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续箱梁混凝土防裂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宗辉,吴迪,董晓兵[1](2021)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施工过程底板开裂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某桥为(78.5+120+61.5) m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箱梁悬臂浇筑过程中,前期已完工的箱梁底板均存在纵向裂缝。为分析箱梁节段施工过程中箱梁底板产生纵向裂缝的原因,对该桥进行裂缝普查和无损检测,并采用ANSYS软件建立箱梁实体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箱梁底板共109条裂缝,均为纵向裂缝;箱梁无损检测所选测区混凝土强度、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均满足规范要求;箱梁计算开裂位置与裂缝普查结果基本一致,箱梁节段混凝土龄期差过大是箱梁底板纵向开裂的主因;提出限制箱梁节段间混凝土龄期差、增设防裂钢筋网、加强养护及控制箱室内外温差等防裂措施。采取这些防裂措施后,桥梁通车前箱梁底板再无裂缝产生。
胡文斌[2](2020)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大跨PC波纹钢腹板桥梁0#块温度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桥梁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大跨PC波纹钢腹板组合桥梁作为一种新颖的桥梁结构形式,其能够充分利用钢材料的抗剪性能、混凝土材料的抗压性能,并且又具备连续刚构桥梁的优点,这使得其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多的应用。但是,该类桥梁0#块结构尺寸大、空间结构复杂以及所使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高,其在浇筑后凝结硬化的过程中极易因为自身的水化反应而产生温度裂缝,进而影响到全桥的安全性、适用性以及耐久性。因此,本文针对干热河谷地带大跨PC波纹钢腹板组合桥梁0#块开展了温度效应以及温度裂缝防治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本论文依托云南省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小江大桥(大跨PC波纹钢腹板连续刚构桥)工程项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桥梁0#块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环境温度和风速的现场实测数据,利用MIDAS FEA有限元软件对桥梁0#块浇筑凝结硬化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温度效应分析;分析总结了其中心截面以及横隔板中心截面的温度场分布规律、各个研究节点的温度时程曲线变化规律、研究截面顶板、腹板以及底板温度应力时程曲线变化规律;并基于分析结果制定了相应的温控指标、温控措施、现场监控方案以及养护防裂措施等。其次,参与了桥梁0#块浇筑前的施工准备工作,并利用温度巡检仪和温度传感器对桥梁0#块整个凝结硬化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控,分析总结了桥梁0#块在实际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和变化规律;监控结果表明基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所制定的温控措施取得圆满成功,并验证了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基于仿真分析结果以及实测结果,总结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大跨PC波纹钢腹板连续刚构桥0#块整个凝结硬化过程中的温度效应规律,并提出在此类环境下如何防治此类桥梁0#块裂缝的相关对策。综上,本文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大跨PC波纹钢腹板组合桥梁0#块结构开展了温度效应规律及温度裂缝防治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该新颖结构的设计、优化以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李勋[3](2019)在《宽幅箱梁湿接缝早期裂缝成因分析》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超大跨度桥梁混合梁斜拉桥也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宽幅箱梁在混合梁斜拉桥被应用,但是由于宽幅箱梁整体宽度较大,并且超大跨度桥梁在世界上存量较少,更别说是混合梁斜拉桥,相对应的湿接缝相关研究还不是很多。因此,本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对宽幅箱梁的湿接缝早起裂缝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各种不同参数对宽幅箱梁湿接缝的早期裂缝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裂缝预防和处理措施,为今后的同类型宽幅箱梁提供施工经验。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介绍宽幅箱梁支架现浇施工方法以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流程,并对湿接缝梁段各部进行仔细观测,得到湿接缝裂缝发展规律。通过观测发现裂缝在腹板与顶底板相接处裂缝比较集中,离此处越远则裂缝分布相对较少较短。另外,由于施工时间是在夏季,受温度影响,养生措施较好处则裂缝相对较稀疏。(2)基于混凝土早收缩的相关计算理论,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FEA,建立宽幅箱梁湿接缝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通过实测数据与有限元理论计算数据对比发现,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另外通过改变湿接缝梁段的各项参数,如湿接缝梁段的长短、断面大小和结合面的约束程度等研究湿接缝的收缩量。结果表明以上参数都对混凝土早期收缩有较大的影响。(3)根据现场实测数据与理论分析结果,结合宽幅箱梁构造特点与现场施工工艺,提出相应的裂缝防治措施。首先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通过增加适量的膨胀剂来抵消部分混凝土早期收缩。其次,根据当地冬夏季气候特点采用不同的养护方法,并通过有限元仿真计算分析,发现湿接缝浇筑完成4d后拆模有利于减少裂缝的产生。最后利用较为成熟的裂缝处理方法,对已出现的裂缝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裂缝继续扩展,为今后同类型工程中湿接缝的防裂提供经验。
