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比较研究_高校学生论文

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比较研究_高校学生论文

中美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思想教育论文,管理工作论文,高校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G5 G64

谈起高校的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人们似乎都认为这只是中国的“专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尤其是对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才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应该说,自从有了高等教育就有了高等教育的学生工作,自从有了高等教育,就同时出现了对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了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下面,试就美国高校与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共性与特性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从中借鉴有益的经验用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做到“洋为中用”。

一、培养目标的共性与特性

美国是个大学林立的高等教育超级大国,其高等教育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美国高校的学生工作,伴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诞生和发展,至今已经历了350多年的历史。 其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由注重道德教育(殖民时期)发展到注重智力教育(工业革命时期),然后发展到今天的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 〕。

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由最初的偏重智育,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的只注重政治斗争的需要,只讲所谓的“红”与否,削弱了对知识的传授,如,当时宣扬的“白卷英雄”,只讲“根红苗壮”,只注重所谓的“政治表现”,其文化程度无论高低都可以推荐上大学,而不经过文化考试(这个时期只持续了短短的几年时间)。然后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乃至今天的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我国在1957年第一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又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5年3月18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2月, 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1995年11月23日,由国家教委正式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向我国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重视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建立全员育人、全方位工作、全过程培养的工作格局。

美国高校和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都经历了由最先注重智育或德育转为只注重德育或智育教育的反复过程,最终还是走上了人才的全面培养的道路,这是两国学生工作的共性。从美国和我国在培养大学生的目标来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因两国的政治制度不同,各自的意识形态、政治观点不一样,对培养目标在政治上的内涵完全不同。应看到:教育的一般规律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应该是相同的,但教育的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却是不同的。在培养目标上,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37年发表了名为“对学生特征的看法”的报告,该报告指出:教育机构的指导思想是教育机构有责任考虑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的智力能力和成就,他的感情组成,他的身体状况,他的社会关系,他的职业态度和技能,他的道德和宗教价值观念,他的经济能力,他的美学欣赏。简而言之,应当强调学生作为一个人去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他进行智力训练〔2〕。1949年, 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一次肯定了这个指导思想,并且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经历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民主、面向国际、面向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思想。

我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提出了我国教育的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从美国教育的“三个面向”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教育的“三个面向”来看,既富有共性的“面向国际”与“面向世界”、“面向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思想”与“面向未来”;亦有美国教育的“面向民主”这一赋予政治定义与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中既有政治含义又赋予经济概念的定义,有其各自特殊含义和具有各自的特性。这是由两国的政治制度和两国的教育制度所决定的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性的自然规律,二者不可能是一致的。

二、思想教育课程设置的共性与特性

美国按照其教育三个面向之一的“面向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之初,设置了一门政治意义极浓厚的名为“大学生活导论”的课程。这与我国高校学生入学之初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如出一辙,只是名称不同而已,都是为各自不同的社会培养人。美国这门课的教学大纲指出其开设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鼓励学生培养终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二是增强写作、计算机应用、演说、听讲和批评性思考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尊重不同的观点、认识,并进行自由的讨论;四是教育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多元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五是帮助学生形成个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包括深思熟虑的价值体系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六是加强美学实践, 提高审美能力〔3〕。

就其内容来讲,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大学教育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大学生活的意义,大学教育的功能,大学生活的经历对他们一生的影响以及他们成才的目标;第二部分的内容涉及校园生活方式及生存技能。既向学生介绍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同时也把快节奏和竞争意识带给学生;第三部分讨论个人的权利和责任;第四部分涉及到当前美国公众关注的某些社会问题〔4〕。 从以上教学内容不难看出美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其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实施其教育功能,为巩固其现有的社会制度服务,使他们培养的学生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接班人。

我国高校为大学新生进校后所开设的“思想品德修养”课的目的、作用与美国高校学生的“大学生活导论”相类似。由于美国与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不同,其“大学生活导论”课程的内容与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也不尽相同,我国高校为新生开设的《思想品德修养》课基本分为“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和“人生观教育”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大致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谈如何在大学这一新的起点寻求新的动力,努力成才;第二章指导学生如何面对陌生的环境、全新的生活;第三章分析大学新生的思想问题、心理矛盾、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使其保持心理健康;第四章帮助学生适应大学新的要求,开辟正确的成才道路;第五章教育学生着眼社会需要,面向世界未来;第六章为明确认识基本国情,肩负历史重任;第七章,要求学生了解未来职业和工作,完成重大使命;第八章帮助学生认识成才的正确途径,遵循成才的一般规律,自觉依靠集体、社会、国家,为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第二部分为人生观教育,大致分为九章。第一章谈人的本质,使学生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理论的历史发展和科学含义,弄清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反对资产阶级人性学说;第二章讲人生价值,是以人对社会主义的贡献为尺度,反对以金钱、名誉和地位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第三章讲人生目的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第四章说人生的理想,帮助学生弄清理想的含义与幻想的区别,以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第五章讲人生态度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第六章谈人生道路中遇到各种矛盾时,在顺境逆境中应有的态度,确立正确的人生道德;第七章为公私观,使学生掌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的原则和要求,树立大公无私观念;第八章讲人生信仰,使学生认识到信仰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信仰。第九章讲现代西方人生思潮评价,使学生能够合理分析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既不完全否定,也不盲目信仰,从而进一步加深马克思主义信念〔5〕。

