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世纪人才的思维方式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方式论文,跨世纪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推出“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明确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全新思维方式、全新知识结构、全新精神风貌的跨世纪人才”,并把“全新思维方式”放在首位。所以,每个有志青年,要成为真正的跨世纪人才,就必须在思维方式上来一个彻底的变革。
那么,思维方式如何变革?怎样才能具有全新思维方式?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弊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其次,对新思维方式即现代化思维方式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是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否则,要具有“全新思维方式”就是一句空话。
一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思维方式。传统思维方式也和传统文化一样,有精华也有糟粕。由于强烈的继承性,人们在吸收和发扬其精华时,往往把糟粕——局限和弊端也同时承袭了下来。其中对人们影响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逻辑绝对化。这种思维方式的基本公式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①所以它常常使认识和实践脱节,或是钻进死胡同里走不出来。一讲阶级斗争,似乎人类除了阶级斗争,其它什么都没有了;一讲某些事物的阶级属性,似乎大千世界里的万事万物都要贴上阶级的标签。由此又必然得出:封建社会的一切都是反动的,其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等都没有继承的必要;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都是丑恶的,其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也绝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绝对化思维方式的再一种表现就是“一刀切”。路只有一条,标准只有一个。如前些年的“精神决定论”,今天的“金钱万能论”,都是绝对化思维的结果。还有的人错误地理解事物的矛盾关系,认为抓主要矛盾,就只承认一对矛盾;抓领导班子“四化”建设,便在年龄、学历上做硬性规定,甚至差一天也不行;抓生产管理,便想找一个能解万物之谜的“拉普拉斯公式”;表现在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认识、选拔和培养使用上,更是一个模式,一把尺子。
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是以思维活动中简单化为认识基础的,即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只“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②所以它实际上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是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独断专行的主要根源。
2.思维活动政治化。在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政治价值观常常左右人们的思维活动,遇事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政治”作为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人们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形成了实用理性思维的传统,处处讲人事,讲关系,讲顺从,甚至讲人身依附。在“突出政治”的岁月里,这些关系被空前的强化了,使人们思维的准则和焦点始终无法离开政治。于是,充满着错综复杂关系的客观事物,都只剩下“政治关系”了;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都被牵强附会地归结为“政治作用”。结果,不仅思维方式简单化了,思维主体被亵渎了,而且不少人变成墙头草,变色龙,心理畸变,价值观扭曲。
3.思维渠道封闭化。
我国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造成了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状态,使人们的视野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区域里。这种自给自足、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存在,又造成了人们封闭保守的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在今天,这种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仍顽固地占据着一些人的头脑。其突出表现,一是割裂时间与空间的联系,喜欢单纯做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在时间坐标上,只注重现在而忘记了过去,更看不到未来,或只拿自己的现在同自己的过去比。在空间坐标上,两眼只盯着本部门或本地区,很难把视野投向全国,更谈不到放眼全球了。结果是“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二是习惯于沿着思维是理性认识的轨道,在抽象的逻辑王国里转圈子。对活生生的多彩世界只能做经院式的模式化、简单化的图解,使思想变得刻版、单调、简单化、凝固化。如有人至今还认为“大锅饭”、“铁饭碗”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敢或不愿象引进新技术新设备那样,大胆地、明智地、理直气壮地吸收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把“时代精神的精华”排斥在“脑门”和国门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思维的悲哀。
4.思维方式公式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精神精华。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体现在诸子百家的哲学繁茂方面。在近代,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然而,这些精华却被一些人当成权威的绝对真理,把自己的思想紧紧地束缚起来,用权威来衡量一切,把一切都纳入权威的思维模式。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生动活泼的现实世界,在这些人的脑海里,又变得公式化、概念化了。加上有些人的无知、偏见和私欲,又把权力同这些“绝对真理”搅在一起,观念只准一种,方法只要一个,只需要你按已有的原则和观念去规范思维。
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科学,正是它强烈、鲜明地反对庸俗化和僵化。马克思从他开始政治活动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就说过:“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③毛泽东同志也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④遗憾的是,有些人,在这里恰恰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他们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成教条,并设置许多思想禁区,造成了束缚思维的枷锁,使许多人思想麻木,观念凝固。这不能不认为是我国在解放后的二十多年里,几次大的失误和受挫的主要原因之一。
5.思维轨迹单一化。世界是由多种多样的事物构成的。所以反映客观存在的思维也必须多样化。思维轨迹的多样化,是人类不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和增加认识深度的重要前提,也是思维的本质属性。然而在不少人的头脑里却仍保存着单一化大统一的思维方式。这种单一化大统一的思维方式,带来的是思想的贫困和认识的僵化,实际上也是极为有害的。“文革”中的“理解也执行,不理解也执行”和“以阶级斗争为纲”及其后来的“两个凡是”,造成了多少历史悲剧?!而且几乎使无数革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社会主义大厦毁于一旦。今天,又有些人把大统一的思维方式与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混为一谈。他们思想上不思进取,满足于“照抄、照搬、照转”;行动上害怕艰苦,习惯于“等、靠、要”。这不仅与党的要求相去甚远,而且会成为深化改革、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拌脚石。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都有对其成员的政治、思想保持一致的要求,这是完全必要的。但这并非要求人们的思维一致。如果把这种“保持一致”的要求用来指导人们的思维活动,那势必把人们的思维推到形而上学的荒漠中去。
从以上对传统思维的反思中,我们已不难看出,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不仅不能适应社会变革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认识片面、思想僵化、决策失误、实践受挫的主要根源。因此,每个青年同志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努力改善思维结构,变革思维方式,实现思维现代化。
二
思维,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影响着人类各种意识、目的,反映着人类对主体和客体的观察、理解、改造和创新的能力。思维方式作为人们思考、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思维运行模式,虽然是人脑的机能,但它的发生和发展又是以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和意识形态等为客观基础的,同时也与人们自身的知识、阅历和经验等息息相关。所以,每一时代的思维方式,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当今,我国已进入全新的历史新时期,世界已进入现代化时代。所以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也必须是全新的、现代化的。
那么,什么是现代化思维呢?它的结构和特征是什么呢?
