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支持体系与失衡研究_直接投资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支撑体系与非均衡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非论文,人民币论文,体系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公布的数据,2015年8月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货币中占比2.79%,成为第四大贸易结算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高达23,0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9.46%,成为全球跨境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货币。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9月香港人民币离岸存款达到8,954亿元,香港长期维持人民币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第一的位置。根据中经网的报道,2015年前三季度新加坡离岸人民币累计清算量达47.1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7.36%,新加坡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①这四则新闻都说明,自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启动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显著成就,并还在不断登上新台阶。

      然而,通过进一步地观察我们却发现,在形态上人民币国际化的发育程度并不都像贸易结算货币和国际投资货币那样高,在区域上人民币国际化的增长速度也并不都像中国香港市场和新加坡市场那样快,这说明人民币国际化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区域上都存在显著的非均衡。我们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非均衡已经并将继续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可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

      本文对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支撑体系、不同细分战略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非均衡的原因进行了相对深入地研究。我们建议,在制度层面应该通过强化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战略和构建银行业国际化国家战略、在市场层面应该通过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转型和升级,使人民币国际化从不对称走向对称,从非均衡走向均衡。

      一、文献综述

      在全球货币金融领域人民币国际化尚属新命题,国外学者还未形成专题性研究,但是国内学者涉猎该研究已有时日,而且随着中国政府持续出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举措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不断升温并已出现相当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政策的重心是促进出口和利用外资,人民币国际化尚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所以学者的讨论主要停留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构想和政策建议上。胡定核(1990)[1]基于国际货币多极化视角,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研究,认为人民币应该分阶段实现国际化。李翀(1991)[2]基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大国和经济大国的现实,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差距,在借鉴有关国家货币国际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战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大量人民币外流到东南亚国家,形成事实上的人民币国际化,这一时期的研究多与人民币外逃相联系。巴曙松(2002)[3]对1992-2000年香港市场人民币存量进行了估算,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大量流入香港市场,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董继华(2008)[4]估算了1999-2005年境外人民币存量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境外人民币存量快速扩张,说明东南亚金融危机加快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2008年美国次贷泡沫破裂及随后的国际金融危机成为了本世纪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升温的催化剂。为应对危机冲击,美、欧、日等国相继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既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受到挑战,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李石凯,杨公齐(2009)[5]认为全球金融危机打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窗口,中国政府应该通过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沈小燕(2009)[6]通过对美元、日元、欧元货币国际化过程的剖析,认为货币国际化除决定于国家综合实力外,还需要历史机遇,建议中国政府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的时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09年中国政府启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更是掀起了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高潮。杨长湧(2010)[7]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域选择主要包括东亚、东南亚和上海合作组织,并应按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分步推进。潘英丽,吴君(2012)[8]认为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和国际货币金融环境不稳定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应采取前期稳健创造需求、后期激进释放供给的推进策略。陈学彬,李忠(2012)[9]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从区域到全球和从结算货币到储备货币拓展的长期过程,中国政府应适时适度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文献回顾表明,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上都围绕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和人民币国际化未来走势等五个方面展开,既对中国政府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给予了充分肯定,又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进程给予积极判断。我们相信,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效应的持续显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会进一步加速,未来的人民币会成为与美元、欧元抗衡的国际主流货币,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讨论还会持续升温并不断深入。

      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支撑体系与战略目标

      (一)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支撑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仅是一个顶层制度安排,需要细分战略进行配套和支撑,才能保障政策落地,政策效果才能够观察并可以管控,我们将这类细分战略统称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支撑体系。现有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支撑体系由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战略、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战略、政府间双边本币互换战略和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战略四个细分战略构成。其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战略是通过开放贸易账户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战略是通过开放投资账户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政府间双边本币互换战略是通过开放官方账户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战略是通过构建完善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体系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所以,现有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支撑体系可以归纳为三个账户的开放再加上一个中心的建设,简称“3+1”模式。

