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 221000
【摘 要】目的:观察我科室的糖尿病酮症及其酸中毒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取在我科室治疗的糖尿病患者7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降糖治疗和一般的基础护理,干预组进行降糖治疗和饮食、心理、健康教育、运动行为等个性化护理干预。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护理干预治疗后干预组效果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保健意识,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个性化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xxxx【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6-002-01
糖尿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使体内糖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增加,酮体进一步积聚;此外,蛋白质分解加速,酸性代谢产物增多,使血 PH值下降,血CO2结合力亦明显降低,同时伴有电解质紊乱,此时血酮继续升高,可超过5毫摩尔/升,已形成了代谢性酸中毒时,临床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糖尿病患者,诱发的主要原因为感染、饮食或治疗不当及各种应激因素。胰岛素依赖型易发生酮症,非胰岛素依赖型一般较少发生,其并发症发病率高,危害大,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国内资料报道,在不同年龄组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率以年轻患者为高,在20 岁以下、20~40岁、40~70岁及70岁以上等年龄段中,发生率分别为 30%、20%、10%及5%,一般女性多于男性,且以冬季及早春发病率高[2]。
自2011年12月开始,我院开始对36例糖尿病酮症及其酸中毒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科室就诊的糖尿病酮症及其酸中毒患者72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29例、1型糖尿病患者43例。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23~79岁,平均55岁,病程均为1年以上,平均病程(7.2±1.2)年。经对所有患者进行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测定,分别为(10.81±3.45)mmol/L、(16.22±6.20)mmol/L。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相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并结合2002年ADA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及修订标准)。同时排除因外伤、手术、外感染及输注大量葡萄糖液外无明显诱因引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合并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妊娠糖尿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从年龄上、性别、病史长短、入院时血糖等临床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降糖治疗和一般的基础护理,观察组(干预组)在降糖治疗和一般的基础护理上另进行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运动行为等个性化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树立优质护理理念,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比如多媒体、讲座、发放讲解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介绍普及疾病知识。根据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和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针对其薄弱环节有目地的加强健康指导,让患者正确的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激发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调整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和延迟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1.2.2药物治疗护理
通常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比较急,发病突然,应即刻安排酮症酸中毒患者卧床休息,并立即开展抢救治疗,首先须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神志等生命体征,记录血糖、尿量、尿糖、尿酮体、血气分析及电解质、葡萄糖、钾及胰岛素使用量。责任护士坚持守护治疗,每0.5~2小时测血压、呼吸、脉搏一次;记出入量;每2小时查尿糖和尿酮体一次,2~4小时查血糖及电解质一次,必要时需进行血气分析或血浆渗透压检查,快速建立静脉通路,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纠正酮症症状。根据酸中毒程度不同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于轻度的酮症酸中毒,鼓励患者进食进水,用足胰岛素,以利血糖的下降和酮体的消除;中度或重度酮症酸中毒遵医嘱运用正规胰岛素。对昏迷病人应注意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勤翻身拍背,昏迷病人导尿后留置导尿管,记录每小时和24h尿量,根据监测尿糖及尿酮的变化资料,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2.3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受疾病困扰,病人心理普遍存在高度焦虑、沮丧、激动、不安、悲观、自我价值降低等表现或各种应激刺激,这些不良刺激都会导致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增高,加速脂肪分解,会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生酮症,加重酮症酸中毒[4],因此实施心理疏导,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整体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的关心理解病人的感受,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治疗期间积极向患者、家属介绍宣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基本知识,治疗的基本常识、配合治疗的方法。
1.2.4饮食护理
许多研究表明,患者营养不良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治疗的失败率及死亡率,故科学合理的饮食护理非常必要,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是维持生命的关键[5]。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指导饮食为患者建立具体的营养治疗方案。
对于早期症状轻,脱水不严重,神志清楚病人的鼓励多饮水,进食清淡容易消化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对昏迷病人应插胃管,以保证饮食量的摄入,为防止低血糖发生,应注意进食时间与胰岛素注射时间配合,及时清除呕吐物和排泄物,避免恶性刺激,影响进食。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后,可加米粥、面包等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严格限制脂肪和蛋白质的每日摄入量,以防体内产生新的酮体,加重病情。经过药物治疗和饮食的控制,尿中酮体完全消失后,逐步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供应量。帮助指导患者制订个体化饮食方案,合理控制总热能、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物质,均衡饮食结构,保证充足的食物纤维,无机盐和维生素满足机体的需要。
1.2.5运动护理
帮助患者制定个性化有氧运动计划,安排患者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根据自身患者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锻炼3~6次,每次30~60min,量力而行,劳逸结合、动静结合,以不感到无明显的心悸、憋气、胸闷为原则,运动坚持有序、有恒、有度的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利用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机体对糖的摄取、利用、氧化分解,增强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血糖。如出现低血糖及其它不良反应等情况时要及时补充糖分,应停止运动,原地休息,必要时及时就近诊治[6]。提醒老年患者在外出时携带个人情况联系卡,注明家属联系电话及疾病类型,以便在患者出现意外时能得到及时抢救。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在干预前后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采用Bayer公司的DCA2000仪器进行分析,比较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效果。见表(1)。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χ2分析、t检验等,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一个治疗周期后,随机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项指标进行检测,发现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经个性化护理后的干预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更理想,护理前后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指标进行测定及比较
3 结论
酮症酸中毒时机体病生理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血糖2.酮症3.酸中毒4.脱水5.电解质紊乱。 按其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种情况,轻度实际上是指单纯酮症,并无酸中毒;有轻、中度酸中毒者可列为中度;重度则是指酮症酸中毒伴有昏迷者,或虽无昏迷但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10mmol/L,后者很容易进入昏迷状态。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病急促,来势凶猛,如救护不及时会造成不良后果,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模式,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尊重患者的个性化要求,致力于满足不同患者的多元需求,切实提高护理质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个性化护理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项指标更接近正常范围值,血糖控制更理想,护理前后血糖控制的差异显著。
因此,重视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发生,激发病人积极参与健康维护,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进行长期有效的血糖控制,预防和延迟并发症发生,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郑燕. 1例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发急性胰腺炎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43-245.
[2]郑晓萍,陈红,陈晓春,朱伟芬,黄轲. 24例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的急救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096-1097.
[3]顾兰,吴嘉维. 饮食干预管理和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护理效果的比较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870-1872.
[4]程丽丽.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50-51.
[5]荣爱香.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08例急救与护理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6):228.
[6]王淑贞.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5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9):107-108.
论文作者:陈晨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6月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0
标签:酮症论文; 酸中毒论文; 患者论文; 血糖论文; 糖尿病论文; 酮体论文; 胰岛素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6月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