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探究论文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探究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探究

何 倩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衡阳,421000)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就业等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心理问题也随之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仍然以问题视角为基础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以下三个问题:课程仍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中心、课程内容和方法未能满足学生需要、课程的教育效果欠佳。本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专注于积极的一面,推动学生实现积极自我的构建。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

心理学领域有影响力思潮的出现必然导致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发生相应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人的素质、良好的性格和积极的态度为研究目的的积极心理学在美国兴起,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给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全新的视角,带来了生机盎然的前景,这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使人们开始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大趋势。积极心理学指出,每个人身上都具备美好和善良的品质,积极心理学家们通过系统科学的研究了解和探索这些美好的特质要如何才能被造就、怎样才能被发展、开发后又要怎样保持,帮助人们找到通往幸福人生的方法。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本文将分析积极心理学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提出对策,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而帮助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格以及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

毕业实习成绩评定是大学生最关心的实习权益之一,应该比较全面地反应专业实习过程及效果,具体体现在毕业实习成绩评定,华南理工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实习成绩评分由出勤率、实习态度、沟通能力、业务能力、实习记录和实习报告五部分组成,权重分别是10分、10分、10分、20分、10分和40分。

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心理健康

1948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界定为“在身体、智能以及在情感上与他人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1]。1948年以后,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界定又提出许多观点,由于不同的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因此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即心理健康关系到知、情、意、行等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指个体不但没有心理问题或疾病,而且能够连续对周围环境做出良好适应,并能积极保持生命的活力,全面施展体内潜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2]

(二)积极心理学

20世纪末,以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教授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理念,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设立积极心理学这一分支,纠正心理学领域二战以后过度关注人类心理问题的偏颇,一定程度上完善传统心理学领域对人自身潜能重视不足、忽视发展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这方面的不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有心理问题的人,而是人群中最优秀、最突出、最成功和最善良的人。积极心理学还需要研究内容如下:是什么让部分失败了多次的人依旧有重新再来的勇气,是哪些因素让这些人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这部分人身上有哪些可以研究并值得学习的地方。与主要为心理障碍者服务的心理咨询学不同,积极心理学为每个人服务。塞里格曼等人认为以下是积极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以积极的主观体验为支柱,包括幸福、快乐、感恩、成就;第二个问题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个人优势、才能、兴趣和价值观;第三个问题是研究积极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如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整体社会等。[3]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实践结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节中对学生采取积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拥有幸福感,提升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核心能力,以帮助学生追求有价值感、意义感、幸福感的蓬勃人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会注意到学生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但主要方向还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和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并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不断发展这些积极能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到不断更新和升级,使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既能满足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又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仍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中心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以消极心理学的概念为指导,旨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消极心理学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干预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提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采取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人进行诊断、治疗或转诊。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其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为基础,大学生被视为“问题人群”并以矫正为主。近年来,虽然有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趋势,但本质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以矫正思想为指导。

(二)课程内容和方法未能满足学生需要

实施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设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课程,这也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很多国家早已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哈佛大学青年讲师泰勒·本·沙哈尔教授的“关于传播快乐的积极心理学”课程非常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4]专业的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普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具有丰富积极心理学的教师授课;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是具有积极意义和内涵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比如教学生提高主观幸福感、让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更满意,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大学生充满乐观和希望,从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格特质,使大学生能够乐观面对生活,对未知的未来充满希望。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即不再单一地在课堂上举负面的例子,而是让大学生切身实际、走出校门参与积极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

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的社会压力增加使得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如部分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开始产生厌学心理,在遭受来自生活、就业、升学的各种挫折后产生轻生的心理,以死来解脱。消极情绪是绝大部分大学生会碰到的,消极情绪若没能实时得到正确的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就会转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类疾病。如今很多高校频出杀人事件,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弑师事件、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事件等一系列恶性事件。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大学生杀害他人的动机绝大部分是因为妒忌同学、与他人产生小分歧、感情上受到伤害等生活琐事。这些事件的发生可以反映出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不足,在早期发现、积极预防、及时干预等方面存在局限,未能做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引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从容豁达地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三)课程的教育效果欠佳

