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彩色多普勒诊断表浅部位血管瘤的价值(附11例报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窦燕平[1](2021)在《US、MRI及影像组学列线图在恶性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软组织肿瘤(Soft Tissue Tumors,STTs)具有高度异质性,恶性STTs常具有侵袭性、复发及转移风险,术前准确诊断能够避免恶性STTs计划外切除和非恶性STTs的过度治疗。但对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STSs)来说,仅提供恶性STTs诊断难以预测临床病程,还需要对分级进行评估,不同分级STSs远期预后及临床治疗策略有较大差异。US和MRI是软组织分辨率最高的两种影像手段,二者各有优势,在恶性STTs诊断中均有广泛应用,但既往研究多集中在二者的独立分析中,鲜见二者联合应用的文献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分析二者的危险因素,尝试构建US及MRI联合列线图诊断模型,分别用于诊断恶性STTs及STSs分级,若二者联合诊断模型构建失败,则仅基于其中单一优势模态构建列线图,并结合影像组学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评估各列线图模型的诊断效能。材料和方法:1.回顾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12月本院临床首诊为头颈、躯干或四肢STTs患者共134例,恶性71例,非恶性63例,其中MRI影像103例,恶性59例,非恶性44例,US影像91例,恶性42例,非恶性49例,同时行US、MRI检查者共60例,恶性31例,非恶性29例。分别对其常规US征象、弹性图像、常规MRI征象、DWI征象及临床因素进行分析。对US、MRI及临床因素队列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将上述多因素参数在60例同时行US及MRI检查的患者队列中再次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恶性STTs的独立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对比基于US、MRI及US+MRI联合征象的列线图模型对恶性STTs的诊断效能。2.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病理诊断为STSs的患者,使用法国癌症中心联合会(French Federation of Cancer Centers,FNCLCC)的STSs分级标准,将以上每组病例分别分为高级别(Ⅲ级)和低级别(Ⅰ、Ⅱ)级两组。共计79例,高级别40例,低级别39例;其中US影像54例,高级别24例,低级别30例;弹性图像19例,高级别6例,低级别13例;常规MRI及DWI影像57例,高级别29例,低级别28例。分别对其常规US征象、弹性图像、常规MRI征象、DWI征象及临床因素进行分析。将US、弹性图像、MRI征象及临床因素队列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基于其中能够筛选出独立风险因素的队列构建列线图,评估其对高级别STSs的诊断效能。3.将上述57例MRI队列T2WI-FS序列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达尔文影像组学云平台,手动逐层勾画获取瘤体VOI,设置瘤体外扩半径5mm,获得瘤体+瘤周原始VOI,用布尔差集运算减去瘤周空气部分,获得瘤体+瘤周实际VOI。于平台提取瘤体、瘤周及瘤体+瘤周联合三组VOI特征值,使用最小最大值归一化、最优特征百分比、根据SVM-L1模型选择、迭代特征筛选四个步骤降维筛选特征,按8:2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进行机器学习,计算SVM分类器在瘤内、瘤周、瘤内+瘤周组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95%CI、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5折交叉验证后AUC,综合评估出最佳模型。将上述最佳模型的Rad-score联合MRI征象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计算影像组学列线图AUC值、95%CI、准确度、特异度及灵敏度,并与影像组学模型及MRI征象列线图诊断效能比较。结果:1.US征象中回声均匀度、边缘形态、血流类型、ES、EI/B在恶性与非恶性STTs组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边缘形态不规则、EI/B值>1为恶性STTs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MRI征象中T1WI边界、T2WI边界、T2WI均匀度、T2WI边缘片状高信号、T2WI尾征、神经血管束情况、DWI视觉弥散受限在两组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T2WI混杂信号>50%和DWI弥散受限>50%为恶性STTs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临床因素中性别、年龄、RALD及深度在两组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年龄、RALD、跨越筋膜为恶性STTs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US及MRI共同队列中,年龄、RALD>0.5、T2WI混杂信号>50%、US不规则边缘是恶性STTs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年龄+US+MRI列线图诊断效能优于年龄+MRI或年龄+US列线图模型,基于以上四个因素建立的联合列线图诊断恶性STTs的AUC值(95%CI)在训练集和验证集(7:3)分别为0.97(0.93,1),0.96(0.84,1),准确度分别为88.81%和88.89%。2.US征象中回声均匀度、血流类型、ES及EI/B在高低级别STSs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多因素分析未筛选出独立风险因素(P>0.05)。