从以上中美两国对高校新生设置的思想教育课程来看,尽管两国在课程内容上不尽一致,但都是根据本国的国情,从大学生入校开始就注重其政治导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对其加强管理,从而服务于各自的社会。

三、能力培养的共性与特性

(一)自学能力培养

美国高校提倡自学与学术指导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美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儿童的早期就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在中学实行选修制,在一些科目上,通常由老师出一些参考题、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到图书馆查资料、找答案。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自学很有帮助,也为其上大学培养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早在19世纪末,美国就开始了对大学生的学术指导活动。1978年,有专家提出学术指导工作的六项任务;1984年,又有专家提出学术指导工作具有四个特征,一是教与学相关的活动;二是促进学生个人和智力成长的方法;三是具有支持功能;四是具有保存记录的功能。所有这些任务和特征,都拓宽了学术指导活动的目的和学生的受教育经历〔6〕。 使美国高校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在潜能方面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挥。

与之相比,中国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有所忽视。这是因为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应试教育的模式所致。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忽略了教学相长的关系。久而久之,教师主宰课堂教学成了主流,学生的学习成了被动的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学能力没能得到应有的培养和体现。从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即便大学毕业,在工作中仍有很多新的知识需要自学。只有培养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浪潮中,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犹如教会了一个人游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样,任凭其在大风大浪中去遨游。而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够的,不能不使人感到担忧。因此,我国要在改进中小学教育方法的同时,高校更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科研能力培养

从重大的国际性比赛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培养的学生非常适合考试。在诸多的考试,如:世界奥林匹克大赛,甚至在托福考试中,中国学生都是最强的。但在实际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便显得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了。由此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如何利用我国高校现有的条件,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科研之需的基础上,将现有的设施、设备发挥最大的效能。那就是就近搞高校之间的联合或合作(而非合并)办学。使高校的设施、设备互通有无、教师互聘、信息网络、图书共用、教育资源共享,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办学。江泽民同志在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并着重强调要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这对于我国高校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无疑是一巨大的推动力。

美国大学生科研能力强,一是得力于美国的科技发达;二是科技信息传递快,科研设备先进;三是美国高校尤其重视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美国高校在造就今日之综合国力和推动世界科技进步中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从上述的情况分析,美国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强的前两点并非我们在短期内可以赶超的,但第三点却是我们经过努力可以尽快奏效的。可喜的是,我国不少的高校已经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不少的高校还相当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相继成立了各级各类的大学生科协。全国学联、团中央也曾多次组织全国性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和科研成果博览会等。各高校在学生参与各种科技活动和各种科学讨论中,在重视学生科技能力乃至重视考试分数中提高其科研能力。

(三)自立能力培养

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高校学生靠父母及亲属供养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从小在父母及家人的宠爱下成长,绝大部分依靠父母及亲属供养到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才逐渐自己养活自己。有的自己工作后,乃至成家立业、有了后代,仍依靠父母,这便是中国人俗称为“吃民政局”之说。这对于中国高校学生来说,是“先天不足”,必须“后天来补”,尽可能让其在高校学习期间逐步培养自立意识,提高自立能力。

与中国高校学生比较起来,美国高校学生确实辛苦多了。在美国高校学生中,除了少数人能拿到全额奖学金或靠家庭供养外,多数人在上大学期间要靠自己边上学边打工赚回全部或部分学费和生活费,同时还要靠贷款。这些客观原因,使得美国高校的学生在经济上可以尽早独立,自身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工作能力,培养自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中,使得大学生认识到:高等学校不仅仅是学知识的地方,还应当成为锻炼人的大熔炉。

(四)应变能力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高度进步,生产工艺的不断革新,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人才需求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新行业逐步涌现并取代了旧行业,国际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的竞争最终还是体现在人才方面的竞争。面对当今多变的国际社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首先适应新的形势,着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一改过去高校只是专门教授学问的地方的观念。应该看到,高校既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亦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素质和多种能力。学生在高校期间努力学好一门或两门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真正重要的是使学生能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具备在社会上竞争的能力,这才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根本所在。

