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学[1]2004年在《30%毒死蜱微乳剂研究及推广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毒死蜱属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对高等动物毒性中等,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对水稻、棉花、小麦、蔬菜、苹果等上的多种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杀虫谱广,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该药剂的加工剂型以乳油和颗粒剂为主。因乳油制剂中芳烃类有机溶剂占45%以上,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还增加了环境污染。为了降低乳油中有机溶剂带来的不利影响,本研究研制开发了30%毒死蜱微乳剂,进行了系统的配方试验,明确了其对苹果绵蚜、棉花棉铃虫、蔬菜菜青虫杀虫效果,并进行了示范和推广应用。 本文的研究内容: 1、对30%毒死蜱微乳剂的配方进行了筛选,根据其理化性质和原料成本,优选出二甲苯和自来水为溶剂,用EO-PO嵌段型表面活性剂和NPEPO_4按4:1的比例混用,形成复合表面活性剂,用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采用与乳油相似的加工工艺即可加工出30%毒死蜱微乳剂。其中毒死蜱含量为30%,二甲苯为8%,正丁醇为2%,NPEPO_4为4%,EPE为16%,自来水约40%。 2、按FAO标准对30%毒死蜱微乳剂进行了贮存稳定性试验,0℃稳定性(在0±2℃,7天),在轻度振动后,无可见分离颗粒和油状物;快速热贮存稳定性(54±2℃,14天),相对的分解率平均3.7%,其它各项指标均合格。 3、采用了FAO和国内规范的测定方法进行了30%毒死蜱微乳剂对苹果绵蚜、棉花棉铃虫、菜青虫的室内毒力测定,证明30%毒死蜱微乳剂的毒力与48%乳油在相同剂量下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新剂型优点明显。 4、按着国家农业部制定的杀虫剂的药效试验准则完成了30%毒死蜱微乳剂对苹果绵蚜、棉花棉铃虫、菜青虫在田间的药效试验及示范,也证明30%毒死蜱微乳剂的防治效果与48%乳油在相同剂
徐齐云, 罗建军, 胡美英[2]2006年在《30%毒死蜱微乳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文中研究表明毒死蜱微乳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毒死蜱微乳剂100 mL(667 m2用量)施用20天后的防治效果达到83%,显着高于对照药剂48%乐斯本乳油80 mL(667 m2用量)的防治效果,且不对水稻产生药害。根据试验结果,30%毒死蜱微乳剂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黄启良, 张文吉, 李凤敏, 折冬梅, 张春华[3]2006年在《毒死蜱在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中的增溶规律及其药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明确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制剂微乳化中的作用和评价农药制剂微乳化对药剂生物效果的影响,通过测定毒死蜱在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中的最大增溶浓度和在不同表面活性剂/水微乳体系中的最高浓度,研究了毒死蜱在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中的增溶规律,得到了毒死蜱微乳剂的优化配方,并对30%毒死蜱微乳剂对棉铃虫H elicoverpa arm igera的生物活性进行了室内外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在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中的最大增溶浓度和在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水微乳体系中的最高浓度分别随体系中表面活性剂浓度和表面活性剂/水(质量比)的增加而增大,但表现出不同的增溶规律;优化后的毒死蜱微乳体系分散液滴呈球形,流体力学半径约25.9nm;30%毒死蜱微乳剂与40%毒死蜱乳油对棉铃虫的室内LC50值分别为500和561mg/L,无显着差异;在相近有效使用剂量下,微乳剂的田间防效并未比乳油显着提高。研究表明,保证制剂中足够的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是农药制剂微乳化形成与稳定的关键,农药制剂微乳化带来的农药有效成分分散度提高并不能显着提高药剂的生物活性。
郝绪春[4]2010年在《30%毒死蜱微乳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卷叶率、防治效果、有虫率、有虫率防效为考察指标,进行30%毒死蜱微乳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0%毒死蜱微乳剂1500g/hm2、30%毒死蜱微乳剂1800g/hm2对水稻稻纵卷叶螟均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对水稻安全。在稻纵卷叶螟发生量较大的年份推荐在害虫卵孵高峰期施药,施药剂量为微乳剂1800g/hm2,在稻纵卷叶螟中等发生年份推荐施药剂量微乳剂1500g/hm2为宜。
