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思考_贫困地区论文

关于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思考_贫困地区论文

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文化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党中央召开的十五大,再次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就全国而言的,作为贫困地区,更要从现实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更要有紧迫感和自觉性。

一、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一方面,经济建设是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经济建设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文化建设又对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文化对经济建设的巨大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二)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文化对经济建设的巨大作用,还突出表现在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只有文化的高度发展,才有经济建设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大幅度增长。

(三)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不仅对于形成和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总之,经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快慢与文化素质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既然文化与经济有着这样的紧密关系,那么,考察一下贫困地区的文化素质状况,贫困地区致富难的主要原因就比较明了了。

二、文化落后是贫困地区致富难的主要原因

自199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后,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通过总结过去扶贫的经验,在认识上有了深刻的变化,提出要由“输血功能”(即发救济粮、衣、钱等)转为“造血功能”(即发展生产),这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并没有因此而富裕起来,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地方文化比较落后,人们的素质不高。

(一)文化水平低下。据对贫困地区主要劳动力(18—55岁)的调查,文盲半文盲占24%,小学文化占32.5%,初中文化占33%,高中文化只占10.5%。这种文化现状说明,贫困地区主要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是很低的,必然要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科技知识贫乏。文化知识是科技知识的源泉。贫困地区主要劳动力由于低层文化水平比例较大,再加上过去初、高中课程中,科技知识偏少偏窄,就是初、高中文化水平,也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以,主要劳动力的科技知识十分贫乏。

(三)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不强。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也受文化水平的制约。人们文化水平比较低,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就比较差,而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综上所述,在一个文盲、科盲、法盲充斥的地方,经济是不可能快速发展的。那么,贫困地区的文化为什么如此落后呢?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文化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一是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文化建设作为脱贫的重点工作来抓;二是教育工作滞后,缺投入、缺条件;三是文化建设的措施不得力,工作不到位,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等等。

三、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作过程。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条件和环境都比较差,工作的难度必将更大更艰巨一些。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讲究方法,扎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一)首先要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把文化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来抓。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经济建设速度和效益的影响,作为当地的干部,并不是完全没有感觉到。那么,为什么又没有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呢?究其深层次的思想原因,一是有形而上学的思想。就扶贫抓扶贫,就经济抓经济,缺乏对扶贫工作,尤其是经济工作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没有找准工作的着力点。二是有急于求成的思想。认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是一项见效慢的工作。所以一讲扶贫,就是如何加大资金、领导、人员等方面的扶贫力度,就是不提文化建设这个关键性问题。因此,要搞好贫困地区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好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要使干部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快慢,是由人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文化建设的发展相伴随、相促进,是不会有快速度的,是不会成功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文化素质的发展,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竞争。扶贫如果不抓住文化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必将一事无成,要知道党和政府把扶贫方式变为“造血功能”,给资金、给技术、给项目,改善生产和基础设施条件,其目的是创造一切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使贫困地区迅速富裕起来。如果“造血”的客体条件具备了,即资金、技术、项目都有了,而主体条件不具备,即人的素质不行,“血”就无法造出来,“造血功能”就会丧失,群众就始终难以致富。也就是说,“造血功能”的作用能否发挥,关键在于人的文化素质。现在的问题,就是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太低,而要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就必须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

(二)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要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推进。文化建设是一个从低层到高层、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具有内容广、层次多、对象复杂、工作量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想快速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整体素质,就必须抓住关键的环节,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推进。目前,最关键的环节,是要抓好三个方面的教育。

第一,文化基础知识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是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提高人的素质,首先要把这项基础工程搞好。(1 )要扎扎实实搞好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青壮年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处在经济建设的第一线,迅速提高他们的素质,就可以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2)要扎扎实实搞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堵住新文盲的产生。 搞好这项工作在贫困地区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要改善办学条件,最大的难点是资金问题,对于资金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中央给的两大政策,即农村教育费附加政策和教育集资政策。教育集资,在贫困地区主要是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凡经批准集资的地方,有些农民确有困难,可分年实施,不要一步到位,以减轻农民的压力。二是加快联村办学的步伐。联村办学,具有标准高、农民负担轻、教学质量好等多种益处,应大力推广。三是组织好“希望工程”,建立助学基金,严防特困户子女辍学,杜绝产生新的文盲。四是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教师,让他们安心在贫困地区任教。

第二,科学技术知识教育。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是三大教育的重点内容,难度大、要求高。它不仅要求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还要运用于实践,并能获得效益。为此:

1、首先抓好现有劳动力的科学技术知识教育。 抓好这部分人的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对提高生产力的水平,迅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凡有必要大面积推广的适用科学技术,都应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或示范典型,并选派农民参加,让农民在实践中学技术,在实践中掌握技术,然后回去就可以大规模地发展。

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科技人才到贫困地区去工作, 去施展才华。尤其是在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还不高、科技意识还不强、自我发展信心还不足的情况下,扩大农村科技队伍,增加农村科技骨干是十分必要的。他们的带头作用、示范作用和传教作用,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

4、加大农村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为农村输送科技人才。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能力来看,农村绝大多数学生读完初、高中后,就要回家就业,参加农村建设,成为农村劳动力的生力军。因此,加强这部分人的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是一个非常迫切和重要的问题。但是,目前初、高中的课程设置仍以文化基础知识为主,教学方式是应试教育为主,这就远远不能适应初、高中生的就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大改革的步伐。( 1)初、高中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加科学技术知识的分量,扩大教学内容上的比重。尤其是在高中课程中要扩大其比重。(2 )在教学方式上,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使每一个初、高中生在结业前都能学会和掌握二至三门适用的科学技术。(3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提供技术深造的机会。总之,要使初、高中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投入生产第一线,为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作贡献。

第三,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知识教育。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知识教育,也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观念教育,重点是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观念的教育。具体的方式应与农村制订的乡规民约、广泛开展的争创“十星级文明农户”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形式,向农民灌输法律知识。对广大农民进行法律知识教育,除了宣讲法律知识之外,大量的要以案释法,使农民深感依法办事的好处、违法办事的害处。同时还要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治安模范乡镇、村活动结合起来,使法律知识教育的成果不断得以巩固和强化。其次,要抓好在校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一方面,它提高了学生本人的法律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又为农村培养了法律知识教育的骨干。通过他们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法律知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三)贫困地区文化建设,要突出重点,注重针对性,让它尽快出成果。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一方面基础差,要做的工作很多;另一方面要求迫切,时间紧,任务重。在建设中,不能顾此失彼,应全面推进。但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因基础、自然条件、对象、要求不同,应有所侧重,应突出重点,注重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建设工作卓有成效。从内容来看,当前的重点,是文化基础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知识等。这些知识直接制约着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三个方面知识中,科学技术知识又最为重要,因为它是第一生产力。从对象来看,重点是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在主要劳动力中,重点又是青壮年,他们是主要劳动力中的生力军。从人才看,贫困地区最需要的是实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推销人才,而这三个方面,又是经济运行的关键环节,缺一不可。从自然条件看,有的山场面积大,有的水面宽,有的矿产资源丰富,有的木材资源丰富等等,各有自己的特色,各有自己的优势。这一切客观条件,都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抓住重点,选准突破口,有针对性地把文化建设工作作好,使其尽快出成果,出效益,使贫困地区的人民尽早彻底摆脱贫困,以更加高昂的斗志,与全国人民一道阔步迈向二十一世纪。

标签:;  ;  ;  ;  

关于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思考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