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六军团西征过广西与国民党地方军阀应对研究
张 季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 红六军团西征引起了国民政府的极大关注。在红六军团过广西前后,国民党湘、粤、桂等数省军阀虽貌合神离、各怀鬼胎,但也极力在围追堵截。红六军团西征过广西意义重大,不仅极大地调动了敌人兵力,有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进行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而且还传播了革命的火种,积累了宝贵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 红六军团;西征;广西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节节失利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为调动敌人兵力,为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转移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先后派出了两支部队。193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红七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福建方向和赣闽边界地区挺进。随即又令红六军团退出湘赣边根据地,向湖南中部转移。这先后派出的两支队伍行动目的非常明确,如周恩来后来所说:“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①。红六军团的突围西进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即为探路,是为其后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探寻可行的路线。
红六军团在西进转移过程中历尽艰辛、辗转千里,周璇于国民党地方军阀湘、粤、桂等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出色地完成了中央所交付的任务。本文即探讨红六军团在过广西期间,湘、桂、粤等国民党地方军阀的应对举措,借以管窥此时西南政局。
一、准 备
红六军团于1933年6月中旬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成立,下辖由红八军改编的十七师、红十八军改编的十八师两个师。随着敌人第五次“围剿”的逐渐推进,根据地范围不断缩小,物资渐渐缺乏,部队回旋余地越来越小,红六军团已处于较为困难的境地,斗争显得日渐艰难。
中央书记处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934年7月23日电致中共湘赣省委,命令红六军团退出湘赣边根据地,向湖南中部进行转移,以与红二军团(当时改称红三军)取得联系。命令中称:“中央书记处及军委决定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电报具体规定了红六军团向湖南发展的行军路线、具体地域和行动步骤②。根据中央训令的指示精神,红六军团全军上下紧张地进行西征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7月末,遵照中央指示精神,由中央代表、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主持召开了红六军团政治工作会议,任弼时分析了当前严峻的形势,传达了红六军团今后的任务。指出在敌人大举进攻到来之际,目前政治工作应是为着争取新的决战胜利,消灭敌人,并创造新的根据地。省委和军政委员会对这次转移作了周密部署。随之,任弼时召开主持中共湘赣省委扩大会议,对湘赣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作出部署。
