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出版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学论文,理论体系论文,基本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出版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一)出版社会学建立的前提
当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其显著特征是社会从传统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型。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对此作了表述: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特指人类社会进入到计算机信息时代所出现的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1] (p.279)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在20世纪 50年代提出“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的概念,并认为该产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信息及其相关产业。[2]科学技术的发展印证了马克卢普的论断。近年进入世界500家最大企业中的信息及其相关产业,无论从经营规模还是从利润总额看均占有重要位置,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2000年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与信息产业直接相关的通讯业、电子和电气设备业、计算机和办公设备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网络通信业、出版和印刷业的营业额达到20572亿美元,占500强大企业营业总额的14.6%;利润额达到1223亿美元,占500强大企业获利总额的18.3%[2],显示出信息产业的强大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出版已被列入与信息产业直接相关的产业。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鉴1998年版公布的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书报刊进出口数据,自 1980-1995年的15年间,世界书报刊进出口总额翻了两番。1980年书报刊进出口总额为71.74亿美元,其中图书49.99亿美元,报刊21.75亿美元;1995年书报刊进出口总额为282.12亿美元,其中图书进出口192.66亿美元,报刊进出口 89.46亿美元。[3](p.14)2001年中国出版图书15万种,总印数63亿册,分别是1978年的10倍和2倍,年出书种类已居世界第一。[4](p.29)以上数字表明书籍生产在世界发达国家和中国都呈上升趋势。《2004-2005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提到当年中国图书的总印数为64.13亿册。书籍作为非新闻媒介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和大众传播过程中,承担着传播思想,普及知识,积累文化的任务。书籍传播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选择以生产书籍的出版运作为研究对象,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描述、概括、解释、预测出版产业的前景并阐述其与社会运行机制的关系就成为研究出版社会学的前提与条件。
(二)出版社会学的定义、对象、内容和范围
出版社会学是研究出版运行机制和社会运行机制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两种机制互动后产生的出版物对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影响作用的学科。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描述、概括、解释、预测出版现象及出版行为,重点考察出版行为引起的社会效果。出版社会学解决的实际问题是通过考察出版行为的社会效果,达到优化出版物质量的目的,从而使出版机构生产更多的优秀出版物。
出版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出版行为引起的社会效果;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是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效果。出版行为涉及到出版运行机制和社会运行机制的相互关系,以及两种机制互动运作的结果——出版物产生的社会影响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出版社会学考察的出版运行机制包括三要素:出版人、出版机构、出版物。社会运行机制包括政府和大众(大众可分为作者与读者)。两种机制之间的关系概括说来就是在政府的控制下形成作者与出版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出版物在对读者的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对社会发展起到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搞清出版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范围,目的是引导研究者注意以下问题:(1)出版物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例如,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和采取的行为;出版运行机制已有的制度和规则;科技发展水平及其以此为基础构成的社会经济、物质的积累程度;教育发展水平及大众文化价值取向。(2)出版物传播的社会效益。例如,社会传播手段及传播效果;出版物在传播过程中引起的社会反响;出版物对读者价值取向及大众生活方式的影响;出版物对先进文化的促进作用;出版物对落后意识的抵制作用;出版物对社会文化的反作用。(3)出版人的行为。出版人对文化的认同及其对文化的选择;出版人策划选题的作用;有意识与无意识出版行为的区别;出版人策划选题应考虑出版物的社会需求;探索调查社会需求的途径和方法;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出版人。
出版社会学是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的与知识产业密切相关的新兴学科,它是一门与许多学科相关的交叉科学,其研究方法是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出版社会学的应用性体现在运用社会学方法收集读者对出版物的反馈信息;将出版物的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交流;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描述出版现状,促使政府部门出台积极有效的出版政策;探讨衡量文化的社会标准;将无意识的出版行为变成有意识的出版行为;以便达到提高出版物质量的目的,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三)出版社会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和界限
出版社会学是一门涉及众多领域的学科。从广义上讲,出版物涉及到的学科都与出版社会学有关,因而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艺技术等众多学科门类。与出版社会学关系最密切的学科是出版学、社会学、传播学,它是相关学科交叉后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