      

      图1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支撑体系示意图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战略下,进口人民币结算形成人民币的流出,出口人民币结算形成人民币的流入,所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战略的实施能够使人民币成为贸易结算货币。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战略下,境内企业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会形成人民币的流出,境外企业人民币对内直接投资会形成人民币的流入,所以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战略的实施能够使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货币。政府间双边本币互换战略下,外国政府使用协议约定的人民币会形成人民币的流出,外国政府偿还已经使用的人民币本息会形成人民币的流入。通常而言,外国政府使用协议人民币一般是将它直接计入政府外汇储备,所以,政府间双边本币互换战略能够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当然,还有一些国际货币的功能和形态不能由账户的开放直接产生,比如,离岸信贷货币、外汇交易货币和离岸债券货币,这就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因此,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战略,就是建立离岸人民币信贷市场,使人民币成为离岸信贷货币:建立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使人民币成为外汇交易货币;建立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使人民币成为离岸债券货币。

      中国政府选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战略、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战略、政府间双边本币互换战略和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建设战略作为支撑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四大支柱,具有坚实的制度背景。

      1.对外贸易快速扩张,贸易大国地位凸显。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对外贸易国,2014年更是高达43,030.4亿美元,继续位居榜首。②对外贸易总量巨大,再加上本币结算可规避风险和降低成本,中国政府采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战略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突破口,是历史的必然。

      2.中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国和对外投资大国。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195.62亿美元,连续23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伴随中国政府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爆发式增长。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高达1,2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8,826.4亿美元,首次迈入全球十强,位居第八。③

      3.中国政府已经与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合作伙伴、建设性合作伙伴、全面合作伙伴、战略伙伴、战略合作伙伴等多种合作关系,而且还与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于金融合作是政府间最重要的双边合作之一,通过政府间双边本币互换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必要和可能(王晓芳,于江波,2015)[10]。

      4.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战略、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战略启动之后,人民币大量流入国际金融市场,原有的绝大多数国际金融中心纷纷表示出构建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的强烈意愿,这使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的建设同时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目标

      根据货币的功能和市场的不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应以人民币成为贸易结算货币、国际投资货币、国际储备货币、外汇交易货币、离岸信贷货币和离岸债券货币为目标,并且这六大目标应呈相对均衡协调发展。

      基于中国对外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和当代国际货币的竞争格局,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首要目标是使人民币成为全球主要的贸易的结算货币。因为,按照中国目前对外贸易的总规模和全球份额测算,即使只有部分进出口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人民币也能够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结算货币之一。考虑到中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尤其是对外投资的快速扩张,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第二大目标应该是使人民币成为重要的国际投资货币。由于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加上政府间双边本币互换战略的支持,人民币的第三大战略目标应该是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④。与通过贸易、投资和官方账户开放实现人民币成为贸易结算货币、国际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不同,人民币要成为离岸信贷货币、外汇交易货币和离岸债券货币,需要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政策引导和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战略就是这种市场的培育和拓展的过程。整体考察,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有两个层次:首先,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能够使人民币在不同功能和市场上都进入国际货币体系,并且有持续、快速、稳定地增长;其次,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应该是不同功能和市场中人民币国际化的均衡协调发展,而不仅仅只是在一个方面或者其中某几个方面有一定的表现。

      

      图2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目标示意图

      三、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演进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实施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政府间双边本币互换以及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说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能加强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往来,促进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王晓雷,刘昊虹(2012)[11]认为政府出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的最重要目标是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的运行现实说明这一判断完全正确。事实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仅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突破口,而且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政策效应最显著的制度安排。

      

