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联盟的构建模式与发展机制研究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联盟的构建模式与发展机制研究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联盟的构建模式和发展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机制论文,模式论文,联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馆联盟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1]。这些联合体常常冠以“体系”、 “系统”或“网络图书馆”等名称,其实质都是以联盟的形式在地区、全国或更大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或某一方面的合作,实现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

1、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

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协作活动,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由于经费来源、通信联络和读者获取文献习惯等方面的原因,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大多是起源于一个地区内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活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联盟的发源地美国,早期的大学图书馆联盟的形成与地理因素有着重要关系。如在联盟刚刚兴起的20世纪30年代初期,许多州的公立大学图书馆都开始了不同层次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资源共享的探索和尝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北卡罗莱纳州的“三角研究图书馆网络”[2]。当今图书馆联盟的顶尖代表OCLC,也是由当初一个州的图书馆联盟发展而来。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开始具有网络化的雏形,呈现日益显著的效益。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加速建设,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制订了依托计算机网络的图书馆馆际合作计划,并以图书馆联盟的形式把这些合作稳定下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呈现了国际化趋势。1997年,来自世界各地图书馆联盟的代表在美国丹佛成立了“国际图书馆联盟联合体”(ICOLC),也被称作“联盟的联盟”。根据2002年底统计,参加ICOLC的各国图书馆联盟有155个[3]。

国内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联盟活动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发轫于地区内图书馆之间的协作。1951年,上海新闻图书馆编印了《上海各图书馆藏报纸调查录—附新闻学图书馆目录》,共收录56个图书馆收藏的中外文报纸,这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个馆际合作的联合目录。此后图书馆界的协作日趋活跃。80年代在一些省出现了大学图书馆之间现代形态的合作组织,如“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协作组”等。90年代以来,在一些经济技术条件和网络通讯设施较好的发达地区,开始出现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地区性图书馆协作系统,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建立的北京“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APTLIN),成为我国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探索与实践的先行者。

与发达国家图书馆联盟发展历程不同的是,由于经济体制的传统和差异,我国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掌握在中央一级政府部门,因而国内图书馆联盟的蓬勃发展是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公共及科研等全国性的行业系统内文献共建共享项目的建设。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财力的增强和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各行业系统都着手建立本系统内全国性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如:教育部1996年开始实施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 )建立了“全国中心—地区中心—高校图书馆”三级保障体系,被认为是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第一个较为完备的全国性解决方案。文化部2002年开始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构建了一个由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和县、乡、社区基层网点组成的联网服务体系。

这些国家级系统的运行实践,为各地和其他类型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提供了经验,促进了图书馆联盟建设高潮的到来。一些地方强化行业系统地区级文献中心在本地区文献共享服务体系中的支撑作用,建立了以地区中心为主导的省级或地区性的图书馆联盟。如1998年,江苏省以CALIS华东北地区中心南京大学图书馆为核心,建立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一些地方政府出面,组建跨行业系统的图书馆联合体。一些专业图书馆组成了学科特色鲜明的协作组织。由于模式灵活,功能各异,协同发展,网网互联,这些联盟构成了一个网络化的、具有整合社会信息资源和提供文献保障服务功能的崭新的图书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本行业、本地区,以至全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面貌。

2、图书馆联盟的功能

尽管各个图书馆联盟的组织机构、发展历史和持有的目标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宗旨都是为了降低图书馆的运行成本,改善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的条件,因而联盟的发展一直与联盟的功能演变息息相关。美国的20世纪70年代前的联盟,主要功能多是编制联合目录、采购协调、馆际互借等。1972年,Ruth Partrick 撰写的研究报告中,把当时美国的大学图书馆联盟的任务总结为借阅特许、馆际互借服务、联合目录或资源目录共享、复印优惠、参考咨询服务协作和传递服务等六项[4],这六个传统服务项目仍是今天美国图书馆联盟的基础服务。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图书馆联盟增加了许多以前没有的内容和任务,如:创建新的业务标准、改进获取文献资源的操作方式、共同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整体的设备规划及维护、提供培训和咨询、数字图书馆建设等。今天,ICOLC将图书馆联盟的基本功能总结为七项:藏书建设协调、电子资源集团采购、电子资源存储与运行、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联合目录、人员培训和藏书保护等[5]。