会后红六军团全军进入行动准备。经过周密部署和精心准备,筹集到了大量军用物资,扩充了军队人员数量,为西进转移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储备和人员准备。只是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当时红六军团高层对于此行的战略意义并不十分清楚,而是在其后的军事转移过程中才逐渐体会到红六军团西进的意义。如军团长萧克说,在接到转移的命令电报中,中央军委对中央红军的意图没有说明。后来红六军团从行动中才逐渐体会到,中央红军也要向西撤,中央电令红六军团转移,是要红六军团起先遣队的作用③。
由此可见,在红六军团西进之初,红六军团高层关于部队西进的战略目的并不是十分清楚,由此导致部队指战员特别是下级将士更是茫无所知的。正是由于红六军团上下对于此行的战略目的不清楚,同时又加上时间紧迫,红六军团准备工作相对而言较为仓促。
据军团长萧克记载,搬家式转移是来自中央军委的命令,“这次向西行动,中央军委指示红六军团一切都要带走。由于红六军团主要领导人不大了解西征意图,也没有接受红十七师北上的经验,结果,把省保卫局的犯人、医院、兵工厂、石印机,甚至连个老虎钳子都带了。有个电台发动机很重,也带上走,你走十里路,它就掉队一二里。后续部队也跟着掉队”④。如此拖泥带水地行军显然不利于部队的快速转移和严酷作战的恶劣环境。
经过短时间的紧急筹备,红六军团全体人员近万将士,于8月7日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出发,拖着沉重的辎重,踏上了前途未卜的西征之路。
从技术路线角度看,NG-PON分成单波长提速和多波长叠加2条路线演进,具体如图1所示。对于下一代单波长提速技术路线,考虑到当前产业链现状以及未来低成本规模商用,基于25 Gbit/s基础速率可以复用现在数据中心25 G/100 G以太网产业链,并可以通过高阶调制技术实现50 Gbit/s的速率。对于有更高带宽的需求,可以采用多波长的叠加方式扩展实现。一些特殊高带宽和低延迟需求(如5G前传)可以采用密集波分复用(WDM)-PON方式,其中每个通道实现了点对点(P2P)直连。当前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和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分局(ITU-T)就是基于这个思路演进[1]。
二、西征入桂
红六军团挥师西进的消息,震撼了国民政府及湘桂粤三省的地方军阀。南京国民政府当局调兵遣将,全力加以追堵,派敌机轮番侦察,不断扫射轰炸。各地的国民党军阀为了不使红军进入自己的辖区、自保起见,也纷纷行动起来。湖南军阀何健为防止红六军团深入湖南,威胁他的统治,急派亲信西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刘建绪为前敌总指挥,赶赴衡阳指挥作战,并匆忙调动部队向桂东方向增援。刘建绪一面率十五、十六等师兵力由永新地区出发,进行追击,一面令十九师五十五旅及湘南各保安团防堵拦击红六军团,匆匆在桂东、郴县、宜章之间布置了一道防堵线,并在汝城一线构筑屏护阵地。同时,何健还亲赴南岳与广东重要人物及陈济棠代表会商“湘粤出兵协剿之切实计划”。旋又一度至衡州,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进兵程序⑤。湘敌何健企图在粤军余汉谋部的配合之下,将红六军团围歼于郴县、汝城、桂东、资兴以南地区。此外,国民党各地的保安团向红六军团蜂拥而来。敌人一面构筑防战阵地,一面将当地百姓集中起来,控制粮食等物质,封锁道路桥梁,对红六军团形成前堵后追、两翼夹击的态势。
鉴于敌情已经发生了改变,红六军团遂改变了原先在湘南地区停留的计划。红六军团主力于12日晚从寨前圩出发,快速越过了郴宜公路,经田庄圩、狮子岭、走马岭等地,绕桂阳,于16日入郴县境界,17日进抵桂阳,20日袭占新田县城。23日红六军团急行军到达湘江东岸、零陵以北的蔡家埠地区,计划在这里抢渡湘江,挺进新化、溆浦地区。但是由于湘敌的严密封锁,红六军团果断放弃由零陵、祁阳间强渡湘江的计划,迅速向东转移,进至阳明山地区,打算在祁阳、新城、常宁地域的阳明山及其附近地域开展游击活动,并酌情建立革命根据地。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等致电朱德,拟以阳明山为根据地⑥。
