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研究起点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起点论文,理论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会计研究是人们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发展为系统化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的过程(吴水澎,1996)。长期以来,会计研究这项实践活动已形成了其自身的方法体系。从具体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有比较法、分类法、假设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等等。而从研究思维模式角度考察,会计研究方法可区分为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演绎法,从一般的概念和原理出发,推导出结论,它一直是世界各国会计研究的主要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则采用归纳法,以历史资料为依据而对假设进行验证以求得近似正确结论的方法,60年代它兴起于美国学术界,至80年代已成为美国会计研究的主要方法,进入90年代,其影响已波及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我们认为,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究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会计研究所需要的具有不同思维模式特点的方法。两者的结合运用,即在实证研究基础上进行规范研究,在规范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证研究,将可把会计研究引向健康的发展方向。其中,规范研究方法是主要的,而实证研究方法则是具有补充性质的,它是检验规范理论的重要手段。
运用规范研究方法推导结论,必须首先确定以怎样的一般概念和原理作为出发点,即会计研究起点问题。会计研究理论体系是会计理论要素从会计研究起点出发而按一定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故会计研究起点在会计理论体系中则表现为会计理论逻辑起点。
二、会计研究起点理论简述
纵观中外会计研究成果,关于会计研究起点的观点主要有7种, 它们是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动因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职能起点论和会计目标起点论。
1.会计假设起点论。
会计假设亦称会计假定,它是会计人员面对多变的会计环境,对某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项和会计现象所作出的合理推断。会计假设最早由美国著名会计学家W·A·佩顿(W·A Paton )于1922年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提出,他指出:现代会计不但需要在许多场合运用估计和判断,而且整个结构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一般假设的基础上,换句话说,要有一些基本前提和假定支持会计人员对价值、成本、收益等等作出特定结论,否则,这些结论将难以成立。同时,他认为,如果没有一定的假设,会计实务就不可能顺利进行(M.Moonitz and A.C.Littleton,1965)。会计假设虽已提出,但并未见普遍使用, 并呈销声匿迹之状。直到1953年,会计假设才再一次出现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名词委员会所公布的第1号公告中,但此时仍未受到会计界的重视。直到50年代末,会计假设才引起了美国会计界的高度重视。1958年AICPA研究项目特别委员会在提议成立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报告中指出:会计假定是支撑原则的基本假设,它们是必要的,并来自经济和政治环境,以及关于经营活动的所有分支的思想、习惯……,它们为原则和其他规则的制订或将原则运用于特定问题的指南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基础。……系列广泛且相关的会计原则必须以假定为基础才能形成(AICPA,1958)。1959年AICPA设立会计研究部(ARD) 时,将会计假设列为最优先考虑的研究项目。1961年ARD 的首任主任莫里斯·穆尼茨(Maurice MOOnitz)完成了第1号会计研究文集《会计的基本假设》。从此,会计假设的研究开始风靡于美国,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国际会计教育与研究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于1964年发表的报告《基本会计假定和原则说明》,它认为会计假定是普遍认可的基本概念,并具有以下5 个特征:①假定在本质上是普遍性的,而且是推导其他命题的基础;②假定是不言自明的命题,它们或直接与会计职业相关或是构成其基础;③假定虽是普遍认为有效的,但却是无法证明的;④会计假定应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不会互相冲突;⑤每个会计假定都是独立的基本命题,并不会与其他假定重复或交叉。
我国已故著名会计学家扬时展教授认为:“假设是人们进行工作的前提。”“可以说,我们今天的这一套会计工作、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完全是建立在这一套假设的基础上的。”“这一套会计假设,……,它构成会计理论的最基础的部分”(杨时展,1985)。从这些论述,似乎也可以认为,杨时展教授赞成会计假设起点论。
可见,W·A·佩顿和AICPA 分别是会计假设起点论的首创者和积极支持者。在他们及后来的支持者看来,会计假设是一个基础命题,是会计理论的最基础部分,是会计理论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概念;同时,会计假设是会计实务的基本前提,它是客观环境对会计的约束。他们认为,会计研究只有以会计假设为起点,会计理论体系才具有逻辑严密性和客观性,会计实务才能在一定的规范下得以开展。
2.会计本质起点论。
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现代汉语词典》)。正是基于对“本质”的这种认识,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会计研究应从会计本质着手。1980年的《开展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一文认为:“在会计科学理论问题中,首先需要解决会计学的科学属性问题,即会计学有没有阶级性?会计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科学?”并进而提出“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的论点(杨纪琬、阎达五,1980)。很明显,该文认为,会计研究首先要解决会计本质问题。1985年的《对会计理论中几个概念的认识》一文对会计原则、会计标准、会计准则、会计假设、会计惯例、会计制度等概念进行辨析时,更加明确地说明了会计本质起点论。该文认为:“对会计理论中上述概念的理解,归根结蒂反映了对会计本质属性的认识。一事物之有别于另一事物,就是根据它的本质属性来确定的,会计的概念也是如此。在实践中产生的会计概念,反映的是会计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即在对会计所反映、监督、据以决策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一种认识(王文彬、林东模,1985)。”
