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的情感投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课教学论文,思想道德修养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思想道德课的教学,致力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也亲自体会到教学的不易。也许现代生活的花花世界使人对抽象的思辩失去了兴趣,也许精确的现代科学工艺使人对笼而统之的理论感到厌倦和不可信任,以致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形成这样一种不能不令人担忧的现象,教师不愿讲,学生不愿听。但作为一门必修课,又不能不讲不能不听。于是乎教师讲课就成了完成任务式的干巴巴的讲授,毫无吸引人的地方,学生听课也只是为了拿到至关紧要的学分,对此毫无兴趣,教师抱怨学生不能很好地听讲,学生抱怨教师讲得毫无动人之处。当然也不是没有令人兴奋的时刻,八十年代初,张海迪、李燕杰、曲啸等人的演讲,曾经在大学生中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作为教师,首先还是应当从自身去找一找原因,而一味地抱怨学生是无济于事的。
张海迪、李燕杰等人的演讲,之所以引起轰动,获得巨大的成功,在于他们的真情实感。张海迪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高位瘫痪、身残志不残的女子,如何通过自己顽强的拼搏,取得常人都难以做到的巨大成就的奋斗史。当她抱着病残之躯,唱起“生活是多么美好”的歌,做着“轮椅上的梦”时,谁能不为之感动而潸然泪下。李燕杰设身处地为青年着想,他那充满深情的拉家常式的演讲,又怎能不打动年轻人的心呢?而青年又在这和风细雨式的论理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心灵的净化,思想的提高。从中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师,如果能和学生以心换心,以心交心,把情溶于理,那么思想修养课的教学,就可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就不难获得成功。正如贺麟先生所说:“抽象的理智的看法,对于实际生活比较不容易发生直接迅速的影响,而包有情感作用的看法或见解,为情绪所渲染,生动、活泼、具体,容易产生直接行为, 支配实际生活(注: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7页)。”
二、情感和情感投入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类世世代代总为情所纠缠,感情总是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但情为何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明确的定义,而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似乎不急于去弄清感情是什么,而感情确确实实存在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有朋自远方来,当他乡遇故知,我们这时的心情必然是喜悦的,而当心爱的人或物失去了,这时的心情必然悲伤,这就是情绪。因此,情绪是在具体的境遇中瞬息产生的相应的表情反应。
而情绪又存在于复杂而稳定的情感中,一切又依情感的内容而定。因此,情感表现了更为复杂的心理反应。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托曼所指出的:情感一词包括一个“感”字,有感觉、感受之解。还包括一个“情”字,有区别于感觉的感情之解,可见,情感作为一个感情性反映的范畴,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的感受方面。
正因为我们对接触到的事物不能不有所反应,由此产生了情感。那么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也总会带有某种情感,即使是最简单的也最常见的吃饭,也会因情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当着感情相通,志趣相投时,“酒逢知己千杯少”,当感情相悖,话不投机时,“决不为五斗米折腰”,可见,情感有时会出其不意地左右我们,反过来,我们也就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养某一种情感而左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投入。
三、情感投入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要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道德观和健康心理观教育,最终使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有较大的提高。都说教育要以理服人,可这理中未必不包含情也不能不包含情。
情绪不但可以感染人,使人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而且可以鼓舞人,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去追求和探索,产生相应的思想,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毛泽东同志也十分强调这个问题,他说:“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为什么会格格不入,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没有使受教育者形成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一致的情感,一是没有使受教育者改变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抵触的道德情感,信念之所以是信念,而不是认识,就在于它是浸透着感情的,我们有了强烈的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就可以为了自己的这个信念去赴汤蹈火,放弃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
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中,情感投入如此必要,我们也不难从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找出它的依据。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教化,化也就是感化,他“一以贯之”的道,忠恕而己矣,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要树立,也应要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有所通达,也应要别人有所通达,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都意味着对别人要同情。可以说,没有他的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就没有“学生三千,贤者七十”的惊人成果,这正是缘于他的“仁爱”的情感。
清人刘献廷尝言,“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唱歌看戏者,此情天中之《诗》与《乐》也;未有不看小说听说书者,此情天中之《书》与《春秋》也;未有不信占卜祀鬼神者,此情天中之《易》与《礼》也,圣人六经之教,原本人情。”(注:梁治平《法意与人情》海天出版社1992年版第153页)这确是高明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 正包含了缘情设教这一项。因此当人们问起李燕杰先生演讲获得巨大成功的秘诀时,他说:“演讲生命持续这么长,不是天才、机遇,而是信念、情感、勤奋和意志力,而情感是演讲家热力的源泉,自己具有高尚美好的情感,才能用它去感染和感化台下的听众,才能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真诚的语言。”
