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理论的革新和人类活动的基本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地理论文,基本原则论文,人类论文,学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在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中,“和谐论”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理论的革新。研究“和谐论”的具体内容并将其作为人类活动的基本原则,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一大任务。
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人类活动;和谐论
中图分类号 K901;X24
近代人文地理学勃兴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以人地关系为其研究的中心课题和理论基础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德国Friedrich Ratzel(1844~1904)为代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以法国Jean Brunnes(1869~1930)为代表的或然论,以美国Carl O.Sauer(1889~1975)为代表的景观论和以美国Hahan H.Barrows(1977~1960)为代表的生态论等。1980年8月在东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提出,当今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急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下,人类文化生活和自然环境得到和谐(Harmony,Гamоиия)应成为地理学的当务之急,大会主席英国伦敦大学教授Michael John wise(1918~)在开幕词中大声疾呼:“如何去和谐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1981年10月在中国北京召开的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会议,也十分强调了和谐自然资源和人口发展的关系。人文地理学的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性已在全世界再次得到确认,在人地关系上,已形成了人与环境间的“和谐论”,从而奠定了现代地理学的统一性与综合性,“和谐论”已被公认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一大革新[(1)]。
1 和谐论形成的根源
和谐论形成的根本原因,乃在于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本是一个十分明白的道理,但在人类思想中得到科学的确立,却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
地球上自有人类以来,自然界就打破了以往的平静,自然系统逐渐的演化成一个人化的系统,其一切变化都打上了人的印记。这种印记集中反映了人类的能动作用,但也镶刻着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副作用。甚至可以说,当原始人第一次举起石斧面向自然时,他就是在为了人的需要去破坏原先的自然。原来的自然是经历了几十万年协调进化形成的,在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和规模比较狭小的时候,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破坏作用还不明显,以致可以忽略不计。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冲突变得异常的尖锐。科学技术的副效应从空间来说,影响的已不是个别地方,而是整个地球和世界;从时间上说,影响的已不是几个月或几年,而是波及子孙后代,这种空前的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跨度,已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当前已认识到,全球性问题实质上是主体的行为对主体的撞击。已危害到人的利益,因此,迫切要求人们重新回过头来审查和检点自己的行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就是由此产生的。
“和谐论”在某些西方生态论理学家那里已走得很远,造成了一些理论上的混乱。如以P.Singer和T.Regau为代表的“动物权利论”,以A.Naess和B.Devall为代表的“生物中心论”都主张动物和所有的生物都有其内在价值和与人平等的权利,要受到人的尊重。但人文地理学认为,人及其实际活动能力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他才是衡量万物的唯一尺度。同价值论的术语说,它只承以人的内在价值,人地共生的思想(R.J.Bennt,В.Б.Сочава)指的是肯定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相对于人所具有的外在价值,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自然界的属人本质”或“自然界的人类性”。地理学家说的“大地的价值”、“森林的价值”等等指的是土地或森林相对于人(即内在价值)的外在价值,因此应该保护环境。人和地理环境应当和睦相处,因为它为人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和发展的可能性。这就是人文地理学“和谐论”的根据,不再需要生态伦理学的其它“假设”。
2 和谐论的具体内容
所谓和谐,在各种汉语词典中把它解释为:和睦、友好、协调、融洽、习称。在牛津词典中把它定义为:pleasing effect of apt arrangement,意思指的都是一致的行动。人文地理学和谐论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要使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保持和谐。要推动社会进步,就必须发展社会生产力,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可无视自然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如植物的生长能力、土壤的肥力和其它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等都是客观的存在,而且是有限度的。它不能被破坏,否则社会生产力最终得不到发展。如人类依赖植物生存,植物每同化1克分子CO[,2]吸收1674.7kJ辐射能,只能贮藏468.9kJ,量子效率只有28%,太阳辐射能理论上可利用率只有5%左右,其熵值为27842.2kJ·kg[-1],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服从这个法则,不能拼命的不顾一切的想农业产量“放卫星”。1958年我国实行“大跃进”,报刊上有亩产几万斤粮食的报导,这种“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就是不和谐的。马克思在谈到农业的“独特性质”时说:“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可能有这种情况:在农业中,社会生产的增长,仅仅补偿甚至还补偿不了自然力的减少,……这种补偿总是只能起暂时的作用。……所以,尽管技术发展,产品还是不会便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5卷864页),从这里所讲的“补偿”中,就能看到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关系。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乃在于用最小的代价获取负熵,找出熵在何处产生,只有那些控制熵产生的改革才能获得成功。
(2)要保持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和谐,这是上述观点的逻辑延伸。当今世界许多自然地理要素都被人化了,但它们还是自然的因素,它们在自然规律的支配下,缓慢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供人衣食之源的动植物,都在有序地进行循环再生产的过程。logistic方程x/t=rx(1-x/k)表达了地理环境中生物量增长的规律,式中x为生物量,k为容纳量,r为效率系统,如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负荷,x>k,没有哪种生物资源不会灭亡。人造的经济系统反馈机制是增长型的,它在不断的加大系统的输入和产出,这和自然界生物的稳定机制有明显的矛盾。所谓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和谐,就是要求系统产出尽可能的大,但不可超过系统稳定机制所允许的阈限。假如一个水域里有鱼,一下子都捕上来经济收入最大,但会导致鱼业的崩溃。木材的砍伐量超过一个地域的生长量,也会造成林业的消亡,所以只能捕一定数量的鱼和砍伐一定数量的林木,既不影响鱼的繁殖和林木的生长,又使系统在若干年内产出最大,这才达到开发这些领域的和谐目标。
