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选择——对我国发展新闻事业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业论文,我国论文,世纪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办 迎接21世纪中国新闻业务学术研讨会
【本刊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于5月18日至20日举办“迎接21世纪中国新闻业务学术研讨会”。应邀参加的代表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兰州大学新闻系、四川联合大学新闻系、厦门大学新闻系、郑州大学新闻系、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和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光明日报新闻研究所、黑龙江省新闻研究所、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四川信息汇报、江苏沿海经济信息报、郑州国际经贸报,以及上海新闻界等。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龚心瀚发来贺电说,复旦新闻学院“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教育研究机构发起和举办这样一次大会,具有开拓性和远见性”。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贾树枚、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到会讲了话。
研讨会就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观念的变化、新闻业务的创新、新闻人才的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本刊发表部分论文摘要于后。
21世纪朝着我们走来。我们正站在世纪之交的转换点上,思考着昨天和今天,思考着未来。
即将过去的20世纪,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充满激荡和巨大变革。伴随鸦片战争的烟火西学东渐,十月革命的炮声又送来马克思主义,伟大的五四运动点燃了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和新文化运动的篝火,中国新闻学和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在救亡图存的觉醒中诞生。历时八年的全民抗战,以空前的规模,动员和组织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新文化的大普及,共产党领导的报刊遍及抗日前线和敌后,用崭新的理论和实践,实现了新闻事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建国以后的年月,面对社会主义建设,阶级斗争持续不断,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党委机关报为中心、高度集中统一、以政治宣传为主要功能的办报体系,我国新闻事业既向前发展,又带有很大局限性,处于比较保守、封闭的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拨乱反正,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促使思想又一次大解放,新闻领域总结以往经验,实行从新闻观念到业务方法的改革,全国出现少有的繁荣景象。在确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下,新闻界进一步面向改革、开放,电视、有线电视的崛起,以惊人速度和覆盖率赢得观众,出现报纸、广播、电视在竞争中求发展的新趋向,按照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新闻事业在舆论导向统一和经营方式市场化的双重轨道上运行,渐进而缓慢地与世界携手。
对中国新闻事业在20世纪的发展变化怎么看?有人用西方的标准评判感到不可理解,有人看到种种不足而哀叹新闻无学,也有人囿于过去的经验而拒绝继续前进。
事实告诉我们,中国新闻学和新闻事业的发展,始终具有东方文明古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背景。它既吸取了西方新闻理论的精华,又牢牢扎根在中国的土地和人民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党和人民报纸的一整套理论,关于办报宗旨,关于支持先进,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关于群众路线等等,这些办报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形成了中国新闻学自己的学派和风格,至今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事实也告诉我们,我们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它的根本性质,它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但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党和国家提出的任务,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达,新闻事业的理论和方法也会随之发展变化,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为学习外国而抛弃我们自己的优良传统固然是不足取的,但片面强调中国的国情而拒绝研究国外先进经验的想法和做法,同样是不利于我们新闻事业发展的。
人们经常谈论与国际接轨的问题,新闻界也不例外。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彼此孤立、分离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今天它们正互相扩大联系,互相密切融合。中国市场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在世界这个统一市场里,主要的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只有遵循统一的规则,才能有利于彼此的经济发展,诸如同一类产品实行国际通行的质量检验标准,进出口贸易制订统一的进入市场规则,以及海关检验、税收税率,证券交易等等,都有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问题,不如此,就不可能在统一的国际市场上共同运作。但是,就文化领域包括新闻领域来说,情况不完全是这样。由于文化是人类包括各民族创造活动的积累,是历史发展的结晶,各国特别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它的文化特征,它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很多不同。我们既要看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时代变迁,始终影响着我们中华儿女的思想和行为,在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新的历史时期,它将继续得到发扬光大,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民族特征;另方面也要看到,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在人们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不断扩大交流,相互影响,文化的同一化现象也不断增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客观趋势。因此,我认为,如何看待与国际接轨问题,要作具体分析。在广义的层面上,文化交流会日益密切,文化趋同现象不断增多,但在具体领域里(如新闻事业),从新闻观念到业务方法则既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方面,也有彼此保持独特,各自发挥特色的方面。有一点应该十分强调,既我国新闻事业面对二十一世纪,要进一步面向世界,走向世界,使新闻传媒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更大的促进作用。
21世纪的主题是和平和发展。其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我国新闻事业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我国发行的报纸已达7000种,有世界上最大的发行量,各种新闻媒体,有世界上最多的读者、听众和观众。我国已与世界上220个国家有贸易往来,遍及世界五大洲,进出口贸易总值达一万亿美元。但与我国经济实力和经济活动相比较,我国新闻传媒在世界的影响还比较小。
