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及其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黄河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及其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孟彩萍[1]2003年在《黄河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及其旅游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质遗迹资源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貌条件复杂,区域差异性大,拥有丰富典型的各类地质遗迹资源。目前国土资源部正努力创建国家地质公园以有效保护现有的地质遗迹资源并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科学科普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 本文以位于我国晋陕两省交界处的黄河壶口瀑布为例,分析了这一典型的河流侵蚀型地质遗迹资源的形成、发展及变化情况。针对壶口瀑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的策略。通过探讨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等的创新尝试,着重论述了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中需要亟待解决的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提出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将公园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并建立“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管委会”,进行市场化模式开发运作的新思路和新问题。 全文共分七大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部分,简要地介绍了地质遗迹资源的概念、特征、属性以及目前我国地质公园建设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状问题,进而引出了对黄河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利用的关注和探讨。 第二部分主要是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的概况,具体包括公园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从而说明了该地质公园建设的宏观背景条件。 第叁部分详细论述了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主要保护的地质遗迹的类型及资源分布、资源评价等基本情况,以及作为主景的壶口瀑布的成因及变化情况。 第四部分主要内容是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与地质公园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其中重点阐述了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保护性利用的具体措施。 第五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重点对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该地质遗迹的旅游潜力巨大,社会效益显着,但在旅游开发中首先应做好旅游的开发定位,进行合理的景观规划和旅游产品设计,并采取灵活机智的市场营销策略,这是壶口瀑布旅游开发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第六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和创新之处,主要阐述了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就资源的管理体制问题提出了将公园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叁权分离,进行机制创新,并从壶口瀑布的实际出发,首次提出“共享区”的概念,建立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管委会,探索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开发方式,从而使之成为我国同类型地质公园建设的典范。 第七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本文的创新之处:(1)酋次提出了“旅游资源共享区”的概念,为界于两个以上行政界限的旅游风景区的开发管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管理模式。(2)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进行国家风景区管理机制创新的理论并将这一理论具体运用到壶口瀑布地质公园地建设上来。()根据壶口瀑布地质遗迹的实际情况,从发展和保护的角度,提出了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的具体实施对策和建议,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高媛[2]2007年在《国家地质公园评价与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开展“地质公园计划”可行性研究时提出了地质公园(Geopark)这一新名词。地质公园是一种以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特殊区域,是以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科学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而建立的一种自然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则是根据地质公园中所包含地质遗迹的典型性、珍稀性、美学性及科学性等,按其是否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或者国家级意义的重要地位,而在全国范围内择优选取得予以优先保护和开发的地质公园区域。目前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随着国家地质公园“量”的不断扩大,如何提高国家地质公园的“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对国家地质公园的选拔、建立有着科学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起着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现有国家地质公园进行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APH)、德尔菲法(Delphi)及模糊赋值法等,建立了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国家地质公园评价体系,并利用所建的国家地质公园评价体系对陕西省的两处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及科学性。同时通过分析,概括出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的特点、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科学建议。

龚明权, 马寅生, 田明中, 陈英玉[3]2009年在《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文中认为作者对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四个景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分别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对公园各景区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评价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方法。在定性评价中,从美、古、奇、名、特、用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在定量评价方面,采用了层次分析法,选取旅游地中的旅游资源、资源环境条件等作为评价对象,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对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作出评价和鉴定,划分了四个景区的等级,并详细分析其结果,从而揭示了该公园旅游资源的潜力和吸引力,为该其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慧霞, 李武玲[4]2011年在《关于共享旅游资源合作开发研究——以晋陕合作开发壶口瀑布为例》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共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因受政区分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政现象,由于缺乏整体的协调机制,导致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共享旅游资源的品位和旅游形象。研究区域间如何合作开发利用共享旅游资源,对共享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晋陕两省间的共享旅游资源——壶口瀑布为例,对晋陕两省合作开发壶口瀑布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通过对个案的研究,为区域间合作开发共享旅游资源提供科学参考。

孟彩萍, 吴成基, 郝俊卿, 陶盈科[5]2003年在《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发展策略》文中指出位于晋陕峡谷的黄河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惟一的一条金色瀑布。它是我国所特有的侵蚀型、潜伏式瀑布,是典型的河流地质作用遗迹,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但长期以来,壶口瀑布仅仅作为一般的山水观光旅游资源在利用,却对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开发和宣传重视不足,有些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已不同程度

