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拓扑新学科的构想_地缘政治学论文

关于建立地缘学新学科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缘论文,新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中国与周边国家诸地缘体的合作问题,不仅涉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问题,还关系到地缘政治、地缘文化、地缘社会、地缘战略、地缘格局、地缘通道及地缘生态等相关地缘关系问题。而对诸种地缘体及其形成的地缘格局、地缘关系及其地缘规律的探讨与研究表明,建立地缘学这门新学科的时机已经成熟。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地区集团化与国际力量多极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与加快,以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为基本前提和条件的全球范围内的地缘关系与地缘格局将会出现重大演变的新态势,即世界正在呈现地缘化的发展趋势[1-2]。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不同空间尺度诸种地缘体构建的地缘关系与地缘格局的认识、探讨与研究的日趋深化与拓展,必将兴起一门新的学科——地缘学。地缘学的诞生,定会为全球化与一体化发展趋势提供必要的科学理论支撑。

2 建立地缘学一级学科的科学依据与基础

2.1 建立地缘学一级学科的科学依据

建立一级学科地缘学的科学依据具体如下:

(1)学科的发展日趋细化且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区分其他学科。

(2)可对地缘学进行科学地界定或定义,目前可清晰的把握与确定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基本研究方法内容及其体系框架。

(3)作为一级学科地缘学的一些相关分支学科领域基本上可以确认,其中,一些问题早已或目前正在为人们所探讨和关注[3-5],只不过目前人们还没有系统地对该学科的相关领域加以认识、整合并使之形成科学体系。

(4)当前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现实发展进程与态势表明,需要并呼唤包括地缘学这一新兴学科在内的诸多学科为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5)国内外已有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地缘战略等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6-15]。

(6)地缘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为探讨中国和平崛起并参与全球不同层面的地缘合作的机制、模式及其发展特征与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7)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的地缘学及其若干分支学科,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及生态学一样,将构建其科学的学科体系,将为人们探讨21世纪的诸种地缘体的地缘关系、地缘格局、地缘规律等基础性、前瞻性及战略性问题做出其特有的贡献。

(8)国内、外学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预言:21世纪世界将进入地缘经济时代[16]。

从总体上看,地缘学主要探讨与研究全球、半球(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洲际(或泛洲际,如亚太地区)、大洲内、国际、国家集团、邻国边境地区(或邻国海洋专属经济区)及国际组织等不同尺度的地域空间单元构建的地缘体,探讨其形成机制,揭示其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及相互影响的地缘关系、地缘格局与地缘化及其演变的时空特征、机制与模式、发展态势及地缘规律。因此,建立地缘学一级学科既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2 建立地缘学的基础与现实性

2.2.1 国内外研究基础

目前,与地缘学内容相关的研究已广泛开展,在国际关系,全球地缘政治,国别研究,东欧中亚、东北亚、西欧、北美、拉美、亚太、中东等国际经济、区域经济与地缘经济研究,国际河流开发,国际政治,国家安全战略,全球气候变化,世界人口与就业,边境口岸体系与边境贸易,全球城市化演变,公约与协定,全球油气、水、矿产资源开发与贸易,跨国犯罪,全球恐怖主义活动,国家外交政策研究,以及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研究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此外,还建立一大批与地缘学的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

本人有多年从事有关地缘经济研究的基础,1997年提出地缘经济学是中国开展边境贸易的理论依据之一,并探讨了中国与邻国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与特点[17];2002年首次提出“地缘学”与“地缘体”的概念[18];2003年较系统地提出并探讨了全球地缘经济体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两岸四地地缘经济体的地缘经济整合的基本模式及其地缘经济一体化问题[19]。近年,本人曾与美国、瑞典、俄罗斯、白俄罗斯、英国、日本及联合国UNDP等外国专家学者探讨过相关地缘关系问题,并进行了学术交流。本人认识到我国“地缘东北”的特点并探讨其地缘经济区形成的机制;同时,本人认为中国与周边国家诸种多边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亚洲新地缘政治因素形成的标志,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保周边地缘稳定的重要理念和工具,并提出构建一个全新的地缘领域学术平台和地缘学思想,为不断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全面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和中国和平崛起提供新的科学理论依据[20]。

2.2.2 建立地缘学新学科的现实性

国内外大量研究与实践基础,一方面表明开辟和构建一个全新的地缘领域学术平台,形成较系统的地缘学思想,是完全必要的,另一方面建立地缘学的限制性主要体现在:

