综合考查了同学们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生产实际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应用性。③设问角度多向。简答题源自填空题,但又不同于填空题,其中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简答题围绕某一重要知识,进行多角度设问,考查同学们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④立意能力化,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试题虽然是依据一定的材料,创设一个新的问题情境,但反应的知识是来源于教材的,是紧扣教材某一主干知识的。本题的情境是大棚种植,但来源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既要依据相关知识答题,但又不是机械重现,而是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能力要求高。
解题方法:(1)感知分析情境,明确知识范围。本题设置的大棚种植情境,应使同学们认识到本题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相关。第一问中“肥料和水分供应充足”,排除了水、肥对黄瓜、蕃茄的生长影响,把问题指向到光合作用知识中;第二问中的“夜间”“降低……温度”“提高产量”,则把问题指向到呼吸作用的知识中;第三问中把“光照充足”和“矮小瘦弱、叶片发黄”结合在一起,就把问题指向无机盐在植物生长中作用这一知识中;第四问中的关键词“虫媒花”“结果率”,就把问题指向到传粉、受粉这一知识中;第五问则是直接要求同学们设计一探究蒸腾作用的实验。(2)理解关键词含义,挖掘隐含条件。明确了知识范围,这只是解题的第一步,因为在某一知识结构中,到底用哪一具体知识,还要看试题设问指向性,而设问的指向性往往是通过条件或隐含条件来反映的。像第二问中的“夜间降低温度”,“提高产量”,“减少有机物消耗”等条件,直接将设问指向呼吸作用,而第一、三、四问的设问指向性是通过隐含条件来反映的。第一问,在水、肥充足,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正常生长就意味着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试题中的“晴朗”意味着有充足的光能,“水分供应充足”意味着能提供光合作用需要的原料——水了。这样问题就直接指向了另一条——二氧化碳了。第三问“光照充足”排除了光能不足,光合作用不强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而指向无机盐的作用;“矮小瘦弱、叶片发黄”是含氮无机盐的缺乏症。第四问中的“结果”隐含受精和果实的形成,受精首先需传粉;“虫媒花”隐含着异花传粉。(3)回归教材知识,构建答案语言。明确了设问的指向性之后,接着就要紧扣问题,回归到教材知识中,在自己形成的知识体系中,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组织语言或运用恰当的科学术语来回答问题。像第一问就必须要表述为“增加二氧化碳”或答“通风”,因为实践中通风是增加二氧化碳的好方法;第二问就直接用科学术语“呼吸作用”;第三问回归教材后,明确这是含氮无机盐的缺乏症,那么就必须增加含氮无机盐,增加的方法是追施氮肥,因而表述为“追施(或施加)氮肥”,不能表述为“增加或施加含氮无机盐”,因为一方面含氮无机盐并不一定是氮肥,另一方面在实际中根本没有这种提法,更不能表述为增加氮;第四问既然要在自然受粉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受粉率,则就需要辅助受粉,辅助受粉既可以人工受粉,也可以通过增加能传粉的昆虫而达到,比如放养蜜蜂等,但不能用根本不现实的措施,如“放养蝴蝶等”,因为在现实中,除科研机构外,根本没有大量养殖蝴蝶的。
答案:(1)通风(或增加二氧化碳);(2)呼吸作用;(3)追施氮肥:(4)人工受粉(或放养蜜蜂);(5)用塑料袋扎紧一根枝条(或一棵植株),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内出现水珠,即可证明。
2.开放性简答题
开放性简答题,除具有简答题的共同特点外,区别于限制性简答题的特征是:试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答题要求和要点,鼓励学生创新,提倡答案多元化。开放性问题较好体现了考试以同学们为本的思想,是命题技术的创新,能很好地考查同学们自主设计和解决问题能力。
例二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这种现象称之为温室效应。原因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试写出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写出两点具体措施)____(2003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试题)。
特点分析:试题以温室效应为情境,联系目前如何控制环境恶化的实质,设问要求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写出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较好地体现了简答题的试题设置情境化,注重联系实际,能力立意的特点。本题能力考查的特点,最为突出的是试题的开放性设问——写出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且强调只需列举出两点具体措施。这样的设问之所以具有开放性,是因为一方面,从措施的类型上看有不同类型:绿化和保持森林植被、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新的环保能源的应用;另一方面从各类型的措施上看,有更多的具体措施,而回答问题只需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写出两条具体措施即可。
解题方法:(1)感知分析情境,明确知识范围。温室效应是地球目前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如何控制环境的恶化,减缓温室效应,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题的温室效应情境,将知识范围规定在有关环境问题方面。(2)理解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本题题干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升高”将设问的方向指向围绕二氧化碳这一中心上。挖掘隐含条件有时还需要关注解答的附加说明,本题括号里有两点提示,一是具体措施;二是只需答出两点。(3)扬长避短,突出自身特色,构建答题语言。明确了要解决的是针对性措施问题,但客观上讲,有的措施是自己熟悉的,还有的措施仅有印象而不清楚,甚至在自己熟悉中有的很容易用语言表达,有的还不好表达。这个时候就要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易表达的措施,构建答题语言。本题“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等平时接触较多,而“燃料”“能源”虽然也有这些方面的印象,但怎样表达,还需斟词酌句。
答案: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封山育林,退耕还草,保护植被,减少燃料的燃烧,开发新的能源(如核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注:①答上述任意两点均可;②其它符合要求的答案也可以)。
简答题的解答,要求同学们有较强的阅读分析材料情境的能力,较强的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自己组织语言来自回答问题的能力,在平时学习和训练中,一定要有意识地自主锻炼。
标签:中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