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理想信念教育研究_政治论文

社会转型期的理想信念教育研究_政治论文

社会转型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理想信念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理想信念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从80年代“四有”新人的提出到90年代“三讲”活动的开展,各级党组织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人们对于改革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振兴中华理想必由之路的认同,对于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对于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观点的树立,对于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需求的自觉意识的养成等问题的认识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与世界局势,面对越益深化的改革开放情势,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矛盾正不断地冲击着人们思想,向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伦理观,提出严峻的挑战,也把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系列新课题摆到了我们面前。这些课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如何正确处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与社会利益分化条件下个人理想多样化的关系?

理想信念属于精神生活范畴,但研究理想信念问题不能局限于精神领域而要深入到精神生活的背后,即物质生活中去寻找动因。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不同,当代中国经济成分和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不能不影响到个人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这种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直接表达形式就是个人理想的多样化。个人理想多样化的根源深藏于经济生活中,它的产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我们不仅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承认其法律上的合法性,同时也必须承认其道德上的合理性。

理想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于个人的生活选择中,同样也表现在社会思潮中,社会转型期间,代表过去的旧的思想观念还在一定程度上缠绕着人们的头脑,而代表未来的新的思想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古今中外各种思潮在社会生活中碰撞,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社会发展过程考察,这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人们留恋旧的事物,因为人们与旧事物在情感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不满意旧事物,不希望回归到过去。人们用复杂的心态看待社会生活,并在复杂的心态中思考着理想。因此,一方面只有在理想中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社会才能不断发展,但另方面也不能全盘拒绝传统的东西。对于传统的思潮与现代的思潮,我们必须进行辩证的思考。

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一个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理想,不能不涉及到选择的价值标准问题。从目前状况分析,这种价值标准所包含的内容中,功利成分居多,特别是个人功利;他们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同和接受,往往是与个人利益的得失联系在一起。邓小平提出“用事实来教育我们的人民”,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当人们看到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给人们带来实际的个人利益时,接受性和认同率就会大大提高。然而,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有时人们的利益不会同步增长,有时甚至会损伤某些人的个人利益,这就给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理想信念的主旋律,这是无疑的。作为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的中国共产党必然以先进的、科学的理想引导社会,引导人民,这也是无疑的。但面对社会利益多样化,个人利益多样化的情况下,在处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时需要我们作出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阐发。

(二)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金钱与健康在理想信念中的“升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利益激励机制在管理中的大量运用,住房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教育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实施,金钱与健康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获得了明显的提升。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金钱与罪恶联系起来,以至将理想与金钱对立起来。但在今天,一些人又跳向另一极端,以至拜金主义蔓延滋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利益有关。理想不能拒绝功利,社会主义的理想应该建立在义利统一的基础上。从操作层面上表述,就是要“见利思义”。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具体情况可分为三类: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属于“应当”;诚实劳动,按劳取酬属于“正当”;见利忘义则属于“不当”。我们要立足正当,反对不当,提倡应当。

值得研究的是,在社会转型期间,存在着许多“灰色”的东西,正当和不当的东西有时没有明确的界限。有的即使有明确的界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事者采取变通的方法,这些界限也就失去了意义。现在一些人很想“钻空子”发财,利用体制转换中政策的“真空”和不完善,牟取个人私利。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必须注意将其与完善制度和严格执行制度结合起来。

现在,有关延年益寿、祛病强身的健康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人们的一种人生追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健康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制度的改革和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的上升,不能不对患者产生比过去大得多的经济压力。健康问题在老年人中显得更为突出。

金钱和健康在理想信念中的“升值”,以及我们如何正确处理这一问题已成为当今理想信念教育中一个新课题。

(三)如何用科学的态度认识未知世界和未来人生?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和人生以相对平稳的方式运行。而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和人生变化剧烈,各种风险也在增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是激烈的,胜负得失往往在须臾之间。与这种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是,人性中关注未来世界的愿望更为强烈。科学研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们预测未来、把握未来提供了方向。然而,人类的科学知识和成果都是有限的,而且所发现的“已知”越多,面对的“未知”也越多。在未来世界的“处女地”上,交织着科学与迷信,科学与伪科学、反科学的斗争。

