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_农产品论文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_农产品论文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已突出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一、经济结构的转换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的增加,表现为国民产值的提高,称作经济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不论其采取何种办法,只要其商品和劳务产量提高了,人均国民产值提高了,就实现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不可缺少的方面。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的兴趣几乎全集中到经济增长上,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等同看待。但是,经济发展的概念必须包含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两个方面,因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有经济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消费格局会起变化,如果产品结构不改变,仍一味增加产品总量,则是资源的浪费,这种经济增长不会带来经济发展。还有,如果单纯强调经济增长,有可能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相反,即使在经济总量没有增长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分配结构,也会使国民福利得到提高。因此,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二)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经济结构的全貌。生产力结构是一种硬结构,直接表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间的构成和布局,它规定了部门间和地区间的比例,规定了投入产出关系,规定了参与经济活动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生产关系结构是一种软结构,表现为社会的经济制度结构,贯穿于生产力结构中。从历史的长远观点看,生产力结构具有强制为自己的转换开辟道路的活力,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结构。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生产关系结构则为对生产力结构的转换施加重大的影响力,它可以使生产力结构关系扭曲,严重阻碍经济运行。我国存在着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的双重不合理,因此,在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同时,也要进行经济运行机制、分配制度、管理体制的改革,理顺生产关系结构。

(三)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分别从质和量的方面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增长总是在一定的经济结构状态下进行,而经济结构的转换也总是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实现;只有实现经济结构的顺利转换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经济增长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出了要求和准备了条件,两者互相交织,共同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所处的阶段。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生产力结构的中心。生产力结构中包含了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和交换结构,其中,产业结构是中心。消费结构从属于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制约着消费结构,交换结构依赖于其他结构。劳动力结构包括就业结构和素质结构,它服从于产业结构的需要,也制约着产业结构。事实上,产业结构是生产系统中关键的一环,其他结构或以产业结构变化为其变化的原因,或以产业结构变化为其最终归宿,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因此,抓住产业结构这个中心环节,就抓住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

国际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是将社会生产活动部门划分为三次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这样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和煤气等行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其中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库贮存等,服务部门包括金融、保险、公用事业、房地产、信息、旅游、技术服务和居民服务,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科研和党政管理等。

(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1.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顺次移动,由此形成劳动力在各次产业中的分布是,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的份额不断减少,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份额不断增加,最后出现第三产业中占用劳动力份额最高的局面。

2.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各产业的GDP在全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的变化是,第一产业的份额越来越小,而第二、第三产业的份额越来越大。我国第一产业的份额,1952年高达45%,1980年为30.4%,1997年已降到18.7%。而发达国家的这个份额已很低,美国不到3%,荷兰为4%,日本为2.5%(1992年)。

3.各次产业首先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然后向劳动—资金密集型过渡,进而发展到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最后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演变。

(三)产业结构转换的原因 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只要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 就必然会出现该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向其它产业部门转移, 并导致该产业的GDP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对于第二、第三产业,其比较劳动生产率越来越低,产业结构就会朝着第一产业向比较劳动生产率高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方向变化。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促进了经济增长,也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终使各产业有大体相等的劳动生产率。

为什么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不一致?其基本原因是需求结构的变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人们对不同的最终产品有不同的需求弹性,这就意味着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进而由它拉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人们低收入阶段,恩格尔系数很大,消费结构处在生理性需求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主要是解决吃、穿等温饱问题。这一阶段人们对农产品和轻纺产品的需求很大,决定了农业和轻纺工业份额的绝对优势。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消费需求的重点从必需品转向非必需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从而推动了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发展又增加了对生产中间产品的基础工业的需求,因此,第二产业的产值在这一阶段超过第一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经过工业化阶段的高速发展,推动消费结构进入“追求个性与时尚”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强调生活质量的高级化。社会进入这个阶段后,主导产业部门不再是以生产汽车为主的耐用消费品工业,而是以服务业为主的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

产业结构转换,更确切地说是产业结构优化,实质上是将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率水平;或者是将社会财富从低效用的消费者手中转移到高效用的消费者手中,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四)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的轨迹 从发达国家已经经历的过程和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的过程看,农村产业结构有四个方面的转变:(1 )粮食产业由生产食用谷物为主的结构转向食用谷物与饲料谷物共同发展的结构;(2)种植业由生产粮食为主的结构转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等共同发展的结构;(3 )农业产业由种植业为主的结构转向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共同发展的结构;(4 )农村产业由农业为主的结构转向农业和非农业共同发展的结构。

