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职父母的指示_亲子成长论文

对称职父母的指示_亲子成长论文

称职父母须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称职论文,须知论文,父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家庭,对孩子来说,是人生的第一个驿站,是人格形成的基本场所。它将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父母用亲情砥砺孩子的心灵,使孩子产生想要自立的意欲。父母有了了解孩子的悟性,自己也能从中得到教益,亲子共同得到成长。

一、我能做的(自立)

佐和子抓着一颗纽扣,想穿过衣襟最上边的纽洞。那颗纽洞她看不见,纽扣在她手上滑来滑去。看见她那副滑稽的模样便令人着急,对她说“赶快扣上,”便帮忙将纽扣扣上,这是轻而易举的。孩子自己做很费时,而且非常笨拙,常常搞错。但是,孩子想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尝试自己的力量,即使笨拙,即使搞错,也是在边做边学。就是失败了,最后也总会学会的。

“我会了。”她抬头望着母亲。母亲鼓励她:“你做得好极了。”佐和子露出很满足的笑容。这是成功的喜悦。接着,她会向下一个纽扣挑战。她有继续做下去的自信。

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数量减少,父母化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多了。家长常常将目光停留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的要求和不满马上就能感知并立即给予满足,不使孩子感到为难。因此,孩子一旦遇到什么难堪的事,家长马上就说,“你不会的,我来!”以此培养着孩子的依赖心。孩子的要求,什么都能够达到,就不可能培养出孩子的忍耐力。什么都由父母包办,孩子只要提要求,用不着思考,用不着判断,这便抹杀了孩子成长的萌芽。

“你自己能做到的事,我决不会帮你的。”这难道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亲切?

希望孩子尽早地学会去做,并能做好。这是做父母的人之常情。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节奏,有着各自特有的成长速度。每个做父母的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和隔壁的光子相比,“要做得更快,做得更好。”

孩子有着自己特有的成长规律,重要的是,让孩子依照自己的规律顺其自然慢慢地伸展。父母除了必要的帮助以外,从从容容地注视着,根本用不着急着让孩子自立,仔细地观察孩子,孩子自然会有不同于昨天的今天。孩子是一点一点变化,一点一点长大的。不要着急,应该了解孩子不同于他人的、特有的成长规律。

二、紧紧地拥抱(情绪的稳定)

心理学家玛斯洛说,人,为能被人爱而感到满足,从而产生想做事的心情,成为能够行动的人。孩子一旦对爱产生欲求不满,就会为想得到爱而竭尽全力吸引父母的注意,窥察的母的心情,就不可能以自己的目的而付诸行动。玛斯洛说,有的孩子焦虑下安,静下心来,也有的对一件事情不能认真而耐心地去做,有的孩子对朋友不友好,很粗暴,也有的任性,对自己的需要蛮不讲理地坚持到底,有的孩子只为一些小事大哭大闹,也有的尽淘气,故意引人注意,那样的孩子大多是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足够的爱。

如果感到自己的孩子沉不住气,父母就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很完整地爱着孩子,或者这孩子是否一旦得到完整的爱就满足了。

父母即使不动手、不开口,只要一动不动地紧紧地拥抱着孩子,父母的心意就会传递给孩子,孩子就会涌出明天再飞出去的勇气。孩子自己拥有伸展的力量,不用父母帮助自己也能补充能源滋生力量,为的是不久能靠自己独自的力量在社会上展翅飞翔。

三、你真会动脑筋呀(创造性)

诚君用玻璃纸胶带粘好一个空盒子拿来给妈妈看:“妈妈你看!”“这是你做的?”“这能打开吗?”“这机器人的手会动的!”“你真会动脑筋呀!”“这里能打开吗?”“如果能打开就更好了。”受到母亲的鼓励,诚君又热衷于制作机器人了。

孩子受到表扬,得到承认,得到鼓励,就会产生这样的心情:“再做做看。”“那样做的话会怎么样?”“虽然很难做,但我要试试看。”经过努力做到后,就会培育起“我能做的”、“靠自己的思考开动脑筋很愉快”这样的自信和创造性。

孩子正在认真地动手做着时,如果父母说:“怎么做得这样糟?做得再好一些!”这时孩子的心情会怎么样呢?孩子会产生“再做着试试”、“再动动脑筋”的意欲吗?

经过承认、表扬、鼓励,使孩子充分地体验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这是培育孩子的创造性的基础。因此,父母从容地注视着孩子的行动,一起思考,开动脑筋,有时给予适当的鼓励,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所谓的好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呢?以什么为基准来判断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呢?父母往往会这样来判断,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和隔壁的敏君相比沉不住气就是坏孩子,等等。

每个孩子都有好的一面和欠缺的一面,不是单方面凭是否听话来判断的。父母对孩子应该宽容,并理解孩子,发现好的一面便立即予以承认,“你真行”,靠伸展好的一面,必然能抑制欠缺的一面。

能得到父母的承认,孩子会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自信,成为一生的心灵支撑。

纵然说是“性格”,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会显得截然相反。比如,“意志坚强”,也可当作是“顽固”,“扭扭捏捏”,也许就是“对事物很慎重”。认为不好的一面,或许就是好的一面。作为父母,重要的是努力让孩子的性格朝着好的一面发展。

四、孩子看着(公共道德)

看着孩子在做玩家家的模样,从讲话的语调到做饭的架势,都和父母如出一辙。孩子在生活中每天注视着父母的措辞和生活态度,在模仿中得到掌握,并在耳濡目染中培植着自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基础。

动物园里非常热闹,在拥挤的人群中,有位三岁左右的男孩在哭泣。“哟,这孩子和大人走散了,真可怜!”母亲紧紧握着自己孩子的手拉了一下,“你也要紧跟着妈妈呀!”母亲亲切地叮嘱着,从那迷路的孩子身边走过。

接着走来一对母子,“哟,怎么啦?”母亲上前亲切地问道,“害怕了吧,真可怜,我带你去找妈妈,不要害怕呀!”母亲替那孩子擦去眼泪,牵着那孩子的手,也催促着自己的孩子,朝公园办公室走去。

上述两则事例,无论哪个孩子都会觉得自己的妈妈“很温和”。

孩子都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温和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一旦看见对陌生的孩子也很亲切,就会真正地体会到“妈妈真的很善良”。培育真正的同情心,对老年人或残疾人的亲切,父母全都是榜样。

父母常常会说:“你这样不听话,我要告诉你老师!”“你再这样闹下去,警察叔叔要来抓你了!”为什么哭着要买点心的孩子会被老师骂?为什么撒娇着要父母抱的孩子会被警察叔叔抓走呢?这时,重要的不是老师或警察叔叔会怎样,而是父母以自己的判断,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好,怎样做才算好。

关键是告诉孩子,使孩子能够理解现在没有必要买点心,自己能走不用抱。

在做错事时,父母不能含混其辞地混过去,不能哄骗。关键在于父母一贯到底的态度。

前边不远处就是设有信号灯的横道线。可是,一对母子在奔驰着的车辆之间穿梭着跑了过去。正要跑到马路对面时,不料遇见了幼儿园的老师。父母急急地往前走,没有发现老师。孩子一边被父母牵拉着,一边看着老师,笑着正想要打招呼,但他突然想起自己刚才在乱穿马路,随即便伏下眼睑走了过去。父母有没有让孩子产生不得不低下头的感觉?在诸如不给人添麻烦的公共道德方面,父母也是孩子的榜样。

李重民 译

标签:;  ;  ;  

对称职父母的指示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