因此,当前要解决理想信念问题,坚持科学的唯物论和无神论,澄清一些模糊思想是十分必要的。例如,眼见为实的问题,亲身体验的问题等等,科学的唯物论认为,“眼见”并不一定“为实”,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作分析,才能认清事实;“亲身体验”的东西不能与真理划等号,它需要给予科学的说明。理想是奋斗目标,是对未来世界的描绘,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它与伪科学是截然对立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反对伪科学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四)如何在剧烈变动的社会背景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理想信念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伦理学、政治学的范围内,而应该同时与心理学、社会学结合起来。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理想信念无不打上了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在许多人中间,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对远大理想追求热忱的“降温”。而当人们相互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开后,传统的平均主义心态又会使人愤愤不平。人们需要某种“心理补偿”,而这种“补偿”往往是道德防线的腐蚀剂。一旦遇到诸如金钱的诱惑,它会使人失去自制力,将理想信念置于脑后,心安理得地堕落下去。这种现象的理论表述就是“应是什么”和“是什么”之间的脱节,即应然和实然的不相吻合。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规范的服膺观念淡薄了,各种违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不少人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别人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在这种心态下,以理想信念为基础的道德选择被取消了。但是,理想是应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对现实存在的东西必须加以分析,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我们必须在理想的指引下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可见心态问题与认识问题也是密切联系的,解决理想信念问题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已经习惯于把自己看做是属于某一“单位”的,并且通常是在一个单位里工作直至退休,以致于形成了以“单位”为一切根基的心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人的单位所有制的格局,因而也强烈冲击了这种心态。退休后,社会统筹管理将逐步取代单位管理,个人与单位的联系明显削弱了,而社区的功能还不能满足这种以“归属感”为基础的人性需求和人文关怀。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发挥社区各类组织的作用,关心、理解、帮助人们解决精神生活的问题,以使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和总结

(一)建国前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功的根本保证。理想信念教育历来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如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其确有成效,必须认真回顾总结建国以来理想信念教育的经验教训。

党在60年代前期所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比较成功的。这个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主要是面对严峻的经济困难,在群众中特别是青年中进行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理想教育。通过学习,广大青年坚定了信念,提高了政治素质,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意志,与党同心同德,积极投身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成功的理想信念教育分不开的。

建国以来理想信念教育成功的经验启示我们:首先,人们更多地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来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实际相符合,才具有最大的可接受性。这个实际包括了社会的实际和人们思想接受的实际。

其次,成功的理想信念教育得益于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在那最困难的日子里,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不仅以大无畏的气魄顶住各种压力和困难,而且与人民同甘苦,这是感人肺腑的教育,是凝聚力的源泉。勿庸讳言,这段时期成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其特定的、有利的历史条件,那时候社会比较封闭,信息渠道较少,社会情况也不很复杂,因此人们的思想比较单纯,容易听从号召,因而教育比较容易奏效。

(二)社会转型时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问题。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发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也不断提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来自社会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质疑,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还需要理想信念?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出,市场利益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的杠杆,这本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利益的原则溢出了经济活动的范围,渗透到社会其他领域,成为人们社会生活追求的目标和调节其他社会关系的杠杆。当人们观念上接受利益原则高于一切并指挥一切的情况下,便会产生对理想信念教育质疑的想法。“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正是崇拜利益、拒绝理想信念的思想反映。还有一些人把理想信念与空谈大道理相提并论,认为实际生活不需要理想信念。这些客观存在的对理想信念的错误看法,给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一定的阻力。

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本身的问题,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能否根据时代的变化对新时代的要求作出回应。第一,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回答来自社会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质疑,而要回答这一质疑,就需要研究市场经济与理想信念之间的联系,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想信念的价值模式和教育模式。但事实上这样的研究还很不够,往往是市场经济是一回事,理想信念教育又是一回事,“两张皮”互不搭界,确实给人一种“空”的感觉,降低了教育的可信度。第二,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方法乃至途径是否也需要有所变化。应该看到,社会转型对社会及人的思想所带来的冲击和变化是巨大的,出现了传统教育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例如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受社会经济等影响,人们观念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变化,出现了多元价值取向。在教育对象的思想发生如此变化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教育无视这一状况,不了解他们的思想追求,继续用过去一套教育方法,这样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其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

再次,是理想信念教育队伍的问题。教育者是成功教育的关键,理想信念教育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取决于教育者的素养和奉献精神。应该承认,80年代以前,理想信念教育队伍总体水平是比较高的。但是80年代下半期以后,在经济大潮冲击之下,这支队伍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

最后,是理想信念教育整合环境的问题。思想教育不同于知识性、技巧性教育,不是在我教你学的过程中完成的,它需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来达到。60年代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成功很大部分取决于这个条件,而转型时期往往缺乏这种整合有效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正面教育受到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不同观念的影响,而且来自社会的异向观念的影响有时超过正面教育的影响,削弱了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这也是理想信念教育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

(三)理想信念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面对着时代的挑战,理想信念教育也有一个进一步改革与创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探索转型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子。