然而当红六军团到达阳明山后,才察知那里区域狭小、地瘠人少,并不利于建立革命根据地。加之敌人己分别在阳明山的南北和西侧展开攻势,军团首长经研究,决定放弃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计划,东出阳明山,甩开敌人,改取“兜圈子”方法甩开敌人,寻找有利渡场相机抢渡湘江。
明天从不向任何人作保证,无论青年或老人,今天可能就是你最后一次看到你所爱的人。因此,别再等待了,今天就开始!因为如果明天永远不来,你也许会遗憾今天没来得及微笑、拥抱、亲吻,会遗憾自己忙碌得只能把它们归为一个最后的愿望。保护周围你爱的人吧,告诉他们你多么需要他们。爱他们,善待他们,用些时间对他们说:“对不起”,“原谅我”,“劳驾”,“谢谢”,以及你知道的所有爱的话语。
8月26日,红六军团东出白果市,从敌军包围圈中摆脱了出来。经日夜兼程,到达了嘉禾县城附近。见宝武防紧,迅即折而向西,于8月29日由嘉禾出发,向江华、道县方向进军。一路之上,红六军团与敌频频交火。29日刘建绪电称,督率王、陈、彭、李各师向“匪”猛攻,于江东桥地方激战。昨“匪”败窜桂阳,刻正分三路包剿⑦。此时红六军团前部已到永州,沿永州、祁阳、东安、衡州、耒阳、永兴、郴州一带进军。由于红六军团专走荒僻小路而过,故而敌军不易截堵。
新发展就是新机遇。在当地农田大棚重建及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当地经销服务商可以顺应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产品结构、提升服务能力,从而适应当地农业种植的新需求,在帮助农民灾后恢复生产、增产增收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打造出新的市场竞争力。
8月底,红六军团已行军蓝山、嘉禾、宁远、新田之间。9月1日,红六军团在道县、江华间的州背、九井渡、下茶园等处涉渡湘江支流潇水上游的沱水,进至午田桥、新车渡、水堰头、达村一带,进入广西全州。
敌人判断红六军团必经广西全州北侧的黄沙河西渡湘江,于是又紧急调集部队在这一线展开,妄图阻红六军团在此西渡湘江。湘敌刘建绪为防红军在全州的黄沙河西渡湘江,令第十五师尾追,第十六师于全州、兴安之线截击,并加强零陵、新宁及祁阳至东安间的湘江防务。敌人志得意满,以为大军云集,红六军团不难歼灭。“我军布满于零陵、祁阳、新田、郴县、道县、常宁、永兴各县,已成包围之势,不难一鼓剿灭”⑬。
在红六军团入桂的压力之下,桂系军阀慌忙备战。当时敌人估计红六军团有奔袭桂林的可能,因而调兵遣将,忙于加强桂林的防务。广西军阀白崇禧担忧红六军团挺进广西,急忙遣将调兵。一面电令第七军军长廖磊率其第七军第十九师火速驰往黄沙河一线布防,十九师所属的五十六团驰往零陵协助湘敌防守;一面急令驻在雒容的第二十四师即刻北上增援。作了上述兵力部署后,白崇禧犹恐不济于事,又集中桂北各县的地主民团防守广西东北地区,并指派第七军军长廖磊坐镇桂林,统一节制各部。
红六军团利用夜间走小路,避开雷口关,进抵清水关。为掩护主力西进,红十八师第五十二团与桂敌第七军第十九师一部激战后随主力出清水关。9月2日,红六军团进至湘桂交界之永安关地域。随后兵分两路,大部西出清水关进至广西灌阳县东北之文村,一部驰向黄沙河。敌人严阵以待,桂、湘、粤等省国民党军阀密切合作。桂敌周祖晃师、湘军王东原章亮基各师,“刻已切取联络,督同民团大举进剿”⑭。粤敌调第一飞机队每日到宜章、蓝山等处轰炸⑮。桂敌2日抵道州,与红军接触,“战数小时,匪不支,向沙田溃竄”⑯。红六军团破坏了湘桂军三个师的截堵计划,进抵至全县及灌阳东北地区的文市地区。
红六军团一部进抵湘桂边的蒋家岭,遭到桂敌第七军十九师的堵击,没有攻克。桂敌周祖晃师所部张、秦两团于9月2日到达道县之蒋家岭,“遇萧匪五千余,战数小时,匪不支,向河田溃窜”。桂军覃连芳尚在途中,向全县、灌县推进⑰。十九师师长周祖晃电告李宗仁,大肆夸耀,称“毙匪八百余,正追击中”⑱。9月3日,中革军委电令红六军团在全县、兴安间西渡湘江,最迟应于6日晨到达西延,后可休息,并继续侦察向横路岭、城步的路线。
