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尿石症的关系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尿石症的关系

一、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尿石症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崔建伟,白云金,尹山,王佳豪,魏武然,王佳[1](2021)在《含钙尿路结石病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尿路结石病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花费性疾病,其中含钙结石占80%以上。目前对于尿石症的流行病学、发病基础及临床治疗的研究探讨已有巨大进展,近些年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出现及推广,结石病变异基因的检出率日益增高。本文通过总结含钙尿路结石病在单核苷酸多态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有助于人们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泌尿系结石病,进而有益于精准而高效地诊断、治疗以及预防尿石症。

尹华丰[2](2021)在《莆田地区汉族和畲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发病机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可以调控钙吸收、骨吸收、骨细胞分化和甲状旁腺激素分泌。本试验目的在于探究莆田地区的汉族人群和畲族人群OP与VDR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从2018年9月到2020年10月,在我院全科医学科及老年科病房中招募莆田地区汉族和畲族OP患者在相同年龄组间进行研究,并分别以健康人群作对照。汉族人群共114例(OP患者37例,健康对照组77例),畲族人群共188例(OP患者53例,健康对照组135例)。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体重、身高、体质指数及骨密度等临床特征。早上抽取血样后测量钙、磷、维生素D3、骨钙素、雌二醇、睾酮、甲状旁腺素、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和碱性磷酸酶,并分别用ApaI、TaqI、BsmI和FokI对VDR进行酶切后分析VDR基因多态性。比较莆田地区汉族和畲族OP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数据的差别。结果:在汉族和畲族两个种族间的比较中,两个种族OP组之间平均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和骨密度等一般临床特征无显着差异(P>0.05),畲族健康对照组的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显着低于汉族健康对照组(P<0.05)。汉族和畲族健康对照组与OP组比较中,其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骨钙素、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及骨密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VDR基因FokI酶切分型在健康人群和OP人群中有显着差异(P<0.05),但是其它三种酶切基因型没有显着性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畲族OP患者Ff基因型频率显着较高以及ff基因型频率显着较低,汉族OP患者ff基因型频率显着较高(P<0.05)。bbaa TTFf组合基因型频率在畲族和汉族的OP患者中最高。汉族和畲族OP患者各基因分型间骨密度无显着差异(P>0.05)。畲族人群中的碱性磷酸酶在Bsm I基因分型间,磷在Taq I基因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汉族中维生素D3在Apa I基因分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莆田地区汉族和畲族BsmI、ApaI和TaqI酶切位点多态性与OP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Fok I基因多态性与莆田地区汉族和畲族OP的发展有着重要关系。Ff基因型对畲族来说是易感基因,而ff基因型为保护因素。ff基因型对汉族OP人群而言为易感基因。VDR基因型多态性和OP患者的各项骨生化指标以及骨密度关系不明显,因此,需要对不同种群进行的大样本研究来证实遗传因素对OP患者的影响。

薛士麟,李姿萱,王冰霜,翟佳慧,贾金海[3](2020)在《中国人群维生素D受体rs7975232和rs154441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中国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3月,从数据库中检索有关维生素D受体(rs7975232和rs1544410)基因多态性和骨质疏松症之间相关性的文章。采用NOS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评估关联强度。根据是否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共纳入20项符合条件的研究,包括4 468例病例和4 988名对照。在等位基因模型中,rs7975232和rs1544410的合并OR估计值分别为1.09(95%CI:0.84,1.39,P=0.524)和0.9(95%CI:0.57,1.43,P=0.659),尚未发现两个位点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在显性模型、隐性模型和共显性模型中,结果均未显示二者的相关性。结论在中国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rs7975232和rs1544410)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风险之间无关联。