四、管理工作的共性与特性

早期的美国高校,多是由宗教教会所建立的私立高等教育学院。学校的管理人员都是教会的神职人员。那时的美国,人们普遍认为对学生的道德和宗教教育与对学生的学术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美国高校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和培养也是教师的中心任务,因为他们的道德指的是以宗教为中心、服务于宗教的道德。然而,由于学生工作与学校的学术工作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尽管历经反复,学生的管理工作最终还是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畴,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636年创立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学府之一。到1870年,哈佛大学就出现了美国第一名专职负责学生工作的处长。在19世纪的最后10年,美国各高校对学生的服务、咨询和管理工作机构相继建立。这个时期,几乎美国所有的有一定规模的高校都有了自己的负责学生工作的处长或副校长。 〔7〕从这个时期起,美国高校的学生工作就完成了由教师或其他管理人员兼职向专门化和专职化的过渡,学生工作成为美国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样,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历史上,最早也不存在学生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概念。因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源于建党初期的政治学校和军事学校,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高校的全部工作都是服从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学生工作首先体现为政治和军事服务。建国后,高校的学生工作长期依附于思想政治工作,其主要原因是长期党政不分。直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进行了党政分工等项工作的改革,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的条件下才发生改观〔8〕。 学生管理工作才引起了高度重视,各高校的系部还专门设置了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学生政治辅导员、副系主任分管学生工作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工作及其管理队伍。

从中美两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及其管理工作来看,尽管其发展途径不一样,一个依附于宗教,另一个孕育于思想政治工作,但如今两国都把学生工作及其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不同的是,美国学生工作及其管理体现了美国社会具有重视个体的特点,强调学生在课外或非学术活动中的个体发展。相反,中国高校的学生工作及其管理却重在学生的宏观发展;美国学生工作及其管理最早实行的是“替代父母制”,即:学校向家长负责,代替家长行使教育孩子的职责〔9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教育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被动过程,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充当“保姆”、“警察”、“消防队员”等角色的现象不难看到;再则,我国当前高校的学生工作通常是借助于党政组织的,具有党政融为一体,齐抓共管的特色。而美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机构则与此不同,他们不是在校院之间进行纵向的分工,而是在学生工作内部按服务种类进行专业化分工,具有专门化的特点。中美两国高校学生工作及管理在组织结构上的另一个区别,是独立性与分散性的特点。美国高校学生工作是在主管副校长的领导下,由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处理学生中一切非学术方面的问题。而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及其管理则有分散性的特点,学生工作及其管理中的不少问题,如:学籍、粮户、住宿等,分别属于教务、总务等部门管理。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近年来出现了某些与美国高校相类似的专门化趋势,如:就业指导等。应该看到,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条件下出现的作为系统的学生工作管理机构的分化和整合,其目的是更好地发挥新的功能。

综上所述,对美国高校和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共性与特性进行比较研究,更重要的价值,是把握两国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规律。即使某些现象从教育的直接层面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从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反映机制上来看,仍具有普遍性。跨文化的比较,将更容易拓宽学生工作的一些根本性趋向。作为高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者,应通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其本质的规律。通过美国高校和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共性与特性的比较研究,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和把握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一新走向,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消化和吸收美国高校学生工作及其管理的有益经验。从世界范围看,各国高校的学生工作,尽管有着各国文化、历史和传统的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意识形态的不同,但就教育本身来讲,必然会有其共性,亦有其特性,这是由各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各方面的因素所决定、所制约。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也有其许多共同的规律可循,亦有其各自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国家。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今天,全面和系统地研究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工作,这对于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尽快适应高教改革和发展需要,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了。我们要认真从我国高校的实际出发,面向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培养目标多样化、国际化;高等学校多类型化、多层次化;人才培养联合化、开放化;教学内容手段现代化等特点〔10〕。探索我国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内容,为迎接21世纪的高科技发展与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努力提高我国高校(尤其是本科)教育质量,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使学生全方位发展,圆满地实现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注释:

〔1〕〔2〕〔3〕〔4〕〔7 〕参考《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由赵平编著,北航出版社出版发行)

〔5〕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课统编教材《思想品德修养》

〔6〕《教育参考资料》1996年第17期

〔8〕《高教文摘》1995年第7期

〔9〕《高教文摘》1995年第7期

〔10〕《高教文摘》1996年第4期

标签:;  ;  ;  ;  ;  ;  ;  ;  

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比较研究_高校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