肖胜利[4](2019)在《超宽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裂缝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更多超宽超大桥梁的建立,桥梁的裂缝控制技术已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课题。本研究结合沥桂超宽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结构的特点及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两个方面展开了关于此类桥梁裂缝控制技术的研究。通过建立沥桂大桥的杆系模型和实体模型,分析超宽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可能产生裂缝的位置;通过建立全桥的精细有限元模型,明确桥梁开裂具体位置和应力大小,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并验证优化设计手段的有效性;通过分析沥桂大桥施工控制手段和监控实测结果,明确超宽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控制裂缝的有效施工手段。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了沥桂大桥的杆系模型和实体模型,分析了超宽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可能产生裂缝的位置。首先,建立杆系模型,进行了其主梁和索塔的应力计算;然后,建立了针对受力复杂的主塔建立实体模型,明确了该区域各部位的应力分布;最后,建立了塔梁固结处横梁的实体模型,分析了横梁应力分布情况。为后面精细仿真空间模型分析和优化设计提了供参考。(2)建立了沥桂大桥的全桥精细仿真模型,并进行了精细仿真空间效应分析。分析了超宽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可能产生裂缝的位置,从增大预应力、调整张拉顺序、增强普通钢筋配筋及改善混凝土材料等方面优化了桥梁设计,采取设计手段控制桥梁裂缝,优化设计后再进行精细仿真空间效应分析,优化后的危险区域的应力值与优化前对比,验证了优化设计的有效性。(3)进行了永久作用下的应力计算并针对应力值较大可能开裂区域提出优化设计方案,通过精细仿真分析出优化设计后的应力值;根据沥桂大桥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短期抗裂验算以及局部验算的需要,选取工况进行验算,得到了优化设计后结构在组合应力验算下的应力分布情况,为应力仍然过大的区域提出裂缝控制方案,为超宽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的裂缝控制在设计手段方面提供了参考。(4)研究了超宽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裂缝控制的施工措施。明确了桥梁主要部位的施工方案及混凝土温度控制的施工方案,以及桥梁的监控方案,包括施工原则、流程、施工措施等,通过施工监控结果验证了施工手段控制裂缝的有效性。为超宽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的裂缝控制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文章研究内容为此类桥梁的科学施工方案的完善提供了参考。
肖金辉[5](2019)在《超宽斜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城市高架立交结构具有宽幅、斜交和弯曲等特点,这易导致宽幅斜交箱梁桥在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其中荷载和环境作用引起的超宽斜弯整体式连续箱梁桥剪力滞效应、效应横向分布、温度效应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分析。本文基于依托工程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航站楼B匝道高架桥,其具有超大宽度(横桥向径向宽度54m)、斜交(最大斜度24)、曲线(圆曲线半径227.5m)等结构特点,研究超宽斜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的力学特性。本文研究目的:早龄期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温度场和应变的时变规律;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温度场的长期变化规律;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各部位纵、横桥向应变和挠度的长期演变规律;结合有限元分析,揭示超宽斜弯连续箱梁的力学特性。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早龄期水化热现场试验,分析混凝土箱梁的温度和应变时变规律;基于有限元模型构建,揭示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水化热温度场特性。主要结论:由于弯曲且横向宽度大等,箱梁十个箱室的温度场存在明显差异;二次浇筑导致混凝土二次升温,温升速率远大于温降速率;箱梁跨中、3/4跨、墩顶截面混凝土纵、横向应变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2)基于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温度场长期观测试验数据,从横桥向与竖向两个角度分析超宽箱梁温度场演变规律。主要结论:春季(3月到5月)箱梁跨中、3/4跨截面曲线内侧温度呈正弦变化,曲线外侧温度变化幅度较小但温度高于内侧;夏季(7月到9月)箱梁各截面曲线内侧和外侧温度变化大体相同;箱梁墩顶截面春、夏季温度呈正弦变化,曲线内侧温度略高于外侧;混凝土箱梁竖向温差可达7℃。(3)通过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受力特性长期试验,分析箱梁跨中、3/4跨、墩顶截面的应变和挠度数据,揭示箱梁挠度和应变长期演变规律。主要结论:箱梁跨中截面曲线内侧和外侧的纵向压应变高于中间,但成桥状态时横向应变小于中间测点;3/4跨箱梁截面曲线内外两侧纵向压应变低于中间,但横向应变高于中间测点,且中间测点横向应变分布较为集中;箱梁墩顶截面曲线两端纵向应变远大于中间测点,纵向应变变化幅值大于跨中截面和3/4跨截面,曲线两端横向应变大于中间测点;三个箱梁截面挠度变化大体一致,呈现下挠趋势。(4)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有限元梁格模型、实体模型,计算其整体结构长期挠度和应力等力学效应,分析纵桥向和横桥(径)向效应及剪力滞分布时变规律等。主要结论:由于箱梁弯曲和斜交等,横梁曲线外侧支反力高于曲线内侧;曲线外侧挠度大于内侧,证明箱梁宽度较大和弯曲特征带来的影响较大;各横梁、腹板、底板在施工完成后处于压应力状态,纵桥向和横桥向应力分布存在一定规律;中横梁呈现明显的剪力滞效应。本文通过对现场试验大量数据分析,以及结合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揭示超宽斜弯连续箱梁的力学特性,有助于优化超宽斜弯连续箱梁理论计算和设计,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立交枢纽工程、机场航站楼进离港立体交通综合枢纽工程等建设项目。