张任秋月[4](2020)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代谢指标(Bone metabolic marker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95名于2016年9月至2019年1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收集患者基本数据,检测SUA、肌酐(creatinine,Cr)、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血钙(calcium,Ca)、磷(phosphorus,P)、镁(magnesium,Mg)、血脂、甲状旁腺激素(parathormone,PTH)、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降钙素(Calcitonin,CT)、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Type I procollagen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arboxy I terminal peptide,β-CTX)等指标,并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患者左侧股骨颈及腰椎(L14)、髋部的骨密度。(1)分析不同性别患者的基线特征;(2)根据血尿酸水平将患者分为U1组(SUA<360 umol/L)、U2组(360≤SUA<420umol/L)、U3组(420≤SUA≤540 umol/L)、U4组(SUA>540 umol/L)4组,比较各组间一般资料、BMD及骨代谢指标的差异;(3)采取Pearson/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明确SUA水平与腰椎、股骨颈、全髋BMD及骨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1)男性SUA、Cr、体重、25(OH)D、腰椎BMD、股骨颈BMD、全髋BMD均高于女性,血P、PTH、β-CTX、OC、PINP、BALP均低于女性(均P<0.05)。(2)女性各组间SUA、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TG、PTH、25(OH)D在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各组间SUA、Cr、e GFR、HDL-C、腰椎BMD、全髋BMD、PTH、25(OH)D在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男女,各部位BMD均在U2组最高,在U4组最低。(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女性U1-U2组血尿酸水平,SUA与腰椎、股骨颈和全髋的BMD均呈正相关,但仅在U1组有统计学意义(r=0.151、r=0.187、r=0.205;均P<0.05)。在U3-U4组,SUA与腰椎、股骨颈和全髋的BMD均呈负相关,但仅在U4组,与股骨颈BMD的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336;P<0.05)。且在U4组,SUA与25(OH)D、BALP呈正相关(r=0.546、r=0.458;均P<0.05)。在男性U1-U2组,SUA与腰椎、股骨颈和全髋的BMD值均呈正相关,但仅与腰椎BMD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205、r=0.262;均P<0.05)。在U3-U4组,SUA与多部位BMD呈负相关,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在U3、U4组,SUA与CT均呈负相关(r=-0.446、r=-0.297;均P<0.05)。在女性中,校正混杂因素后,在正常血尿酸水平,SUA与各部位BMD、25(OH)D呈正相关;在高尿酸水平,SUA与各部位BMD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与BALP呈正相关。在男性中,校正混杂因素后,在正常血尿酸水平,SUA与腰椎BMD、PTH呈正相关;在高尿酸水平,SUA与各部位BMD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与CT呈负相关。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正常生理范围内较高的SUA水平更能维持骨量,尤其是对于腰椎BMD。不同性别、不同水平的SUA与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不同,正常偏高的SUA可能对骨代谢起保护作用。

朱建,魏希姨,任筱寒,李小鑫,游泽斌,李光耀,卢忠文,陈杏林,陈旭,解吕中,秦超[5](2020)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泌尿系结石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基因ApaI(rs7975232)、BsmI(rs1544410)、TaqI(rs731236)、FokI(rs2228570)多态性与尿石症的关系。方法:尿石症患者212例和对照组250例纳入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方法分析了VDR基因的4个多态性位点。结果:所有多态性位点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均符合遗传平衡定律。两组中BsmI和FokI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尿石症易感性相关。携带BsmIb等位基因者,其尿钙排泄水平明显升高。结论:BsmI和FokI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尿石症的发生相关,BsmI的b等位基因与尿石症患者的高尿钙排泄有关。

