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旅游视角下的休闲产业_旅游产业论文

大旅游视角下的休闲产业_旅游产业论文

大旅游视野中的休闲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产业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大旅游的含义

在2002年9月举行的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将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解决当前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为此,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我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应充分利用,要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积极发展旅游业,扩大就业”。这对我们进一步思考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给了新的启示。

(一)强调旅游就业的作用是大旅游概念的第一个含义

以“九五”期间的发展为例,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年均增加50万人。根据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将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增加5-6人就业,这样我国旅游经济带动的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每年增加300万人,5年共创造新增就业岗位1500万个。(注:见《财经时报》2000年5月17日第2版。)

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7.72万人,其中旅游住宿设施502.28万人(星级饭店105.21万人,社会旅馆345.74万人,个体旅馆51.34万人),占84.0%;旅行社19.24万人,占3.2%;主要旅游景区和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事业企业单位76.20万人,占12.7%。全部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1]但是,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统计资料表明,2001年我国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为5.2%,而在旅游业直接就业的人数为597.72万人,仅占全部就业人数的0.8%,与旅游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为此,国家计委和国家旅游局初步确定,未来10年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总体目标是: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全国旅游业新增就业人员每年力争实现8%的增长,届时旅游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总人数达7740万人。旅游直接就业比2001年新增约69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增加约3450万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中产业规模大、整体素质高、经济效益好、容纳就业多的重要产业。国家计委、国家旅游局将着手研究制订全国旅游就业的专门计划方案,把全国旅游就业计划的编制和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全国和各地旅游业发展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以实现旅游发展与旅游就业同步增长。[2]

(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文化内涵是大旅游概念的第二个含义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从旅游企业在市场运作的角度来说,第一个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这是最低层次也是最普遍的竞争方式;进一步上升到质量的竞争;达到最高层次是文化的竞争。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企业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和销售文化的企业。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3]我国旅游业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但尚处于第一个层次的竞争阶段。这对进一步发展旅游事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将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文化内涵提上议事日程当是未来旅游业的战略调整所重点考虑的。同时也应看到,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文化内涵是发展大旅游的核心与关键,也惟有此才能为旅游业打造新天地。

如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增加旅游文化内涵?早在20多年前,于光远就曾指出:在国外人们称从事旅游业、娱乐业、公园管理和休闲服务的人士是天使,赞誉他们以一种特殊的品质服务于人民大众,因为他们高质量的服务会使人的每一次旅行都变得温馨和美丽。说白了,就是要你提供好的服务。但对提供好的服务这一点不少人还缺乏认识,甚至不很明白“好的服务”是什么含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旅游业的经营者要正确理解和细心揣摩旅游者的各种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这是不同于以往的最重要的方面,否则,很难使旅游者在旅游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业既然是一种为人服务的行业,让服务对象满意、愉快,才是取得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手段。因此在正确理解和细心揣摩旅游者的需求心理上,一定要下很大的功夫。在这一点上,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

旅游经济学在国外的经济学研究中是很热门的学科分支,在中国也正日益引起关注与研究,但我们的研究似乎更关注对数量成分的描述,比如:旅游者的数量、收入情况、解决就业情况等,而对质量成分,比如:旅游对旅游者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对旅游者旅游心态的培养,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能力,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交际能力,旅游对促进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问题的观察、评估却很少关注。这种理论研究上的疏忽直接影响并限制了人们对旅游业服务标准的思考。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还必须跳出惟我独尊的窠臼,多考虑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比如说,如何明确旅游业的特点,如何理解旅游这一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旅游业与商业、酒店业、餐饮业、娱乐业、交通业等部门的关系,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的关系等等问题。不仅如此,还要研究与环保(自然生态、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等部门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后一个关系也许更值得我们关注。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重在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即使是在旅游业的初级阶段,也要把旅游业当作文化事业来办,把与旅游有关的文化事业做好,这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对自然资源本身的保护是一项文化工作,向旅游者介绍自然资源的特点也是一项文化工作。整个建设旅游点和导游工作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工作。