首先,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往,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有的比较空泛,容易形成厌烦心理,效果不好。重要的是要把理想同实际生活、具体活动结合起来,在实际活动中渗入理想的内容、体现理想的要求。因为理想信念的确立除了教育以外,还必须通过生活的实践和社会事件的经历所产生的对生活的理解、体验来逐渐形成。

其次,要突破单向教育的模式。长期以来,教育者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往往训导者的形象出现,训导受教育者接受某种理想信念,至于教育对象有些什么想法则顾及很少。这种单向进行的教育形式在某种条件下是有效的,但在今天则显得过于陈旧。原因在于这种模式的教育理念通常把教育者看作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受动的客体,而今天的教育对象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客体。在这开放的时代里,社会赋予每个成员独立思考的权利和条件,因此不可能简单地接受单向的教诲。现代文化的商品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观念,雨后春笋般的大众媒体,快捷神奇的网络世界,使人们的脑袋不再是空空的。在人们的思想不感到饥渴的情况下,单向的灌输,即使是绝对正确的东西,也会发生困难。

再次,要建立高素质的思想教育者队伍。实现打破单向的教育模式,实施双向的教育模式。所谓双向的教育模式,即是教育者以平等的理念来看待教育对象,把自己放在与受教育者同等的地位上,把双方都看作是对话的主体,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贯彻教育的意图,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当然,双向的教育模式对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一是教育者要精通业务和具有渊博的知识,二是教育者要掌握高超的教育引导技巧,三是教育者本身思想要过硬。因此,搞好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关键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教育者队伍。

三、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一)以建立精神家园为宗旨,以日常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为基础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将会追求精神生活的需要和质量。今天,人们所确立的理想信念,决定于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感受,现实的需要和能力,特别是精神生活的需要和能力。因此,转型时期我们必须重视精神生活的问题,必须将理想信念教育置于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基础之上,才能更有成效。

江泽民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不断充实和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理想信念是人们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是构成人们头脑中价值观念的主干内容。但它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不仅受物质生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与精神生活的其他方面相联系。因此,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政治层面、道德层面,而且要深入到日常精神生活层面,并注意人生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理想信念是一个系统,其最高层次是政治理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第二层次是道德理想,是对理想人格和理想的人际关系的追求和向往;第三层次是生活理想,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涉及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第三层次属于日常精神生活的范围。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从日常精神生活做起,切实掌握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信念、信仰与迷信之间的界限,科学、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曲折、失误与伪科学的界限,建立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回答日常精神生活中提出的课题,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

(二)以理想信念教育与法规制度建设的结合为核心,确立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属于思想道德教育范畴,从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来看是“软约束”,而法规制度是“硬约束”。在当今市场经济冲击下,当求利所激发的个人私欲冲破道德堤坝,一些恶行呈现蔓延滋长之时,强调硬约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要发挥法规制度的强制力、威慑力,引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才能保证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不对少数腐败分子采取有力的法规制裁,整个社会风气就无法根本好转。从当前大多数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分析,还处于“他律”阶段,需要“硬约束”。尽管理想信念问题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的问题,最终解决还要靠“自律”,但“他律”阶段又是难以逾越的。要将“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将理想信念教育与法规制度建设相结合,并以此为核心,确立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理论界围绕改革开放后的思想道德建设,进行过三次有影响的讨论。第一次讨论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对待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问题,也就是思想道德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关系问题。第二次讨论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待义利关系的问题,也就是思想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第三次讨论是在社会腐败现象蔓延滋长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思想道德建设与法规制度建设相结合,以实现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性问题。我国在跨入21世纪的时候,也必须继续贯彻思想道德建设与法规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并进一步落到实处,不仅要健全和完善法规制度,而且要严格执行。

(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给予不同内容的教育,以增强可接受性。

理想信念教育是终身教育,其对象应覆盖各个年龄段的人们。由于各个年龄段人们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身心特点、面临的人生课题等不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这样才具有最大的可接受性。

理想信念教育要注意层次性,将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这是自80年代以来,我们党反复强调的一项原则。在贯彻这项原则时,我们必须注意它与各种职业、各种工作的联系,对干部、知识分子在理想信念方面应有较高的要求,对非公有经济中的从业人员,要根据其特点,实事求是地提出理想信念方面的要求。只有切实做到针对不同层次人们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改变理想信念教育“广种薄收”的局面。

(四)开拓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特别要使用电脑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扩大教育的受众面,使形式生动,内容新颖。

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依然有其生命力,但停留在原有的方法上,不思改革,又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为此,我们必须开拓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开创新局面。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使信息传播、人际沟通更为快捷。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高科技手段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新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方法。

标签:;  ;  ;  ;  ;  ;  ;  

社会转型期的理想信念教育研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