曾星凯[6](2019)在《郴州某县农村居民中尿石症与骨密度相关性的抽样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郴州市某县农村居民行尿石症和骨密度调查,了解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为尿石症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县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8个自然村的340名常住居民。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生活习惯、B超检查尿石症患病率、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情况及抽血检查血生化及骨代谢标志物,分析尿石症患病率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1)8个村340名村民中B超确诊结石33例,患病率为9.71%;其中男性135例,结石患病率14.07%;女性205例,结石患病率6.83%。男性结石患病率高于女性结石患病率(χ2=4.875,P=0.038)。(2)女性绝经前结石患病率为3.45%,绝经后结石患病率8.16%,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3,P=0.228)。<50岁男性结石患病率为14.00%,≥50岁男性结石患病率为14.12%,患病率无明显差异(χ2<0.001,P=0.985)。(3)结石组25羟基维生素D(33.46±11.14)显着高于非结石组25羟基维生素D(28.75±9.06)(P=0.006);结石组血清碱性磷酸酶(77.67±19.81)与非结石组血清碱性磷酸酶(73.64±22.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4);结石组β胶原降解产物(0.43±0.15)与非结石组β胶原降解产物(0.37±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结石组总I型原胶原N端前肽(64.93±25.60)与非结石组总I型原胶原N端前肽(56.77±24.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4)绝经后女性及≥50岁男性组:骨质正常组结石患病率11.11%,低骨密度组结石患病率13.08%,骨质疏松组结石患病率6.25%;三组之间结石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40,P=0.31)。绝经前女性及<50岁男性组:骨密度在同龄人范围内组结石患病率7.84%,骨密度低于同龄人组结石患病率16.67%,两组结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8,P=0.45)。(5)尿石症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显示,25羟基维生素D是尿石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3,95%CI:1.319.00)。结石组25羟基维生素D(33.46±11.14)显着高于非结石组25羟基维生素D(28.75±9.06)(P=0.006)。结论:(1)郴州某县农村居民尿石症与骨密度无显着相关性,骨密度异常患者可能不是尿石症高危人群。(2)25羟基维生素D是尿石症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5羟基维生素D增高尿石症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丁琪[7](2019)在《钙离子敏感受体基因多态性及血脂异常与肾结石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钙离子敏感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肾结石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研究钙离子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CASR)基因多态性Arg990Gly(rs1042636,A>G)和Ala986Ser(rs1801725,G>T)与肾结石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评价CASR基因多态性Arg990Gly(rs1042636,A>G)和Ala986Ser(rs1801725,G>T)能否成为预测肾结石易感性的基因标志物。材料与方法: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5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及淮阴医院就医的615名确诊的肾结石患者纳入研究,所有结石患者均经超声及X线、CT检查确诊。对照组包含315名健康人,随机选自在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定期常规体检的健康人群。所有研究对象均为中国汉族人。使用QIAamp DNA试剂盒提取研究对象血液标本中的基因组DNA。对CASR多态性位点Arg990Gly(rs1042636,A>G)和Ala986Ser(rs1801725,G>T)的基因分型采用基因测序法(SNaPshot)。病例组结石由患者自行排出或通过手术方式取出。运用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测定结石成分。肾结石患者的生化指标如血清钙、血清肌酐、血清尿酸运用临床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运用SAS统计软件(9.1.3版)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分类变量进行统计,t-检验对连续变量进行统计。CASR基因多态性位点Arg990Gly(rs1042636,A>G)和Ala986Ser(rs1801725,G>T)各基因型与肾结石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运用优势比(odds ratios,ORs)与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s,CIs)来评估。运用单变量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来调节混杂因素(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状态等)。结果:结石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8.0±12.0)岁和(47.6±11.4)岁,无统计学差异(P=0.606)。两组的年龄分布和性别构成也是相似的(P=0.259和 P=0.182)。然而,结石组中吸烟者比例(33.2%)显着高于对照组(26.0%),有统计学意义(P=0.026),提示吸烟可能在肾结石的发生过程中发挥某种作用。结石组中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的比例(27.6%)明显高于对照组(16.2%)(P<0.001)。在结石组中,Arg990Gly的AA、AG和GG基因型的占比依次为17.7%、56.6%、25.7%,对照组中依次为24.1%、54.6%、21.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7)。和CASR Arg990Gly野生型(AA型)携带者相比,CASR Arg990Gly突变型(GG型)携带者发生肾结石的危险性明显升高(调整后OR=1.64,95%CI=1.08-2.50)。在显性遗传基因模型中,携带有突变等位基因G的基因型者(AG/GG)发生肾结石的危险性明显升高(调整后OR=1.45,95%CI=1.04-2.03)。在分层分析中,这种危险性在年龄>48岁、不吸烟者、合并高血压和草酸钙结石的患者中更为明显(调整后OR=1.78,95%CI=1.02-3.09;调整后 OR=1.54,95%CI=1.03-2.30;调整后 OR=2.83,95%CI=1.32-6.07;调整后 OR=1.60,95%CI=1.12-2.28)。然而,Ala986Ser 的基因型分布在病例对照中分布并无统计学差异(P=1.000)。关于CASR Arg990Gly基因多态性与临床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CASR Arg990Gly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血清钙离子、血清肌酐、血清尿酸、尿液pH值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在亚组分析中,CASR Arg990Gly不同基因型患者的高钙血症、高肌酐血症、高尿酸血症中的分布亦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结论:CASR Arg990Gly基因多态性与肾结石发生风险存在相关性,特别是在以下亚组中:年龄>48岁、不吸烟者、合并高血压和草酸钙结石患者。CASR Arg990Gly基因多态性可作为预测肾结石易感性的一个基因标志物。第二部分 血脂异常与肾结石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探讨肾结石患者与健康对照中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分布的差异,从而评估血脂异常与肾结石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就医的540例肾结石病例及656例健康人群,研究对象均为中国汉族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结石患者均经超声及X线、CT检查确诊。合并有肿瘤、甲状腺或甲状旁腺疾病、降脂药物服用史的肾结石患者从本研究中剔除。抽取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状态下静脉血来进行血脂测定。运用临床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液标本中的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病例组结石由患者尿液中自行排出或通过手术方式取出。运用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测定结石化学成分。运用SAS统计软件(9.1.3版)进行统计分析。对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连续变量运用t-检验。血脂异常与肾结石危险性之间的关联分析通过计算优势比(odds ratios,ORs)与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s,CIs)来评估,运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调节混杂因素。结果:结石组的平均年龄为(55.70±14.00)岁,对照为(54.32±17.77)岁(P=0.134)。两组间的年龄分布和性别构成相似(P=0.156和P=0.628)。结石组的BMI指数为(24.30±2.08),明显高于对照组(23.77±2.34)(P<0.001)。结石组合并高血压病者的比例(34.07%)明显高于对照组(23.93%)(P<0.001)。结石组血清甘油三脂水平(132.83±97.67 mg/dL)明显高于对照组(115.47±55.82 mg/dL)(P<0.001),而血清胆固醇(175.81±36.26 mg/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3.68±13.82 mg/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94.48±26.75 mg/dL)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变量分别为:182.72±34.01 mg/dL、54.16±11.76 mg/dL、102.91±24.80 mg/dL;所有P<0.001)。根据结石初发或复发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结石初发者或结石复发者的血清甘油三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石初发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根据结石成分的分层分析中,结果显示除尿酸结石的其它结石成分者血清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草酸钙结石及尿酸结石者的血清甘油三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血脂异常状态与肾结石发生风险关系,结果显示高甘油三酯血症者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者发生肾结石风险明显升高(调整后OR=1.31,95%CI=1.01-1.71;调整后OR=7.57,95%CI=5.64-10.17)。相反,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者发生肾结石的风险明显降低(调整后OR=0.60,95%CI=0.46-0.79;调整后OR=0.61,95%CI=0.42-0.90)。根据结石成分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高胆固醇血症可降低草酸钙结石及感染性结石的发生风险。高甘油三酯血症能够增加草酸钙结石的发生风险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能够降低草酸钙结石的发生风险。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能够增加任何成分的结石的发生风险。结论:血脂异常包括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均与肾结石发生风险存在相关性,且上述关系主要存在于草酸钙结石患者中。将来需要包含更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我们的结论。