杜潇[6](2019)在《预应力宽幅箱梁支架现浇施工早期裂缝成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超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宽幅箱梁被应用在混合梁斜拉桥中,但是由于宽幅箱梁整体宽度较大,并且风嘴实心段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所以宽幅箱梁的早期开裂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对预应力宽幅箱梁早期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裂缝预防与处理措施,为今后同类型宽幅箱梁的施工提供经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介绍宽幅箱梁支架现浇施工方法以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流程,并对标准梁段进行早期温度场监测,得到预应力宽幅箱梁早期水化热温度场的发展规律。通过测试发现宽幅箱梁浇筑完成20~24 h后各部位温度达到最高值,随后各位置温度开始逐渐降低,由于降温速率较低,因此整个早期水化热反应持续约4d左右。另外,由于风嘴处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受早期水泥水化的影响,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容易出现裂缝。(2)基于混凝土早期温度场与应力场的相关计算理论,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FEA,建立宽幅箱梁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通过实测数据与有限元理论计算数据的对比发现,两者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另外通过对早期温度骤降与混凝土自身收缩进行模拟分析,发现:外界温度骤降会使风嘴内表面与横隔板表面出现较大的拉应力,横隔板人洞附近局部拉应力超过材料允许抗拉强度。在自身水化热与温度骤降双重作用下风嘴内表面与横隔板表面拉应力均出现超限现象。计算结果与现场观测情况基本一致。同时分析风嘴实心段厚度与早期应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风嘴厚度越小,早期水化热期间风嘴内表面产生的拉应力也越小。(3)根据现场实测数据与理论分析结果,结合宽幅箱梁构造特点与现场施工工艺,提出相应的裂缝防治措施。首先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通过增加适量的抗裂纤维来提高混凝土早期抗裂能力。其次,根据当地冬夏季气候特点采用不同的养护方法,并通过有限元仿真计算分析,发现箱梁浇筑完成4d后拆模有利于减少裂缝的产生。最后利用较为成熟的裂缝处理方法,对已出现的裂缝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裂缝继续扩展,为今后同类型工程中宽幅箱梁的防裂提供经验。
康健[7](2018)在《大温差干寒条件下公路预制混凝土箱梁养护防裂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西北地区戈壁、荒漠较多,随着高速公路的兴建,大多数在建工程处于大温差干寒的气候环境中。此环境下预制的混凝土箱梁,受恶劣气候条件影响,在早龄期易产生非荷载裂缝,严重时造成整片梁报废,轻微裂缝会埋下安全隐患,降低结构的使用寿命。因此,研究此环境条件下箱梁的开裂机理及防止箱梁开裂的养护防裂措施有其必要性。本文以甘肃省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甘肃省大温差条件下干寒地区预制公路箱梁裂缝控制技术研究》为依托,白明高速和敦当高速工程为背景,采用与实际箱梁同比例的试验箱梁模型,从温差与干缩易造成混凝土开裂的角度进行试验测试,使用抗裂圆环进行混凝土开裂观测,研究了大温差干寒环境下预制混凝土箱梁温度场及温度梯度分布函数,通过不同养护方式下混凝土宏微观性能测试及强度损失分析,得到了符合环境条件的蒸汽养护制度,并通过不同养护方式下混凝土抗裂圆环早期干缩裂缝开裂观测及干缩应力理论分析计算,证明了养护措施的合理性。通过试验测试,得出以下结论:(1)受环境影响,箱梁竖向温差较大,箱梁腹板靠近翼缘处因温差导致较大的自拉应力易使该部位形成裂缝。通过实测温度的拟合回归分析,得到了符合工程所在地的温度梯度分布函数。(2)大温差干寒环境中采用常规养护的混凝土不满足28d强度要求,蒸汽养护是保证强度增长的首选措施。但较高恒温蒸养下混凝土强度损失较大,自身抵抗开裂的能力降低,且较高恒温蒸养下使混凝土有害孔增多,气孔间距系数增大,导致混凝土孔径分布不均匀。(3)合理的四阶段蒸汽养护制度为:预养温度2035℃,升温速率不大于10℃/h,恒温温度4550℃,降温速率不大于10℃/h。(4)从不同蒸养温度下混凝土箱梁应变测试分析,证明了所选蒸养恒温温度的合理性。通过不同养护方式下抗裂圆环干缩裂缝开裂观测及干缩应力计算分析,得出大温差干寒条件下蒸汽养护后的混凝土抗裂性较好,合理的蒸汽养护过程能延缓抗裂圆环开裂时间,避免实际箱梁结构在早龄期产生裂缝。通过本文研究,将对大温差干寒条件下混凝土箱梁早期开裂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对规范特殊环境下蒸汽养护的过程控制和提高箱梁的预制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董科[8](2017)在《空腹式变截面钢混组合体系连续梁桥建设中几个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空腹式变截面梁桥+跨中钢箱梁系在常规变截面梁基础进行改型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桥梁,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对箱梁根部的腹板挖空,并在跨中用钢箱梁取代混凝土梁,达到减轻桥梁自重,提高其跨越能力的目的。本文尝试以空腹式变截面钢混组合体系连续梁桥关键点施工技术基础,开展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工作:(1)桥梁结构抗震分析及大型桥梁摩擦摆隔震支座关键技术研究结合工程区所处地域、地质构造条件及环境建立桥梁空间动力模型,进行动力特性研究。通过动态时程分析方法,分析、计算主梁结构的弹性及弹塑性地震反应,进行桥梁结构抗震措施研究,并研发符合工程需要的大型桥梁摩擦摆隔震支座。(2)V撑施工及防裂关键技术研究空腹式连续梁的空腹区域长度、倾角对结构的整体受力、工程的经济性影响很大,具有结构力学体系较常规连续刚构复杂、上、下弦汇合区域局部应力大等特点,因此对空腹区域、下弦的长度、倾角和关键节点的构造设计进行研究,明确该新桥桥型的设计方法。(3)跨中钢箱梁安装施工技术研究江中大跨钢箱梁运输、船舶定位以及超长、超重构件的吊装受力分析及配套技术进行研究,确保钢箱梁顺利、安全吊装。
