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高度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技术论文,内涵论文,第一生产力论文,高度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重要作用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一论断的理论基石。为了完整、准确地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加以揭示和分析。本文就如何从哲学高度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从哲学的发展观上把握其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在生产力中所起的作用是随其自身的发展而逐渐凸现出来的。
在古代社会,人类都是手工劳动,那时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劳动者的体力和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而劳动对象的力量显得特别重要,如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就是一个证明。进化论所说的“适者生存”的规律对古代人类发展的作用就特别明显。
在近代社会,随着科学的产生及其应用,对劳动者的智力水平、科技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劳动生产率来说,人的体力和劳动对象的作用开始下降,而劳动工具的作用开始上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转引了本杰明·富兰克林关于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的论述,并把劳动工具视为生产力发展以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准,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工具生产。因此,在近代社会的大机器生产中,可以说既靠人的体力,又靠人的智力,这客观上使人们开始看到了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到了现代社会的自动化生产,则主要靠劳动者的智力。人的智力的大小,主要不再取决于劳动者自身的自然力,而要看他掌握科学技术的多少。因此,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劳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劳动对象的选择和利用,都无不受制于劳动者,劳动者成了列宁所说的“首要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高、新、尖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生产力日益紧密联系,成为现代生产力中关键性的力量,不断展示出其辉煌与活力。因此,邓小平根据现代社会,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科技发展和由此引起生产力发展的新特点,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对现代化社会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不能作“初始性”的理解,不能认为科学技术一出现就成为第一生产力,应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应该是一个递进的概念,是通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达到的高度,关键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日益缩短。如蒸汽机从发明到运用花了一个世纪,电动机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用了37年,汽车从发明到使用是27年,飞机是14年,原子能是6 年,而激光技术只有9个月。 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日益增大。如一些发达国家在本世纪初仅为5—20%;到5 、 60年代上升到50%左右;而80年代以后,则高达60—80%。三是由于劳动者掌握、运用科学技术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用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表明:小学程度的可提高43%,中学程度的可以提高108%,大学程度的可以提高300%。四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劳动产品的科技含量成为决定产品经济价值和生产效益最重要的因素。如每公斤产品的价值比是:钢材为1,小轿车就是5,彩色电视机是30,电子计算机是100,集成电路则超过2000。 五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日益增加,资金密集型产业已退居次要地位。与此相关的全社会总劳动人口中, 从事科技活动的脑力劳动者的人数迅速增长。 如1956年美国的“白领工人”在绝对数量上刚超过“蓝领工人”。但是,到1983年美国的“白领工人”占自立人口的比例为60.2%,“蓝领工人”只占37.2%(另有2.6%的失业及其他人员)。同年, 日本的“白领工人”占48.8%,“蓝领工人”占48.3%,与此同时,英国、法国、加拿大、瑞典等国的“白领工人”也超过了“蓝领工人”。
由此可见,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从哲学发展观的高度,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概括,它抓住了科学技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心任务之间的本质联系,使我们从现实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到它的科学性和深远意义。
二、从哲学的实践观上把握其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还必须从哲学实践观的高度,以实践检验为依据,才能全面把握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
第一,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有其依据的。从理论上看,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作用历来得到经典作家的重视和肯定。马克思说过: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多次强调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归根到底”和“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科技发展的特点,还没有或者说不大可能提出“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从实践上看,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它对生产力的作用,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从速度上讲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如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出比过去所有时代总和还要多的财富。又如在19世纪最后30年中,世界工业总产值增加了两倍多。其中石油产量增加了25倍,钢产量增加55倍,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强化的作用下,推动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据有关资料表明,靠科学技术进步,1900年—1980年,世界石油产量增长了148倍,汽车产量增长了4240倍,合成胶43年里增长了2266倍, 核发电量25年增长了13446倍。总之, 这一切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是正确的,而且也证明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二,关于两个“第一”如何理解?我们以往比较熟悉列宁提出的“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这一命题。但在1956年出版的《列宁选集》的译文就把“首要的生产力”译为“第一生产力”,一个“首要”和一个“第一”都是列宁的本意,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当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这就出现了两个“第一”的问题,那么列宁的“劳动者是第一生产力”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该如何理解呢?实际上,这两个“第一”的论断都是正确的,它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本身并没有矛盾。说劳动者是“第一生产力”,是就生产力中三个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在这个范围内,人的因素永远是首要的、第一的,对生产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是从科学技术对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者的关系而言的,是说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对整个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第一的、决定的作用,无论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力量,都离不开科学技术,都取决于它掌握和吸纳科学技术力量的大小。在这个范围内,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劳动者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仍然是首要的因素,占居首要地位,但劳动者作为首要的生产力,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否则就难以发挥首要生产力的作用,甚至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也必须为劳动者所掌握。如果不能被劳动者所掌握,科学技术只能是潜在的生产力,无法自动地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作用而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也就不能实现它的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是否定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而是在承认劳动者是首要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它的内容。说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强调的是生产力中人力的作用高于物力;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的是人力中智力的作用高于体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在承认“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劳动者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第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不是独立于三要素之外的“第一因素”呢?
有的同志认为科学技术比生产力中原有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都重要,应该在它们之前再加上一个科学技术,使之成为生产力三要素之外的“第一因素”。这种看法用公式直观地表示出来就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这种理解不仅是肤浅的,而且在哲学上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它既降低了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也贬低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第一位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它没有正确理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作用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技术与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不同,它不是与三要素相并列的独立实体,而是渗透在“三要素”之中的一种可变因素。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它必须象邓小平说的那样,为劳动者所“掌握”,与生产资料“相结合”。通俗地说,科学技术不是“加到”生产力三要素中去,而是“乘到”生产力三要素中去,科学技术与三要素之间不是“加和”关系,而是一种“乘积”关系,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发展越快,这个“乘积”数量的增幅就越大,使生产力成倍、成几十倍甚至成几百倍的增长。
不仅如此,一些学者根据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既不是“加和关系”,也不是“乘积关系”,而是一种“指数关系”。对“乘积关系”的理解从性质上讲无疑是正确的,但就其重要程度上却还强调得不够,还可以用“指数关系”写成如下公式: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无论是“乘积关系”还是“指数关系”,它们所表达的思想都是明确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所讲的劳动者,是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劳动者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因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所讲的科学技术,是掌握了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劳动者的作用。
由此不难看出,科学技术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生活,而且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生活、社会精神生活、社会思想和文化。现在世界正经历着新的科技革命,不仅将改变现有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劳动结构和社会结构,而且将改变人类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至思维方式,改变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等,这是一场比当年工业革命规模更加壮观、影响更加深刻的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绝好的机遇。为此我们应该认真领会,努力实践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