可见,会计本质起点论认为,本质是决定一物区别于另一物的根本属性。会计本质是确定和解释其他会计概念的依据,会计研究首先应解决会计本质问题。实际上,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风靡于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对会计本质的研讨,最终确立了“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和“会计控制论”三足鼎立的局势。
3.会计动因起点论。
会计动因即会计产生的原因。1996年出版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一书认为:“所谓会计基本理论,是对会计最为基础的理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既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整个会计理论根基的部分,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探讨其它会计理论问题的基础。因此,有的人也把它称作会计的基础理论,有的人称之为起点理论。”“每门学科的对象、职能、任务、性质、方法等理论问题,一般都被该门学科列为基本的理论问题。”“它们是会计学中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会计产生的动因)之所以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并把它列为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那是因为它要解决会计存在的客观必然性问题,这也是探讨其它基本理论问题,诸如会计与环境和会计的对象、职能、属性、方法等问题的基础。”(吴水澎,1996),接着,该书在“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因管理经济的需要才出现的”在这一会计动因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之上,深入研究了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会计的性质以及会计与环境的关系,并得出了会计的定义。
总之,会计动因起点论认为,会计动因、对象、职能、属性、方法等都属于会计基本问题,而其中会计动因是其他会计理论问题的基础。
4.会计环境起点论。
环境是指“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现代汉语词典》),会计环境系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以及会计工作发展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郭道扬,1992)。1992年的《二十一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一文认为:“考察会计职业之兴起,会计学科之建设,以及论其发展变化的历史动因及时代特质,必然要从环境问题研究入手,由此方能究其渊源,探明原理,洞察其本质,揭示其规律。”“事实表明,如果不从会计环境问题研究着手,对会计的现时与未来的揭示及作出的评价,非但不可能客观地、公正地及全面地作出结论,而且往往会造成评价偏差,使问题的揭示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倘若缺乏正确的环境观念,缺乏对客观环境的正确认识与深入分析,那么,对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及对会计实务的改进便无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会计失控或因会计失控带来的损失也将无法避免”(郭道扬,1992)。
总体上看,会计环境起点论认为,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会计环境不仅是会计研究的必经之地及深入展开研究之依据,而且是探明会计原理、本质及规律的出发点。此后,我国学者经常撰文对会计环境起点论进行研究,并阐述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如1995年的《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及会计理论体系》一文认为:“会计环境是会计内环境与会计外环境有机的总和。显而易见,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会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外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与方法。因此,会计本质、职能与会计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环境中。”(谢德仁,1995)。又如1995年的《构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的认识》一文认为:“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无论会计本质、对象,还是会计目标,它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牛秀敏,1995)。这些观点正确与否,这里暂且不论(下文再作评述),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认为会计环境决定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及会计职能等,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可以构建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揭示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
5.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是会计作用的客体。1989年的《试论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一文中认为:会计对象决定会计假设和会计理论概念,会计规模性(会计假设)和会计理论概念共同影响会计原则,会计原则制约会计制度和会计惯例,并提出“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和不同会计实体下的会计对象的内部要素和核算要求的变化,都将导致我们对一系列财务会计理论的再思考”。同时,该文明确指出:“社会价值运动过程要由许许多多经济组织共同完成,决定了社会主义单个经济组织的存在。当单位经济组织成为相对独立会计实体时,那么价值运动构成了该实体下会计工作的对象。”“价值是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逻辑起点。”(张龙平,1989),可见,该文认为,价值运动是会计对象,价值又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故即表明研究会计应从会计对象入手。1992年的《论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与起点理论》一文认为:“理论体系是研究对象自身逻辑的科学反映,因而会计对象(价值)质的特征(时空性)和量的规定性决定着所有的会计理论,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最本源性的范畴”,并对会计对象与会计定义理论、会计概念理论、会计目标理论、会计假设理论、会计原则理论、会计制度理论、会计程序方法理论和会计工作组织理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会计理论体系就是将这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会计理论按照所研究的会计对象的自身逻辑关系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 多层次的系统”(劳秦汉, 1992)的结论。