张士山[9](2017)在《石首长江公路大桥高性能混凝土配制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针对石首长江公路大桥主桥结构部位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技术难题,开展了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优选、配合比设计、裂缝控制、耐久性以及施工质量控制研究工作。利用粉煤灰+矿粉+缓凝型高性能聚羧酸减水剂“三掺”技术,重点研究了矿物掺和料、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综合性能的影响,对大体积结构部位采用不同工况仿真计算优选出最佳工况,并制定相关的温控技术标准、措施,依据相关技术措施对其现场温控监测,有效控制有害裂缝的产生,最终实现了混凝土在桥梁工程的高性能化。首先,针对主墩大体积承台,基于抗裂性与耐久性并重的配合比设计理念,利用水化热、绝热温升、力学试验并辅以碳化、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最终优化出超缓凝、低水化热温升、高耐久性的C40混凝土;依据泵送性能与抗裂性能的要求不同,对索塔不同节段C50混凝土有针对性地进行配合比设计。研究表明:C40配合比中胶材用量417kg/m3,粉煤灰掺量35%,矿粉掺量17%,水胶比0.35,另外针对承台分层施工时,配制了掺入0.75kg/m3聚丙烯纤维用于分层面和顶面50cm施工的混凝土,提高了混凝土本身的抗拉强度,保证了承台分层面和顶面未出现收缩裂缝且具有较好的外观质量。C50混凝土配合比胶材总量为471497kg/m3,粉煤灰掺量10%17.5%,矿粉011%,砂率为40%42%,水胶比0.31,下塔柱根部实心段和上塔柱锚固区加入适当比例聚丙烯纤维阻裂,抗裂性能较好。其次,对主墩承台及下塔柱根部实心段两个大体积结构部位,采用不同工况仿真计算分析温度场和应力场,确定了最小抗裂安全系数(>1.4)最高的工况。另外,制定了混凝土在施工期及养护期内相应的温控标准和详尽、有效、可行的温控措施,结合相应措施对现场混凝土实时温控监测,温度监测结果基本符合温控标准要求,拆模后外观较好,未出现可见裂缝。最后,针对宽箱梁构造复杂、配筋较密,抗裂性与耐久性能要求,结合同类型桥梁边跨宽箱梁混凝土工程实践经验,主要研究了矿物掺和料比例对混凝土综合性能影响。研究表明,混凝土胶材总量496 kg/m3,粉煤灰15%,矿粉15%并辅以适当的缓凝型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具有较好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早期抗裂性能、长期体积稳定性及耐久性能。另外,着重提出了宽箱梁混凝土的浇筑顺序、布料方法、振捣方法、养护措施等温控防裂措施,形成了宽箱梁C55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
周望[10](2016)在《偶数跨刚构—连续梁桥施工关键技术及底板防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在一些采用大跨连续桥型为优胜方案的桥梁工程中,往往采用中间若干孔墩梁固结形成刚构而其他孔墩顶设置支座的刚构-连续体系梁桥桥型,也称为刚构-连续梁桥。本文以伦洲大桥为工程背景,对刚构-连续梁桥的施工合拢次序、预应力张拉次序、施工控制以及跨中底板防裂进行研究,为此类桥梁的设计、施工提供借鉴。首先,运用有限元软件对伦洲大桥进行整体仿真分析,并采取不同的合拢方式进行施工模拟,考虑不同合拢次序对伦洲大桥成桥后成桥累计位移和内力的影响,分析各种合拢次序桥梁成桥累计位移和内力的差异,得出最优的施工合拢次序。然后,分析边跨现浇段和中跨合拢段后期预应力钢束不同张拉顺序对体系转换过程中和成桥状态桥梁整体累计位移和内力的影响,选取最优的预应力张拉次序,使伦洲大桥成桥累计位移更为平顺、内力变化更合理,并为以后刚构-连续梁桥的施工提供借鉴。其次,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现代预测控制理论,结合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梁桥施工特点,建立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梁桥施工的灰色预测模型,并在伦洲大桥施工控制过程中验证了其有效性与实用性,保证伦洲大桥施工控制的顺利进行。再次,针对刚构-连续梁桥跨中底板合拢段开裂问题,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归纳总结裂缝的类型和产生原因。最后,建立伦洲大桥跨中段实体有限元模型,在设置横隔板情况下,分析合拢段径向力作用下箱梁底板应力状态;对不设跨中横隔板的合拢段进行设计参数分析,并分析其底板的应力分布,为底板防裂提供理论支撑。
二、连续箱梁混凝土防裂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续箱梁混凝土防裂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施工过程底板开裂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
2 箱梁裂缝普查和无损检测 |
2.1 裂缝普查结果 |
2.2 无损检测结果 |
2.2.1 箱梁强度 |
2.2.2 箱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
3 箱梁开裂原因分析 |
3.1 有限元模拟 |
3.2 结果分析 |
4 防裂措施 |
5 结 语 |
(2)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大跨PC波纹钢腹板桥梁0#块温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的基本内容 |
1.3.2 本文创新点 |
1.4 本文技术路线及文章结构 |
1.4.1 技术路线 |
1.4.2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混凝土水泥水化热分析的相关计算理论 |
2.1 引言 |
2.2 热传导相关计算理论 |
2.2.1 热传导方程 |
2.2.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
2.2.2.1 初始条件 |
2.2.2.2 边界条件 |
2.3 水泥水化热与混凝土绝热温升 |
2.3.1 水泥水化热计算 |
2.3.2 混凝土绝热温升 |
2.4 有限单元法计算温度场 |
2.4.1 变分原理 |
2.4.1.1 平面二维问题的变分原理 |
2.4.1.2 空间三维问题的变分原理 |
2.4.2 稳定温度场有限元解法 |
2.4.3 不稳定温度场有限元解法 |
2.5 有限单元法计算温度应力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跨波纹钢腹板桥梁0#块温度效应仿真分析 |
3.1 引言 |
3.2 工程背景及研究目的 |
3.2.1 小江大桥整体概述 |
3.2.2 小江大桥0#块概述 |
3.2.3 小江大桥0#块温度效应仿真分析的目的 |
3.3 桥梁0#块温度效应仿真分析概述 |
3.3.1 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FEA简介 |
3.3.2 小江大桥0#块研究断面及节点选取 |
3.4 桥梁0#块温度效应分析模型 |
3.4.1 定义混凝土材料特性 |
3.4.2 桥梁0#块仿真模型 |
3.4.3 混凝土材料热学参数选取 |
3.4.4 热源函数 |
3.4.5 桥梁0#块建模流程 |
3.5 桥梁0#块温度效应仿真分析 |
3.5.1 桥梁0#块中心截面温度场分析 |
3.5.2 桥梁0#块中心截面节点温度时程曲线 |
3.5.3 桥梁0#块横隔板中心截面温度场分析 |
3.5.4 桥梁0#块横隔板中心截面节点温度时程曲线 |
3.5.5 桥梁0#块中心截面节点温度应力时程曲线 |
3.5.6 桥梁0#块横隔板中心截面节点温度应力时程曲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跨波纹钢腹板桥梁0#块温度场现场实测与结果分析 |
4.1 引言 |
4.2 工程概述 |
4.2.1 项目概况 |
4.2.2 水文地质资料 |
4.2.3 气象资料 |
4.2.4 混凝土设计 |
4.2.5 桥梁0#块构造概述 |
4.2.6 桥梁0#块施工概述 |
4.3 桥梁0#块现场温度监控 |
4.3.1 桥梁0#块温度监控的目的 |
4.3.2 桥梁0#块温控标准及温控措施 |