(1)为研究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两岸四地诸种地缘关系、地缘合作与整合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2)为中国积极参与并适应21世纪全球化、一体化、多极化和地缘化发展进程的需要提供科学依据。

(3)为中国和平崛起,实施其国家安全的地缘战略尤其是资源安全的地缘战略,并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合作寻求和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4)为贯彻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和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以及为我国积极参与同世界各国的双边与多边合作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及其相应的实践领域,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5)根据学科分化与整合的需要,目前可准确把握并界定该学科,提出其研究对象;可确定该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方法、属性及特性;提出该学科相关研究领域;明确提出该学科的理论支持系统。

3 地缘学的界定及其框架体系

3.1 地缘学界定

地缘学是探讨与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等级规模的地缘体的形成机制,揭示其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及相互影响的地缘关系、地缘格局的时空特征、地缘化发展态势及其地缘规律的学科。须强调的是,地缘学主要探讨与研究非国家层面的不同地域空间形成的各类地缘体所构建的诸种地缘关系及其相关问题,当然,也应包括国家层面的跨国与国际关系问题。

3.2 地缘体

3.2.1 定义

地缘体可理解为相互毗邻或具有相对空间关系的地域单元。国家(或相对意义上的世界政区)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地缘体。地缘体既可以是国家(国家集团),或是相当于世界政区的独立地域单元或其他地理空间,又可以是相关经济实体或国际组织机构。

3.2.2 基本特点

地缘体复合性极高;地缘体构成种类多样、层次多元、空间尺度(宏观、中观、微观)各异,以经济地缘体为主,且集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军事、外交和生态等领域为一体,其间互补性与关联性强;各地缘体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与影响;既需要理论抽象,又需要经验的可证实性。

国家地缘体是其最基本和最主要表现形式,但国家的观念在强化的同时,又在不断减弱。国家主权在世界舞台上不断缩小,即区域性和全球性国家集团的构建,并不断加强其间的合作与效应,国家集团的竞争与合作在加强,国家集团在管理和解决地区事务,及在全球与地区性格局的作用与地位在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已有100多个地缘经济集团。

3.2.3 不同空间尺度的地缘体

主要有全球地缘体、半球地缘体、大洲地缘体、洲际地缘体、泛洲际地缘体、洲内地缘体、国家地缘体、邻国毗邻地区(海域)地缘体、世界政区地缘体及海洋专属经济区地缘体等。例如,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地缘体、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体以及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地缘体等。

3.2.4 地缘体主要属性分类

按其主要属性可相对分为:经济地缘体,政治地缘体,文化地缘体(阿拉伯民族,伊斯兰国家集团等),军事地缘体(军事集团和军事同盟)等。

3.3 全球地缘关系

地缘关系是指地理毗邻或邻近的若干地域单元(地缘体)的空间关系。国际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基本的地缘关系,但国际关系日趋多元,并向多极、多层次的地缘关系演变。同时,全球性和地区性国际组织、非国家组织、非政府组织及超国家组织等形式的地缘体不断大量涌现。超国家组织的地缘体越来越多地取代国家职权,限制着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不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有日趋增加趋势。1998年全球共有48350个国际组织地缘体,其中,非政府组织地缘体至少有46000个,而联合国确定的非政府组织地缘体就多达1500个[21]。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等也有其特定的地缘体。

3.3.1 形成机理

从全球水、陆半球的角度看,可相对分成陆基(地)地缘体和海基(洋)地缘体(岛国及政区),其间有如下三种关联:(1)陆—陆地缘关联;(2)海—陆地缘关联;(3)海—海地缘关联。

3.3.2 全球地缘关系谱系

全球地缘关系谱系主要包括半球、大洲、组织、跨国公司、国家与组织、国家集团与政区、陆邻国家边境地区、海洋国家毗邻海域、临海国家与毗邻海洋国家海洋专署经济区、等9个部分,具体如下:

(1)半球: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南方—北方、南方—南方、北方—北方;(2)大洲:泛洲际、洲际、洲内;(3)组织:全球组织—全球组织(如WTO与IMF)、地区组织—地区组织(如OPEC与亚行)、地区组织—全球组织(如OPEC与WTO、IMF);(4)跨国公司:跨国公司—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组织(全球组织与地区组织)、跨国公司母国—跨国公司东道国;(5)国家与组织:国家—全球组织、国家—地区组织、世界政区—全球组织、世界政区—地区组织;(6)国家集团与政区(如独联体、英联邦与香港);(7)陆邻国家边境地区;(8)海洋国家毗邻海域;(9)临海国家与毗邻海洋国家海洋专属经济区。