于光远认为,对发展旅游业负有领导责任的同志要研究一下,在旅游工作中如何重视文化因素的问题,反思一下过去我们对这一点是否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改进。同时,还要与学术界、文化界的人士取得密切联系,向他们请教有关历史知识、文化知识,和他们讨论如何充实旅游中文化生活的内容,如何在旅游业中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博物馆事业、娱乐业。旅游部门要和文化部门很好地合作,要互相配合,不要推诿,或是老死不相往来。广大的文化工作者应该提高对旅游事业的认识,懂得与旅游事业相配合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特别是博物馆事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而积极地促进旅游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旅游业作为一种文化事业人们讲得比较少,因此有特别强调的必要。

(三)“旅游—旅游休闲—休闲旅游—休闲”的发展思路是大旅游概念的第三个含义

自从劳动者被赋予休假的权利以来,旅游从有闲阶层的有限范围进入社会经济生活的普遍范围,便有了广泛的社会性。旅游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发展起来之后的一种文化生活需要。旅游者的目的是“求新、求知、求乐、求得一个美好的回忆”(于光远语),是现代社会中民众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旅游的功能已难适应人们的需要。因此,应赋予旅游以更多的内涵。提出“旅游-旅游休闲-休闲旅游-休闲”的发展模式,更多地是强调人的一种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满足人的心理和精神以及多方面发展自我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成为比较普遍的行为方式,然而关键问题是,如何在休闲过程中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感受能力和鉴赏眼光,让出门旅游成为人们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的休闲方式,将休闲旅游变成社会文明的一份动力,已成为时代的需要。但是,目前我们对旅游内涵的理解还是相当肤浅。

另外,旅游产业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旅游具有经济扩张的性质,发展旅游业一般情况下开发的对象是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以及人类的文化遗迹。特别是开发商以经济价值为目的的无休止的行为,以及人们仅仅为满足好奇心和追求感官刺激对自然的践踏而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决不可低估。商家过度开发已成为中国大多数旅游地的通病,没有把握好发展和保护、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平衡点。虽然,我们拥有大量的自然景观、文化古迹,但是这些资源已经成为和正在成为地方政府和投资者、开发商的“摇钱树”,过度的商业炒作导致了对整个城市个性、形象以及名胜古迹、文物的损毁和破坏。据报载,许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都因为承受过重的旅游压力,使脆弱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受到破坏,向我们亮出黄牌。“有800年历史的云南丽江古城自清晨起就被熙熙攘攘的游客包围,从小桥流水边的饮店到阡陌纵横的僻静巷道,一直持续到深夜。文化古城成了‘购物城’。敦煌石窟游客过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和光线的影响造成壁画变色剥落,20年的损坏超过过去几百年的自然侵蚀。承德的避暑山庄自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每年的游客由原来的100万,暴增为300万人次,山庄及周围的寺庙几乎被商店和人潮所淹没。”(注:见2002年4月15日《参考消息》。)即使像北京、杭州这样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也由于近些年大量人工景点和现代建筑的建造,而淹没了几千年所积淀的文化灵魂。当然,这不是这两个城市独有的现象,在我国其它地方同样存在。

在西方国家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早在50多年前,《国际旅游宪章》就指出:旅游作为一种文明现象,正取代一个相互分离的世界。但是,它也会促进文明的消亡:巴比伦、迦太基、库斯科都曾经是美丽的名字,但它们是已经消亡的文明名单。[4]为此,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迅速地通过发展休闲产业来缓解旅游业的压力,诸如:休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文化馆、剧院、博物馆、艺术馆、舞厅、休闲度假村、主题公园、游乐园等等来缓解因旅游业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而造成的破坏。同时在客观上也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扩大了经营范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满足了人的多方面消遣享乐的需要。