国内图书馆联盟的功能演变也同样体现了这一规律。早期的图书馆馆际合作基本上限于联合目录和馆际互借等功能。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联盟多基于图书馆自动化技术及网络环境,如: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珠江三角洲地区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等。到了90年代后期,新建立的图书馆联盟,如CALIS,则将信息资源的协调采集、特色数据库、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及人员培训等作为联盟的主要功能。各种联盟组建的目的不尽相同,实现的功能也不完全一样。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图书馆联盟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文献资源建设协调;联合目录和联合编目;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电子资源建设及资源合作贮存;参考咨询服务协作;计算机资源共享;人员培训与业务辅导。

3、图书馆联盟的类型和构建模式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SDC (Syste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对美国115个图书馆联盟进行了研究,将联盟归纳为基于大规模计算机自动化系统运作的大型联盟、读者服务与处理图书馆日常业务的小型联盟、限于某一特定专题领域的专业联盟,以及为解决馆际互借或信息参考合作网而建立的联盟等四种类型[6]。从联盟的发展历史来看,当代美国图书馆联盟的基本形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上述四种类型仍然是当前美国图书馆联盟的基本类型。

1998年,B.Allen,M.Hirshon和Arnold Hirshon按照图书馆联盟组织的严密程度将联盟划分为四种:松散型、跨类/跨州型、紧密型和资金集中的州内型[7]。这一划分标准曾为很多学者所采纳。事隔三年后,Arnold Hirshon又根据图书馆联盟不断发展的形势,采用多重分类标准,如联盟的组织管理模式和运作方法、联盟自身定位和成员馆类型以及联盟的服务内容和功能等对联盟类型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划分[8]。

从我们前面的分析来看,图书馆联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当联盟的成员彼此之间变得更加协调并建立了相应的合作机制时,联盟可能会从一种类型演变成另一种类型,或变为多目标共存的混合类型。而且,从不同角度、不同功能、不同目的可以将同一联盟划归到不同的类型。因此,根据国内图书馆联盟的构建模式,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类型划分:

3.1 从联盟的组织模式角度划分

(1)系统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全国性图书馆联盟。 由系统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图书馆联盟是全国性图书馆联盟的主要形式。这种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符合我国目前文献信息资源布局的现状,有利于政府部门对系统内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从而减少某一学科或行业领域内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无序和重复现象,从整体上提高国家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由教育部组建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文化部打造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科技部牵头组织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都是这种类型的图书馆联盟。

(2)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推动形成的地方性联盟。 政府的正确导向和持续支持是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可靠保证。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现阶段较为成功的省市级地方性图书馆联盟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如:广东高校电子图书馆是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网上图书馆;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是在上海市政府部门积极推动下形成的包括整个地区公共、科研、高校、情报四大系统图书情报机构的图书馆联盟。

(3)由地理位置相邻的图书馆组成的区域性联盟。 早期图书馆联盟的形成与地理因素有着重要关系。现在由于通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空间距离和地缘关系已经不是影响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地理因素仍然在联盟的形成和组织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组地理位置相近的图书馆群,更容易相互之间沟通联系和理解信任,可能面对相同性质的读者群,有的还同属于一个行业系统,有共同的上级管理机构和资金来源,因此在文献资源建设协调和共享服务方面都容易取得实质性的合作成果。如:成立于2002年的“北京市北三环—学院路地区高校图书馆联合体”,是由北京市北三环沿线及其周边的大学图书馆组成的。

3.2 从联盟的合作模式的角度划分

(1)共建共享式。一些省级的地方性图书馆联盟多采取此种形式。如: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等,都是通过统筹规划本地区各图书馆文献资源收藏的范围和重点,分工协调,使无序的文献资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员馆之间相互提供服务。此种合作模式是对地区资源的优化组合,对各成员馆的要求较高,需要共同克服决策、经费、组织等方面的诸多障碍,才能渐进地实现共建共享的目标。