彭永祥[6]2002年在《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利用协调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质遗迹是地质作用给人类创造并遗留下来的的具有多种利用价值的资源,它是地学科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地学科学和教学实践的天然实验室,是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典型遗迹;同时也是对公众进行科普、环境及灾害等方面知识教育的博物馆,许多地质遗迹又是特殊的旅游景观资源。因此,这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但长期以来,对其多种资源特性未予以足够重视,要么仅强调被动的保护,只用以进行专门的地质科学研究,地质遗迹资源被人为禁锢在高深的地质殿堂,而脱离大众,更有甚者,连保护都做得较差;要么又多看重的是一些特殊遗迹的旅游观赏价值,忽视遗迹的地学属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单纯强调开发,常常造成遗迹的破坏。总之,在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上存在着顾此失彼的不协调现象,在资源遭到破坏的同时,也使资源的价值未能得以充分体现,实际上是对资源潜力的一种浪费。 正是从此观点出发展开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协调性研究,全文主要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主要介绍地质遗迹保护事业的发展历史、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现状,阐述了选题的意义。 第二部分,在阐述地质遗迹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地质遗迹资源的概念,分析了地质遗迹资源的主要特点。 第叁部分,分析了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的发育、特点及其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主要介绍陕西省25处重要地质遗迹的基本情况和地学特征,是后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进而划分协调性类型的基础。 第四部分,借助特尔菲法,对25处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协调性进行多指标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协调性分类。 第五部分,在分析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问题、介绍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协调的基本原则。 第六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之一和落脚点,针对所划分类型的实地情况分析阐明各类型遗迹的基本特点,提出协调原则,分类建立遗迹资源保护利用协调发展模式。 第七部分,进一步阐明本文主要结论、结果和立足点。 从以上得出以下结论或结果: l 明确提出并界定地质遗迹资源的概念,并明确提出应该进行资源保护利用 的协调。f’2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其地质遗迹在我国占有承东启西、南北过渡的 独特地位。 3首次提出了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协调性分类的概念、方法及理论,并进 行了较大尺度区域上协调性分类工作,从而提出了地质遗迹资源一种新分类体系。 4提出了通过计算遗迹保护利用评价中的两个特征值山、AZ,并在直角坐标 系下分析其值域分布及其与直线厂飞的位置关系来判定遗迹保护利用协调性类型 的相关理论,划分了在不同协调性类型下其特征值值域分布空间。 5在评价中发现了特征值山、AZ所代表的保护利用等级类型匹配的趋势性规 律,即AI对AZ的下行匹配和AZ对山的上行匹配。 6首次对陕西省主要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保护利用协调性分类,根据综合评 价结果将其分为五大类:I保护利用偏差型,包括了黑木沟剖面、大荔人遗址、 陈家窝子猿人遗址、口镇遗迹、梁山剖面、芭蕉口剖面、松树沟剖面、莲花寺山 崩、华县大地震遗迹等九处门1保护偏好利用偏差型,包括公王岭遗址、小秦岭 剖面、东秦岭剖面、老高);l化石群等四处;Ill保护利用一般型,包括黄河龙门、 骚山、小南海等叁处;w保护偏好利用一般型,包括了太白山、西汤峪、东汤峪、 笔架山石林、柞水溶洞等五处;V保护利用偏好型,包括华山、翠华山、壶口、 华清池等四处遗迹。 7在阐明各类型与保护利用协调性有关的特点及协调原则基础上,最终建立 了保护利用分类协调模式:I类中建立了洛川黑木沟模式一国家地质公园模式和 口镇模式一挖潜模式;11类中建立了蓝田公王岭模式一科普文化旅游模式和一东 秦岭模式一借景互动协调发展模式;Ill类中建立了驱山模式一国家公园互动协调 发展模式;IV类中建立了太白山模式一适度利用模式和笔架山模式一园中园模式; V类中建立了翠华山模式一七I]精品模式及壶口模式一资源共享型地质公园模式。