得知红六军团已进入灌阳,国民党广西军阀深恐红六军团进攻桂林,深入广西腹地,又担忧红六军团占领兴安,进而渡过湘江。在惊悸之余,白崇禧立即命令灵川、临桂、恭城等桂北各县民团火速集合于桂林之东、北两面,以防堵红六军团南下;命令桂军第二十四师七十团连夜赶往兴安县界首防堵红六军团渡过湘江,命令桂军第十九师向红六军团加紧追击。
湘、桂、粤三省军阀合力围堵,国民政府对于消灭红六军团似乎把握甚大。9月3日,湘敌刘建绪电告何健,称“萧匪克向江华永明逃,湘桂两军首尾截击,即可歼灭”⑲。报道称:“赤匪萧克部经粤桂军堵截,已肃清一部。查萧匪因缺粮窜湘,在永州被击退,欲渡湘江,又为桂军拦截。乃窜新田,又为粤军截击。近欲回老巢,而郴州、宜章又有粤军防堵。现匪实力不过数千,枪支仅二千”⑳。报道显为夸大之辞,但国民党地方军阀合力“围堵”红六军团却是事实,红六军团处境艰难。
红六军团利用桂敌怕红六军团深入桂境、威胁桂林的心理,扬言要打桂林,搞得敌人寝食不安,一日数惊。红六军团则借机在全州休息了几天,乘桂敌向桂林方向退缩之隙,向敌人兵力薄弱的全州南侧界首地区突击行动,抢渡湘江。据报道,红六军团9月3日已由广西兴安县境渡河西窜,大部进抵羊角山莲花塘一带,“仍在湘、桂军堵剿中”㉑。9月3日晨,湘敌章师抵全州文市附近,与红六军团遭遇。红六军团占据优越地势,激战至午,适桂军周师驰到夹击,“将匪击溃,当场毙匪六余名,余匪纷向灌阳西溃窜,现仍追剿中”㉒。广西军阀大肆吹嘘所谓的胜利,称广西军3日在灌阳与红六军团发生冲突,“击破共军,俘获三百人”㉓。9月3日何健电致南京,称“萧匪因我军不断追击,渡江不成,退入阳明山,复迂回于蓝山、嘉禾、江华、道县、全县、永明之间,但从未犯县城。现其主力竄至桂边之黄沙河、文市一带”。湘十五、十六两师连日在零东之水汾坳、白泥坳等处“与匪接触,颇有斩获,刻正协同桂军于全州东安新宁一带堵剿中”。并称“萧匪有企图窜扰湘黔川边区之模样,刻正令各部分途追剿,并电桂军派队协同堵截中”㉔。刘建绪9月4日电省,略称红六军团自3日经我章师及桂军周师击溃于广西之文市后,当夜窜兴安之界首附近,仍向西北急窜。章师现仍协同桂军继续“进剿”。王师已抵某地,“肃清散匪”,现由代保安司令李觉指挥各部,正向某地堵截中㉕。9月4日,何健下令“本路军以一路追击红六军团,以主力防堵赣南股匪西竄,并肃清赣西及鄂南残匪,构筑各碉堡线”㉖。
红六军团在界首地区顺利渡过湘江之后,在灌县文村击溃湘敌第十六师、桂敌第十九师共八个团后,继续向全州、界首西进。按中革军委指定路线,9月4日红六军团从石塘地区出发,经麻市直达湘江畔,在凤凰嘴的董家堰安渡湘江。5日,红六军团向西延(今资源)方向前进。同日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电令:为脱离追敌,取得休息,可在西延山地隐蔽集结,在该地伏击尾追之敌,并立即派出两个得力侦察队,一向全州方向,一向凤凰嘴,查明敌情报军委。遵照中革军委的电令,红六军团于9月6日越过越城岭,进抵全县西延区大埠头(今资源县县城)。
(4)坡型指标量化及归一化。坡型一般采用斜坡的曲率进行描述。曲率≥0的斜坡为直线型坡和凸型斜坡,其发生变形破坏的可能性较高;曲率<0的斜坡为凹型坡和阶梯型坡,其发生变形破坏的可能性较低。根据曲率的大小进行0~1之间的线性归一化处理,得到坡型指标归一化结果(图3d)。
在行军过程中,红六军团与桂敌频频开仗。据新宁5日电,红六军团与桂敌在距离全州三十里之石塘圩激战㉗。国民党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白崇禧7日下午一时半乘广三专车启程,至河口转乘大兴轮返桂。据谈,抵桂林不逗留,即回邕宁。日间赴桂林视察,“萧匪自经痛剿,所余不过三数千,不难根本肃清”㉘。得知红六军团进入西延后,白崇禧立即调第七军军长廖磊率第二十四师七十一团、七十二团等四个团尾追星夜驰赴龙胜县堵击,又令第七军军长廖磊率十九师和二十四师七十团向西延跟进,另以两个团进驻龙胜。据廖磊9月7日电,周、覃师6日晨到达白菓,分两翼出击,“与匪之一部遭遇,激战约三小时,匪不支,向西溃窜。是役毙匪百余名,伤匪无算。夺土枪炸弹等数十件,伪宣传品甚众。正追击中”㉙。湘桂军节节进军,何键于8日电京报告战况,称红六军团进抵广西文水附近,被湘军十六师及桂军周师夹击,顷退至西延油榨坪一带。现派保安司令李觉督队“围剿”㉚。周祖晃也于9月8日电称,红六军团7日扑攻灌阳,号称两师团,人枪五千余,“职师布防文市,与匪激战,毙匪百余,俘三百余,缴枪百余支”㉛。