列宁说过:“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⑤现代化思维就是能够使思维触及并准确地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的系统辩证思维。这种系统辩证思维具有由客观到主观、又由主观到客观的全面的辩析功能和灵活的调节功能。这种辨析和调节功能越强,思维主体的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优化组合能力也就越强,也就越能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所以现代化的思维结构应该是全方位网络式系统化的。所谓“全方位”,就是思维领域涵盖时间和空间、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所谓“网络式”,就是思维线索多渠道多目标的有序组合。所渭“系统化”,就是思维活动以系统整体为着眼点,以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结构与层次以及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为侧重点,以系统整体目标优化为目的。这种全方位网络式系统化的思维结构,具有以下显著持征:
1.整体性。整体性是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现代思维发展的基本趋势。虽然传统思维也强调整体性,但常常带布混沌直观、思辩猜测的特点。现代的整体思维,完全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站在科学的基础上,对“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进行“深思熟虑地考察”时,“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科学思维必须注意掌握“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总画面”。⑥从辩证思维的发展看,马克思时代主要强调了发展过程性,列宁时代主要强调了对立统一性,而在今天,可以说整体性已成为辩证思维的主要特征。
现代辩证思维在把握思维对象的整体特征时,主要是运用辩证综合分析法。它强调从整体出发,注意在综合的控制下进行分析,再通过逐级综合而达到总体综合。这种综合——分析、分析——综合、综合——综合,抛弃了传统思维中孤立的、静止的、还原论的观点,保留了把事物整体分解为不同部分而加以本质认识的基本程序,突出了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层次的观点。同时注意把宏观的定性分析与微观的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使综合具有有机性、动态性、精确性和系统性。如果说古代是“幻想的综合”,近代是“机械的综合”,那么当代就是“系统的综合”。只有系统的综合才能真正洞察客观世界。
2.开放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有生命力的系统必定是一个开放系统。所以现代辩证思维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
思维科学告诉我们,人们思考问题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这种相互联系的时间和空间通常被称为思维的参照系。开放型思维方式,就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参照系,纵横兼顾。从时间上看,思维振幅是由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部分组成。开放性思维,不仅要研究历史,注重现在,而且要探索未来。从空间上讲,思维范围越广越好。开放性思维就是要尽量扩大思维范围,让思维触角突破传统的隔离圈,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发散到各个领域。在世界进入新技术革命、信息时代和国际大循环的今天,只有开放型思维才能广泛地吸收多种信息,使思维的综合性和有序化建立在坚实雄厚的物质和理性的基础之上,从而推动思维活动不断向高层次挺进。
3.互补性。互补性思维是以客观事物的互补现象为思维的引发点和落脚点,使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有机结合,各显其长,互补其短,以求取得创造性的互补效应。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玻尔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曾冲破“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发现波动性和粒子性这两种在经典意义上对立的现象之间,不仅是矛盾的,而且是互补的。从微观世界波粒互补结构中概括出来的互补性思维方式,对现代思维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因为在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无不充满了互补现象,如自然界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行为选择和信息选择的互补;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选择、经济选择、政治选择和文化选择的互补。当代科学的发展也往往是哲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等互补和协同的结果。所以思维方法的互补和协同也就越来越显得重要。
列宁说过:“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统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同一的、是相互转化的”。⑦互补性正是同一性的逻辑发挥。一方面,同一性为互补性提供了客观前提,没有同一性就谈不上互补性;另一方面,互补性又是同一性的具体实现方式,没有互补性,同一性就失去其丰富的内涵。同时,互补性又以排斥性为前提,只有互相排斥的两方都只能显示出整体的一部分,互相不能代替,才有互补的需要,其互补的总和才能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崭新的辩证图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和坚持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互补性思维的光辉结晶。“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立国之本。一个是强国之路,是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两个方面。“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也是相辅相成、彼此互补的。经济中心靠两个基本点保证方向,提供动力,创造条件;两个基本点靠经济中心的发展来检验、修正、完善。如果背离互补思维,把两个基本点,或者把经济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人为的对立起来,搞一手硬、一手软,那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当代科学的发展还为我们展示了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科领域的成果在另一个学科领域里得到直接运用并引起另一学科领域的变革;一个学科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常常需要几个不同学科领域共同协作才能得到解决。