龚明权[7]2006年在《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文中指出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壶口瀑布为中心,依黄河东西两岸而建。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由壶口瀑布景区、克难坡景区、中市景区和小船窝景区组成,以河流地貌及黄土地貌为主要特征,集人文古迹为一体,是一个具有很高科普、旅游、观赏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综合性地质公园。本文在对该公园旅游资源作了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公园四个景区的特征分别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对公园各景区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评价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方法。在定性评价中,从美、古、奇、名、特、用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在定量评价方面采用了层次分析法,选取旅游地中的旅游资源、资源环境条件等作为评价对象,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对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作出评价和鉴定,划分了四个景区的等级,并详细分析其结果,从而揭示了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潜力和吸引力,客观上为该旅游地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本论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彩萍, 吴成基, 郝俊卿, 陶盈科[8]2003年在《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性开发策略》文中提出位于晋陕两省交界处的黄河壶口瀑布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围绕着瀑布的形成和发展,遗留下许多重要的地质遗迹景观。在论述以瀑布为主体的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和瀑布的成因与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瀑布景区进行水土保持、进行黄河流域统一的水量调度和管理体制创新等综合地保护性开发策略,以实现该地质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孟彩萍, 吴成基, 郝俊卿, 陶盈科[9]2005年在《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发展策略》文中认为位于晋陕两省交界处的黄河壶口瀑布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围绕着瀑布的形成和发展,遗留下来许多重要的地质遗迹景观。本文在论述以瀑布为主体的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和瀑布的成因与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瀑布景区进行水土保持、进行黄河流域统一的水量调度和管理创新等综合保护性开发策略,以实现该地质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陈进学[10]2010年在《吉县黄河壶口瀑布体育旅游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距离山西吉县城西南大约25公里,与陕西宜川县交界处。壶口瀑布宽约30米,深约50米,是黄河上唯一的大瀑布。吉县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风景壮美奇艳、文化底蕴深厚的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对黄河壶口瀑布体育旅游的开发不仅为开展体育旅游活动创造了良好的资源环境,而且为实现体育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以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区体育旅游为研究对象,运用旅游学、旅游规划学、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对吉县自然地理及区域概况和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区的现状调查,对吉县黄河壶口瀑布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把黄河壶口瀑布体育旅游资源分为2个主类(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6个亚类(山地体育旅游资源、水域体育旅游资源、文物古迹旅游资源、民俗资源、节庆活动、科考资源),这些资源类型丰富,分布较集中,利于开发。运用SWOT对吉县壶口瀑布发展体育旅游的条件进行总体评价。同时根据黄河壶口瀑布体育旅游资源面临老化、旅游资源优势发挥不出来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认为壶口瀑布体育资源是优良级体育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前景。最后从RMP分析的理论以旅游产品为中心,提出了R性分析(Resource analysis )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以此为基础进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对黄河壶口瀑布体育旅游资源产品进行分析,提出了将现有壶口瀑布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全面整合,以体育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体育,推动壶口瀑布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提出了吉县黄河壶口瀑布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思路:科学开发,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加强协调,平衡供需;加强宣传促销,扩大客源;改革投融资体制,鼓励多方发展体育旅游;培养人才,提高质量;加强安全,提高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河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及其旅游开发利用研究[D]. 孟彩萍. 陕西师范大学. 2003

[2]. 国家地质公园评价与保护研究[D]. 高媛. 长安大学. 2007

[3].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J]. 龚明权, 马寅生, 田明中, 陈英玉. 地球学报. 2009

[4]. 关于共享旅游资源合作开发研究——以晋陕合作开发壶口瀑布为例[J]. 张慧霞, 李武玲. 生产力研究. 2011

[5]. 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发展策略[C]. 孟彩萍, 吴成基, 郝俊卿, 陶盈科. 全国第18届旅游地学年会暨广西贺州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2003

[6]. 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利用协调性研究[D]. 彭永祥. 陕西师范大学. 2002

[7].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D]. 龚明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8]. 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性开发策略[J]. 孟彩萍, 吴成基, 郝俊卿, 陶盈科. 西北地质. 2003

[9]. 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发展策略[C]. 孟彩萍, 吴成基, 郝俊卿, 陶盈科.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20届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

[10]. 吉县黄河壶口瀑布体育旅游的开发研究[D]. 陈进学. 广西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黄河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及其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