4.3.3 桥梁0#块现场温度监控 |
4.3.3.1 监测内容、要求及流程 |
4.3.3.2 监测设备 |
4.3.3.3 现场温度场测试截面的选择以及测点的布置 |
4.4 桥梁0#块现场实测温度场结果分析 |
4.4.1 桥梁0#块中心截面温度监控结果分析 |
4.4.2 桥梁0#块横隔板中心截面温度监控结果分析 |
4.5 桥梁0#块温度场现场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跨波纹钢腹板桥梁0#块裂缝的防治及处理 |
5.1 引言 |
5.2 桥梁0#块裂缝种类及成因 |
5.2.1 桥梁0#块裂缝的种类 |
5.2.2 温度裂缝的成因分析 |
5.3 规范允许的裂缝宽度 |
5.4 桥梁裂缝的验算公式 |
5.5 桥梁0#块裂缝的防治 |
5.5.1 桥梁0#块构造设计 |
5.5.2 桥梁0#块温度控制 |
5.5.3 桥梁0#块后期养护 |
5.6 桥梁0#块裂缝的处理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宽幅箱梁湿接缝早期裂缝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箱梁裂缝及湿接缝裂缝研究现状 |
1.2.1 箱梁水化热相关研究 |
1.2.2 箱梁温度场相关研究 |
1.2.3 箱梁裂缝相关研究 |
1.2.4 湿接缝相关研究 |
1.2.5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混凝土箱梁早期裂缝的相关理论 |
2.1 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 |
2.1.1 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 |
2.1.2 混凝土早期体积变形 |
2.2 混凝土收缩徐变 |
2.2.1 混凝土收缩徐变计算假设 |
2.2.2 混凝土桥梁收缩徐变计算方法——初应变法 |
2.3 混凝土热力学性能 |
2.3.1 水泥水化 |
2.3.2 混凝土热传导理论 |
2.3.3 热传导方程的边界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某大桥超宽箱梁湿接缝早期裂缝观测 |
3.1 工程背景 |
3.1.1 大桥概况 |
3.1.2 北边跨宽幅箱梁的浇筑 |
3.1.3 北边跨宽幅混凝土箱梁性能要求 |
3.2 湿接缝配合比设计 |
3.2.1 配合比设计指标 |
3.2.2 配合比设计思路 |
3.2.3 湿接缝C6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基本性能 |
3.3 北边跨现场浇筑 |
3.3.1 支架预压 |
3.3.2 现浇支架沉降观测 |
3.3.3 现浇湿接缝混凝土工程施工 |
3.4 湿接缝裂缝出现位置 |
3.5 湿接缝裂缝观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湿接缝早期裂缝有限元分析 |
4.1 湿接缝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 模型参数确定 |
4.2.1 环境湿度 |
4.2.2 混凝土强度 |
4.2.3 混凝土理论厚度 |
4.2.4 加载龄期 |
4.2.5 混凝土绝热温升 |
4.3 湿接缝早起裂缝有限元分析 |
4.3.1 早期收缩对裂缝影响 |
4.3.2 结合面约束程度对裂缝影响 |
4.3.3 断面大小对裂缝的影响 |
4.3.4 湿接缝长度对裂缝的影响 |
4.3.5 固定段箱梁温度对裂缝的影响 |
4.3.6 早期温度组合作用对裂缝影响 |
4.3.7 风嘴厚度对早期裂缝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宽幅箱梁湿接缝早期防裂措施 |
5.1 优化配合比 |
5.1.1 原材料质量控制 |
5.2 增加聚乙烯抗裂纤维 |
5.3 夏冬两季养护措施 |
5.4 合理拆模时间分析 |
5.5 优化支架结构 |
5.6 裂缝处理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超宽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裂缝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裂缝问题 |
1.1.2 工程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总结 |
1.2.1 混凝土材料性能引起的裂缝分析 |
1.2.2 非材料性能引起的裂缝分析 |
1.2.3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
1.2.4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设计防裂措施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宽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应力分析 |
2.1 斜拉桥杆系模型应力分析 |
2.1.1 计算模型 |
2.1.2 材料参数及计算荷载 |
2.1.3 主梁应力计算结果 |
2.1.4 索塔应力计算结果 |
2.2 斜拉桥主塔实体模型应力分析 |
2.2.1 计算模型 |
2.2.2 主塔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2.3 斜拉桥塔梁固结处横梁实体模型应力分析 |
2.3.1 计算模型 |
2.3.2 塔梁固结处横梁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宽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精细仿真空间效应分析 |
3.1 精细仿真分析的建模介绍 |
3.1.1 精细有限元介绍 |
3.1.2 全桥精细仿真模型 |
3.2 永久作用下的裂缝控制 |
3.2.1 永久作用效应的计算方法 |
3.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2.3 裂缝控制措施 |
3.2.4 优化设计结果分析 |
3.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3.3.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说明 |
3.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3.3 裂缝控制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宽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
4.1 施工方案 |
4.1.1 主梁施工方案 |
4.1.2 主塔施工方案 |
4.1.3 混凝土温控防裂施工 |
4.2 施工监控方案 |
4.2.1 施工监控原则及流程 |
4.2.2 施工监控措施 |
4.3 施工监控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超宽斜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宽幅箱梁桥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1.2.2 斜弯箱梁桥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依托工程概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早龄期水化热现场试验 |