1934年9月8日,红六军团在大埠头以西的车田接中革军委补充训令,命令红六军团依托西延山地区展开游击活动,求得在城步、绥宁、武冈地区暂时立足,最少要于9月20日前保持在这一地区内。之后沿湘桂边境行动,转移到湘西北,在川、黔、湘边境与红三军取得联络,协同红三军在湘西及湘西北的凤凰、松桃、干城(今吉首市),永绥地域背靠贵州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以吸引更多湘敌于湘西北方向㉜。训令的主要意图是要红六军团以积极的行动钳制敌人,吸引与调动大量敌人,以直接配合即将长征的红一方面军。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红六军团随即于9日由车田出发向西急进,准备前进至城步、绥宁、武岗地区。在红六军团向城步方向急进的同时,湘敌十九师师长李觉率补充第一、二总队,第五十五旅一个团合两个保安团,由新宁和武冈间分路进入城步。
南京国民政府判断红六军团有入黔之势,故而联系黔军协调进兵。陈济棠、李宗仁电黔王家烈,请其派队出发黔东天柱一带,“堵截萧匪”㉝。为保护地盘,黔军虽然力弱,也不得不勉力从之。“湘桂两军刻正大举围剿”,黔敌王家烈亦派黎平驻军开入广西之江龙胜等处,“联络会剿”㉞。此时桂敌二十四师从龙胜向城步前进;湘敌独立三十二旅和桂敌十九师正沿西延、城步大道向红六军团追击,企图合围红六军团于湖南城步地区。湘、桂、黔三省敌军也先后集结在靖绥以北地区,防堵红六军团北进。
红六军团西征胜利的意义有很多。
红六军团横扫桂北历时共有9天,作战有十余次,歼灭桂军和民团人数高达数千人。9月10日到达湘桂边的大界上再进湖南。桂敌廖磊率四个团追到边界大山(俗称湖南大界),见道路旁竖一木牌,上书:“此是湘桂交界之地,不劳桂军远送!”㉟桂系军阀大舒了口气,国民党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白崇禧大言不惭地对路透社记者称,“匪共在湘南活动甚力之说,确属实情。但桂省边界,今不复受有威胁。目前匪军已遭国军加以痛创,故已退往湘西云”㊱。在红六军团已离桂境之后,白崇禧定于11日由邕启程赴柳,转往桂林,视察湘桂边防务㊲。同时白崇禧电致李宗仁,称桂北安定,“陈、李对粤桂赣湘边境之残匪,已商决分令各军戒备,并电湘当局知照”㊳。白崇禧的大言不惭难掩其追堵红六军团失败的事实。红六军团在国民党数省军阀的围追堵截之下,顺利地沿着既定路线前进,突破了敌人的严密封堵,离开了广西境地,向贵州转进。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分析了启蒙和信仰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启蒙(纯粹识见)和信仰在心理结构上的一致性。它们都对当时的现实世界持怀疑态度。对于它们来说,现实世界是一个颠倒的世界,充满幻象与虚伪。信仰不满于现实,它们超越现实,它们要追求绝对本质,不过这个绝对本质在遥远的彼岸。启蒙也对现实表示不满,它们也追求本质,不过对于启蒙来说,本质在于自我。它们都否定了颠倒世界提供给人们的直接观念,而确信其他更本质性的东西(自我或者绝对本质)。
三、意义与经验教训
红六军团的英勇西征,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军史战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红六军团沿途与数倍之敌苦苦周旋,在武器、人员等诸多条件都不如敌人的严峻形势下,在人地两生的困难环境下,依然能够出色完成中央所交付的任务,达到了预期战略目的,可谓非常难能可贵。
红六军团首长根据当面敌情,决心先敌行动,在合围之敌尚未全部进抵城步地区之前,夺路南下,先进入城步以西地区,以补充给养,求得在城步、武冈、绥宁地区暂时立足,尔后迅速西进,寻机歼敌。红六军团在敌人重兵之间迂回穿插,使追击之敌疲于奔命。
下面说明各阶SPP的特点.由于各场量对r的依赖关系不明显,所以我们以一阶模为例,将此依赖关系展示在图2中.