(3)要保持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和谐。上面提到对木材的砍伐,过度砍伐不仅是毁坏了森林木材,而且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森林可以稳定气候,蓄水保土,净化空气,又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破坏森林还导致水土流失、气候干旱和耕地的沙化与生物基因库的丧失,对生态系统危害极大。原始森林的生态效益好,但人不能返回原始时代,这是与人类发展的逻辑相悖的,人类不是以牺牲经济效益来换取生态效益,而是在改造自然中前进,总是力求二者达到一种合理、恰当的关系,就是要保持二者和谐的发展。
(4)要保持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的和谐。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作用所及,从而被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也包括人类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所有的人工自然物,如发达的城市和密集的村镇等。人工自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但它既是天然自然的一个部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天然自然,因此,人工自然是天然自然对立的统一。
人类不能失去天然自然。如天然湿地包括淀海湿地、江河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对人类社会发展就存在许多明显的或潜在的作用。地理学发现,天然湿地有着卓越的功能;如环境净化、减灾、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源、生物多样性和旅游资源等等的功能,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工自然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它对天然自然造成损害的影响会向周围传播和漫延,从而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危机。发达国家已把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多少视为一个文明社会的标志。
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内容虽然很丰富,但归结起来就是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要把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变为共存关系,把向自然索取的关系变为互补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不断达到新的高度上的平衡与和谐。
3 人类活动的基本原则
人类的活动指的是人类自身的繁衍、物质和精神的生产与物质的消费和精神的享受。社会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某些原则,这些原则集中到一点,就是人文地理学的和谐论。
在哲学上,过去不适当的过份强调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对主体的受动性认识不足。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不可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活动性的产物。能动性的实质在于选择,而选择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一个范围内进行的,选择决不是在不可能中选择可能性,而是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最现实的可能性。在其现实性上,无论主体的能动性多大,其活动都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因此,主体能动性的大小,并不在于在何种程度上摆脱了客体的限制,而在于他在何种程度上承认这个限制,了解这个限制。应当说,从人的含义来理解受动,这是一种人的自我享受。人是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的,他的活动必须遵循人文地理学的和谐论原理。
根据人文地理学和谐论原理,首先,人类的繁衍就必须受到限制。地理环境容纳人口的空间是有限度的,所以计划生育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国策。其次,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除进行单要素的深入分析外,很有必要把它放在高一级的系统——人地整体系统中来考察,这种整体性的分析,正是导致现代人文地理学复兴的原因。后人对地理决定论的批判,就是因为在这个理论中看到的只是生物人,人文地理学的现代的复兴正矫正了这种偏向。例如人文地理学就认为,开发贫困地区不是一个向贫困地区“输血”的问题,而是要改变当地人的落后观念,对地域进行合理利用和整治、改善交通、发展工农业市场和民族科学文化教育等,有计划地配合才能有所成效。过去三线建设只着重迁移工厂,其它跟不上,结果只有失败。第三,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顺应自然地理环境发展规律,只有在掌握了特定区域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创造转化条件,才能把不利的自然环境引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例如像日本这样资源缺乏的岛国,只有发展海上交通才有可能生存和发展,只有自然环境的优势和潜力得以充分地发挥,才能减少投入增加收益;第四,人类活动创造物质文明,不但要顺应自然环境规律,还必须遵循社会经济规律。经济行为只有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地限度内,才能建立起符合自然条件的最佳开发利用模式,否则必然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危害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系统只有开放,才能使资金流动获得增值。
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才有可能使我国成为经济大国。
当代全球问题的出现已达到十分惊人的程度。实质上反映的是人地关系的危机,是人自身行为造成的。人文地理学理论的革新提出的人地共存的和谐论就成为人类反省自己行为的理论根据,由和谐论所提出的人类活动的基本原则就是克服人地关系危机的若干行为准则。因为危机是人造成的,人文地理学认为人是政治人,危机的克服就有赖于人类社会相应的政治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正在拭目以待。
来稿日期:1996-03-27
Innovation of Human Geographical Theory and Basic Principl es of Human Activities
Chen Qingshuo Qian Xiaoqing
(Jiangsu Agricultural College,Yangzhou,225009)
Abstract In the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f man-land relationships,"Harmony theory"may be reconized as an innovation theory in humangeography.The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crete contents of thistheory and used as the baisc principles of human activites is a maintask of recent human geography.
Key words human geography;human activites;harmony theory
标签:人文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