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哲学底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底蕴论文,哲学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求实论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一再证明,按照唯物论办事就必然胜利;按照唯心论、形而上学办事就必然失败。可见,思想路线问题是领导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最根本的问题。
为了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领导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邓小平复出后所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清除教条主义的思想影响,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概括为“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1](P114)。这就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小平同志认为,中国搞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叫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实际是什么呢?首先,中国与外国不同,国情相去甚远、文化传统迥异、历史各具特色、民族也各有特点,因而,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他指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P2-3)这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只能靠我们中国人民自己,按照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模式,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新路。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其次,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最根本的实际。小平同志严厉地批判了“全盘西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指出:“我们大陆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2](P123)因为“道理很简单,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2](P207-208),更不要说现代化了。因而,他告诫国人,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搞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这样,关系就大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2](P204)
再次,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是最大的实际。搞现代化,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这是邓小平的一大理论贡献。他针对过去国内外社会主义运动中普遍存在的超越阶段、急于求成、欲速而不达的严重教训,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解决了搞现代化的出发点问题。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P252)。据此,便正确确定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和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步骤。这一战略的实施,使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变化。实践表明,这一战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积极发展的战略。
最后,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中国的现代化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但是,中国的现代化又是在世界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必须从世界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的现代化。小平同志一贯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看待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的。放眼世界看中国,他作出的第一个结论就是“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P64),因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P78)。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闭关自守必然停滞、落后。本来落后的中国再要关起门来搞现代化是不会成功的。他在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时说:“不要关起门来,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2](P200)因而,离开世界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就不可能正确选择实现代化的途径和方式。小平同志正是以全球为参照系、瞄准世界现代化的最高水平,并注意到这一水平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逢勃发展而不断提高的趋势,作出中国不可能在短期内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结论,并制定了跨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赶上时代”的战略目标。
从世界的视角,时代的高度来看中国现代化的实现问题,小平同志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1)当今时代已由革命与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2](P375)“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2](P375)(2)坚持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等,以弥补我之不足,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3)全面推进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才能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必须加速发展科技和教育。明确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P48)
系统优化论
系统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新发展,它认为世界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自组织系统,而大系统又是由许多小系统组成,系统内部诸要素及系统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事物只有组成完整的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
小平同志正是把中国的现代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进行建构的,因而形成了综合各个方面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建构的现代化总体战略目标是要把我国建成一个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奋斗目标,就是一项规模恢宏的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三个密不可分的子系统;一是物质系统层面的现代化,即到下个世纪中叶,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二是体制系统层面的现代化,即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等各种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定型化、现代化;三是人的现代化,即通过精神文明,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现代化的战略布局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强调长期坚持下去,一百年不动摇。并制定了兼有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指标,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确定了以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作为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保持发展的持续性。进而提出从物质利益上调动全国人民积极性的一个大政策,那就是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起带动作用,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上述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构想的几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系统蓝图,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方向、道路、模式、任务、方针、步骤、动力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形成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体系,为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小平同志对中国式现代化系统的建构,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一种实际的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亿万人民正在进行着的实践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那么,怎样使这个现代化系统的整体功能优化,在实践中正常运行,达到预期目的呢?系统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系统的整体优化、结构优化、差异协同是事物系统功能发挥的最重要的要素。小平同志正是按照系统理论的要求,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我国现代化系统、保证系统功能发挥的原则和理论,其中主要有:
1.全局性原则。他不但自己通观全局,顾全大局,而且要求党的高级干部都要这样做。他要求我们顾全的大局之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局之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大局之三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局之四是维持稳定、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大局之五是必须选拔和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当然,顾全大局并不是否定局部、不顾局部利益;而是要全面正确地处理好系统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2.规律性原则。系统运行是有规律的,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成功。小平同志所倡导的改革,就是为使我国现代化系统的运行能够导入遵循客观规律发展的轨道。例如,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为了使体现生产关系的经济体制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化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改革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就是为了使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更加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要求。这都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的规律办事。
3.规模发展原则。事物系统只有形成应有规模,其整体功能才能达到较好发挥。小平同志认为,要使企业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走联合之路、规模经营之路。他针对我国电子工业太分散的状况,指出:“为什么不可以左邻右舍挂钩,联合起来搞?太分散,各搞各的不行,那样质量上不去。”[2](P192-193)他还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要组织起来,才能做到汽车出口。并强调指出:“形成企业集团,就形成力量,信息也就比较灵通了。”[2](P193)规模化发展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当然,也不能否认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是这样。
