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伦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论网络伦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论网络伦理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大学生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是网络空间(Cyberspace)支撑的世纪。作为现代高科技的杰出代表,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既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享乐和希望,也给人类留下了痛苦、忧愁和危机,同时还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念,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和内容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网络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

网络以其自由、平等、兼容和共享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准则推动着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但同时并存着专制、邪恶、侵犯、病态、欺诈、损人利己、不负责任等种种丑恶现象,以新的形式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主要形式如下。

道德相对主义。在21世纪,信息网络将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网络空间中,一方面,新媒体的信息传递和获取快捷而便利,具有时间上的瞬间化和空间上的无边界性,且无重要与次要、中心与非中心之分,呈现出多维的、非线性的态势;另一方面,“e代人”在无边际的网络空间中,显得微不足道,无法感知自己有能力对任何行为负责;再一方面,网络行为者具有相当的隐蔽性,社会的监督机制大大弱化,道德的约束力明显下降。所有这些,都使人们对传统伦理和价值观念的确定性产生动摇,从而为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道德文化冲突。在以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性的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空间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无国界和边界的,“地球村”和“世界性”在这里得以充分展开。然而,在网络中传递的信息内容是地域性的。由于网络行为者的民族、种族、宗教、国家、地位、角色的不同,因而其接受的道德教育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对同一事情的道德评价也会截然不同。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和内容的矛盾使道德冲突现象十分严重。例如,在网络空间中,各种与性和色情有关的站点、新闻组、电子公告板等比比皆是,稍不留心,就可能误入其中。但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上的差异,使色情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各有其特点。那些在西方某些国家被视为“合法”的色情信息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网络中传播,造成对网络社会的污染和威胁。淫秽信息使众多的入网者狂热追逐,达到迷恋的程度,其泛滥对我国青少年网民心灵的毒害更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但对其“防治”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道德冷漠。随着网络的逐渐平民化、全民化和普及化,人们终日与个人终端打交道,这就导致了人与机器的接触日渐频繁,人与人的直接交流大大减少,同事之间由于天天面对面的接触交往所建立的富有情感的亲切友爱的工作关系将越来越淡化。这将加深人们的孤独感,每天与多媒体画面而不与现实世界本身交流,又可能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或社会化方面的问题。家庭由于使用多媒体,也将增加与外界隔离的危险。当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时,道德冷漠现象就产生了。被异化的“e代人”感情麻木,正义感和道德感缺失,最基本的事实和道德判断能力丧失,面对大规模的杀戮可能只认为是一种游戏,而横陈的遍野尸体也只不过是一串数字……!

道德失范。尼尔·巴雷特指出:“开始作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游乐园的因特网,经历了长期痛苦的成长过程,已成为一个功能齐全、政治化的自由社会——计算机王国。它吸引了不同生活背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公民,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坏人、盗窃分子、诈骗犯和故意破坏分子,它还是恐怖主义分子的避风港。”[1](P196-197)在这里,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钩,引发大量的失范现象。网络盗窃、网络诈骗、数字故意破坏、网络洗钱、网络病毒的传播,网络色情的泛滥、网络黑客的骚扰、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的严重化等一系列不道德的甚至犯罪的网络行为在网络空间中屡见不鲜。

侵害隐私权。被称为“私人生活权利”的个人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一种天赋权利。保护隐私是对人性自由和尊严的尊重,是一项基本的社会伦理要求,也是一个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但在网络时代,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信息系统的采集、检索、重组和传播所有种类信息的能力。例如,只要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并不复杂的黑客工具,就能供给网络并打开连接在网络上的任何麦克风或摄影机,从而轻易窃听谈话并将其内容存入自己的计算机,或将摄取的图像传回自己的机器。它便有可能使个人的隐私权和自由权遭到严重的破坏,构成对人的尊严的严重挑战。

无政府主义。在网络空间中,还没有诞生真正意义上的政府机构,所有的网络行为者都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这个所谓真正“自由”和彻底“民主”的地方,其实也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场所,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说任何话,行任何事。网络空间中的无政府主义,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而任其泛滥,将对物理空间的现实世界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网络信息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网络空间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高等教育和大学生都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网络信息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模式,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道德风貌、价值取向和操作行为。

网络信息多维性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的超民族和跨国界以及多元快变的特征,使网络信息呈现出多维性。不同文化信息的传播、碰撞和交融在这里显得十分激烈。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接触不同的观点更多,这使他们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他们不再简单的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但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尚不能完全运用正确的导向对信息进行理解和判断,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因此,这使他们的思想常常处在矛盾、冲突、迷茫和困惑之中,在信息爆炸面前感到无所适从。