临床因素中各参数在高低级别组间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MRI征象中RALD、T2WI信号均匀度、T2WI瘤周高信号及瘤周强化在高低级别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T2WI混杂信号和瘤周强化是诊断高级别STSs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基于T2WI信号均匀度和瘤周强化构建MRI征象列线图,其诊断高级别STSs的AUC(95%CI)在训练集和验证集(7:3)分别为0.86(0.7,1)和0.83(0.51,1),准确度分别为82.05%和72.22%。3.影像组学模型中,瘤内组选择了7个特征进行机器学习,验证集AUC=0.72(0.33,1),5折交叉验证后AUC=0.78,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58.33%、83.33%和66.67%;瘤周组选择了6个特征进行机器学习,验证集AUC=0.92(0.72,1),5折交叉验证后AUC=0.93,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5%、83.33%和83.33%;瘤内+瘤周联合组选择了5个特征进行机器学习,验证集AUC=0.86(0.45,1),5折交叉验证后AUC=0.93,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1.1%、100%和83.33%。基于T2WI信号均匀度、瘤周强化、瘤内+瘤周联合影像组学Rad-score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用于诊断高级别STSs的训练集及验证集(7:3)AUC(95%CI)分别为0.99(0.97,1)和0.96(0.75,1),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87%、100%、94.7%和94.4%、100%和88.9%。结论:一、US征象中边缘形态不规则、EI/B>1和MRI征象中的T2WI混杂信号>50%、弥散受限>50%是倾向诊断恶性STTs的重要指标,US和MRI联合列线图诊断效能优于二者单独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基于US边缘形态、T2WI信号均匀度、R ALD和年龄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恶性STTs具有优越的诊断效能。二、在STSs的分级诊断中,MRI征象中的T2WI混杂信号及瘤周强化是倾向诊断高级别STSs的重要指标,基于这两种征象构建的MRI征象列线图及基于T2WI-FS的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由瘤内+瘤周影像组学评分联合MRI征象构建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在诊断高级别STSs方面表现最优。
丁兆国[2](2000)在《彩色多普勒诊断表浅部位血管瘤的价值(附11例报告分析)》文中指出 血管瘤是起源于血管的内皮细胞和周围组织的良性肿瘤,其彩色多普勒表现的报道并不多见,本文报告11例经手术证实,探讨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
王丹丹,秦晓婷,郭稳,赵一冰,张淑敏,于静淼,陈涛[3](2022)在《高频超声对浅表血管内肿瘤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发生于浅表血管内肿瘤的高频超声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6-2020年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行超声检查的13例浅表血管内肿瘤患者病例资料, 统计肿瘤发生的部位、具体解剖血管以及肿物形态、边界、大小、内部回声、血流情况和临床特点。结果 13例患者的肿物多为类椭圆形或长条状, 少数为类圆形。11例原发于血管内肿瘤均表现为低回声包块;2例血管内转移或复发肿瘤表现为实性低回声伴强或高回声, 包括骨巨细胞瘤转移、骨肉瘤复发各1例。12例测及动脉血流频谱。2例血管球瘤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固定点明显触痛。2例患者有相应上肢或下肢的骨肿瘤病史。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分辨浅表血管内肿物发生的具体解剖位置, 发现其形态特征和声像图表现, 并可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及既往病史作出较为准确的定性诊断。
虞晓龙[4](2018)在《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肝血管瘤是常见病,目前认为是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其自发破裂的概率低,但一旦破裂有致命危险,肝大血管瘤(单个病灶直径>5cm)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潜在威胁已经得到临床越来越多的重视。既往弥漫性的肝血管瘤患者多行肝移植治疗,而对单发肝巨大血管瘤多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无论肝移植治疗或手术切除治疗均存在创伤大、出血多、风险高的缺点。近年来随着微创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风险低、疗效显着的优势在肝血管瘤治疗中被临床医生与患者广泛接受,已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肝血管瘤微创治疗在临床肝大血管瘤介入治疗之中应用较多,但上述两种方法的对比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比较两种术式在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满意度的差异,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院22例肝血管瘤患者(单发者8例,最大病灶直径均>5cm),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11例行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博莱霉素硬化治疗(硬化组),11例行DSA引导下博莱霉素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栓塞组),对比两种方法的平均手术时间、费用,术后疗效,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Windows Version,Chicago),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两组病例围术期指标比较,硬化组平均手术时间比栓塞组手术时间更短(15.6±6.4 min vs 51.5±7.