(2)会员制。“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是实行会员制的代表。上海教育系统的任何单位,通过签订《信息服务协议书》,每年交纳适量的信息费,就可成为网络图书馆的会员。网络图书馆依托数字化的统一服务平台,整合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会员单位的读者直接上网访问共享数据库和有关的信息服务。此种合作形式较为松散,会员单位之间依靠协议进行约束,非常适合馆际文献资源在虚拟空间的利用和传播。

(3)联合办馆式。浙江省滨江高教园区网络图书馆是此种模式的代表。这个网络图书馆是建立在六所高校联合办学的基础上,馆藏资源仍保留在各馆,各馆共用一个集成系统,共享采购、编目、读者等信息,具有联机采购、联机编目、联机检索、读者管理、通借通阅等功能。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成员馆之间合作较为密切,不仅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协调,在自动化系统、业务管理和读者服务上都达到相当程度的统一。此种合作模式适合小范围区域内的图书馆间进行合作,并要求成员馆之间就各项合作事宜达成高度的共识。

3.3 从联盟的功能模式角度划分

(1)单一功能的联盟。 图书馆联盟的功能取决于联盟所确定的目标及成员馆之间合作的程度。早期的美国图书馆联盟多是基于某一项具体业务的合作。国内目前也有单一功能的联盟,如:长三角地区图书馆讲座,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单一功能的区域性联盟。一是为争取某个电子资源或其他文献资源的优惠价格而组成的采购联盟。这种联盟的主要目的是以集团组织的形式与文献资源提供商谈判,以降低采购费用,共同承担文献资源价格日益上涨的压力。二是利用现代虚拟参考咨询技术组建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联盟。在这样的联盟中,成员馆以各自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和资深参考馆员为基础,为成员馆及社会提供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传递服务。如由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和超星数字图书馆等20多个图书情报单位合作建立的广东数字图书馆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中心等,就是此类联盟。

(2)复合功能的联盟。现代图书馆联盟大多数都具有多项功能。 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成员馆之间合作与协调能力的提高,图书馆联盟的功能仍在不断扩展和延伸。除了前述七项功能外,一些新近建立的图书馆联盟在新的领域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如“重庆数字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体系”(CDISS),不仅包括重庆市高校图书馆联合书目、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查询系统,还具备专家信息征询系统、实时的动态信息发布系统等多项新的功能。

4、图书馆联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比较国内外各类型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虽然由于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但仍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特点和发展态势。

4.1 同质性是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必经阶段

从国内外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看,以相同性质的同类型图书馆结成的联盟成功率最高,运作质量也相应较好。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同质性是图书馆联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在美国,除前述北卡罗莱纳州公立大学的“三角研究图书馆网络”外,被图书馆界“视为图书馆合作、集中投资和提供有效服务的典范”的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与信息合作网络”(OhioLINK)[9],也是从州政府投资建设高校图书馆联盟开始发展的。

在我国,同质性更是图书馆联盟的主流。投资渠道形成的条块分割是图书馆联盟组建之初不能回避的现实。目前国内图书馆联盟的建设资金基本上都是通过申报项目的方式从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获得。投资者希望本系统内的用户能够受益,因此,项目资金一般都是通过系统内部的组织渠道下达并分配使用,这就使得联盟的运作首先是在本系统内同类型的图书馆之间实现。

4.2 图书馆联盟开始相互渗透和融合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联盟活动的深化,一些图书馆联盟会转向与不同类型图书馆的联盟相互融合,或者吸收其他类型的成员馆,这个现象在区域性图书馆联盟中更为明显。在美国,许多原来基于公立大学图书馆的联盟现在都在某种程度上扩充了他们的服务范围,如乔治亚州的GALILEO现在的成员已包括私立大学图书馆、职业技术院校和公共图书馆,弗吉尼亚州的VIVA包括了私立大学图书馆并开始向州内的其他行业图书馆扩充[10]。