资源实现共享,必定涉及到多方利益。这些所涉及到的利益包括:高校教师和学生,高校自身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在资源使用的过程中,要秉承“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协调好各方的利益是关键,如果出现利益受损的一方,则受损方应得到相应的补偿。因为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受益人或受益单位有支付相应成本的义务,正所谓“谁受益,谁负担”。对于教育资源使用的各方,只有在教育资源不受损、可以利用资源共同收益的状况下,才能提高各部门以及个人的积极性。

三、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专业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也往往被视为受教育程度高、期望值高、压力大的群体,因此,大学生应该要求具备积极的心理素质和幸福感以及积极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力。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传统心理教育观念,没有注意结合大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和未来发展等方面。例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只是片面地讲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如环境适应、人格塑造、情绪调节等,看起来似乎十分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但只注重理论教学,无法被大学生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案例讨论和课堂分析来进行学习和交流,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方法。事实上,这种做法是非常盲目的,这无法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现状,了解到的只是他人的状态,当具体问题发生时,学生很难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者防范措施。提高大学生防范和处理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而现今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型的传感器不断涌现,基于原理介绍的传感器难免不足,而基于原理验证的实验设备与实际生产应用的传感器有一定差距,添置难度大,维护成本高。

(二)多学科教学融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活动是所有学校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学生想要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掌握方法都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将积极的心理健康理念融入教学活动在教育时间和空间上很有优势。大学应该通过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对大学生采取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5]要想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多学科教学中,教师和学校的管理层都要经过系统的积极心理学以及教育学培训,学习相应的理念、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这些理念后,才能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营造出放松愉悦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鼓励和支持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勤奋思考、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例如,在大学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题为“描述一个自己处于人生巅峰的场景”的作文,这是一个典型的积极自我的干预方法,通过写作来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与自信。针对体育课中的长跑,教师可以先识别学生的坚毅行为,然后运用行为强化的反馈技术来强化学生的行为,如果教师长期使用这种方法,学生的心理素质会不断增强。在数学课上,如果教师观察到学生做题时常处于焦虑状态,可根据挑战与难度相匹配的原则及时帮助学生调整任务难度,使学生在高度投入后取获得成功带来的愉快体验。这种积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让大学生在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积极心理素质。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要把大学生放在首位,将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结合起来,以全体大学生参与的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积极心理的培养会形成一种规律性和连续性的状态,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而且可以使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开展积极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

在完成以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参加积极的活动,让大学生对社会环境有更好的了解,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锻炼意志力,培养积极力量,增强责任感,这将成为心理教育的核心教育方式。开展积极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需要因地制宜、因校不同。例如:有的学校每个月定期举办优秀品质、感恩拜访等积极心理校园文化活动;有的学校则给学生搭建“最佳自我展示舞台”,让学生勇敢在台上表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有的学校会邀请来自社会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在校园里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或者见面会,主讲人谈谈自己的成长过程和成功经验,利用自己的成就展示身上的积极力量。高校可以以他们作为榜样,以此产生积极力量来引导学生建立信心、发掘自己的潜力,从而感染和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校外实践需要学校与相关社会部门和人员的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学校可以与社会爱心组织合作,让学生拥有志愿服务的机会,积极加入公益组织从事公益活动。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大学生学会用自我积极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感染别人,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为传播社会正能量做出自己的努力,培养积极素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幸福的科学,它打破了传统心理学消极的概念和模式,让学生学会发展自己的积极力量,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较晚,目前多数高校采取的还是传统的病理模式,注重矫正功能而忽视发展功能,同时也忽视大学生自身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本文通过介绍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内容、教学技巧和方法,将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融合起来,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全社会一起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吕诗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中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以石河子市两所初中为例[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5:14-15.

[2] 王瑞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3.

[3]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5.

[4] 王直华.积极心理:我们的至高财富[J].科学24小时,2013(7):41.

[5] 董林傲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实施路径探析[J].时代教育,2018(2):21-2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23-0023-03

[作者简介] 何倩(1992—),女,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南交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收稿日期] 2019-06-17

标签:;  ;  ;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