首要的即是为随后中央红军的转移起到探路的作用。正如军团长萧克同志所说:“这次行动历时80多天,跨越敌境5000多里,历尽千辛万苦,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探明了沿途敌人兵力的虚实,查明了道路、民情,实施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沿途播下了革命火种,实际上起到了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进行侦察、探路的先遣队的作用”㊴。
又如军团政治委员王震所言:红六军团突围西征是中央及中央军委领导下的一次有深远革命和历史意义的伟大战略行动,打破了敌人对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围剿”,牵制了比红六军团多达十数倍的敌人,从全局上打乱了同民党反动派第五次“围剿”的部署,为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起了先遣队的作用㊵。
其次,在辗转千里的转战历程里,沿途传播了革命的火种。如第十八师政治委员甘泗淇所言,经过数十战,给何键的湖南补充纵队以严重打击,攻占了数个县城,在沿途很多地方,都播下了革命种子——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替中央红军开辟了北上抗日的道路,这是六军团在红军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㊶。
其一,党的坚强领导,纪律严明,是我军战无不胜的重要法宝
红六军团西征伊始,即调动了大量国民党湘省军阀部队,并引起了粤、桂等国民党军阀的极大关注。为各保辖境,国民党湘、桂、粤、黔等省军阀虽然各怀鬼胎,但表面上表现为貌似通力合作,严密予以布控,不断调兵遣将,集合大军对红六军团进行围追堵截。从全局而言,红六军团的西征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军事部署,搅动了国民党西南军事布局。
让我来说一下这个岛。这里叫东极岛,是这个国家最东面的一个岛屿,是这个陆地最遥远的一粒饼干屑,是这只公鸡上最不起眼的一粒鸡米花。太平洋的风率先扑到我们岛上,我的房子矗立在这个岛东边最平坦的泥土上。我的窗口比我的门大,和你们不同的是,我的窗永远打开,只有起风的时候,我才关上;但你们的窗永远关着,只有起风的时候,你们才打开。
与此同时,红六军团西征的胜利,也积累了众多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最后,红六军团西征,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湘、粤、桂、黔等省军阀的兵力,极大地搅动了西南军事布局。
在进入湘、桂等省后,红六军团远离革命根据地,在人地两生的情势下,严明的纪律是红军战斗力的有效保证。红军严明的纪律给敌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剿总”副司令白崇禧总结桂北围追堵击红军的经验教训时说:“要吸收萧克部的三条经验:纪律严明,进退动作一致,奔驰数省,队伍完整;组织严密,共产党的命令由政委执行;行军力强,没有落伍之心,飞机轰炸不动摇”㊷。白崇禧的总结可谓指出了红六军团号令明、军威肃的特点。
其二,发挥运动战的优势
顾阿婆家属一行全到齐了,在大厅里大吵大嚷,摆出誓不罢休、悲痛欲绝的姿态,坚决要求医院赔偿由于医生急救不当所导致病患死亡的损失费,领头的是顾阿婆的儿子,一脸的怒气冲冲,老人住院的这段时间里他从未露过一次面。
红六军团大踏步西进,迂回转移,忽东忽西,灵活机动地运用战术,使敌人难以琢磨、疲于奔命。湖南军阀何键曾无可奈何地说,红军“时而声东击西,行踪飘忽,作圈子策略”,“我十五、六师跟踪追逐数千里”,“军队疲于奔命”。他还破口大骂其部下无能㊸。何健于1934年8月27日在给湘南各县长电令中,称“惟匪性狡黠,时而冒称国军,欺骗民众,时而声东击西,行踪飘忽,诚恐漏窜脱逃,作圈子策略,流窜湘南各县”㊹。敌人的哀叹,恰恰说明红六军团运动战策略运用的成功。
为了防堵红六军团进入各自辖境,湘、粤、桂三省国民党军阀加强合作。国民党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于8月29日晨访李宗仁,经双方商议,一致决定:一粤、桂、湘增调陆、空军,联合“围剿”;二令桂边防军先取守势;三电请何键严令所部衔尾追击;四分电所属宣示机宜⑧。随即,国民党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电令驻桂林某部即行开进,“会同粤、湘军堵剿萧李残匪”⑨。桂敌因红六军团逼近永州,距黄沙河将近,已派周祖晃师长率兵前经永安关向道州推进。粤敌亦入郴、宜,相机协进。自表面来看,目前湘、粤、桂三省军队“会剿”之势已成。但时人也注意到三省军阀的貌合神离之处,“惟因粤、桂似注重保全边境,未能深入”。长沙省会重地,已宣布特别戒严。每晚十一时后,哨兵密布⑩。8月31日,陈济棠接到何键电,“粤军会剿萧匪,可越境入湘追击”。陈济棠当即令李汉魂相机进行⑪。粤军大部已分两路出动、向临武进发⑫。湘敌之所以作战积极,是为将红六军团赶出湖南,而粤、桂两省军阀则以“保全边境”为尚,主要意图在堵,即防止红六军团入境。
这一时期的报道也对红六军团神出鬼没的运动战做了大量的描述。如有报道称,红六军团西进,“力避城市大道,而专走荒山小径以避战,故军队截剿颇感困难”㊺。红六军团“数日之间,迂回及千里。所取道路,专择军团所未驻扎之地,极力避免作战。至追击部队将及之时,则以少数部队略战数小时,以纵其主力远走。故自匪部入湘后,军队仅在阳明山、铲子坪等处,曾与匪部接触,然其主力部队,固未尝相遇也”㊻。
小学科学的最终目标应当是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将科学技能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进而实现科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以及学生课外活动的生活化。达到这一最终目标,除了需要科学教师自身拥有超高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其主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科学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将科学知识运用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为生活服务。