      表1描述的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启动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规模、全球份额和全球排名的变化情况。表1显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自启动以来快速扩张。2010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规模仅有0.51万亿元人民币,而2015年上半年就已经达到5.67万亿元人民币⑤,估计全年应该有望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国际比较的数据显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全球份额已经从2011年的0.29%上升到2015年的2.27%,全球排名更是跨越式上升,从2010年的第35名上升到2015年仅次于美元、欧元和英镑的全球第4名⑥。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快速扩张说明中国政府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突破口完全正确,理由有二:其一,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全球份额在2014年为11.29%,但是人民币结算的全球份额只有2.27%⑦,说明仍有庞大的中国进出口采用第三方货币进行结算。基于本币的避险功能,我们认为中国贸易商主动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应该是一种趋势,所以,即使不考虑第三方的情况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会呈持续快速增长。其二,当前全球贸易结算中美元份额超过45%,但美国进出口贸易全球份额只有10.59%⑧,说明全球贸易中美元是庞大的第三方贸易结算货币。我们有理由认为,随着人民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也会有部分第三方的进出口贸易将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二)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

      201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同年10月发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正式启动投资项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启动境内企业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启动境外企业人民币对内直接投资可以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为离岸人民币使用提供新的渠道。

      表2描述的是2010-2015年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的变化情况。表2的数据显示,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政策出台以来,境内企业对外人民币直接投资和境外企业对内人民币直接投资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10年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总计只有701.7亿元人民币,而2015年上半年就已经达到23,0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15年全年有望达到50,00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将是2010年的70倍。结构分析显示,目前境外企业人民币对内直接投资的总规模远远大于境内企业对外人民币投资的总规模,说明境外企业人民币对内投资是境外人民币回流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我们预计,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人民币境外可接受性的增强,境内企业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在未来也会快速增长。

      我们认为,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理由有三:其一,中国已经由一个资本输入大国转型成资本输出大国。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境外企业对内直接投资达1,195.6亿美元,其中人民币对内直接投资的份额为56.57%,境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达1,028.9亿美元,而其中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的份额仅为16.03%。⑨数据说明,境内企业对外人民币投资的比例仍然偏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这一比例在未来有望快速提高。其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金融联系将进一步加强,境内企业对沿线国家的人民币直接投资会进一步增长。其三,迄今为止,境内企业人民币对外投资主要是一些民营企业,单向投资规模普遍偏小,未来的投资企业将转变为高铁、核电、通信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单向投资的人民币规模会显著扩大。

      

      (三)政府间双边本币互换

      政府双边本币互换可提供短期流动性,为本国商业银行在对方的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促进双边贸易发展。中国政府双边本币互换还可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当地人民币资产交易、资产管理等领域的业务发展,也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2009年中国政府间本币互换协议余额还只有1,900亿元人民币,到2015年6月已经增加到31,132亿元人民币⑩,增长了15.39倍,显示出持续快速增长的特征。目前已经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按照规模排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中国香港的4,000亿元人民币,韩国的3,600亿元人民币,欧洲央行和英国的各3,50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地研究显示,政府间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与“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战略存在密切关联,几乎所有协议国家都属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或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的国家,而且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地位越高,双边本币互换的规模也越大。

      通过政府间双边本币互换流出的人民币大致有两个流向:其一,通过外国中央银行流入当地商业银行体系,形成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再通过外国企业对华投资或者贸易结算回流中国;其二,直接保留在外国财政部或者中央银行,形成外国政府的官方储备资产。所以,政府间双边本币互换对人民币国际化而言具有特殊的作用,可以带来人民币直接进入国际储备范畴。现有数据说明,确实有一部分通过政府间双边本币互换流出的人民币已经成为某些国家的储备货币,不过其规模有限,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过程仍然相对漫长。(11)