四、情感投入的可能性
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除了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之外,作为教师,还必须努力把你的信念输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时必须使学生和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说什么,正如前所述在内容上是既定的,问题就在于如何说,这也就涉及到情感投入的可能情问题,不必赘述,一些道德教育本身就是情感投入,诸如爱国主义教育,其实质也就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但大量的则是要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证,详细的理论分析,那么情感投入如何进行?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下面就结合绪论部分来谈一下情感投入的可能性。
绪论要说明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宗旨,介绍所涉及的内容,而不是具体内容本身,开设本课的必要性、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尤其是谈学习必要性,最易给学生老生常谈的印象,落入俗套,笔者在讲授时,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首先,从著名科学家谈起,使情在理中。
理工大学生对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自然不会陌生,居里夫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两次获诺贝尔奖,然而她却是自己发现的放射性物质的最早牺牲者。在爱因斯坦的讲演《悼念玛丽·居里》,通篇几百字,讲的都是居里夫人的道德品质,而非科学功绩,使人难以想像这是悼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开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的人物结束她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知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最后“她的品格力量和热忱,只要有一丁点存在于欧洲的知识界,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注:赵中立、许良英《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这不是爱因斯坦的疏忽,而是别有深意,这跟爱因斯坦本人的观念是合拍的,他一再强调,“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辩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是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注:许良英等编《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0页)这些不能不引起学生的思考,有所思必有所感,尤其是理工学生,与科学家有更深一层的亲近关系。孔子云:“见贤思齐”,每一个有着上进心的学生,都会以他们为榜样,没有比这些科学家“第一流的人物”现身说法更有号召力的了。而要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就必须也像他们那样,注重道德培养,这也就合乎理更合乎情了。
其次,从中国传统文化着手,使情在史中。
中国是礼仪之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就非常重视道德修养,第一次对道德修养问题作了理论上的阐发,提出修养的方法:学,学习礼的知识;思,思考反省;行,落实到行动上。作为亚圣的孟子,提出“养浩然正气”,着重发展了孔子内心反省的修养方法,“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主要内容涉及到修养的目的和方法,强调道德修养是治天下的根本。固然,在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上、修养上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个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包含有不断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内容,而对古人的刻苦磨砺,勤修苦学,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怎样才能不愧于前人,又不怍于后人。对此,大学生就不能无动于衷。
五、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情在势中。
大学生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已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现成结论,也不盲从教师的满堂灌输,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总体上讲思想并未最后定型,明显地也表现了一些不足。从小环境上看,现在的大学生,已是独生子女占多数,在家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些家长教育不当,极易产生惟我独尊的思想,在同学关系上,不知道谦让,有的同学在大量的、日常的、具体的似乎不起眼的小事情上缺少自律,较为自私,细微之处见精神,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往往就表现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情上。从大环境来看,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一些学生受到“拜金主义”影响,把钱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在专业的选择上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一些见效快的专业,如经济法、计算机类人满为患。另一方面,一些基础专业却很少是第一志愿招来的。还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轻视中文,只重外语,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而祖国语言却讲不好,诸如此类,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正如一位校长所说,我们的学校不能培养这种香蕉型的学生。因此,北大学生又一次呐喊,“治国平天下,先从修身起”,这也充分说明,大部分学生已形成情感的共鸣,自觉地进行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是大学生,我们该怎么办,不能不作出回答,拿出自己的行动,这是情势所逼,势在必然。
综上所述,在思想道德课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投入,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也许理论是灰色的,但从事理论活动的人却是活泼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也正是有了感情,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才会丰富多彩。
标签:道德修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