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设计教学的出发点是脚踏实地地进行有效的教学_科学论文

科学设计教学起点扎实实施有效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扎实论文,起点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的起点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的,是建立在课前对学生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发展可能的预测上的。有关学生的学习起点问题,有学者将其分为学习的可能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学习的可能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文本、课标的规定,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把握学习的可能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有效地防止教学中的随意性。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基础。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适切性,防止难度过大使教学目标难以落实,难度过低没有挑战性,因而导致课堂实效性不高的情况出现。”[1]因此,设定恰当的课堂教学起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分析确定教学起点时的常见问题,有利于我们改进课堂教学。

一、确定学生学习起点时的认识误区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教学起点的确定,有以下一些常见问题。

1.对学生学习的可能起点认识不当

在教材的框架内“忠实”教书的现象在日常教学中还普遍存在。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高一年级刚开始教学中教师要弄清楚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但由于初高中化学教学之间交流不多,加上教师不太关注初中已学过什么,所以,在教学时对学生学习的可能起点认识不当的情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案例1】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教学片段

教师在播放了淘金工艺的录像片段后进行了下面的教学。

师:通过淘金录像,你能不能说出淘金者利用什么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

生:沙子和金子的密度不同,用水淘去沙子剩下的是金子。

师:常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有哪些?

生:过滤、蒸发、结晶、洗气瓶洗气。

生:用酸除去杂质,用还原CuO除去Cu中混有的CuO。

师:这些方法是依据什么性质进行分离和提纯的?

生:溶解性、密度、溶解度,还有化学性质。

师:如何除去食盐中混有的泥沙?

生:用过滤的方法:如果食盐中混有硫酸钠也可加入氯化钡后进行过滤。

师:在进行过滤时,要使用哪些仪器?

很多学生抢着发言,指出使用仪器名称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上面的案例中,教师是一步步按照教材来教的。教学设计环节中,把学生当作了“零起点”。其实,学生在初中化学阶段已经学过有关混合物的分离,加上该部分内容作为中考应试的重点,学生已经相当熟悉了。因此,课堂中学生基本上不加思考就能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且加以扩大、引申,也就不“意外”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可能起点的认识明显存在问题,有“削足适履”的嫌疑,对这些初中已学内容的后续教学,教师更需精心设计。其实,这节课的起点可适当提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粗盐提纯”,掌握化学实验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并深入理解物质的分类思想,以及初步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过滤所得的食盐溶液中仍含有等离子,除去这些离子,可选择什么样的试剂?”“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混合物分离方法应用的范围各是什么?在操作步骤和要点上各有什么特点?”否则,学生都已经知道了,还有教的必要吗?而且学生说出也未必真正理解和掌握。像这样的例子,在高一年级化学课堂上还有很多,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起点来设计的教学才会更有效。

2.对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认识不足

只分析学生的现在状态,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呈现的各种可能状态进行预设,这种预设是基于对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情感态度基础的了解。然而,我们在课前的准备中对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的了解不一定很准确,所以,教学起点有时在现实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随机应变。

【案例2】盐类水解

通常教师在演示测定等盐溶液的pH后进行以下教学: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有的呈碱性、有的呈中性、有的呈酸性。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与水发生了反应,我想也应如此。

师:(没有思想准备、有点惊愕)很好,预习得很好,你知道这些盐与水发生了怎样的反应吗?(课后了解初中讲过溶液呈碱性,大部分学生知道某些盐可与水发生反应。)

盐类水解的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化学没有学过,用测定不同类型盐溶液的pH来设疑引趣符合“可能起点”。当老师演示完实验问学生“为什么同是盐而水溶液的酸碱性却不同时?”学生真的已经懂得了某些盐中的离子可以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了吗?不见得,很可能是一种表面上的“伪认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学生对盐类在水溶液不一定都显中性,有可能呈酸性或碱性有所了解,因为学生可以在初中已知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盐类水解的知识。一味从学生学习的可能起点出发,按教材顺序展现学习过程,用“静起点”来设计教学,不但教学低效,而且还失去了一次纠正错误“前概念”的机会。

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并未先做实验,而是通过层层设问的形式展开:

问题4:这些离子反应的共同点是什么?(可逆、生成物弱酸、弱碱,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显酸性、碱性)

问题5:等这些常见的阴阳离子,会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为什么?

教师适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在交流与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学生逐步而且深刻的理解了盐类水解原理。

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有时会高于教师的假设,遇到这种情况若能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因势利导可使教学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动态演进。

3.教学设计时设置的起点过低

还有一种常见情况就是教师的教学起点设置过低。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学生的回答很顺利,问答、活动很热闹,但仔细分析,你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学生无须经过深入地思考就能回答。浅层次的问答与活动使课堂教学变的低效甚至无效。

【案例3】的教学(人教版《必修1》)

演示1:课前收集好的一试管,观察颜色、闻气味,与空气密度比较。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的物理性质。

演示2:将一集满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晃动,观察。

师: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呢?

