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及其大地伦理思想
沈弘铠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 作为环境伦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利奥波德将自己一生的工作与生活经历记录于《沙乡年鉴》之中。在这本散文集的最后一章中,利奥波德所提出的大地伦理学开辟了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思想。历经时代变迁,利奥波德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深刻启示。本文主要介绍了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及其大地伦理学,探寻其思想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启示。
【关键词】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大地伦理学;ISB原则
一、利奥波德的生平及《沙乡年鉴》的创作
知人论世,人生经历对个人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奥尔多·利奥波德自然也不例外。奥尔多·利奥波德于1887年出生于美国,他的父亲喜欢外出狩猎,经常带着年幼的利奥波德游猎于荒野之中,但不同于一般的猎人,利奥波德的父亲在狩猎的过程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不杀哺育幼小的动物和濒危动物,这对利奥波德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也具有深刻的影响。
利奥波德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林业官,在此期间,他受到以平肖为首的环保运动者的影响,也开始推行功利主义的环保策略。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利奥波德发现功利主义的环保思想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相反却会使环境危机愈演愈烈。1933年,利奥波德到威斯康星大学任教并向生态学家爱顿学习请教有关生态学的知识。1935利奥波德在沙郡买了一块农场,最后终老于此。他在沙郡的经历被写成诸多随笔,最终汇编为《沙乡年鉴》。
二、《沙乡年鉴》和大地伦理
《沙乡年鉴》是利奥波德的随笔合集,记述了利奥波德在沙郡工作生活的经历,其中最为出色的内容无疑是利奥波德在最后一章中所提出的大地伦理学。这一从大地共同体出发的生态整体思想,打破了旧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站在宏观的高度上去看待自然,将整个生态共同体视为应当平等关心的对象,把道德关怀对象由人类转向非人类存在物。尽管整体和平衡模式的生态学正逐渐向干扰和缀块模式转变,但这种转化实际上只是对生态关系的一种新的理解,它并没有否定整体和平衡模式的生态意义。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人还是其他生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只有通过与他者的不断互动,才能共存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中。笔者将从三个角度分析《沙乡年鉴》及其大地伦理观。
(一)大地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
环境伦理学是哲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经过了人们的不断论证和完善,其所倡导的先进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道德境界,以及日新月异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正备受各学术领域的瞩目。长久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一直是西方伦理学的主基调,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现代工业文明疯狂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环境危机愈演愈烈。利奥波德生活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这一时期美国的环境问题不断加深,导致环保运动的盛行。利奥波德早年奉行功利主义的资源保护运动,但后来发现这种思想无法根除环境问题,并意识到资源保护运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导致其必然走向失败。在后来的工作生活中,利奥波德试图寻找一种新的价值基础来引导环保运动的开展,从《沙乡年鉴》中我们不难发现利奥波德所描绘的大量美国在土地开发中造成生态破坏的场景。通过对这些经历的思考,利奥波德提出了大地伦理观,强烈地冲击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统治,为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这一思想要求人类像遵守社会契约一样向土地共同体负责,对后世的环保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从人到非人,道德关怀对象的扩展
利奥波德对伦理演进层次的论述具有空前的创新性,他把道德关怀对象由人扩展至非人存在,要求人类像关心自身一样去关注整个大地共同体的利益,这无疑是伦理学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道德关怀对象的扩展对人类改造自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沙乡年鉴》中曾多次出现利奥波德对各种动植物的观察记录,这些文字无一不体现了利奥波德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他希望人类平等看待非人存在,心怀感恩,积极践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责任。
加强农用地管理,合理引导农用地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生态脆弱地区要加强林草地保护。加强重点地区基本农田整理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ISB原则问世,伦理尺度的新发展
利奥波德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类视为大地共同体中的平等一员,要求人类不能为了经济利益损害甚至是剥夺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的利益。要实现环保运动的生态目标,就必须从思想上改变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将人与自然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只有这样,人类才会真正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无疑提高了人类的生态意识,促进人类履行环保责任。
三、利奥波德的思想对今天的启示
(一)增强生态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传统的价值标准通常以个体利益的得失作为衡量指标,利奥波德却提出了一种新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一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后来被命名为ISB原则,即英文integrity、stability、beauty的缩写。ISB原则的问世对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这种整体主义的道德判断标准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预,维护生态共同体的平衡。在利奥波德看来,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已经超过了必要的限度,生态系统的内部平衡正被人类过度的行为所打破,这种状况是充满风险的。利奥波德立足于维护整体稳定的新型伦理标准曾受到很多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这种整体主义的哲学有可能为了维护整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体的利益。但利奥波德在强调整体稳定的同时从未否定个体利益,他只是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更多地去考虑生态共同体中非人类成员的利益。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与快速发展的过程,学校将计算机技术及其现今的科学技术不断引入自身校园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
(二)加深伦理认知,促进环伦发展
环境伦理学的诞生,与人类为了经济利益肆意开发自然所导致的生态危机密切相关。利奥波德要求人类保护至今尚存于世的所有物种,以维护共同体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此外,他还提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审慎的态度,因为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加深了人类对环境伦理的认识,同时也为奈斯、罗尔斯顿等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新视野,有效推动了环境伦理学的发展。
硫酸根的理论塔板数为8 974,钠离子与硫酸根的分离度为3.01,后相邻杂质与钠离子的分离度为2.55。
(三)立足具体国情,指导我国的环保实践
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迄今为止,我们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的环保运动往往重视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土地的生态功能,没有从尊重自然的角度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诚然,中国的发展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充分,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依然是中国的主基调。但西方的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显然也不可取。因此,立足具体国情,认真探讨利奥波德的思想,使国民认识到保护土地是发展过程中人类应尽的义务,显然具有重大的生态意义。应当看到,相比于环境立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只有让国民认识到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并且像利奥波德所提倡的那样积极动员国民加入环保实践之中,自觉养成环保意识,党和政府的各项环保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3-195.
[2]罗德里克·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史[M].青岛出版社,1999:77-84.
[3]赵晓庆、汪应宏.论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思想及其生态环境学意义[J].求索,2013(7):95-97.
[4]郭施宏.人与土地的关系—评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J].福州大学学报,2012(5):226-232.
[5]占学琴.利奥波德的生态整体观[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4):25-29.
[6]刘雄,王峰.自然的权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J].文学教育,2018(8):132-134.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26-0232-02
作者简介: 沈弘铠(1995-),男,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2018级硕士,社会生态专业,研究方向:社会生态与市场生态。
标签:奥尔多·利奥波德论文; 《沙乡年鉴》论文; 大地伦理学论文; ISB原则论文;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