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方面也有明显差异,硬化组平均住院时间更短(3.4±1.0 d vs 6.8±1.7 d),平均费用更低(6380±630RMB vs12540±1480RMB),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术后6个月增强CT或MRI随访,所有患者瘤体均较前缩小,硬化组治疗有效率均为81.8%(9/11),栓塞组治疗有效率均为90.9%(1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组术后有10例病例发现病灶边缘有部分强化,显示率90.9%。栓塞组术后有8例病例发现病灶有部分强化,显示率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栓塞组肝功能异常比例多于硬化组(10/11vs3/11),表现为术后3天ALT、AST升高至术前3倍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保肝对症治疗后出院前肝功能检查均好转。两组术后肝区疼痛、发热与上腹部不适症状(恶心、呕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腹部不适症状经药物治疗后缓解。发热患者均为中低热(<38.5℃),对症治疗后消失,肝区疼痛经对症治疗逐渐缓解。术后满意度调查,硬化组患者满意率(10/11,90.9%)稍高于栓塞组(8/11,81.8%),无明显差异。结论:经皮肝穿刺博莱霉素注射硬化与经DSA引导博莱霉素肝动脉栓塞治疗两者在治疗直径≥5cm的肝血管瘤均有显着疗效。经皮肝穿刺硬化治疗肝血管瘤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耐受性好等优势。
李敏[5](2017)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指导下使用光电技术或普萘洛尔治疗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血管瘤是常见的婴幼儿良性肿瘤,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的特点,有肿瘤生长倾向,可以出现在身体任何部位,包括四肢、脊柱和内脏器官在内均可以出现血管瘤,最常见的是皮肤血管瘤。皮肤血管瘤根据增生的位置在临床可以分为浅表型(位于乳头状真皮层)、深部型(位于网状真皮层或皮下组织)和混合型(同时具有浅表型和深部血管瘤特点)。皮肤血管瘤可引发局部的感染、溃疡、疤痕、功能障碍或畸形,其导致的外貌上和功能上的缺陷,给患儿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精神和心理负担。目前皮肤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较多,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局部注射药物、口服普萘洛尔、光动力疗法、手术治疗、冷冻疗法、放射与同位素治疗以及激素治疗等。激光以及口服普萘洛尔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治疗方法。皮肤血管瘤治疗的难点和重点在于早期确诊,以及根据不同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可观察到血管瘤浸润的范围、瘤体的类型和性质,同时可以分辨内部回声和周边的关系,提示内部血管分布情况以及主要血管来源,其脉冲技术可以测量出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arterial systolic flow velocity,PSV)、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和弹性指数等相关血流参数。这些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对选择皮肤血管瘤治疗方法和评判预后均具有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血管瘤方面的临床工作尚未普及,将其应用于皮肤血管瘤治疗和疗效观察方面的研究更少。在本研究中,我们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协助判定皮肤血管瘤不同类型,由此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求达到针对个体化相对准确的治疗,并同时观察其疗效,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方法募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皮肤科诊断为皮肤血管瘤的患者199例,年龄45天~6岁;男86例,女113例。入组病例进行以下处理1.104例患儿120处皮损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血管瘤浸润的范围、瘤体的类型和性质,测量PSV等相关血流参数,同时统计各类型皮肤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特点。2.169例患儿按就诊日期随机分组A组和B组。治疗A组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指导下分为:A-1组(皮肤血管瘤深度<1.2mm),选择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治疗;A-2组(皮肤血管瘤深度1.2~3mm),选择单脉冲长脉宽1064nmNd:YAG激光治疗;A-3组:(皮疹深度3~5mm或血流速度>15cm/s),选择IPL联合单脉冲长脉宽1064nmNd:YAG激光治疗。治疗B组:患儿皮损未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仅凭临床医生经验选择单脉冲长脉宽1064nmNd:YAG激光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5次后比较疗效以及不良反应。3.30例患儿共30处皮损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认为深部型皮肤血管瘤和混合型皮肤血管瘤,进行口服普萘洛尔药物治疗(1-2mg/kg),分三次口服。