4.整体管理原则。要使现代化系统整体优化,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就必须加强系统的整体管理,改善其运行环境。小平同志一贯强调搞好经济发展的系统管理,加强宏观调控,提高经济效益。
5.协同发展观。小平同志主张,经济发展应与文化、政治等社会其他方面协同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同发展;人的发展应与经济建设、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经济的量的增长应与质的提高协同发展;经济的发展应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现在的发展应与今后的长远发展相协调等。他为我国制订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就是一个经济与社会各个方面综合协同发展的目标。
6.稳定与发展统一观。发展是硬道理,但要以稳定为条件。“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2](P244)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必须把促进社会稳定和进步摆在重要位置来抓,把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系统的优化、功能的发挥。
生产力中心论
生产力中心论,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这是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内容。
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小平同志准确地把握这一原理,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和检验是否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2](P28)他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时,针对过去“左”的思想指导下过度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忽视生产力,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直至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重大错误的沉痛教训,深刻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2](P141)“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P182)今后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要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对于这个重点决不能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能动摇。“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1](P250)他还强调,“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1](P128)这是解决国内、国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他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在建构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他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阐述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
其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实现现代化。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经济繁荣、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综合国力增强,进而实现现代化,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其二,能否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解决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其三,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而能否尽快发展生产力也就成为检验现代化建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其四,抓住时机,发展经济,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创新动力论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告诉人们,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否定过程中曲折前进的,这种既克服又保留的否定,即黑格尔所说的“扬弃”,实质上就是一种创新哲学。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事物就不能前进。
邓小平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可以说,创新是现代化事业的灵魂。
为了实现现代化,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创新精神,他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一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力主创新的路线。这条路线所强调的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开拓前进。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索、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1](P143)八十八岁高龄的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还念念不忘提倡这种创新精神,可见,创新对实现现代化之无比重要性。他讲:“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象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2](P372)小平同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率先垂范,给我们做出了创新的榜样。
前文所述小平同志设计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就是一个创新的典范,它既不同于外国的现代化模式,也有别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国模式,是新型的模式。这种创新模式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其动力机制是一种创新机制。
首先,改革即体制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外部动力源。小平同志针对我国过去实行的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指出:“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2](P237)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P150)所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P370)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消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阻滞因素,扫除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为生产力的发展创新体制,开辟道路,健全机制,改善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外部动力源。
其次,科技进步即技术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动力源,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这是因为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对生产力的其他要素起着第一位的变革和决定作用,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的和最终的决定因素;发展高科技是提高现代化生产力水平的最有效途径。正象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1](P87);“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1](P86)“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2](P377-378)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2](P377)。在这样的形势下,小平同志向我们发出了科技创新的响亮号召:“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2](P378)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振兴经济,关键是要振兴科技。而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的农业、能源、交通、通讯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最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最缺的也是科学技术,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科学技术。“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科学。”[2](P275)因此,科技创新就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和内在动力源。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我国的现代化才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希望。
在邓小平为我国设计的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这两大动力车轮的驱动下,我国现代化的快车将迅速驶向胜利的彼岸。
人本素质论
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3](P11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在历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样,人的因素也是生产力的主体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整体素质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程度。
小平同志在建构中国现代化蓝图中,坚持上述唯物史观,充分估计到人的因素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著名的南巡谈话中,他再次告诫国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2](P380)可以说,小平同志讲的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是立足于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来实现的现代化。
但是,小平同志一开始就注意到,并作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来强调的是人的素质问题。1978年3月18日,他就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P88)这是因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要在各行各业普遍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有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并能从事科技创新的高素质的人才。他认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1](P40)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教育是基础;“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P12);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中央决定从现在起就以极大的努力,甚至哪怕在其他方面牺牲一点,也要把教育搞上去。并且提出从中、小学抓起,重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及智力开发,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这就是说,要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首先就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只有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才能建成现代化的强国。把我国现代化的实现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靠科教振兴中国,这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小平同志为我们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更是一项十分紧迫和严峻的任务。
标签: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