由上可见,会计对象起点论认为,会计理论体系是反映会计对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体系,会计对象决定着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等,是会计理论体系中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理应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
6.会计职能起点论。
功能是指系统在特定环境中发挥的作用或能力。会计职能即指会计的功能,是指会计能够干什么事。早期美国的会计著作中,也曾有过对会计职能的论述,如佩顿(Paton)的《会计理论》。 自从引入“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后,对会计职能的研究便很少见。在我国,会计职能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并出现了“一职能论”、“二职能论”、“三职能论”、“四职能论”、“五职能论”与“六职能论”。但是,很少有人认为会计职能是会计研究的起点。1997年的《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一书认为:“会计职能内显结构与本质,外联系统与环境,核算和控制会计对象与要素,制约会计目标,贯串于会计工作全过程。以会计职能为起点进行研究,即可建立科学实用的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用以指导、评价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而建立前后一贯的、完整实用的会计理论体系。”(李孝林等,1997)显然,该书认为:会计职能既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要求,又反映会计满足这些需求的可能性,是需求与可能的统一,它联结会计系统与环境,故应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
7.会计目标起点论。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所要达到的境地。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aaa,1966)的观念以后, 会计目标的研究开始引起会计学术界的关注,到70年代初期,会计目标的研究已受到普遍重视,如美国会计学会(AAA)于1966 年出版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对会计目标作了较深入的研究;1970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布的第4号报告专设一章(第四章)来阐述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目标;1971年AICPA成立“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小组”, 专门就会计报表目标进行研究,并于1973年10月提出了报告《财务报表的目标》(又称为“特鲁布罗德委员会报告”,Trueblood Committee Report);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73年成立后,一直重视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并于1978年发表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SFAC No.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然而,对于会计目标研究的地位甚少论及。其中,1960年的一篇题为《研究方法论和会计理论构建》的论文谈到了这一问题,它认为:“企业在构造一种起服务职能的理论体系中,第一个程序是建立职能的目的和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的和目标是会改变的,但在任何时期,目的和目标都必须规定明白或有可能明白地予以规定。”(C.T.Deuine,1960)该文谈到了会计目标在会计理论体系的地位,但尚未明确提出会计目标起点论。1982年,亨德里克森(Eldon S.Hendriksen)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明确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任何研究领域的起点都是提出研究的界限和确定它的目标,”会计研究也不例外(E.S.Hendriksen,1982)。目前,“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以目标作为研究起点,用于指导所有其他项目的研究,并作为整个概念结构的基础”(葛家澍、林志军,1990)。
总的看来,会计目标起点论认为,作为一个系统,会计应首先明确目标,没有目标的系统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会计准则只有以一致的目标为基础,才能有用和有效。
三、对会计研究起点理论的评价
会计研究起点是进行会计研究的切入点,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会计研究起点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在严密性,以及它对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七种会计研究起点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20世纪世界会计学界在这一论题上的研究成果,它们是世界各国会计学家的智慧结晶。然而,面对如此之多的观点,我们必须对其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取舍,以更加有效地指导会计研究的开展。在对这些观点进行评价之前,我们必须先确定作为会计研究起点所应具备的条件。我们认为,对于会计研究起点来说,以下四个条件是必备的:①它必须能连接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会计作为一个系统,它是一个开放式系统,它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作为会计理论体系基础的会计研究起点,它必然要成为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之间的桥梁。只有这样,会计环境才能作用于会计系统,会计理论体系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作出调整,并指导会计实践,从而使会计系统能够适应会计环境变化的要求,并能不断向前发展;②它必须能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理论与实践是哲学中认识论的一对非常重要范畴。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理论是人们对实践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运动中的第二次“飞跃”。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关系也是如此。会计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一部会计理论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会计实践的历史;同时,会计理论必须回到会计实践中去。只有这样,会计理论才能不断接受会计实践的检验,从而不断修正理性认识,发展会计理论,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另外,会计理论只有回到会计实践中去,才能改造会计实践,发展会计实践。