      (四)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启动以来,大量的人民币流出国境滞留在非居民手中,通过金融交易,这些境外人民币汇集到中国香港、伦敦、新加坡等原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自发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2013年,中国香港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为8,605亿元,伦敦市场人民币日均交易量为212亿元,新加坡市场人民币狮城债发行20亿元。(12)然而,自发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既缺乏中国政府也缺乏金融市场所在国政府的有效监管,呈无序发展状态,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深入,也不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就是通过与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国签署协议,使人民币离岸市场从无序到有序、从缺乏监管到有效监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政府间双边本币互换打通了人民币流出和回流的渠道,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境外存储、投资和交易的平台,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能够构建这种规范、有序并且合法的平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实施以来,绝大多数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国对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和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展开激烈竞争,这使中国政府加快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具有可能性。正是因为同时具备必要性和可能性,近几年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出现高潮,如:2003年11月我们与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合作备忘录,2012年7月与新加坡政府签署金融合作协议,2014年3月分别与英国政府和德国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2014年7月与韩国政府签署备忘录。到2015年5月,通过双边协议完成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建设的市场已经达到15个,涵盖了除纽约和东京以外的所有国际金融中心。

      目前,离岸人民币跨境支付前五的市场依次是中国香港、英国、新加坡、中国台湾、法国,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前五的市场依次是英国、中国香港、美国、法国、新加坡,离岸人民币存款前五的市场依次是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澳门、卢森堡,离岸人民币债券交易前五的市场依次是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比利时、卢森堡,跨境人民币结算前五的市场依次是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法国、德国、新加坡,离岸人民币贸易融资前五的市场依次是中国香港、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总体考察,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伦敦离岸人民币中心发展状况最好。由于政治而非经济的原因,美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对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建设缺少应有的热情,成为前五大国际金融中心里未涉足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不过我们相信,中美、中日达成双边协议,纽约和东京完成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建设的时间不会太久。

      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非均衡及其调整

      自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启动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形态上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却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现象。长期考察,这种非均衡现象的存在会严重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非均衡的第一大表现是区域结构失衡。逻辑上讲,合理的人民币国际化区域结构无论在出现的时间还是在发展程度上,都应与当代国际金融中心格局相一致。当前全球七大国际金融中心依次是纽约、伦敦、东京、中国香港、巴黎、新加坡、法兰克福,人民币国际化应首先覆盖纽约、伦敦、东京和中国香港,然后再逐步推至其市场。然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区域结构与国际金融中心格局极不匹配,多集中于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伦敦,而全球最重要的纽约和东京则进展缓慢。中国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具有政治和地缘优势,在短期内可以认为是具有历史必然,但如缺乏纽约和东京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国际化就不可能提高到预期的高度。所以,未来中国政府还是应该通过双边或者多边谈判,撬开纽约和东京这两大国际金融中心,使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域结构趋于合理和可持续。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非均衡的第二大表现是形态结构失衡。逻辑上讲,合理的人民币国际化形态结构应该是人民币在贸易结算货币、国际投资货币、国际储备货币、离岸信贷货币、外汇交易货币和离岸债券货币上的全球份额大致接近。但目前这六大形态上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根据2015年SWIFT、BIS和IMF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贸易结算货币、全球第五大离岸信贷货币,表现抢眼。但是,人民币还只是全球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全球第七大国际储备货币和第八大离岸债券货币,表现略逊一筹。而作为国际投资货币,人民币则刚起步,我们认为2014年11月开通的沪港通才真正让人民币成为一种国际投资货币,所以无论是总量还是从国际投资货币的排名而言,其都远远落后于人民币作为其它形态货币的表现。(13)

      导致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非均衡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支撑体系下的细分战略对不同区域和不同形态人民币国际化作用的深度和广度存在差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战略和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战略可通过贸易账户和投资账户进行人民币的流出与回流,两者的发育程度较高。但政府间双边本币互换战略和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战略尚处初步展开阶段,制度的不健全及发展的滞后性导致国际储备货币、离岸信贷货币、外汇交易货币和离岸债券货币的发育程度较低。其二,中国主流银行的国际化战略不能适应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的现实。当前,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实施了企业国际化战略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国际化战略中的客户战略、产品战略和职能战略均没有考虑到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的现实,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均衡发展(陈谦勤,刘言言,2014)[12]。