因此,从事休闲旅游业的部门与从业人员亟待更新观念。旅游-旅游休闲-休闲旅游-休闲,不单单是名词的任意组合,它表明了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前,我国正面临一个发展旅游业的大好时机,而遵循什么样的客观规律,如何调整发展战略、业务方向、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环节至关重要。

二 休闲产业的崛起将拓展旅游业的内涵与外延

(一)如何认识休闲产业

笼统地讲,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精神的)密切相关的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一般包括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运动场馆、运动项目、体育健身设备、设施维修)、影视、交通、旅行社、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在西方发达国家,休闲产业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必须考虑的因素。休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格局的变化,在休闲业就业的人数占整个就业人数的比重相当大,既解决了失业和就业问题,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休闲服务行业基本上是20世纪的新事物,目前正方兴未艾。在近几十年中,这类商业机构经历了巨大的结构性分化,很难将所有这些商业性的休闲服务项目一一分类,不过美国学者穆森还是提出了以下的序列: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除此以外,那些为以上活动提供咨询、订票服务,进行经营管理,以及提供“菜单”服务的行业,还有那些专门制造、发送、销售如体育器材等娱乐设备的行业,也都应当包括在休闲产业的范围之内。

社会发展的现实表明,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正日益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大城市里,各类休闲产业已成为经济活动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

(二)休闲产业与经济的关系

一方面,经济参与“买来”休闲,它是回报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休闲产业可以被用来娱乐、消费,来支持有效的经济参与,正是这种消费的“再创造性”使得休闲成为社会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被世界各国政府所认同。了解美国的人都知道,美国人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休闲,三分之一的钱用于休闲,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表明了休闲与经济的密切相关性。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93204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4446亿美元,其中最主要是民间消费增长了3158亿美元,经济增长率为5%(其中3.75个百分点的增长率来自民间消费)。在民间消费中,服务业的比重逐年上升,已占到民间消费的36%。这主要得益于民间的休闲消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统计,在休闲业安排就业的平均成本要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3%。另外,休闲产业的就业带动性强。在发达国家旅游业每增加3万元收入,就将增加一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注:见孙天厌《休闲产业:形成的条件与培养途径》,2002—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研讨会论文。)在我国的现阶段,以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拉动内需、解决失业、盘活经济、繁荣市场。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发展休闲产业能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降低贫富梯度。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有闲阶层的消费,一方面,可以使货币回笼,使资本在运转过程中增殖,“一批非生产性消费者的特殊作用在于保持产品与消费的平衡,使全国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获得最大的交换价值,从而促进财富的增长”[5]。另一方面,有闲阶层的非物质消费,必定促进各种服务业的发展,许多新兴产业会应运而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财富在二次分配中,可以使更多的人受益,同时,缓解了失业和再就业人员对政府的压力。

随着休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经济学的研究也更注重人的微观行为,因为,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改变了供求格局。在过去,卖方市场往往处于支配地位,所以,只要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和科学化的管理,利润就会滚滚而来。而现在,买方处于支配地位,对企业和市场都提出了挑战。经济发展的目标、经济的变量关系、现代化指标体系、生产方式的变革、企业的经济行为都将紧紧围绕着人——买方市场为中心进行新的企业设计,以满足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当休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时,它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就不得不引起政府和经济学家们的高度重视。2000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的是微观经济学,2001年的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的是市场经济中信息对称的问题,2002年的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的是将心理实验应用于经济学的问题,这些成果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人的休闲消费,把握住了休闲与经济、市场的互动关系的现实,突出了休闲、经济和市场的人情化、人性化、人道化。由过去对“物”的关注,到现在突出了“人本”思想,人的高尚的休闲行为是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助推器。