国内图书馆联盟的发展也体现了这一趋势。如“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是国内第一个包括高校、科研和公共图书馆的联盟。

4.3 图书馆联盟的多极化趋势

虽然一些图书馆联盟在走向渗透和融合,然而并没有显现联盟无限扩大的趋势。正如费城大学图书馆馆长Steven J.Bell所言,“参与一个大型的图书馆联盟有可能在联盟中迷失自己”,“如果有可能,应尽可能多的参与多个联盟,这对图书馆的策略、经济、社会、智力和文化方面的发展都有好处”[11]。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大型联盟也许有助于在集团采购中获得一个较大的折扣,但大型的联盟也可能导致联盟工作效率的降低和管理的复杂化。因此,国外很多图书馆一方面在购买电子资源数据库、联合目录等基本服务方面参加大型的联盟,另一方面也在组建或加入一些小的联盟以解决专门的共享需求[12]。

国内的图书馆也开始意识到,加入图书馆联盟不是目的,而是作为满足不同需要的手段,他们力求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参加多个不同的联盟,并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国内的不少图书馆同时属于几个规模大小不同的联盟,并通过参与这些联盟共享不同功能。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既是广州石牌地区六校协作组的中心馆,又是广东省高校电子图书馆的成员。这种多极化的特点在目前电子资源集团采购中显得更为突出。图书馆根据自己的资源和服务特点有选择地参与多个联盟组织的集团采购以获得优惠,这使得国内图书馆联盟的数量在近年有了快速的增长。

4.4 图书馆联盟向数字图书馆的方向发展

在目前,实体资源共享已经与数字化资源共享结合为一体。从ICOLC网站上提供的各国图书馆联盟的功能来看,电子资源集团采购和用Web 方式进行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正成为现代图书馆联盟活动的主流。许多图书馆联盟通过因特网将他们的目录或其他信息资源链接在一起并提供获取原文的服务。有些联盟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使原本不兼容的系统协调在一起,实现了联盟内各成员馆馆藏和借阅信息的无缝链接,一步步走向图书馆的无墙化、网络化。图书馆联盟正在演变成为未来数字图书馆雏形。

国内图书馆联盟的启动和建立大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正是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些联盟一开始就摆脱了早期联盟的传统模式,联盟中的联机编目、联合目录、公共检索、专题数据库以及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等都是基于网络设计和开展的。许多图书馆联盟已经开始尝试向数字图书馆转型。如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广东高校的电子图书馆、北京高校的网络图书馆及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等,都开始以建设数字图书馆为目标,将成员馆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朝着数字图书馆的方向发展和演变。

5、图书馆联盟发展的要素分析

图书馆联盟的实践表明,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有多种模式,不同的目标可以使联盟具有不同的功能,联盟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也各有特点。对国外图书馆联盟的研究可以发现,有价值的项目和服务、明确的发起者和所有者、尽责的成员馆、强有力的领导、有效的专业委员会、持续的交流、负得起责任而又灵活的组织机构及称职的工作人员等,是一个联盟得以组建和发展的重要基础[13]。总的来说,一个联盟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联盟的组织领导、议事机制、经费来源和利益分配机制等因素。

5.1 强有力的领导及核心是联盟得以组建的重要基础

图书馆联盟的成员馆之间必然有共同的发展需要和共同的目的。由于分属的系统、上级管理机构、经费来源渠道和发展历史不一,图书馆之间共建共享机制的形成,还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和核心。

从国内图书馆联盟的实际情况看,其组建大都离不开政府或行业协会的领导和支持。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权威地位,在同业中的号召力及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良好的组织形式是联盟的骨架,有效的管理模式是联盟稳定运行的保证。在联盟中政府或行业协会所起的作用是宏观指导性的,联盟的具体实施,必须有一个承上启下进行日常管理协调的组织。在联盟的组建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成员馆的能力、优势和对联盟的贡献不同,往往更多地需要依靠具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的核心馆的力量。这个组织和核心馆的有效性、权威性、公正性、主动性和管理能力对联盟的建设至关重要。国内许多图书馆联盟都常设了一个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可以有不同的名字,但大都依托于一个核心馆,履行着对联盟的发展和日常工作进行策划和协调以及联络其他联盟的功能。