以理论作为武器来改造世界是人类认识的根本目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这种关系,决定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即会计研究起点)应是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否则,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将会相互脱离,会计理论不再是关于会计的真知,会计实践因得不到理论的指导,而使其发展方向模糊;③它能对其它抽象范畴进行推理论证。在会计理论体系中,会计研究起点即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构造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无疑,这将要求从这一起点出发能推导出所有其他抽象范畴,否则,会计理论体系要么是逻辑混乱的,要么是内容残缺的;④它具有可知性。可知性意味着某一事物能为人们准确地了解。会计研究起点的可知性,是进行会计研究的基本要求,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试想,如若我们连会计研究起点都无法正确认识,凭什么以此为基础,探讨会计其他问题,推理论证会计其他概念呢?正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既然对某一事物根本不了解,怎能就此表达观点呢?不可知性不仅表示某一事物不能为人们准确地认识,而且表示它不能为所有人所正确认识。若会计研究起点是不可知的,故无人了解它,无人能以此为据进行会计研究,故不能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下文以此四个条件为标准,对上述七个会计研究起点的观点进行简要评价。
1.对会计假设起点论的评价。
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为了进行会计实践而对会计环境中的某些事项和现象所作的推断,故会计假设具有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联系会计系统和系统环境的功能。会计主体假设是面对普遍联系的客观世界而作出的,它将会计系统限制在一个在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的单位之内,从理论上限定了会计系统的空间范围,从而决定了在实务上会计系统的对象只是这一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持续经营假设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而作出的,它为会计系统运行机制的选择提供了条件,即在正常情况下与特殊情况下(如停业关闭)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从而为会计计量理论奠定基础,也为会计实务上历史成本计价方法与清算价值计价方法的运用等提供依据;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它是对会计主体无限期经营的客观事实而作出的,从理论上限定了会计系统的空间范围,从而决定了会计实务上经营成果的结算和会计报告的编制;货币计量假设是面对会计信息类型多样化以及币值客观波动的事实而作出的,在理论上,决定了会计计量、会计确认等理论,在实务上,决定了记帐本位币、名义货币等的运用。另外,会计假设也具有可知性,如会计主体即为某一特定的单位,持续经营即为会计主体不会破产,会计期间即为某一段时期,货币计量则为某一货币单位作为计量单位。但是,会计假设虽然也是一个简单的抽象范畴,它并不能对所有其它的抽象范畴进行推理,如从会计假设并不能推导出会计目标。故我们认为,将会计假设作为研究起点,不能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放弃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研究起点的这一事实,从另一方面雄辩地说明了会计假设起点论的缺陷。
2.对会计本质起点论的评价。
会计本质是关于会计根本属性的抽象范畴,它是推理论证其他抽象范畴的基础之一,如从会计本质可推出会计职能、会计对象等。但由于会计本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概念,它不能联接会计系统与系统环境、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因而从会计本质不能推导出其他与会计环境相关的抽象范畴,如会计目标、会计假设等。同时,会计本质如同真理一样,人们无法完全懂得,只能无限地接近,即不具有可知性。可见,会计本质不能满足上述四个条件的任何一个,表明以会计本质作为会计研究起点,不仅不能构建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而且将会使会计理论不能反映会计环境的变化,严重脱离会计实践的状况。当前,我国会计研究已逐步放弃以会计本质作为起点,说明会计本质起点论将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3.对会计动因起点论的评价。
会计动因是关于会计产生与发展动力的抽象概念,其目的是为了揭示会计本质。《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一书在分析会计动因时指出:“例如有的人说,会计是因保管财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在某些时候也有的人说,是因阶段斗争的需要才产生的;还有更多的人说,会计是因管理经济的需要而出现的,等等。这些说法共同的缺陷是未能从本质上来说明……”“现在需要我们进一步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会产生和运用会计?这才算是回答了问题的本质”(吴水澎,1996)。可见,会计动因起点论类似于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动因既不能联系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也不能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既不是最基本的抽象范畴,也不具有可知性,所有这一切均说明,会计动因不宜作为会计研究起点。
4.对会计环境起点论的评价。
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的重要性,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会计之所以能从“结绳记事”发展成为国际商业语言,它正是应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自我革新的结果。但是,会计环境仅仅指会计系统所面临的环境,从此为起点研究会计,不能探明会计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正是因为这样,会计环境虽具有可知性,但它不能将其自身与会计系统联系起来,更不能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也不能推导出会计其它的抽象范畴。至于把会计环境区分为会计内环境与会计外环境,其合理性有待于商讨,因为环境是指“周围的情况和条件”;至于“环境决定一切”的论点,是不尽合理的,存在决定意识,并不等同于环境决定意识,更不等于“环境决定一切”。可见,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研究起点,并不能构造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5.对会计对象起点论的评价。
