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课堂需要的有效操作论文_吴月芳

基于数学课堂需要的有效操作论文_吴月芳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湖州师范学院南浔附属小学,浙江省 湖州市 313009)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已从传统的教师传授型改变为现在的学生主体型,我们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充分验证的时间。我们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试图通过动手操作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数学思维

事实证明,动手操作是孩子们喜欢的,是对课堂教学有帮助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动手操作变得有效,既能保证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开展,又能让学生有所学呢?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在组织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找准起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上操作。

在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因为新旧知识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铺垫,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如果学生缺乏新知识所依赖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那么就需要及时弥补,而课堂的动手操作活动正是为学生积累经验。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厘米和米”一课时,练习中我引用了这么一道题目:在这张长方形纸上任意折一次,再打开,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是多少厘米?我先让学生随意地折出一条折痕,并量出长度,通过同桌之间的比较明白折痕有长有短,在此基础上尝试折出最长的折痕,再让学生自己交流比较得出对角之间的折痕是最长的。这一次的动手实践活动,既巩固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明白,在长方形中“对角线最长”这一知识点,拓宽了思路,让这次操作活动变得更为丰满。

二、明确要求,让学生在有序的操作中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一节课是否需要操作,得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需要。那些不符合教学目标的操作,虽然给人一种为操作而操作的热闹感,但其实并不为课堂教学服务,既耗费时间,又没有效果,反而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而那些符合课堂教学目标的操作,如果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也是达不到效果的。 那么怎么操作,按照怎样的顺序操作,才能发挥操作的实际作用呢?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使之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他们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做。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方法,使之操作起来,目标明确,井然有序。最后,在操作过程中,如果还有学生不明确的,教师可以在巡查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力求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操作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操作:

(一)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通过摆一摆学具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请学生先摆出13根小棒。学生摆的时候,教师可以巡视,选取典型摆法进行

引导和对比。生1:一 根一根摆的。生2:10根捆一捆,3根是单独摆的。尽管学生已经知道10根应该捆成一捆,但要在操作中自觉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三)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像第二位同学那样摆比较好。

(四)思考和讨论怎样去掉9根。同桌之间摆一摆,说一说。

(五)引导学生说出操作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在学习《十几减9》的过程中能够经历这样有序引导的操作过程,对十几减9的

计算过程就更加有序,清晰,为接下来举一反三,计算其它退位减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也让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从而让思考也得到优化。

三、注重过程,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足够的思维空间。

数学中的操作是为了在直观演示的基础上,对要研究的数学知识进行抽象概括,所以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能让学生真正实现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在体验中提升认识。著名的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先生曾说:“学生的潜能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例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后,我让学生来做这样的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意见不一,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针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亲自去操作、验证。我问,你们可不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来验证你们的想法呢?学生取出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实践,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沿对角线对折,有的学生沿两条对边的中点对折。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后,我继续问道,经过你们的具体操作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平行四边形无论怎么折,两边都无法重合。像这样,在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中,不仅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操作,而且还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操作活动,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更深刻了。

四、关注核心,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动手操作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把不规则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放在方格图中,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然后我再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问道,要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可以怎么求?有的学生说,可以放在方格图中数一数。也有的同学说,可以把它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抓住切入点,我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有的学生说,我沿着这条线剪就成功了。还有的学生说,我沿着另一条线剪也成功了……然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些线有什么特点。学生惊奇地发现,这些线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由此,学生知道“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是实现图形有效转化的关键。”那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呢?我继续把问题抛给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在方格图中的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自己动手找答案,感悟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同桌合作活动,要求同桌两人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填写出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和转化而来的长方形的长、宽、面积。思考讨论: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推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由这样的动手操作得到的知识,完全可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既避免了死记硬背面积公式,又为后续的各种变式练习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思维。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不可否认,有效的数学操作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给课堂带来蓬勃的生机。作为教师,我们要精于分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操作活动;我们要善于调控,引导学生有序操作,落到实处;我们要善于挖掘,使学生在有限的操作时间里,启动更多的学习思维。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永远充满灵气,我们的学生才会富有灵性。

参考文献

[1]杨春花. 数学课堂讨论的有效策略[J]. 宁夏教育,2005(2):44-44.

[2]刘香茹. 浅谈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b版, 2011(4):75-75.

[3]焦梅. 基于数学课堂有效追问的探索[J]. 小学教学参考, 2015(35):39-40.

作者简介:吴月芳(1982年—),女,浙江省湖州市人,汉族,职称为中小学二级,学历为本科,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单位为湖州师范学院南浔附属小学。

论文作者:吴月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  ;  ;  ;  ;  ;  ;  ;  

基于数学课堂需要的有效操作论文_吴月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