(三)休闲产业与旅游业的关系

休闲业与旅游业的关系,应该说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是谁从属于谁、谁替代谁的关系。传统旅游业要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必须拓展它的外延和丰富它的内涵,因此,休闲产业的幌起是自然而然的事(或者说或早或晚的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据权威人士预测,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休闲的产业在2015年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将占有一半的份额,新技术和其它一些趋势可以让人把生命中50%的时间用于休闲。[6]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16%,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据国家旅游局预测,2020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33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总产值的8%,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7]如果要实现旅游业在未来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仅靠传统的旅游业原有的内涵和外延,显然是无法实现的,且也无法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中找到支点。

目前,中国在社会文化经济基础方面也促进了休闲产业与旅游业关系日益密切:

从“有闲”方面看:整体上我国公众普遍享有国家法定假日全年114天(含星期日)。而有些群体假日更多,如:学生和教师另加寒暑假,全年约180天;国家公务员以及外资企业管理人员享有“带薪休假”制度,每年约10天,全年约124天;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全年约有半年闲;从事第二产业的工人,由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约有4000万人处于待业、失业、不稳定的工作状态;退休人员(相当多的企业退休年龄已经提前,一般在50岁左右)绝大多数是赋闲在家;就业结构多元化、工作形式多样化、生活需求多模式化使得“弹性时间工作制”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从业者每天“8小时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家庭现代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使人们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日趋减少;未来5年,中国全面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将成为可能。

从“有钱”方面看:目前我国人均GDP800美元,属低水平的小康社会,未来将增至3000美元,人的追求是物质、精神、政治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过去的20年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而未来的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富裕”。恩格尔系数:1978年我国城市57.5%,农村67.7%;2001年城市37.9%,农村47.7%;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将从目前的50%降至30%;2005年我国将有2亿中产阶级——拥有自己的住房、汽车、休闲度假、接受继续教育。产业结构将发生大的变化,各类服务性产业将占更大的比重。旅游休闲将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注:邱晓华:《喜人的数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2002年10月6日。)

从人们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看,多方面发展自我的欲求越来越强烈,人的休闲需求(心理的、情感的、成就感的、智力的、肢体表达等方面)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旅游业面临新挑战:由从众游到个性游,由感性游到理性游,由“赶场式”的游到欣赏游,由“集中时间”游到“分散”游,由旅游到休闲度假游,由城市游趋向乡间游,国内游向国外游;旅游休闲行为方式更注重文化内涵和获得精神的满足,也更注重人的体验过程。同时,整个国家的治理与调控不仅注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科技手段和法律手段,而且更注重文化引导的作用和人文关怀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旅游休闲生活应该是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手段,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基于这样的分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休闲产业与旅游业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并获双赢。

三 结语

将休闲产业引入旅游业是我们面对的新课题(注:在西方发达国家,旅游专业通常放在休闲研究系,属于休闲研究的一个领域。),这种呼声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现在急需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在教育课程设置中迅速调整旅游学的课程,增加休闲学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引入新观念、新思维、新企业模式和经营模式;另一方面,是迅速培养一批对休闲服务业及政府的休闲政策颇有实用价值的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的人才;再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国民的休闲教育,使之为培育休闲产业和休闲市场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但我们也注意到,许多地方主管部门和旅游业的经营企业对此趋势反映迟缓,缺乏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必要的知识背景,缺乏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不能及时把握商机、不能掌握市场主动权、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不能满足人民大众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不能顺应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有关人士分析指出:我们在扩大旅游就业方面大有潜力可挖。但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许多误区。“首先,一些地方过于追求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对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发挥和全面提高重视不够;其次,真正懂产品开发设计、善于经营管理的旅游专业人才短缺,旅游行业总体上处在走外延扩张式的粗放经营阶段;第三,部分地区对旅游发展的理解偏狭,只盯在门票收入和有限的资源转让费上,大量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整合,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整体效益的发挥。”

我国社会未来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幸福,未来前景美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们深信不疑的是,在不远的将来,休闲生活一定会全面浮出社会的水面,并居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那么,大旅游视野中的休闲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然大有作为。

标签:;  ;  ;  ;  ;  

大旅游视角下的休闲产业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