2.1 引言 |
2.2 现场试验方案 |
2.2.1 试验对象 |
2.2.2 测点布置及传感器编号 |
2.2.3 试验设备 |
2.3 箱梁早龄期温度场试验结果分析 |
2.4 箱梁早龄期应变时变规律试验结果分析 |
2.4.1 测点处横向应变变化规律 |
2.4.2 测点处纵向应变变化规律 |
2.5 箱梁早龄期水化热数值模型分析 |
2.5.1 水化热分析理论和方法 |
2.5.2 数值模型建立 |
2.5.3 温度场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温度场长期观测试验 |
3.1 引言 |
3.2 温度场长期观测试验方案 |
3.2.1 试验对象及测点布置 |
3.2.2 试验设备 |
3.3 温度测点试验数据 |
3.3.1 横隔板温度 |
3.3.2 底板温度 |
3.3.3 顶板温度 |
3.4 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3.4.1 同时刻不同测试断面 |
3.4.2 同时刻同一测试断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宽斜弯混凝土箱梁受力特性长期试验 |
4.1 引言 |
4.2 现场试验方案 |
4.2.1 试验对象 |
4.2.2 测点布置及传感器编号 |
4.2.3 试验设备 |
4.3 箱梁受力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箱梁纵桥向应变分析 |
4.3.2 箱梁横桥向应变分析 |
4.3.3 箱梁挠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宽斜弯连续箱梁力学特性数值分析 |
5.1 引言 |
5.2 梁单元有限元分析 |
5.2.1 梁格法计算理论 |
5.2.2 超宽斜弯连续箱梁设计参数 |
5.2.3 梁格法有限元模型建立 |
5.2.4 有限元模型验证 |
5.2.5 计算结果分析 |
5.3 横梁有限元分析 |
5.3.1 横梁计算理论与方法 |
5.3.2 横梁模型建立 |
5.3.3 有限元模型验证 |
5.3.4 计算结果分析 |
5.4 实体单元有限元分析 |
5.4.1 实体模型建立 |
5.4.2 有限元模型验证 |
5.4.3 计算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6)预应力宽幅箱梁支架现浇施工早期裂缝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箱梁裂缝研究现状 |
1.2.1 箱梁水化热相关研究 |
1.2.2 箱梁温度场相关研究 |
1.2.3 箱梁裂缝相关研究 |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混凝土箱梁早期温度裂缝的相关理论 |
2.1 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 |
2.1.1 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 |
2.1.2 混凝土早期体积变形 |
2.1.3 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特征 |
2.2 混凝土热力学性能 |
2.2.1 水泥水化 |
2.2.2 混凝土热传导理论 |
2.2.3 热传导方程的边界条件 |
2.3 早期混凝土箱梁温度应力分析方法 |
2.3.1 混凝土箱梁温度场基本理论 |
2.3.2 混凝土箱梁应力场基本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某大桥超宽混凝土箱梁早期水化热测试 |
3.1 工程背景 |
3.1.1 主桥概况与特点 |
3.1.2 北边跨宽幅箱梁的浇筑 |
3.1.3 北边跨宽幅混凝土箱梁性能要求 |
3.2 北边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2.1 配合比设计指标 |
3.2.2 配合比设计思路 |
3.2.3 配合比设计流程 |
3.3 北边跨现场浇筑 |
3.3.1 支架预压 |
3.3.2 现浇支架沉降观测 |
3.3.3 混凝土箱梁现浇 |
3.4 现浇混凝土宽幅箱梁裂缝出现位置 |
3.5 现浇混凝土箱梁水化热实测 |
3.5.1 测点布置 |
3.5.2 实测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箱梁早期裂缝有限元分析 |
4.1 箱梁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 模型参数确定 |
4.2.1 热传导系数 |
4.2.2 比热系数 |
4.2.3 对流系数 |
4.2.4 混凝土绝热温升 |
4.2.5 混凝土冷却水管的布置 |
4.3 早期裂缝有限元分析 |
4.3.1 早期水化热对裂缝影响 |
4.3.2 早期温度骤降对裂缝影响 |
4.3.3 早期温度组合作用对裂缝影响 |
4.3.4 早期混凝土收缩对裂缝影响 |
4.3.5 风嘴厚度对早期裂缝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宽幅箱梁早期防裂措施 |
5.1 优化配合比 |
5.1.1 原材料质量控制 |
5.2 增加聚乙烯抗裂纤维 |
5.3 夏冬季养护措施 |
5.4 合理拆模时间分析 |
5.5 优化支架结构 |
5.6 裂缝的处理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读研期间所参加的科研工作和发表论文情况 |
(7)大温差干寒条件下公路预制混凝土箱梁养护防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混凝土箱梁开裂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混凝土箱梁开裂研究 |
1.2.2 国内混凝土箱梁开裂研究 |
1.3 大温差干寒地区混凝土箱梁开裂研究背景 |
1.3.1 大温差干寒气候环境特征 |
1.3.2 特殊气候下混凝土箱梁开裂研究面临的问题 |
1.4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的目的、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混凝土箱梁的裂缝及开裂的基本理论 |
2.1 预制混凝土箱梁裂缝成因及类型 |
2.1.1 荷载裂缝 |
2.1.2 非荷载裂缝 |
2.2 预制混凝土箱梁开裂的基本理论 |
2.2.1 混凝土的温度变形 |
2.2.2 混凝土的干缩变形 |
3 大温差干寒条件下箱梁温度场与温度裂缝 |
3.1 温度场观测试验 |
3.1.1 测试内容 |
3.1.2 测点布置及采集设备安装 |
3.2 大气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箱梁温度分布 |
3.2.1 混凝土箱梁顶板温度分布 |
3.2.2 混凝土箱梁腹板温度分布 |
3.2.3 混凝土箱梁底板温度分布 |
3.3 混凝土箱梁温度场梯度及温度应力理论计算分析 |
3.3.1 温度梯度模式确定 |
3.3.2 混凝土箱梁温差应力理论分析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养护方式下箱梁混凝土宏微观性能与蒸汽养护制度确定 |
4.1 实验数据采集 |
4.1.1 试验内容 |
4.1.2 试验方法 |
4.1.3 配合比及原材料检验 |
4.2 强度发展分析 |
4.2.1 不同温湿度养护下早期抗压强度 |
4.2.2 不同温湿度养护下早期抗拉强度 |
4.2.3 不同蒸汽养护温度下混凝土抗裂性能 |
4.3 蒸汽养护强度损失 |
4.3.1 强度损失分析 |
4.3.2 强度损失与微观孔结构 |