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1个月和服药后3个月对上述血管瘤的病灶进行检测,主要观测指标为体积、PSV、RI和弹性指数,并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皮肤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特征收集104例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患儿,共120处皮损。其中浅表型皮肤血管瘤90处,混合型皮肤血管瘤19处,深部型皮肤血管瘤11处。浅表型皮肤血管瘤经超声检测,病变面积为0.4~27.6cm2,平均9.00±5.63cm2;皮疹深度为0.5~5mm,平均3.27±1.07mm;PSV检测,23处皮肤血管瘤未探及血流信号,其余为 4.6cm/s~47cm/s,平均 15.39±10.82cm/s。混合型和深部型皮肤血管瘤体积大小为2.79cm3~22.18cm3,平均为6.97±3.89 cm3;PSV 为 37.9~89.7cm/s,平均 66.88±15.03 cm/s;RI 为 0.39~0.94,平均为0.60±0.13;皮肤血管瘤弹性指数为0~4分,平均为2.72±1.21分。2.彩色多普勒超声指导下使用IPL、1064nmNd:YAG治疗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研究A组治疗有效率:A-1组(IPL治疗)为90.9%;A-2组(单脉冲长脉宽1064nmNd:YAG激光治疗)为88.9%;A-3组:(IPL联合单脉冲长脉宽1064nmNd:YAG激光治疗)为90.6%,A组总体有效率为90%。B组的有效率为75.7%。A组和B组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水疱(A组20%,B组21.9%);感染(A组1.1%,B组3.03%);色素改变(A组48.9%,B组60.6%);瘢痕(A组16.7%,B组26.5%)。A组感染、色素改变以及瘢痕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B组(p<0.05)。3.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普萘洛尔治疗皮肤血管瘤的疗效观察皮肤血管瘤平均体积:服药前为6.97±3.89cm3,1个月后为4.28±2.79cm3,3个月后为2.83±1.97cm3。服药1个月后缩小率为39%,3个月后缩小率为58%。1个月后与服药前相比,3个月后与1个月后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PSV:服药前为 66.88±15.03cm/s,1 个月后为 52.46±11.21cm/s,3 个月后为38.11±10.64cm/s。服药1个月后下降率为21%,3个月后下降率为43%。1个月后与服药前相比,3个月后与1个月后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RI:服药前为0.60±0.13,1个月后为0.74±0.12,3个月后为0.85±0.12。服药1个月后上升率23%,3个月上升率40%。1个月后与服药前相比,3个月后与1个月后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弹性指数:服药前为2.72±1.21,1个月后为2.82±1.07,3个月后为2.93±0.81。1个月后与服药前相比,3个月后与1个月后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协助判断皮肤血管瘤类型,显示皮肤血管瘤不同的影像学特点。2.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指导下,合理选用光电技术治疗皮肤血管瘤,可以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3.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测显示,普萘洛尔治疗后皮肤血管瘤体积缩小,PSV显着降低,RI显着升高,而弹性指数没有变化。同时也证实普萘洛尔是治疗皮肤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杭菁,敬雷,叶新华,李奥[6](2015)在《高频多普勒超声在儿童表浅血管瘤诊治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评估高频多普勒超声在儿童表浅血管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临床穿刺病理诊断为表浅血管瘤的75例患儿的高频多普勒超声表现,主要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深度、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活动度等,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能量多普勒显像观察病灶内部的彩色血流分布、血流性质及血流速度。结果高频多普勒超声对75例患儿病变检出率为100%,确诊表浅血管瘤73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3%。结论高频多普勒超声对儿童表浅血管瘤诊断有实用价值,其所测得的数据信息对其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临床意义。
梁红雨[7](2014)在《超声对小儿浅表血管瘤分期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弹性成像定量参数及三维超声容积成像在小儿浅表软组织血管瘤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个血管瘤进行二维超声观察大小、形态、内部回声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血流情况,测量收缩期动脉峰值血流速度(PASV)、阻力指数(RI),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进行弹性评分,Qanalysis-技术测量病变区弹性指数(EIA值)、正常组织的弹性指数(EIB值)及两者之比值弹性比率值Ratio;使用容积探头的3D-CPA观察瘤体血流灌注情况并采集三维图像,然后用VOCAL软件计算出肿块的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及血管血流指数(VFI)。所有瘤体手术切除后,行病理检查,根据Ki-67阳性表达情况,将血管瘤分为增生期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瘤。总结增生期和退化期血管瘤的二、三维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特征并对比分析。结果:1.