网络信息霸权对大学生的影响。据调查,网络空间中各种语言使用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英语84%,德语4.5%,日语3.1%,法语1.8%。[2]这些数字已远远超越了语言本身而表征着一种新的霸权——网络信息霸权的存在,其深层蕴含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正占据网络的主导地位。大学生长期在网上冲浪,受到西方文化信息的熏陶,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易于受到“信息侵略”乃至“信息殖民化”。这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侵害,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的影响。在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污染信息。冗余信息、盗版信息、虚假信息、过时信息、错位信息等等,都是信息垃圾,它们是静态的、无法自行激活的信息。据专家估计,文献中信息垃圾所占的比例不少于50%,在个别学科领域甚至高达80%。[3]包括黄色、暴力等在内的不健康信息,以及色情网络与网络交友的串联,对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人格必然带来负面影响。同时,青年学生固有的特点也可能引起电脑和网络行为的出轨,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沦为“网络黑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据国内外统计,“黑客”中有80%是青少年。1999年让电脑界闻之色变的"CIH"病毒,就是一位台湾大学生的玩笑之举。一位不明身份的少年“黑客”闯入美国司法部网站主页,把网站的“司法部”改为“非法部”,与美国政府开了个大玩笑。类似案件时有发生,这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拒绝破坏性行为,杜绝网络犯罪。

网络综合症(IAD)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的出现,使人同时生活在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两个空间中,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就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和行动的协调。如果这种转换和协调失效,就会出现行动变异、心理错位甚至生理失调,就会患上网络综合症,如网络上瘾、网络孤独、迷恋电子游戏等。如果过分沉溺于网络空间,人就有脱离现实社会而成为网络奴隶的危险。在网络空间中,数字化的技术造就了一群异化了的、迷失了方向的“e代人”或“网络人”。他们长期在网上冲浪,会逐渐失去自我,改变个性。[4](P103)在性方面,网络爱情的虚拟性和诱惑力,会使上网者不知不觉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这种情况,在信息化校园内也同样存在。有人套用《情网》的歌词写道:这世界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你我将生存在网中央。的解,网络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限制,弥补了传统交往方式的不足,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和快捷性等独特的优势。在这里,大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到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终极关怀。当在网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多时,他们就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世界中;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就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慰藉,而消极地对待甚至逃避现实的矛盾。另一方面,数字化的“乐园”中也时常充满着“阴影”,网络交往也会使人觉得安全感下降,可信度降低,真实的人际关系难于存在和维系,因而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最终加剧个体行为麻木、冷漠和不负责任,产生新的交往障碍和更多的心理疾病。

三、建构网络伦理规范,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青年学生是网络世界的主力军。在日益信息化的校园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着种种冲击与困惑,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条件。面对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应该以新的姿态和新的思维不断创新,努力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其中,建构网络伦理规则,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利用网络优势,培养信息素养,完善网络管理等,对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利用网络优势,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网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和教育对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先进工具,弘扬主旋律,抢占主战场,利用网络媒体宣传的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和穿透力,来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效果。正如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6月28日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指出的:“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培养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1992年,道伊尔(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式,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实际上,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有人提出,信息素养包含三个层次(技术层面的信息技能、知识层面的文化素养与意识层面的信息意识)[5]和八大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协作信息与信息免疫)[6]。在当前的大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在综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决不可忽视信息免疫力的提高。要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能够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同时,要注意预防大学生盲目的信息崇拜。美国学者西奥多·罗斯扎克指出:“如同所有的崇拜,信息崇拜也有意借助愚忠和盲从。尽管人们并不了解对于他们有什么意义以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信息,却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周围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成为信仰时代的‘真十字架’:救世主的标志了。”[7](PVI)预防信息崇拜的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减少对信息的滥用和误用,降低不良信息的影响程度。

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首先,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积极探索网络伦理教育的新途径,在网上占领思想阵地,使正面声音成为网络信息的主旋律;组织网上思想教育栏目,以健康、正确、科学的交互信息,压倒各种反社会主义非主流文化的信息;建立一支网上宣传队伍,加强对相关思想教育工作者网络知识的培训,使每位学生工作者既是思想教育工作者,也是信息收集、发布、传播者和网络管理者。其次,建立健全的校园信息网,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利用网上“论谈”、“交友”、“电子信箱”、“科教馆”、“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再次,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德育软件,直接上网竞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和强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教育方式的现代化、多媒体化,从而大学生形成既具有民族性有富有时代感的更高的伦理道德水准。最后,培育和优化校园小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要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吸引大学生来参与。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文化品位,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使其不受消极网络信息的影响。

完善网络规则,加强信息化校园的综合管理和控制。首先,利用防火墙和加密等技术手段,尽可能地对各种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加以预防,从而确保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维护网络安全。其次,在信息化校瞻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摈弃纯经济主义的价值目标,以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元价值,把价值理性、伦理精神融入网络技术发展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善、美、利的统一,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出和谐的空间。再次,建构网络道德规范。在信息化校园建设中决不可忽视网络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网络伦理研究,建构和完善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网络道德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全球性的网络规范还没有形成,只有一些协会性、行业性计算机网络规范。比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电脑伦理十诫”。这些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目前网络发展的基本需要,很多规范具有普遍的“网络规范”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中抽取相同的、普遍的东西来,使之上升为普遍使用的准则,来规范大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行为。最后,要加快网络空间的法制化建设步伐,抓紧研究和制定有关网上的法律法规,有效打击网络犯罪。同时,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条例,以对大学生上网实施有效管理。

标签:;  ;  ;  

论网络伦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