刘响飞[5]2009年在《以土荆芥精油为助剂的20%毒死蜱微乳剂的研究》文中认为毒死蜱是一种广谱性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农业害虫与家畜寄生虫等,目前其主要加工剂型为乳油和颗粒剂,含有芳烃类有机溶剂,对环境具有潜在危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为黎科黎属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及温带地区,在部分地区成为农田重要杂草。本文以土荆芥精油为助剂,通过配方、溶剂、乳化剂筛选,以及热贮、冷贮试验,研制出20%毒死蜱微乳剂,测定其在高低温条件下的稳定性、对小菜蛾幼虫的室内毒力、对小菜蛾抗性相关酶系活性的影响,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其对小菜蛾的控制效果,为土荆芥精油的利用,植物源助剂的开发,农药环保制剂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毒力测定,筛选得到毒死蜱原药与土荆芥精油最适比例为9:1,在此基础上优选出DMF、环己酮和自来水等溶剂;通过热贮、冷贮试验进一步筛选出0201B、0206B等乳化剂;研制的微乳剂中毒死蜱含量为20%,DMF为10%,丙叁醇为5%,0206B为20%,水含量约为45%。(2)热贮、冷贮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微乳剂在冷贮(0±2℃) 7d后轻度振荡后无可见分离颗粒和油状物;热贮(54±2℃) 14d后平均分解率3.57%,其它各项指标也均合格。(3)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毒死蜱微乳剂A和B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LD50与40%毒死蜱的比值分别为0.8235、0.6995;在相同剂量下,毒死蜱微乳剂的毒力明显高于40%毒死蜱乳油。(4)生化分析结果表明,微乳剂处理后的小菜蛾酶比活力显着低于乳油处理,土荆芥精油能够增加毒死蜱对小菜蛾的AChE、CarE、GSTs的抑制作用。(5)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毒死蜱微乳剂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高于40%毒死蜱乳油。
黄启良, 袁会珠, 杨代斌[6]2002年在《农药微乳剂热力学稳定性微观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利用冷冻断裂电镜研究方法研究了表观稳定的农药微乳剂的微观结构 ,并通过光散射技术测定了O/W型微乳剂分散质点的流体力学半径 ,同时还测定了相关样品的主要表观指标。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微乳体系中表面活性剂 /水 (w/w)比值的减小 ,微乳剂分散质点流体力学半径变大 ,直至成为双连续结构 ,并依此提出了一种农药微乳剂热力学稳定的可能机制。这一发现使得从微观机制上解释农药微乳剂的热力学稳定性 ,指导热力学稳定的农药微乳剂的研究开发 ,并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水基化制剂热贮稳定性这一关键技术问题成为可能。
吴玉先, 袁会珠, 黄启良, 李保同, 杨代斌[7]2005年在《两种剂型的毒死蜱对棉铃虫生物活性及表皮穿透性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讨不同剂型毒死蜱在生物活性上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为农药剂型发展和农药科学使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点滴法分别测定了毒死蜱微乳剂和毒死蜱乳油对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叁龄幼虫的生物活性,并用高效液相色谱就两种农药剂型对棉铃虫叁龄幼虫表皮穿透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微乳剂对棉铃虫的LD50为16.24μg/g,乳油的LD50为19.12μg/g,前者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明显高于后者;微乳剂对棉铃虫表皮的最大穿透率为42.71%,而乳油的最大穿透率则只有为30.96%。前者对棉铃虫表皮的穿透性显着好于后者。本项研究说明,采用毒死蜱微乳剂防治棉铃虫,其对棉铃虫体壁的穿透率高于毒死蜱乳油,表现在生物活性上,毒死蜱微乳剂优于毒死蜱乳油。
任淑芳[8]2007年在《30%毒死蜱微乳剂防治棉铃虫田间试验报告》文中指出1、试验目的验证30%毒死蜱微乳剂在棉田防治棉铃虫的效果,为毒死蜱微乳剂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田间药效依据。2、材料与方法2.1、材料风速仪、温湿度计、小区标志牌、防护服、手套、口罩、秒表、查定棉铃虫所需标志、手动喷雾