根据病史、体征,结合Ki-67表达情况对39个血管瘤进行分期:增生期血管瘤24个,退化期血管瘤15个。2.增生期血管瘤声像图表现为混合回声团块或低回声团块,内部血流信号丰富,频谱多普勒探查为动静脉血流信号,动脉血流频谱为高速低阻力型;退化期血管瘤有较多的纤维化、钙化成分导致血管腔隙闭合,声像图主要表现为高回声型,彩色血流信号较稀疏。3.增生期和退化期血管瘤PASV分别为(44.36±15.25)cm/s、(31.12±11.93)cm/s,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t=2.86,P<0.01);RI分别为0.53±0.08、0.60±0.07,差异具有显着性(t=-3.04,P<0.01);弹性成像瘤体表现分别为蓝色或以绿红色为主和蓝色或以蓝绿色为主,弹性评分分别为(2.83±0.87)分、(3.20±1.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P>0.05);EIA值分别为2.50±0.97、2.33±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 P>0.05);Ratio分别为2.01±0.86、1.78±0.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P>0.05);三维能量多普勒VI为0.51±0.11、0.32±0.15,差异具有显着性(t=4.51,P<0.01);FI为38.06±6.64、30.81±10.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8,P<0.05);VFI为19.54±5.52、11.07±6.47,差异具有显着性(t=4.36,P<0.01)。4.5项分析参数中VI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以VI≥45.00%作为临界点,诊断增生期血管瘤的敏感性为79.20%,特异性为80.00%,阳性预测值为86.40%,阴性预测值为70.60%。结论:1.增生期和退化期血管瘤PASV、RI、VI、FI及VFI有差异;三维血管容积显像参数VI鉴别血管瘤分期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血流参数PASV、RI、FI及VFI。2.弹性成像定量参数对血管瘤分期的鉴别诊断无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宓士军,马秀清,周广军,孙瑞龙,田晓芳,高万旭,孙敬宇,隆全利[8](2011)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上肢血管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上肢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12例上肢血管瘤应用日本产Aloka SSD prosoundα10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并对9例患者予以手术治疗。手术后3周进行复诊观察手术效果。结果对9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与手术所见完全相符。二维超声显示:肿瘤平均大小6.6cm×4.0cm,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内为不规则低无回声暗区,似"蜂窝"状,可见扩张的血管或血窦内血栓形成及钙化,呈现强回声,后方有声影,压迫肿物或者变换体位时肿物可以增大。彩色多普勒见有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Alder分级均为Ⅲ级,异常血流区域平均大小7.2cm×5.0cm,比较二维超声范围增大。压迫肿物可见暗区扩张,血流信号增多。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上肢血管瘤的定性及准确的定位诊断、侵袭范围以及对术中指导和手术后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二、彩色多普勒诊断表浅部位血管瘤的价值(附11例报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多普勒诊断表浅部位血管瘤的价值(附11例报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US、MRI及影像组学列线图在恶性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US及MRI联合列线图在恶性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病例资料 |
二、MR及US设备与图像采集 |
三、US影像分析 |
四、MRI征象分析 |
五、临床因素分析 |
六、统计分析及列线图的构建 |
结果 |
一、US征象 |
二、MRI征象 |
三、临床因素 |
四、US、MRI共同队列 |
五、列线图的构建及对比 |
讨论 |
一、US在恶性ST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二、MRI在恶性ST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三、临床因素在恶性ST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四、临床因素、US、MRI联合列线图在恶性ST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五、局限性 |
结论 |
第二部分:US及MRI征象列线图在软组织肉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病例资料 |
二、MR及US设备与图像采集 |
三、US征象分析 |
四、MRI征象分析 |
五、临床因素分析 |
六、统计学方法及列线图构建 |
结果 |
一、常规US征象 |
二、SE征象 |
三、MRI征象 |
四、临床因素 |
五、构建MRI征象列线图 |
讨论 |
一、US在高级别STS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二、MRI在高级别STS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三、MRI征象列线图在高级别STS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四、局限性 |
结论 |
第三部分:基于T_2WI-FS 的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列线图在软组织肉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病例资料及MR设备 |