会计对象是关于会计客体的抽象范畴,它来自客观环境,反映于会计系统之内。在理论上,它确定了会计系统的运行对象,在实践上,它为会计系统建立帐户、复式记帐、会计报告等提供依据。故它具有联系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特性,并具有可知性。会计对象是一个简单的抽象范畴,它是推理论证其他抽象范畴的基础之一,如处于会计环境之中的会计对象,决定了会计假设。但是会计对象作为联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正是由于其高度抽象性,无法在实务上给予具体、清楚地进行反映,而必须对其具体化,从而形成会计要素。那么,“会计对象到底要分成几个会计要素才是适当的呢?这还要受制于会计目标,服从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吴水澎, 1996)可见,不是会计对象决定会计目标,而是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对象在会计实务中的处理。由此我们认为,以会计对象作为会计研究起点,其结果是会计信息不具有有用性,从而使会计系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6.对会计职能起点论的评价。
会计职能是关于会计功能的抽象范畴,它是会计本质的具体化。由于会计本质的不可知性,作为其具体化的会计职能,更是无法正确把握。而事实上,会计职能是具体客观环境下,因处理会计对象以达到会计目标而赋予会计系统的。可见,会计系统真正所具有的会计职能,人们无法知道;而事实上表现出来的会计职能,则是人们根据客观需要而赋予的。可见,联系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不是会计职能所固有的特性,它具有事实上的不可知性,且无法推理论证会计目标等抽象范畴。故我们认为,以会计职能作为会计研究起点,也不能构造适应客观环境需要的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7.对会计目标起点论的评价。
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它是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的要求的反映,也是会计系统满足会计环境的要求的标准,如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会计系统则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又如在恶性通货膨胀经济环境下,会计系统则需运用通货膨胀会计。这表明会计目标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另外,会计目标在理论上决定了会计系统实现会计目标所需的保证系统,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从而体现了会计职能和会计本质,在实务上,会计目标引导着会计系统的运行,“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会计系统内部的一切机制如会计运行机制、会计协调机制、会计信息反馈机制等等,都围绕着会计目标而发挥作用,通过优化会计行为来实现会计目标。”(赵德武,1990)故会计目标也是联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其次,会计目标具有可知性。不同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会计目标,但这种目标是客观需要在人的主观上的反映,它能为人们所认识,如会计目标是满足评价受托责任的需要,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或满足国家宏观调控需要。同时,会计目标能推导论证其他所有抽象范畴。会计目标反映会计环境的要求,体现会计职能,进而体现会计本质;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共同决定会计对象,会计对象决定会计要素;会计目标决定会计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它们又共同决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可见,会计目标符合作为会计研究起点的四个条件。由此我们认为,以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研究起点,能够构造符合客观环境需要的前后一贯的,内容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四、小结
作为会计研究起点,它必须具备连接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能推导论证其它抽象范畴及可知性等四个条件。本文以此为基本标准,在简述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动因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职能起点论和会计目标起点论等7种观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评价, 并认为会计目标起点论是比较合理的,它应是我国制定会计法律规范、会计准则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时所应坚持的理论。CK
1.葛家澍、林志军著,《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2.杨时展,《审计公设刍论》,《财会通讯》,1985年第7期。
3.杨纪琬、阎达五,《开展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会计研究》,1980年第1期。
4.王文彬、林东模,《对会计理论中几个概念的认识》,《会计研究》,1985年第3期。
5.吴水澎,《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6.郭道扬,《二十一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第七届国际会计教育会议论文,1992年10月。
7.张龙平,《试论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会计研究》, 1989年第2期。
8.劳秦汉,《论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与起点理论》,《会计研究》1992年第1期。
9.谢德仁,《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及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研究》,1995年第4期。
10.牛秀敏,《构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的认识》, 《四川会计》,1995年第6期。
11.李孝林等,《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12.赵德武, 《会计行为及其优化问题研究》, 《会计学家》, 1990年第2期。
13.M.Moonitz and A.C.Littleton edited."Significant Accounting Essays",1965.
14.AICPA,"Report to Council of the Special Committee onResearch Programme",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Vol,106,1958.
15.Study Group at the University of Iuinots," A statementof Basic Accounting Postulates".
16.AAA,"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ny",1966.
17.C.T.Deccine,"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AccountingTheory Formulation",The Accounting Review,July 1960.
18.E.S.Hendriksen,"Accounting Theory",1982.
标签:会计论文; 会计目标论文; 会计职能论文; 会计假设论文; 会计职业论文; 环境会计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财务与会计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