王一杰[9]2006年在《多种杀虫剂的生物测定及微乳液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来源与高毒农药替代项目,主要以农业部药检所提供的高效低毒杀虫剂为主要研究药剂,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了这些药剂防治棉蚜和棉叶螨的生物活性测定。由于我国农药剂型大多数为乳油和可湿性粉剂,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能源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所以作者又进行了环保型剂型——微乳剂的研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筛选出了防治棉蚜生物活性最高的药剂有:阿维菌素、吡虫啉、丁硫克百威、啶虫脒、甲胺基阿维菌素和丁醚脲,它们的LC_(50)都在10mg/L(10ppm)以下,防治蚜虫生物活性比较好的药剂有霸螨灵、双甲脒、丙溴磷、喹硫磷、吡蚜酮、叁唑磷和倍硫磷。上述说的各种药剂对蚜虫的生物活性均高于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甲胺磷,所以这些药剂均可以作为防治棉蚜的高毒农药替代的备选药剂。 2 筛选出了防治棉叶螨生物活性最高的药剂有:阿维菌素、噻螨酮、甲胺基阿维菌素、霸螨灵、哒螨灵、浏阳霉素和多杀菌素,它们的LC_(50)都在10mg/L(10ppm)以下,防治棉叶螨很好的药剂有:联苯菊酯、双甲脒和四螨嗪。上述说的各种药剂的对蚜虫的生物活性均高于甲基对硫磷、甲胺磷,所以这些药剂均可以作为防治棉叶螨高毒农药替代的备选药剂。 3 根据单剂的筛选LC_(50)结果,又进行了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喹硫磷和啶虫脒、喹硫磷和双甲脒、啶虫脒和吡蚜酮、啶虫脒和丁醚脲、阿维菌素和喹硫磷、霸螨灵和喹硫磷、阿维菌素和霸螨灵等药剂的8种混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喹硫磷和双甲脒、阿维菌素和霸螨灵、阿维菌素和喹硫磷叁种二元混配的共毒系数都大于120,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增效作用,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啶虫脒和吡蚜酮、喹硫磷和啶虫脒只有在特定的比例下才显示出了增效作用,而啶虫脒和丁醚脲、霸螨灵和喹硫磷的各种比例都是完全拮抗的,其共毒系数均小于80。 4 根据啶虫脒和吡蚜酮的增效作用,把配置好的水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基本上与室内毒力测定的结果相符。 5 根据阿维菌素和毒死蜱特定比例的增效作用,以及阿维菌素和毒死蜱的理化性质符合配置微乳剂的要求,作者进行了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微乳剂的研究和配制,确立了配制阿维菌素·毒死蜱微乳剂的较佳的配方组成及质量控制指标,并对阿维
池艳艳, 寿延伟[10]2014年在《不同剂型的毒死蜱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毒死蜱对家蚕的安全性,采用浸叶法测定了4种不同剂型的毒死蜱对家蚕的毒性及其对家蚕中毒症状的观察统计。结果表明:45%毒死蜱乳油、15%毒死蜱颗粒剂、25%毒死蜱微乳剂和36%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对2龄家蚕96 h的LC_(50)值分别是0.176 mg/L、0.452 mg/L、1.76 mg/L和2.84 mg/L;45%毒死蜱乳油和15%毒死蜱颗粒剂为剧毒,25%毒死蜱微乳剂和36%毒死蜱微囊悬浮剂为高毒,其中微囊悬浮剂对家蚕的毒性最小。经药剂处理后,家蚕的中毒症状主要有吐液、侧卧以及体色发黑。虽然4种不同剂型中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毒性最小,但其仍属于高毒,因此,建议毒死蜱远离桑园及桑园附近农田使用,尤其是家蚕饲养盛期。
参考文献:
[1]. 30%毒死蜱微乳剂研究及推广应用[D]. 田文学. 山东农业大学. 2004
[2]. 30%毒死蜱微乳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J]. 徐齐云, 罗建军, 胡美英. 广东农业科学. 2006
[3]. 毒死蜱在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中的增溶规律及其药效评价[J]. 黄启良, 张文吉, 李凤敏, 折冬梅, 张春华. 农药学学报. 2006
[4]. 30%毒死蜱微乳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效果研究[J]. 郝绪春. 现代农业科技. 2010
[5]. 以土荆芥精油为助剂的20%毒死蜱微乳剂的研究[D]. 刘响飞. 福建农林大学. 2009
[6]. 农药微乳剂热力学稳定性微观机制研究[J]. 黄启良, 袁会珠, 杨代斌.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7]. 两种剂型的毒死蜱对棉铃虫生物活性及表皮穿透性的比较研究[C]. 吴玉先, 袁会珠, 黄启良, 李保同, 杨代斌. 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会议论文集. 2005
[8]. 30%毒死蜱微乳剂防治棉铃虫田间试验报告[C]. 任淑芳. 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上). 2007
[9]. 多种杀虫剂的生物测定及微乳液的研制[D]. 王一杰. 吉林农业大学. 2006
[10]. 不同剂型的毒死蜱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评价[J]. 池艳艳, 寿延伟. 世界农药.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