而且很多新兴学科往往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结果。因此,时代已经把互补性思维提到重要位置上来,以求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发现和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4.整合性。现代思维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思维活动至少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形式。在此基础上,人们又进一步明确了思维活动是一个多维整合的过程。所谓整合,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同一与变异矛盾的统一。整合思维是抽象普遍性向整体相关性的一种跃迁,是一种多元构同的动态思维过程。它是把认识对象放到一个“整体——部分”的网络系统中加以考察,既把认识对象看成由部分构成,又把它看成是有机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还把它看成是处于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部分。思维的整合性不仅要求揭示客观对象各个部分的质,而且要求揭示作为各部分之和的整体的质,同时还要求揭示其与环境的内在联系。从一般情况看,抽象思维是从规定性方面把握客观事物,形象思维是从形象性方面把握事物,而整合思维则是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及其它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新的把握事物的方法。只有在连续的、立体的、系统的和相容的思维整合中,才能形成一种信息交流和转换的反馈机制:形象思维接受了抽象思维提供的概念、数据、公式等信息,便浮想联翩,产生相应的思维表象;抽象思维接受了形象思维提供的表象信息,便更加富有活力,从而进一步去获取新的概念、数据和公式等。如此往复反馈,多维整合,循环升华,人们就会一次比一次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和特性。整合性思维不是被动地复现表象,而是把表象重新组织安排,加工整理,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模型或概念。世界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曾精辟地指出,科学只能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以及其它多种思维方式的多维整合、相互拉扯所形成的“张力”之下向前发展。所以从事管理决策和科学研究的人,如果没有发达的整合思维能力,要想做出杰出的贡献那是不可思议的。
5.开创性。开创性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也是现代化思维的最显著特征。
传统思维追求无悖论性,把矛盾排斥在外。现代思维是以悖论为逻辑起点,把思维看成是解决认识中矛盾的根本出路。所谓开创性思维,就是在思维领域里敢于碰硬,敢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追求“独到”和“最佳”。
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实践和认识的领域不断发生深刻地变化。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新方法论的发展,新学科的诞生,都已经远离对客体的感性直观。在今天,人们只靠感性直觉来上升为概念已经远远不够了,思维触角必须扩展到直觉范围以外;人们只靠已有经验材料来产生理论也远远不够了,还必须依靠思维的抽象和整合创造出新的理论。当今的很多新理论、新概念、新模式、新假设,都证明了这种开创性思维的普适性和重大功能,为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开拓了新途径、新领域。如自然科学方面的“夸克模型”,社会科学方面的“一国两制”等,都是开创性思维的重大成果。可以说开创性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层次,也是现代化思维追求的最高目标。
三
关于思维方式变革的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它需要在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中,特别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地加深理解和提高认识。
前面关于现代化思维方式的构想虽然是粗浅的,但却不难看出它的基本框架。它至少可供立志成才的青年同志们参考。
人是有差别的。要求所有的人都在一个早晨同时具备现代化思维的各种优秀品质那是不现实的,也是荒谬的。事实上,人们在思维活动中,既不是只运用一种思维规律,或只运用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也不是在一种思维过程中运用所有的思维规律、思维方式和方法,而是有主有从、有取有舍地灵活使用。
此外,现代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的研究成果还充分证明了,人的思维能力也和其它能力一样,是有物质基础的,而且是能够培养提高的。如美国脑神经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斯佩雷所做的“裂脑”实验就告诉我们,人的思维功能具有其内在的生理机制——大脑各个部分既有专门化的分工,又有默契的合作,其调节的桥梁就是“胼胝体o。胼胝体是由两亿多条神经纤维组成的“束”进行信息勾通。据统计,每条神经纤维若以平均冲动频率20亿赫计算,则总信息传递为每秒40亿次冲动。这种高速高频的神经传导,保证了大脑各部分在功能上的统一协调性。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统一协调性,为思维活动的高级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尤其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代研究还表明,人的大脑不怕用,就怕闲,越用越灵敏,越闲越衰退。而且要学会科学用脑,要充分调动大脑各个部分的功能。如果大脑各个部分的统一协调性遭到破坏,抑或长期没有调动大脑各个部分的协调功能,那么人的思维就会逐步走向衰竭。所以,作为跨世纪人才的当代青年,只要警醒起来,振奋起来,正确对待传统思维的精华和糟粕,充分调动大脑各个部分的积极性,努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就一定能实现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拥有一个现代化思维的头脑。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5页
⑤《列宁选集》第4卷第45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0而
⑦《列宁全集》第38卷第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