21世纪是新闻传媒技术发生新的大变革的时代。自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问世以来,人类开始迈向信息社会。目前发达国家兴起的多媒体信息工程,建立数字化、大容积、光纤通讯网络,将把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家庭计算机联网,其服务范围将扩大到包括教育、金融、商业、科研、娱乐等方面,其中更多的是新闻。国外专家预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已占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它的应用范围将逐步扩大到百分之九十的劳动力,这一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将大大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也将改变新闻传媒传统的传播观念和传播方法。面对这一巨大的变革,我们要把握时机,迎头赶上。如果我们不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武装我们的经济,就无法了解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行情,日新月异的产品发展趋势,就无法参予国际竞争。如果我们的新闻事业无视这一发展变化,不去更新传播信息技术、扩大新闻信息量,也无法满足国内广大读者的需求,不可能进一步走向世界。
为了迎接21世纪,发展我国新闻事业,我提出以下看法,供同行共同研讨。
一、进一步信息化,增强与国际市场的互通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资金流、商品流、物资流、技术流、人才流和信息流全方位有序流动,新闻传媒(本文主要讲报纸)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吸纳、传布国际市场信息,另方面要有效地向国内国际市场输送我国市场信息,通过传播信息,沟通国际国内市场,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服务。现在的状况是,国际市场上发生某些震荡(如巴林银行事件),我们反映滞后,引不出我国金融业有益的教训,国内各市场发生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我们往往不去报道。我们的新闻政策,偏重于对政治事件、宏观经济管理上的舆论导向,而对新闻的信息传播重视不够,也缺乏有效的引导,造成报纸缺乏市场信息,对群众关心的许多问题反映迟钝,报纸内容偏向杂志化,这种比较封闭、局限的状况是与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的。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来说,除了中央的通讯社、广播台、电视台需进一步建设为全国信息中心之外,一些正为办成国际化大都市而努力的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也都应该建立信息中心,分别辐射不同的国际国内地域,有不同的传播信息要求,并用计算机联网,并以此为中心来带动广大中小城市和集镇。同时,研究国外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经验,有计划地建立若干个大的信息库,以通讯社或报纸为中心,为广大读者提供多功能的信息服务。
进一步增强报纸从业人员的信息观念,显得十分重要。那种把报纸增加信息量与报纸的党性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已被实践所否定。今天我们仍然要强调,增强信息观念,提倡编辑记者到社会变革的旋涡中去,到各种产生新事物、新人物、新经验的现场去,到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活动中去,捕捉大量新信息,分析加工新信息,使报纸每天都有丰富的生动活泼的新鲜信息,每天都打上时代前进、社会进步的烙印。信息观念的强弱,不仅关系到报纸的内容,而且也是检验报纸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现代化意识、市场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尺。
与此相适应的是,在我们的新闻观念和采写方式上,应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新闻报道,改变那种静态的、一次完成的、工作总结式的新闻报道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新闻的信息量,提高传播频率。客观世界千变万化,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新闻报道应该是行进式的,要广泛采取电讯式短新闻和重要事件分析解释性新闻这两种基本形式,运用双向交流的新闻报道方式,同时要引导读者学会在现代化社会迅速吸纳新信息而又培养自己独立判断的阅读习惯。如果我们下大力气,增强信息观念,又相应地改进新闻报道方式,那么,我们的新闻传媒的面貌将会发生许多变化,它对扩大国际交往、了解和参予国际市场也将会起积极作用。
二、在报业管理上,吸取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建立和完善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报业经济运行机制。
这几年报业经营管理有很大进步。打破了供给制、大锅饭式的统收统支的经营体制,经营实行市场化,广告成为报纸主要收入来源,去年中国广告收入达160亿元。在报纸有利润收入的情况下,加快了技术改造步伐,目前全国各地大型报社的印刷设备都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不仅扩大了报纸篇幅,而且实现电子化、彩印化。电脑的广泛运用,结束了印刷史上的铅和火的时代,编辑记者已有半数以上操作电脑,并实行内部联网,各种现代化通讯装备也逐步运用。在短短十年里实现这样巨大的变化确是惊人的。我们要在此基础上,继续迈向市场化。要建立发行市场,实行邮局发行与自办发行并举,扩大零售市场,减少以至改变行政干预,让报纸直接进入读者家庭;介入广告市场,建立广告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建立和扩大广告营运网络,使广告成为报纸与市场联系的一个检测器。进一步更新通讯手段,广泛采用传真(包括卫星传真),使报社一切能运用电脑的地方都电脑化,同时继续改进印刷手段,实现多版彩印化和一日多版化。建立报业集团,以实业养报,兴办以领先新技术为内容、与知名企业集团联手的企业,发挥报业的资讯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使我们的报纸既是党的思想工作部门、社会舆论机构,又是现代化的、高效率的、面向市场的企业集团。上述种种做法,国外有些早已实行,我国近年来也有所创造,这种报业经营管理的运行机制是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相一致的。
三、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使它们成为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现代化意识、知识和才能,能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人才。
最近几年,我国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正发生深刻变化。在革命战争时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员已基本退出工作岗位,大量有学历、年轻人员加入到新闻工作队伍中来,增添了虎虎生气,但也有不足,即对党和人民报纸的优良传统继承发扬得还不够,从业人员的知识面不宽,外语水平普遍不高。我认为,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有计划的“补缺”,除加强这支队伍的思想建设外,要补充法律(特别是经济法)、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政治、外语等人才,可采取从学校选拔和社会招聘、选送人员出去培训等方法,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报社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努力“扬长”,组织编辑记者分期分批下去蹲点,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做社会调查和专题调查,创造各种条件,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群众生活,关在屋子里,泡在会议桌上,是决然培养不出好的编辑记者的。特别是要提倡编辑记者了解各生产要素市场,了解市场运作规则,了解市场变化,提倡编辑记者做人民的知音,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冷暖、喜忧,通过新闻报道,帮助人民群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大力普及外语,有计划地派遣记者出国采访访问,以打开眼界,了解世界。
21世纪是充满希望和带来进步的世纪,为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更大发展,我们要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