此外,还应包括中国两岸四地地缘关系。应该指出的是,我们不能从国际关系层面来探讨与解决实现祖国大陆统一问题,而只能从地缘关系层面考量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的合作、交流与地缘一体化问题。

3.3.3 地缘关系内涵

地缘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地缘格局关系;(2)地缘政治关系;(3)地缘经济关系;(4)地缘文化关系;(5)地缘社会关系;(6)地缘军事关系;(7)地缘战略关系;(8)地缘生态关系;(9)地缘生态关系。

总之,21世纪世界已全面呈现全球化、一体化与多极化的多层面而复杂的地缘关系。诸地缘体个体间、群体间及其社会集团在跨国、跨地区或跨民族、多种族的交往、合作与竞争中,国家观念的模糊性、宽泛性日益加强,而诸种地缘体将以竞争、合作、选择、整合等方式按着多元、多样的标准和价值取向要求,构建其所认可的地缘关系与地缘格局,并形成其特定的地缘规律。诸种地缘关系是地缘学研究的核心,主要探讨其形成与演变的机制、模式与趋势。

3.4 地缘化

地缘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从不同角度理解:(1)地缘体及其构建的地缘关系与地缘格局本身反映出地缘化;(2)全球化过程必然相伴发生地缘化过程;(3)国际化层面的集团化;(4)诸地缘体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现象及活动过程;(5)跨国犯罪、走私、贩毒;(6)国际恐怖活动、国际移民及非法移民;(7)国际新闻媒体及因特网信息传播;(8)邻国边境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往及军事演习;(9)全球性与地区性会议论坛、协定的签署;(10)双边与多边组织、机构与机制的建立;(11)大陆边缘带的地震与海啸形成的地缘灾害等。

3.5 相关领域

地缘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地缘生态与地缘政治及其相互关联。此外,还应包括地缘安全(灾害安全与资源安全等)、地缘资源(油气、淡水、矿产等自然资源,地缘人力资源,地缘生态旅游资源等)、地缘城镇体系、地缘通道(陆上与海上地缘通道)及地缘基础设施等。例如,2004年末发生在印度洋上的海啸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国内一些学者把它称之为“非传统安全”。如果从地缘学角度理解,它是一种地缘灾害,其实质是地缘灾害安全问题。

3.6 地缘学学科框架体系

研究对象:地缘学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空间尺度地缘体及其构建的地缘关系,揭示其地缘格局、地缘化发展态势及其演变的地缘规律。

研究内容:(1)地缘体的构建特征及其形成机制;(2)基本地缘关系及其形成动因、影响因素、时空特征及地缘规律;(3)地缘格局及其演变;(4)地缘化发展过程、模式与发展态势。

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时空对比分析方法;地图与GIS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等。

基本理论:地缘学探讨与研究的基本理论包括如下层次:(1)地缘关系论(形成、演变与调控机制);(2)全球化理论;(3)地缘一体化理论;(4)地缘文化多元论;(5)地缘格局论;(6)中国和平崛起论;(7)其他相关理论(例如,地缘经济理论、地缘政治理论、地缘生态理论、地缘战略理论、地缘安全理论等)。

学科框架体系(见图1):(1)地缘学为一级学科;(2)理论地缘学主要包括结构地缘学、全球化地缘学、格局地缘学及一体化地缘学等;(3)6个二级学科为:政治经济地缘学、社会文化地缘学、军事战略地缘学、生态环境地缘学、资源通道地缘学、灾害安全地缘学;(4)应用地缘学,属三级学科,主要包括:①部门(或要素)地缘学,例如,经济地缘学、文化地缘学、政治地缘学、生态地缘学、军事地缘学、社会地缘学、战略地缘学、资源地缘学、城市地缘学、安全地缘学、灾害地缘学及产业地缘学等;②地缘体地缘学,例如,中国地缘学、全球地缘学及亚欧地缘学等。上述应用地缘学的提出和划分是相对而言的。这些应用地缘学的分支主要是以各应用研究领域为主,探讨不同空间尺度的地缘关系,它们各自既相对独立,其各部门分支内容又相对交叉渗透。同时,上述分支又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地缘生态、地缘灾害、地缘战略等领域密切关联。

附图

图1 地缘学学科框架体系

学科属性与特性:(1)学科属性: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一级边缘学科;(2)学科特性:集基础性、实用性、战略性与前瞻性为一体。

主要相邻学科:包括地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口学、国际政治学、人类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军事学、海洋学及资源科学等。[22]

标签:;  ;  ;  ;  ;  

建立拓扑新学科的构想_地缘政治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