4.3.3 蒸汽养护制度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养护方式下混凝土干缩裂缝的分析与控制 |
5.1 干缩裂缝观测试验 |
5.1.1 实验内容 |
5.1.2 试验方法 |
5.2 箱梁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 |
5.3 不同温湿度下箱梁混凝土早期裂缝开展 |
5.3.1 抗裂圆环裂缝开裂分析 |
5.3.2 试验箱梁模型干缩裂缝观测 |
5.4 箱梁混凝土收缩应力理论分析计算与实际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空腹式变截面钢混组合体系连续梁桥建设中几个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1 工程概况 |
1.2.2 主要结构形式 |
1.2.3 主要设计参数 |
1.2.4 水文气象条件 |
1.2.5 施工重点及难点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手段 |
第2章 马尾跨江大桥结构设计与施工流程 |
2.1 总体施工方案 |
2.1.1 栈桥施工 |
2.1.2 基础施工 |
2.1.3 墩身 |
2.1.4 上部构造箱梁施工 |
2.2 施工工艺流程 |
第3章 大型摩擦摆隔震支座应用研究 |
3.1 抗震模型分析 |
3.1.1 单元材料参数 |
3.1.2 桩—土相互作用的 |
3.1.3 边界条件模拟 |
3.1.4 动力特性分析 |
3.1.5 小结 |
3.2 摩擦摆隔震支座减隔震原理及设计研究 |
3.2.1 摩擦摆球形支座减隔震原理 |
3.2.2 马尾大桥减隔震措施的比选 |
3.2.3 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
3.2.4 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3.2.5 抗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
3.2.6 减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
3.2.7 摩擦摆支座隔震效果 |
3.2.8 小结 |
3.3 摩擦摆隔振支座设计 |
3.3.1 支座隔震参数选取 |
3.3.2 球面半径的确定 |
3.4 13000 吨摩擦摆隔震支座安装方法 |
3.4.1 支座灌浆工艺 |
3.4.2 灌浆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V撑施工工艺及防裂技术研究 |
4.1 V撑设计 |
4.1.1 主V撑 |
4.1.2 副V撑 |
4.2 V撑施工工艺比选 |
4.2.1 全支架法施工 |
4.2.2 挂篮加支架法施工 |
4.2.3 支架加扣索法施工 |
4.2.4 比选结果 |
4.3 施工方案及临时结构设计 |
4.3.1 施工节段划分 |
4.3.2 支架及扣索设计 |
4.4 V撑受力分析 |
4.4.1 V撑成桥受力分析 |
4.4.2 V撑施工阶段受力分析 |
4.5 分析结论 |
4.5.1 主墩V撑 |
4.5.2 副墩V撑 |
4.6 监控手段 |
4.6.1 V撑主梁线形控制 |
4.6.2 应力监控 |
4.7 施工控制要点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跨中钢箱梁安装技术研究 |
5.1 跨中钢箱梁设计 |
5.2 跨中钢箱梁吊装方案比选研究 |
5.2.1 起重船吊装 |
5.2.2 牛腿吊装 |
5.2.3 桥面吊机吊装 |
5.2.4 比选结果 |
5.3 挂篮桥面吊机设计 |
5.4 跨中钢箱梁施工方案 |
5.4.1 跨中钢箱梁加工及运输就位 |
5.4.2 钢箱梁安装流程 |
5.5 跨中钢箱梁施工阶段受力分析 |
5.5.1 运输支撑研究 |
5.5.2 大节段吊装计算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6.1 本文取得的成果 |
6.2 今后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9)石首长江公路大桥高性能混凝土配制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项目工程背景 |
1.1.2 项目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分析 |
1.2.1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2 桥梁混凝土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
1.2.3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存在的问题 |
1.2.4 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及裂缝控制技术措施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4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前言 |
2.2 试验原材料性能指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混凝土基本性能试验 |
2.3.2 混凝土热物理学性能试验 |
2.3.3 硬化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 |
2.3.4 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试验 |
2.3.5 混凝土长期体积稳定性试验 |
第三章 主墩大体积承台C4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温控防裂 |
3.1 工程概况与施工重难点 |
3.1.1 工程概况 |
3.1.2 施工重难点 |
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性能试验 |
3.2.1 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 |
3.2.2 配合比优化设计及基本性能试验结果 |
3.2.3 不同胶凝材料体系对水化热影响 |
3.2.4 绝热温升试验 |
3.2.5 耐久性试验 |
3.2.6 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性能影响 |
3.3 C40大体积承台混凝土温控计算 |
3.3.1 模型参数 |
3.3.2 边界条件 |
3.3.3 控裂安全系数取值 |
3.3.4 不同工况条件的温控计算 |
3.3.5 温控标准 |
3.3.6 温控措施 |
3.4 温控监测结果分析 |
3.4.1 一级承台 |
3.4.2 二级承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塔C5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防裂技术研究 |
4.1 工程概况与施工重难点 |
4.1.1 工程概况 |
4.1.2 施工重难点 |
4.2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与性能试验 |
4.2.1 配合比设计思路 |
4.2.2 配合比设计指标 |
4.2.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基本性能 |
4.2.4 混凝土绝热温升 |
4.2.5 混凝土耐久性 |
4.3 塔柱根部实心段温控仿真计算及分析 |
4.3.1 模型参数 |