前三个转变是在农业的内部进行,而第四个转变是在整个农村进行,实际是指农村产业的综合发展。这一转变表现为农村非农产业的日益兴起,以及非农产业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不断增强。以日本为例,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农业后,其就业方式分为“住宅就业”和“在外就业”两种,前者是指劳动力住在家中,就近在农村的非农产业中就业,后者是指劳动力到离家较远的城市产业中就业。由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使“住宅就业”的比重不断增加,50年代“住宅就业”的比例为30%,70年代增至70%,80年代初期达到83%。近年来,日本农村的农产品加工销售行业发展很快,富有成效,被称为“农村平面化转向立体化”。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农民生活水平较低,更需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各个国家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常伴随着以下一些现象:

1.农户兼业化。同一个农户或同一个农业工人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这种兼业化不仅出现在发达国家,而且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一个世界性趋势。农户兼业化以日本为最。如果说日本农户兼业化是人多地少的结果,那么人少地多的美国在农村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农场兼业活动的发展也很快。美国农场主非农收入在农场总收入中所占份额,1950年为30%,1977年增加到58%,1980年达到62%。说明农户兼业化与土地资源约束程度没有必然联系。

农户兼业化行为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农场规模越小,兼业化程度越高,二者呈高度密切的反向关系。

在发展中国家,农民的兼业化也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2.农工商一体化。农工商一体化,也就是我国称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农村产业结构转换在产业组合上表现出来的一个特征,它体现了农业与农村工业、农村商业以及城市工业、城市商业相互融合的趋势。尽管各国农工商一体化的具体组织形式不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即都是在经营农业的基础上,相应地经营工业和商业,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把产中和产前、产后结合起来。

在日本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中,还出现了“1.5次产业”的新概念。 所谓1.5次产业,是指界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产业, 主体是食品加工业。农村的食品加工业不同于城市的大食品加工业,其特点是规模不大,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操作,产品具有地方风味,常采用与消费者挂钩、上门服务的销售形式。1.5 次产业的实质是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的发展。重视农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

3.农村城镇化。在农村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农村工业的比重加大,引起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农产品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优化的下一个层次的问题是产品结构的优化。农产品结构调整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瞄准市场,使生产的产品不断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就不是追求每亩地有多高的产量,而是要追求每亩地最高的纯收益,每一元投资的最高回报。现在,我国农产品供给充足,粮食储备也充足,是调整农产品结构的大好时机。特别是大城市郊区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该放下粮食生产的包袱,大胆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使每一亩地赚更多的钱。

改变过去只重视产品生产数量的指导思想,确立适应市场需求,占领市场更多份额的指导思想,对产品结构调整非常关键。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和观念。如何使产品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呢?一句话,要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呢?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具体讲,一是降低单位产品成本(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二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三是增加产品花色品种,四是形成优质产品的品牌。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已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使农产品具有竞争力,基本出路是降低单位产品成本。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有两条途径。一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能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降低单位产品的销售成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与农民家庭经营并不矛盾。产业化经营的形式,能在直接扩大家庭经营规模有困难时,起到联合扩大经营规模的效果,因而,产业化经营方式本身已为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依靠科技进步,通过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不断开发出新产品,进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依靠科技降低成本的潜力是巨大的。

通过科技的应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等,均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例如,消费者普遍反映现在的猪肉、鸡肉等没有以前的好吃。那末能否采用新的饲料配方,生产出与农村散养的猪、鸡肉一样口味的产品呢?现代科学技术完全可以做到。如是这样,将很快占领市场,销售价格高,经济效益将十分明显。

农产品加工在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力非常大,效益很显著。例如,荷兰这个小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十分之九从事农产品加工,加工农产品的出口值占到整个农业生产总值的一半。我国农村有大量富余农业劳动力,应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一个是加工当地的产品,一个是加工外地、外国的产品。眼睛不能只看到本地的资源和产品可以加工,更要看到外地的大量产品可供我们再加工。如果本地的资源和产品在本地加工的优势不大,可以卖给外地去加工,而我们也可发挥优势购买外地的产品进行加工后再卖给外地。这样的思路和做法很好,经济效益很明显,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数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现在提出“生产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因为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经营者必须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品牌问题。首先要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是财富、是效益,是占领市场重要手段。第二,要制定品牌的标准,确定品牌的内涵。

第三,要加强宣传,提高品牌的认可度。第四,要运用好品牌的定价策略,做好品牌农产品的销售。

在依靠科技上,重视科技和管理人才很重要。现在有些企业的产品销路好,日子比较好过。但是否重视今后的技术开发呢?应该有一支技术开发的力量,有技术依托,这样经常有新产品问世,低成本和高质量就有了保证,就能保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最后,需要指出,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特别是对长生产周期产品的调整要十分慎重,因为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都能设立总经济师这一职位,聘请总经济师或经济顾问,为正确制定农村产业结构发展规划和农产品结构调整计划,最大程度地提高结构调整的经济效益,收集市场信息,分析经济效益,预测发展趋势,提供经济决策建议。

标签:;  ;  ;  ;  ;  ;  ;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