演示3:测水溶液的pH。

师:得出什么结论?反应说明什么?

师:怎样证明是酸性氧化物呢?

演示4:在水溶液中,滴入几滴品红溶液,振荡,观察颜色变化,加热试管,再观察。

师:滴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加热后,红色恢复,说明什么?

师:由中硫元素的价态,能否推测已具有的化学性质?

以上各问题学生几乎都能正确回答。

这一教学环节师生问答很热闹,也很顺利,但仔细想一想,这些问题教师已把“脚手架”全部搭好,学生只要顺势爬就行了,以上观察到的明显现象让学生说出来。学生的思维没有深度,缺少主动性,这样的教学同样是低效的。教学的“低起点”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浅层次的“碎问碎答”,反而使学生养成了揣摩教师的心理顺势而答的不良习惯。

上述内容,如果适当提高教学起点,教学效果就会不同。

展示场景:图片1,自然界火山喷发;图片2:工业废气排放;图片3:空气质量日报含

师:真的是可怕气体吗?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演示1:将集满的试管倒置于石蕊试液中,观察。

师:(1)水溶液为何由紫色变红色?(2)作为酸性氧化物,还能与哪些物质反应?(3)过量的与NaOH溶液如何反应?

师:(1)你能从中硫元素的化合价预测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2)你能从下列试剂中选择合适的试剂并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结论吗?(酸性、氯水、石灰水、水溶液、盐酸、CuO、溶液)

演示2:在水溶液中滴入品红试液,观察,再加热,再观察。

师:(1)此现象如何解释?(2)、活性炭的漂白性原理相同吗?

思考与讨论:(1)使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红色变浅甚至褪色,使溴水褪色和使品红溶液褪色,褪色原理一样吗?(2)采集酸雨样品,每隔一段时间测定一次pH,发现pH逐渐变小,其原因是什么?

二、找准学生学习起点的建议

为了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提供适合学生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全面了解教学内容的可能起点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认识到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作用,预设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提供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可能,不能仅以教材作为教学设计的唯一依据,也不能仅仅对教材作知识层面的理解与把握,而要从育人的角度,充分解读教学内容所蕴涵的丰富育人价值,高中化学教师还必须去关注、了解初中化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同一教学内容在初中化学教材呈现上的不同,仔细研读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加强对要求呈螺旋上升部分内容的研究,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目前使用的高中化学教材有人教版、苏教版、山东科技版3种版本,因为教材的多样化,因而有了更多的参照依据,要围绕课程标准,融合多本内容,进行多维对比研究,解析各种教材思路,适度的演绎教材内容,达到全面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可能起点的目标。

2.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

分析学生的现实起点,既从学生现实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力习惯、思维水平等方面具体分析学生的基础,也要分析学生在掌握新的教学内容时,他们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因此,教学现实起点设计时要认真考虑以下两个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内容,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教师要准确掌握这些信息,做一个有心人,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广泛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只有细致分析学生现状,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3.深入分析可能影响学生化学学习的“前概念”

高中学生不是带着空白的头脑进入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以及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形成了大量的个性经验,即“前概念”。其中有些经验可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固定点,但其中也有很多错误的经验与知识,由于这些“前概念”来自于学生自己的观察与理解,它会妨碍新知识的学习。如“在保持容器体积不变时向已达平衡状态的平衡体系中加入氦气,气体颜色怎样变化”的问题,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温度不变时,增加体系的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于是得出“气体颜色变浅”的结论,这是一个常见的错误前概念。实际上容器总压强增大并不表明平衡体系的气体压强增大,压强对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取决于是否改变了平衡体系中的气体浓度,这里容器总压强变大,但的浓度并没有变化,气体颜色也就不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根据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有针对性设计教学会使教学变成一种“贴标签”式的活动,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深入分析、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前概念”,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典型错误产生的原因,经常进行反思与总结,积累经验。在教学设计时经常思考“哪些地方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哪些内容学生学习时经常会出现思维障碍”等问题。多一份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了解,教学设计就多一份有效与成功。

确立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所提供的可能起点,又兼顾学生发展的现在状态和潜在状态所暗示的现实起点,并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展开中设定与生成更多的新的起点,使课堂教学在预设与生成、现实与可能、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动态演进,最终使课堂充盈而有效。

标签:;  ;  

科学设计教学的出发点是脚踏实地地进行有效的教学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