4.3.2 边界条件 |
4.3.3 控裂安全系数取值 |
4.3.4 仿真计算结果 |
4.3.5 温控标准 |
4.3.6 温控措施 |
4.4 温控监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边跨宽幅预应力箱梁C55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
5.1 工程概况与施工重难点 |
5.1.1 工程概况 |
5.1.2 施工重难点 |
5.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指标与思路 |
5.2.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指标 |
5.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思路 |
5.3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与基本性能 |
5.3.1 胶凝材料体系的优化 |
5.3.2 初步优选配合比综合物理性能 |
5.4 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 |
5.4.1 混凝土绝热温升 |
5.4.2 混凝土早期开裂试验 |
5.5 混凝土长期体积稳定性研究 |
5.5.1 混凝土干燥收缩 |
5.5.2 混凝土徐变 |
5.6 混凝土耐久性试验 |
5.6.1 抗氯离子渗透性和抗碳化性能 |
5.6.2 抗硫酸盐侵蚀 |
5.6.3 抗冻性能 |
5.7 施工质量控制 |
5.7.1 浇筑质量控制 |
5.7.2 养护与拆模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偶数跨刚构—连续梁桥施工关键技术及底板防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刚构-连续梁桥发展概况 |
1.1.1 梁桥发展历程 |
1.1.2 预应力刚构-连续梁桥 |
1.2 工程背景介绍 |
1.2.1 工程概况 |
1.2.2 伦洲大桥技术参数 |
1.3 存在的难题与研究现状 |
1.3.1 存在的难题 |
1.3.2 研究现状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1 偶数跨刚构-连续梁桥合龙关键技术研究 |
1.5.2 偶数跨刚构-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
1.5.3 偶数跨刚构-连续梁桥合拢段底板防裂研究 |
第2章 刚构-连续梁桥合拢关键技术研究 |
2.1 概述 |
2.2 刚构-连续梁桥合拢方案 |
2.3 伦洲大桥合拢方案分析 |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2 原合拢方案成桥状态分析 |
2.3.3 备选合拢方案及原合拢方案成桥状态对比分析 |
2.4 合拢段预应力束张拉次序研究 |
2.4.1 原合拢方案预应力张拉顺序分析 |
2.4.2 原合拢方案预应力张拉顺序最优选择 |
2.5 小结 |
第3章 刚构-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研究 |
3.1 概述 |
3.2 桥梁施工监控的内容和方法 |
3.2.1 施工监控内容 |
3.2.2 施工控制方法 |
3.3 桥梁施工控制系统 |
3.3.1 控制理论的发展 |
3.3.2 现代控制理论 |
3.3.3 施工控制影响因素 |
3.4 施工控制结构分析方法 |
3.4.1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方法 |
3.4.2 施工控制结构分析方法 |
3.5 桥梁施工误差调整理论 |
3.6 状态预测灰色系统模型建立 |
3.6.1 灰色系统理论原理 |
3.6.2 灰色系统理论方法 |
3.7 刚构-连续梁桥施工的灰色预测控制系统 |
3.7.1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计算 |
3.7.2 理论参考轨迹的确定 |
3.7.3 梁端竖向位移的灰色预测 |
3.7.4 立模标高的最优选择 |
3.8 伦洲大桥施工的灰色预测控制系统研究 |
3.8.1 基本情况说明 |
3.8.2 伦洲大桥参考轨迹 |
3.8.3 梁端竖向位移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
3.8.4 模型输出对比分析 |
3.9 小结 |
第4章 刚构-连续梁桥跨中底板防裂研究 |
4.1 概述 |
4.2 箱梁底板开裂机理分析 |
4.2.1 底板开裂方式 |
4.2.2 箱梁底板开裂原因 |
4.2.3 箱梁底板预应力张拉径向外崩力分析 |
4.3 伦洲大桥径向力作用下中跨合拢段仿真模拟 |
4.3.1 伦州大桥中跨钢束布置介绍 |
4.3.2 伦州大桥中跨预应力钢束径向力计算 |
4.3.3 合拢段局部模型建立 |
4.3.4 计算结果分析 |
4.4 不设跨中横隔板合拢段底板设计参数分析 |
4.4.1 模型简介 |
4.4.2 腹板厚度与底板应力的关系 |
4.4.3 底板钢束孔道下缘保护层厚度与底板应力的关系 |
4.4.4 底板钢束孔道上缘保护层厚度与底板应力的关系 |
4.4.5 底板钢束孔道直径与底板应力的关系 |
4.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连续箱梁混凝土防裂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施工过程底板开裂原因分析[J]. 陈宗辉,吴迪,董晓兵. 世界桥梁, 2021(03)
- [2]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大跨PC波纹钢腹板桥梁0#块温度效应研究[D]. 胡文斌. 云南大学, 2020(08)
- [3]宽幅箱梁湿接缝早期裂缝成因分析[D]. 李勋.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4]超宽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裂缝控制方法研究[D]. 肖胜利. 长安大学, 2019(08)
- [5]超宽斜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力学特性研究[D]. 肖金辉.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6]预应力宽幅箱梁支架现浇施工早期裂缝成因分析[D]. 杜潇.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7]大温差干寒条件下公路预制混凝土箱梁养护防裂技术研究[D]. 康健.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8]空腹式变截面钢混组合体系连续梁桥建设中几个关键问题研究[D]. 董科.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4)
- [9]石首长江公路大桥高性能混凝土配制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张士山.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10]偶数跨刚构—连续梁桥施工关键技术及底板防裂研究[D]. 周望. 湖南大学, 2016(02)
标签:桥梁论文; 连续梁论文;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论文; 大体积混凝土论文; 湿接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