㉑ 《长沙5日下午七时专电》,《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9月6日。
受当时党内错误思想的影响,红六军团在西征之初完全是搬家式的转移。据时任第十七师政治委员王震回忆,红六军团转移“完全是搬家式的,开头油印机、选币石等什么都带上,可是搬了二天就搬不动了。为了轻装,一路行军一路丢”㊼。如此搬家式的转移显然难以适应复杂的斗争形势,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繁巨的日常作战。
另据甘泗淇记载:“不能带的也要强带,这样子在行动中,就很难有作战的决心。总想搬到一定的地方,把东两安置好再来仗,同时也不能打仗,担架多得很,各部门的非战斗人员也多得很,队伍拖也有20里路长,转移困难,最容易遭受堵击和侧击,只好不分昼夜地走,或者找近路走。结果,掉队落伍的人多得很,比战斗的伤亡还要巨大。”这段话指出了搬家式转移所造成的伤害,一是难有作战的决心,二是队伍长,转移困难,掉队落伍的人数比伤亡还大㊽。
关于搬家式行动的第一点危害,萧克深有感触,他说搬家式行动“使部队的机动能力被这些家当缠住了,行军不灵便,打仗顾虑多,客观上降低了领导者寻找机会打仗的雄心”。以至于到了贵州,山高路窄,崎岖曲折,很难走。红六军团从湘桂黔边进入贵州,带的东西就扔得差不多了。但是遗憾的是,虽然红六军团把情况报告了中央,可是中央不吸取经验教训。“不久,中央红军从中央苏区向西转移,他们搬得比红六军团还厉害,打仗是打被动的掩护战,因而吃亏也就更大㊾。
红六军团西征的意义重大,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进行侦察、探路的重要作用。同时红六军团在西征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宝贵、教训深刻,为随后中央红军的长征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借鉴。
注 释:
① 李达:《寻找贺龙同志》选自《红六军团征战记》(上),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399-409页。
②《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关于红六军团向湖南中转移给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1934年7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1)》,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年版,第 13-17页。
③ 萧克:《忆红六军团的先遣行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编:《红军长征过广西纪实》,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2018年1月24日万科联合厚朴投资、高瓴资本、中银集团投资及普洛斯首席执行长梅志明所组成的财团顺利完成收购仓储营运商普洛斯(Global Logistic Properties简称 GLP)的交易。
④ 萧克:《忆红六军团的先遣行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编:《红军长征过广西纪实》,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8页。
⑤《萧匪西窜湘南紧张》,《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8月26日。
⑥《任弼时、萧克、王震关于红六军团拟以阳明山为根据地致朱德电(1934年8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1)》,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年版,第 26-27页。
⑦ 《南昌二十九日下午十一时发专电》,《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8月31日。
⑧ 《陈济棠李宗仁商决办法》,《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8月31日。
⑨《李宗仁调桂军堵剿萧匪》,《新闻报》,1934年8月29日。
第一,除去自身工作的总结与反思以外,中国的数学教师也十分重视向同行学习,“在群体中成长”更可被看成中国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形式.
⑩《国内外大事述评:国内:各路剿匪军讯:萧匪西窜逼近桂境》,《大道半月刊》,1934年第19期。
⑪ 《何键电请粤军入湘会剿》,《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9月2日。
⑰ 《桂军两师出动湘边协击萧匪》,《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9月5日。
⑬ 《中央社长沙十一日电》,《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9月2日。
⑭《萧匪一部窜入桂境》,《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 9月4日。
⑮ 《广州三日下午八时发专电》,《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9月4日。
⑯ 《萧匪窜至桂边企图窜扰湘黔川边区》,《时报》,1934年9月5日。
⑫ 《中央社长沙十一日电》,《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9月2日。
Aim: to make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the use of various reconstructive methods in the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the femoro-tibial segment.