二、肿瘤MRI T2WI-FS图像分割 |
三、组学特征提取、标准化及模型构建 |
四、影像组学列线图构建及模型筛选 |
结果 |
一、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及组学模型评估 |
二、影像组学列线图的构建 |
三、影像组学列线图、影像组学模型、MRI征象列线图模型对比 |
讨论 |
一、瘤内影像组学模型在高级别STS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二、瘤周影像组学VOI的获取方法 |
三、基于T_2WI-FS的瘤内、瘤周及联合影像组学模型诊断高级别STSs的效能比较 |
四、影像组学列线图与影像组学模型及MRI征象列线图的比较 |
五、局限性 |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超声在四肢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MRI 在四肢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略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肝血管瘤的病理生理 |
1.2 肝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
1.3 肝血管瘤治疗现状 |
1.4 本项目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 |
2.1 对象选择 |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4 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资料比较 |
3.1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对比 |
3.2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比 |
3.3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
第四章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术后结果 |
4.1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疗效比较 |
4.2 硬化组与栓塞组术后残留病灶增强扫描对比 |
4.3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术后并发症比较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展示 |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综述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临床进展与分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彩色多普勒超声指导下使用光电技术或普萘洛尔治疗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技术流程图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皮肤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特征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彩色多普勒超声指导下使用IPL、1064nmNd:YAG治疗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普萘洛尔治疗皮肤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皮肤血管瘤登记表 |
附录2、正常婴幼儿、儿童生命体征表 |
附录3、伦理委员会审查批件 |
附录4、皮肤血管瘤激光治疗知情同意书 |
附录5、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知情同意书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6)高频多普勒超声在儿童表浅血管瘤诊治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7)超声对小儿浅表血管瘤分期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彩色多普勒诊断表浅部位血管瘤的价值(附11例报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US、MRI及影像组学列线图在恶性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价值研究[D]. 窦燕平.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彩色多普勒诊断表浅部位血管瘤的价值(附11例报告分析)[J]. 丁兆国.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0(01)
- [3]高频超声对浅表血管内肿瘤的诊断价值[J]. 王丹丹,秦晓婷,郭稳,赵一冰,张淑敏,于静淼,陈涛.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2(01)
- [4]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病例对照研究[D]. 虞晓龙. 江苏大学, 2018(01)
- [5]彩色多普勒超声指导下使用光电技术或普萘洛尔治疗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研究[D]. 李敏.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8)
- [6]高频多普勒超声在儿童表浅血管瘤诊治中的价值[J]. 杭菁,敬雷,叶新华,李奥. 江苏医药, 2015(19)
- [7]超声对小儿浅表血管瘤分期的应用价值[D]. 梁红雨. 遵义医学院, 2014(12)
- [8]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上肢血管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 宓士军,马秀清,周广军,孙瑞龙,田晓芳,高万旭,孙敬宇,隆全利.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