出版社会学是社会学分支学科文化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它与社会学的关系是分支的分支。出版社会学运用社会学及文化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证方法进行研究,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从属关系。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机制由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三大系统组合而成。出版产业是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其运作结果与社会运行机制的结果密切相关。出版运行机制是社会运行机制的条件之一,也是社会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出版社会学与出版学的区别在于:出版学研究的是出版运行机制中的内部结构(出版机构、出版人、出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作结果,即编辑、出版和发行等部门的运行规律以及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出版社会学研究出版运行机制与社会运行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出版物的社会影响和作用,注重对出版运行机制外部功能的考察。两者也有交叉,在考察出版运行机制方面运用出版学概念和理论,在考察出版运行机制与社会运行机制的关系方面运用社会学概念和理论。
出版社会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是借用传播学概念。传播学研究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媒体、媒介的传播效果和作用,上世纪传播学专著提出大众传播过程中存在6大媒介:书籍、期刊、报纸、广播、电影、电视,(当代又出现了新媒介:互联网和多媒体计算机)但并未就传播功能对其进行更细的划分。而出版社会学提出了非新闻媒介概念,就媒介的传播功能将其划分为新闻媒介和非新闻媒介;进一步阐明非新闻媒介传播的是文化信息,与此相关的产业是文化产业;并专门研究文化产业生产的非新闻媒介传播和积累文化的功能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6大媒介中只有书籍是非新闻媒介,而其它媒介(期刊、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等)都是具有传播新闻信息和非新闻信息双重功能的媒介。区分新闻媒介和非新闻媒介便于划清出版社会学与传播学、新闻学的界限。新闻学研究的对象是新闻媒介;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新闻媒介和非新闻媒介;出版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非新闻媒介的出版物,即书籍、非新闻报纸杂志和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在大众传播中引起的社会反响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出版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
(一)出版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出版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是文化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巴德(Pual Barth)于 1897年在《社会学的历史哲学》一书中提出,并在 20世纪初期形成了德国文化社会学派,以后中外众多著名社会学家的研究都涉及到了它。文化社会学研究的是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性质与社会作用的一门科学,[5](p.21)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形成许多分支学科,如宗教社会学、语言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文艺社会学,等等。出版社会学产生在出版物大批社会化生产和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形成广泛影响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因此要以成熟学科的理论体系为基础。
出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方面。出版物是文化产品,在大众传播中充当的角色是媒介,具有记载、复制、传播、积累、促进或阻碍文化发展的作用;就其形式可分为印刷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印刷出版物即书籍、报刊、杂志等纸质载体,电子出版物即录音带、录像带、光盘、影碟等光电载体;就其传播功能可分为新闻媒介和非新闻媒介,前者传播新闻信息,后者传播文化信息。非新闻媒介比新闻媒介传播时效长、受众多、范围大、空间广,所以应在文化社会学领域专门研究。
(二)出版社会学基本理论体系框架
1.出版运行机制是社会运行的条件之一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良性运行的根本条件取决于其机制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良性运行。社会运行机制由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这三者间文化形成的最早,距今已有150万-300万年以上的历史,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那天起就形成了人类文化。人与动物区别的最重要标志就是人是有文化的动物,而动物是没有文化的。文化虽然形成得早,但真正把文化作为科学研究却是近代的事,19世纪以来的文化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出版运行机制是社会运行机制中文化系统的子系统,其生产的出版物是文化产品,在大众传播中的流传直接影响社会的文化环境及人们的价值取向。文化环境和价值取向决定人们的意识,而意识指导行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影响着社会运行的条件、方向和速度,所以出版运行机制是影响社会运行的重要条件。
2.出版运行机制与社会运行机制的关系
社会运行机制还可分为五大机制,即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社会运行整合机制、社会运行激励机制、社会运行控制机制、社会运行保障机制。出版运行机制和五大机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关系,现代社会条件下五大机制的运作都需要启动出版运行机制并得到其配合和支持。
简言之,启动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离不开宣传鼓动,其重要环节即文化传导,必须靠出版物在大众中反复宣传和广泛流传,才能起到对社会成员的号召和鼓动作用,为社会运行机制增加动力。社会运行整合机制的目的是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整合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文化认同统一各自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样要靠出版物在社会集团之间的沟通。社会运行激励机制的激励标准要靠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出版物可以起到向大众传播激励标准的作用。社会运行控制机制更要靠出版物控制社会舆论。社会运行保障机制的对象是弱势群体,其重要措施是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同样需要出版物帮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再就业能力,从而获得生活保障。综上所述,要想使五大机制的运作有效率都离不开出版运行机制的配合和支持。[6](pp.363~480)
3.出版社会学与社会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关系
1)出版社会学运用的社会学基本理论
人类社会的发展迄今为止已历时几百万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几千年。人类组成并赖以生存的社会就像一架复杂的机器,由相关系统和构件组合而成。这些系统和构件有效率的运作形成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如前所述,社会运行机制由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系统和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五大机制组成,三大系统和五大机制都与文化密切相关。文化既能推动社会发展,也能阻碍社会前进,是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文化产业的作用更为重要,文化产品的传播效果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出版社会学构建在当代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中。郑杭生教授及其学术群体提出的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对建设出版社会学理论体系皆有指导意义。国外社会学、文化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结构功能理论以及文化社会学中的进化论、传播论、功能论、心理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等都是出版社会学构建的理论基础。