⑱《湘桂会剿萧匪》,《汉口市民日报》,1934年9月6日。
⑲《萧匪将灭》,《甘肃民国日报》,1934年9月4日。
我应该带着他去找火车站安保人员。结果给他买了一排四瓶包装的娃哈哈A D钙奶大瓶之后,一个矮小黝黑的女人突然冲过来,把他给拉走了。女人身上背着大得吓人的两个包,神色有些愤怒。在最后被扯开的时候,那小孩还试图从我手上把剩下三瓶娃哈哈拿走。
⑳ 《广州5日下午八时发专电》,《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9月6日。
其三,搬家式转移不可取
㉒ 《长沙六日下午八时电》,《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9月7日。
㉓ 《桂军剿匪大胜捕虏匪军三百人》,《新闻报》,1934年9月13日。
㉔《萧匪溃窜桂边》,《新闻报》,1934年9月5日。
㉕ 《长沙九日下午十一时发电》,《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9月11日。
㉖《何键关于“追剿”红六军团行动部署给各纵队的命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参考资料(1)》,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年版,第44页。
㉗《全州附近桂军与萧匪激战》,《时报》,1934年9月8日。
㉘《白崇禧昨离粤返桂》,《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9月8日。
㉙《湘军追剿遭遇战》,《时报》,1934年9月8日。
㉚ 《何键电京报告夹击胜利》,《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9月10日。
㉛《周祖晃报告桂军击破萧匪》,《时报》,1934年9月11日。
㉜《中革军委关于红六军团今后行动的补充训令(1934年9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1)》,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年版,第38-39页。
㉝《湘桂黔军会剿萧克》,《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9月10日。
㉞《湘桂黔会剿萧匪》,《时报》,1934年9月10日。
㉟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年谱(1904-1950)》,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28页。
㊱《消息:白崇禧谈桂边残匪已窜湘西》,《新闻报》,1934年9月9日。
㊲ 《白崇禧卽将亲往布置》,《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9月11日。
㊳ 《桂军剿匪大胜捕虏匪军三百人》,《新闻报》,1934年9月13日。
㊴ 萧克:《忆红六军团的先遣行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编:《红军长征过广西纪实》,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㊵ 王震:《突围前的湘赣苏区》,《红六军团征战记》编辑组编:《红六军团征战记》(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296页。
㊶ 甘泗淇:《红六军团的西征和创立湘鄂川黔新根据地》(卷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红二方面军》,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122页。
㊷ 朱家胜:《横扫桂北》,《红六军团征战记》编辑组编:《红六军团征战记》(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347-353页。
㊸萧克:《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献给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同志》,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红二方面军》(卷1),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51页。
㊹《萧匪窜入湘境》,《中央时事周报》,1934年第3卷第35期。
㊺ 《湘南堵截萧匪情势紧张》,《大公报》(天津版),1934年9月1日。
㊻ 《湘军追剿萧匪至全州境与桂军夹击萧匪窜向灌阳》,《时报》,1934年9月7日。
㊼ 王震:《突围前的湘赣苏区》,《红六军团征战记》编辑组编:《红六军团征战记》(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296页。
㊽ 甘泗淇:《红六军团的西征和创立湘鄂川黔新根据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红二方面军》(卷1),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122页。
㊾ 萧克:《忆红六军团的先遣行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编:《红军长征过广西纪实》,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Research on the March to the Central Part of Hunan Province on the Part of the Chinese Red Army’s Sixth Legion and the Responses of Local Warlord Armies
Zhang Ji
(School of Marxism,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Guangxi541004)
Abstract: The march to the central part of Hunan province on the part of the Red Army’s sixth Legion aroused great concer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nervousness of warlord armies in Hunan,Guangdong and Guangxi.However,the march through Guangxi helped pave the way for the Long March to be undertaken by the Central Red Army and spread the revolutional ideas.
Keywords: the sixth Legion of the Red Army; march to the west;Guangxi
中图分类号: K2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70(2019)05-0001-07
收稿日期: 2019-07-16
作者简介: 张 季(1980— ),男,河南太康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责任编辑:韦国友)
标签:红六军团论文; 西征论文; 广西论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