5.2 充分的交流与平等的议事机制是维系联盟生存的必要手段

在联盟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成员馆有各自不同的工作传统和管理制度,可能分属不同行业系统,资源状况和工作水平存在差异,有可能造成成员馆的个体目标与联盟总体目标的差异以至背离,从而导致联盟的解体。因此,一个成功的联盟需要成员馆之间的深入理解和相互信任,要遵循公开、平等的原则,建立充分的交流与平等的对话机制,维护各成员馆在联盟事务上的共识。

首先,联盟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必须向各成员馆公开。其次,联盟中结盟单位不论大小、加盟时间早晚、担任联盟领导与否,其各项权利与义务一律平等,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言论的权利。第三,在联盟内要有行之有效的对话和议事机制,要有大家认可的决策程序,保证最后能够形成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行动方案。

5.3 成员馆信守协议是联盟得以运行的重要保证

从本质上来说,图书馆联盟是由多个有共同利益的图书馆组成的松散的联合体。各图书馆与自己所隶属的机构有严格的责任关系,而与联盟的关系则是靠成员馆之间的协议来维持。如果成员馆有违反协议的情况,联盟并没有强制性的手段来制止违约行为。因此,联盟的成员馆是否牢固的树立信守协议的观念,对联盟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参加联盟之前,成员馆要清楚地了解联盟的目标和功能以及参加联盟后的利益、责任和义务,认真参加协议签署前的研究论证,不能盲目地签署联盟的协议。参加联盟后,成员馆就要认真履行承诺的协议事项。即使在运行过程中遇到履行协议会给本馆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也必须克服困难,保证联盟事务的正常进行。如果事实证明本馆确实不适宜参加这个联盟,也只能在协议到期后,或在确认不会对联盟整体和其他成员馆造成不利影响时才能退出联盟的活动。国内的图书馆联盟中已经出现过签约后又擅自退出采购集团、对整个联盟的履约造成困难的现象。这是在联盟发展中需要认真注意的情况。

5.4 持续的经费支持是联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美国,联盟的资金可通过政府资助、社会赞助和商业化运营等多种方式获得。政府资助是联盟建设初期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许多州的政府都为图书馆的各种共建共享活动提供专项经费,并列入常规预算,逐年拨款。有些图书馆联盟的经费来自政府研究项目、各种基金会或民间捐款,还有成员馆交纳的费用。联盟中收费的服务项目获取的资金也是联盟运作经费的补充。

国内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同,图书馆联盟的启动和建设经费主要依靠政府的专项资金,基本上没有民间资金进入这个领域。而图书馆作为典型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具体操作上,靠服务收费来支持联盟的建设也是难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国内图书馆联盟的建设主要是靠政府的投入。尽管如此,各地的图书馆联盟仍在注意充分发挥整合后的资源优势及服务能力,尝试以联盟的名义筹集资金,拓展融资渠道,在获取政府提供的专项资金之外,争取得到其他社会资金的资助,并探索市场化运营的道路。

5.5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联盟保持生机的驱动力

由于图书馆联盟中各成员馆自身存在的差异,各馆对联盟事务的投入无论是在经费方面还是在设备和人员方面都有区别,成员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实际上是不平衡、不对等的。有的成员馆在资源共享中经常是提供方,而有的成员馆总是受益方。为了保证成员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能够不断发展,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尽量减少投入与获益分配不均的现象,才能长期维持这种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的。因此,首先需要对网络条件下联盟的运行过程中,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成本核算及补偿原则进行分析和研究;其次,要使成员馆在不同程度上通过资源共享获得实际的利益,保证各成员馆能比没有参加联盟时有更充足的资源满足本馆用户的需求,从而促进各馆加入联盟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考虑文献提供馆的实际承受能力,使它们能够长期保持提供服务的能力。

标签:;  ;  ;  ;  ;  

图书馆联盟的构建模式与发展机制研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