      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初期,人民币国际化“3+1”模式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开放三个账户的难度较小、效果直接,能确保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有良好的开局。然而,因为“3+1”模式中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战略的相对滞后,导致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不对称和非均衡,所以“3+1”的重心应该转向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建设战略上。首先,政府应该充分利用20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协调机制,宣传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对稳定全球经济金融的作用,争取国际组织对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认可和支持;其次,充分利用双边合作机制特别是FTA机制,通过双边金融合作加快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最后,通过中美、中日经济金融合作谈判促使美国和日本对中国开放金融市场,尽早让人民币登陆纽约和东京。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战略应配合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进行转型升级,才能分享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红利。中国银行业的战略转型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客户战略转型。国内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客户面较窄,基本上是对外贸易和投资形成的居民和准居民,应该积极开发非居民客户,促进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使用。第二,产品战略转型。国内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经营的多是基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开发的传统产品,人民币离岸产品稀缺。可基于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开发离岸人民币基础和衍生产品,如不同期限的离岸人民币信贷产品,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离岸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离岸人民币利率和汇率交易产品。第三,职能战略转型。国内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只是国际市场金融产品的销售商,应该转变为离岸人民币信贷产品的供应商,离岸人民币信托产品的经销商,离岸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市场的做市商,离岸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开发商,离岸人民币债券的经销商和东道国商事信息的提供者。

      五、简要结论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战略、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战略、政府间双边本币互换战略和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战略构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支撑体系。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战略的目标是通过打通贸易账户下人民币流出与回流渠道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战略的目标是通过打通投资账户下人民币流出与回流渠道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政府间双边本币互换战略的目标是通过打通官方账户下人民币流出与回流渠道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的目标是构建完善、健康、有序、可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所以,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可以归纳成打通三个市场,构建一个平台的模式,即“3+1”模式。

      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就是人民币成为贸易结算货币、国际投资货币、国际储备货币、离岸信贷货币、外汇交易货币、离岸债券货币的过程。就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来看,人民币在贸易结算和国际投资两方面的进步最为明显,而在其它方面的进展则相对缓慢,发展并不均衡。

      我们建议通过强化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战略和引导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转型举措,培育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丰富人民币离岸金融产品,提高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离岸信贷货币、外汇交易货币和离岸债券货币的全球地位,使人民币国际化从非均衡走向均衡。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是中国政府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均出现深刻的结构性变化背景下出台的大战略,我们相信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深入,人民币国际化水平还会持续提升,成为能够与美元、欧元抗衡的国际主流货币。

      ①数据来源:http://www.swift.com/,http://www.pbc.gov.cn/,http://www.hkma.gov.hk/,http://www.ce.cn/。

      ②数据来源:http://www.mofcom.gov.cn/。

      ③数据来源:http://www.mofcom.gov.cn/。

      ④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是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国际地位的认同,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铺平了道路。

      ⑤数据来源:http://www.pbc.gov.cn/。

      ⑥数据来源:http://www.swift.com/。

      ⑦数据来源:http://www.wto.org/。

      ⑧数据来源:http://www.wto.org/。

      ⑨数据来源:http://www.mofcom.gov.cn/。

      ⑩http://www.pbc.gov.cn/。

      (11)IMF的数据显示,2014年仅有38个国家选择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仅为1.1%,排名第七。2015年第二季度的统计没有将人民币单列出来,而是包含在其它货币中一起统计,说明近几年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进展缓慢。

      (12)数据来源:http://www.hkma.gov.hk/,http://www.cityoflondon.gov.uk,http://www.swift.com/。

      (13)2015年10月英国智库撰写的《微妙关头:人民币作为全球性投资货币之前景》报告认为,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货币仍需7—10年的时间。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支持体系与失衡研究_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