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儿便秘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论文_李忠英

李忠英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 探究小儿便秘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抽选我院2013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00例小儿便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患儿中,显效65例,有效3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其中94例患儿家属对护理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4%。结论 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小儿便秘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促进患儿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便秘;护理措施

在临床上所谓的便秘(constipation)是指排便困难,通常其粪便质坚而硬,但与大便次数和量没有关系[1]。一般4个月以下的婴儿大便不成形,通常在喂食中或喂食后随即排便,年龄逐渐增加,则大便愈来愈硬(成形),次数减少。孩童直至3岁,则可控制排便自如。现抽选我院收治的100例小儿便秘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小儿便秘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3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00例小儿便秘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59例,女患儿41例,年(月)龄6个月~6岁,平均年(月)龄(3.6±2.3)岁。患儿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倦怠、烦躁不安、食欲不振、间歇性腹泻 (paradoxical diarrhea)、便血、大便失禁及便床(encop Tesis)等现象,另外可在患儿的左腹部触诊到块状物。

2病因

2.1饮食性因素

2.1.1饮食摄取量的不足,以致粪便量少。

2.1.2食物中质的影响,如蛋白质含量过高、糖分不足、脂肪不足、纤维含量太少,以致消化后剩余的残渣太少,因此产生的粪便量就少了。另外,食物中纤维成分过高,使得大肠痉挛也可产生便秘。牛奶中脂肪含量过高,则脂肪酸与钙、镁等中和(即皂化作用)而形成千硬的肥皂样的大便。

2.2身体异常因素

2.2.1肠管之紧张:由于痔疮、肛门裂伤所引起的肛门括约肌疼痛,因而使肠道紧张度增加而引起便秘。

2.2.2功能性便秘:为最常见(约占90%以上),系由于大肠从粪便中吸收过量水分,使粪便干燥、坚硬而不易排出,易引起肛裂(anal fissure)而产生排便痛苦,因而强忍排便,以致恶性循环造成粪便滞留,破坏正常排便机制[2]。

2.2.3肌肉缺乏张力:营养不良、贫血、慢性疾病、维生素B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不足、糖尿病、慢性铅中毒、软骨病、直肠炎等使肠道和腹肌的运动能力减低,而引起便秘。其他如运动量的不足、长期服用泻药、灌肠剂,亦可因肌肉缺乏张力而引起便秘。

2.2.4解剖学上异常:如先天性巨结肠症、腹部肌肉发生缺陷、脊柱裂症、肛门瘘管、直肠、肛门狭窄、或肛门闭锁。

2.3精神心理因素

如不当的排便训练及母子关系不良,皆会使小儿对排便产生恐惧或痛苦;而排斥排便,以致忍住不排便造成便秘。

3护理措施

3.1婴儿便秘

3.1.1给予果汁、果泥、菜汤、菜泥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3.1.2增加喂食中水分及喂食中糖含量(砂糖的效果比精制糖好)。

3.1.3药物可使用麦糖浆(bran sugar为膨胀性药),使大便软化而便于排出。

3.2两岁以上儿童

3.2.1大便硬而且填的很满,可用软化大便的灌肠法,以除去堆积在直肠的粪便,每晚2~3次连续两天。

3.2.2口服矿物油如mineraloil(为润滑性泻药)1.5~5ml/(kg•d),混合橘子汁、牛奶或其他流质,每天2次,使每天排便2~4次维持3星期,再于2~4个星期内递减药量,治疗过程需3~6个月,若无法单独忍受矿物油则可加入dioctyl sulfosuccinate或单独使用硫酰丁二酸二辛钠(dioctyl sodiumsulfosuccinate)(亦为润滑性泻药) [3]。

3.2.3每天进食适量的饮食,多进食能使大便软化的食品,如梅汁或富含纤维食品,或促进发酵之食品(如红糖),多食用水果、蔬菜、海草类亦可使大便软化。使用富于淀粉质的食物亦可使便秘改善。

3.2.4训练幼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选择一个较空闲固定的时间来训练大便,通常于饭后不久的时间(因为饭后肠中充满食物,能刺激肠蠕动增加)每日2次,每次10~15min(小孩子坐马桶时双脚须有着力处)。

3.3痉挛性便秘

不宜增加含多纤维性食物,可服镇静药如Phenobarbital。无力性便秘者可按摩腹部以助肠道运动。

3.4肛门或直肠狭窄

可用手指套上手套或指套涂以润滑油插入肛门,使之扩张3~5分钟(亦可使用体温计插入肛门刺激肠壁)。

3.5心理护理

父母育儿态度及观念要正确,避免发生母子关系不良,以去除婴儿情绪的紧张。

3.6避免喂牛奶

对于吃奶的婴儿尽可能给予喂母奶,因喂牛奶使大便性质较硬。

4结果

4.1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见表1)

5结论

小儿便秘为临床上常见症状,通常占小儿胃肠门诊的10%~20%,而最常见的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约占小儿便秘90%以上。

正常排便的机制为粪便经蠕动进入直肠,直肠扩张后压力增加,产生反射作用,而内括约肌松弛,使粪便与肛门上皮直接接触,肛门上皮之接触接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到中枢神经,于是产生便意。如果在适当的环境,则利用腹壁肌肉加强腹内压力,松弛外括约肌,伴随骨盆底部肌肉作用而排便。便秘形成的机制则为排便机制的产生时,如果欲忍住排便,则外括约肌收缩,把大便向上推,远离肛门上皮,使便意消失,同时直肠壁之平滑肌亦适应内容物,使表面压力减低,内括约肌不再松弛,大便不致与肛门上皮接触[4]。如不断地强忍排便,直肠内因充满粪便而扩张、充血而使排便之感觉器官失灵,失去便意,直至粪便不能停留而自行逸出。

本研究100例便秘患儿中,显效65例,有效3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其中94例患儿家属对护理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4%。有效改善了患儿不良的饮食习惯,减轻其疼痛并建立规则的排便形态,能够维持患儿适当的液体摄取。

综上所述,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小儿便秘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促进患儿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朵华,宋艳丽.小儿功能性便秘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3,19(3):252-253.

[2]殷梅.小儿功能性便秘临床治疗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3,(22):425.

[3]徐小英.40例新生儿便秘的临床护理的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1).

[4]愈守艳.社区护理干预对小儿功能性便秘的干预效果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3,(6):299-300.

论文作者:李忠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  ;  ;  ;  ;  ;  ;  ;  

浅析小儿便秘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论文_李忠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