研究出版社会学的难点在于分析出版现象和出版行为离不开人类社会对文化的认识。由于文化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文化的研究和解释目前还不能做到像自然科学那样准确和得到公允。但是,研究文化现象总会有规律可循的。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怀特在《文化科学》中所言:“从泰勒开始的文化科学迟早会取得进展。”“文化——直接影响到人类的未来。总有一天,‘文化’的发现可能与哥白尼的日心说或细胞学说一起,在科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7](p.383)
2)出版社会学运用的研究方法
出版社会学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应用科学,不仅要运用社会学理论构建知识体系,回答出版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发生出版行为等理论问题,而且要解决如何优化出版物、怎样考察文化产品的社会需求、达到预期目标等实际问题,因而需要对与之相关的出版动机、出版行为、出版效果、出版案例进行收集并运用文献研究、社会调查、实地观察、统计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实证方法和人文方法对出版业状况进行描述、分析和预测,最后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方案。
三、建立出版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有助于丰富文化社会学
前面已经提到文化社会学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巴德在19世纪末提出的,以后经中外各国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不断丰富形成了众多学派和各分支学科,从各方面丰富了文化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是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性质与社会作用的科学。社会学家乔治·米德 (C.H.Mead)、布鲁默(H.Blumer)的符号互动理论为文化社会学提供了思想营养,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在《文化科学》中将人类行为分为符号行为和非符号行为,并进一步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有文化行为,即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成果就是文化。[7](pp.116~170)按上述说法,出版就是将符号记录、积累、生产、复制、传播的文化行为。人类文化的延续也要靠出版物将文化传递给未来社会。
人类运用出版行为记载、积累、传播文化的历史已逾千年,但出版社会学的形成则只能在知识经济社会,因为它形成学科的社会条件至少有两点:首先是出版物的社会化生产;其次是出版物能对社会成员广泛传播。第一个条件已在近代工业社会实现了,德国的谷腾堡15世纪发明了印刷机,18-19世纪印刷机的广泛运用使出版物在短期内成批生产并变成廉价商品。第二个条件目前已初步实现,在出版物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的社会成员日益增加并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建立在知识经济社会的出版社会学,目的是要优化出版物、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必将丰富文化社会学的理论结构和知识体系。
2.有助于出版学形成独立学科
当代中国出版产业虽已具规模,但对出版的研究并未形成学科。这种状况与知识经济的社会形态很不相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对文化知识的社会需求促进了出版物的增长,牵动了出版产业和与之相关的印刷产业、造纸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及其从业人员的增加,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变。这种状况应该引起社会学家的注意并对此进行研究。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高校相继开设了出版编辑专业,但出版仍未形成学科。笔者认为出版已具备形成学科的客观条件,尚需创造其形成学科的主观条件,即需要专家学者们创造更多的研究出版与社会文化的理论著述,为出版学最终形成学科奠定理论基础并形成理论体系。
十几年前,武汉大学彭建炎教授在他的《出版学概论》中提到构建出版学学科体系的设想,认为出版学可分理论出版学;应用出版学;业务、技术出版学三大门类,在业务技术出版学中列出了出版社会学,[8](p.73)但此后并未见到有关出版社会学的著述问世。鉴于目前出版学尚未形成学科的状况,需要在成熟学科中寻找有助于自身形成的生长点,并借助其理论体系构建自身理论体系。因此,构建与出版学、社会学交叉的出版社会学无疑有助于出版学形成学科。
(二)实践意义
1.有助于从更深更广的角度认识并引导出版业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由于人们对文化知识的社会需求和教育的普及使出版日益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如何认识并把握这种社会现象就不可避免地提到了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的工作日程。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并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出版物的大批生产和对社会成员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意识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出版运行机制无疑对认识出版现象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出版管理者从更深更广的角度认识出版业和选题策划者有意识地运用社会调查等社会学实证方法解决出版运作中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应通过社会调查考察出版运行机制是否良性运行,与社会运行机制的关系是否协调,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出版机制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出版机构应经常预测社会成员对出版物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策划选题,力求避免生产重复的、平庸的文化产品;定期跟踪调查已出版的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和影响;运用科学方法优化选题结构,有意识地扶植传播先进文化的精品出版物。
2.有助于培养高水平的出版人才
知识经济社会要求出版人具有国际水平和世界眼光。传播学著作把编辑等定位为把关人。他们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可以决定在什么样的场合、以什么样的方式、将什么样的出版物推荐给什么样的人群并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出版人在出版机构中起的作用是选题策划或产品开发,行为实质是选择、复制、传播文化,因此以往埋头“爬格子”,只会修改文稿的文字加工匠们,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纵观人类社会发展、横贯全球文化、具有宏观思维和世界眼光的出版人。尽管出版人各自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在策划选题的过程中都应考察社会需求和文化发展趋势。无论出版人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如何,都应补充些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尝试移植到日常工作中。在策划选题前后,考察出版物的社会需求和社会效果,以期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