邵齐[8](2019)在《Klotho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特发性草酸钙肾结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Klotho基因多个位点rs1207568、rs3752472、rs564481、rs648202及rs650439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特发性草酸钙肾结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维吾尔族400例草酸钙肾结石患者和410例的健康体检者,运用PCR法及DNA测序法,确定Klotho基因多态性位点rs1207568、rs3752472、rs564481、rs648202及rs650439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并分析相关基因位点其与特发性草酸钙肾结石发病的相关性以及对血脂、血生化的影响。结果:选取的维吾尔族病例组及正常组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选择研究人群具有代表性。Klotho rs1207568病例组携带等位基因C的风险高于对照组(OR=1.295,95%CI:1.0191.645,P=0.034)。余Klotho基因中rs3752472(OR=1.266,95%CI:0.8611.858,P=0.226)、rs564481(OR=1.120,95%CI:0.9061.384,P=0.295)、rs648202(OR=0.916,95%CI:0.7321.141,P=0.435)、rs650439(OR=0.994,95%CI:0.7941.239,P=0.960)等位基因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Klotho基因rs1207568位点病例组内CC基因型和CT+TT基因型相比较,在血钙(t=3.421,P=0.001)、血磷(t=2.952,P=0.004)、血氯(t=4.076,P=0.001)、尿素氮(t=2.925,P=0.004)、尿酸(t=3.614,P=0.001)方面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镁(t=1.086,P=0.279)、血钾(t=0.446,P=0.656)、血钠水平(t=0.146,P=0.884)则无统计学意义;血脂方面TG(t=2.259,P<0.026)、TC(t=2.319,P<0.022)有统计学意义,而HDL-C(t=0.736,P=0.447)、LDL-C(t=1.659,P=0.100)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Klotho基因rs3752472、rs564481、rs648202及rs650439各位点,其多态性表现,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草酸钙肾结石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因此可能不是草酸钙结石发病的危险因子。Klotho基因rs1207568位点发病有明显相关性,C等位基因是特发性草酸钙肾结石发生风险因素之一。Klotho基因rs1207568对于草酸钙肾结石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影响钙磷代谢,血脂TG、TC来影响草酸钙结石的成石。

龙骏[9](2018)在《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1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广西人群尿石症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尿石症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为了分析RGS14(Regulator of G-protein signaling 14 RGS14)基因rs12654812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中国人群尿石症易感性的关系,我们进行了该项研究。【材料和方法】我们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收集了830例尿石症患者和711例健康对照人群的调查问卷及血样,记录和检测病例组及对照组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肌酐、尿酸、尿素氮等指标,同时应用SNPscanTM分型技术分析RGS14基因rs1265481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尿石症发病的相关性。此外,我们对rs12654812位点进行了表达数量性状位点分析(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eQTL)。我们采用SPSS22.0和plink1.07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基因位点和尿石症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评估。【结果】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BMI、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血肌酐、尿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的基因组SNPs分布符合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P>0.05)。在病例组中,G/G、G/A、A/A三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9.5%、35.1%、5.4%,而对照组中这三种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63.2%、30.9%、5.9%,两组间基因型分布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调整了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和高血压病史等混杂因素后,G/A+A/A基因型携带人群相比G/G型携带人群的尿石症发病风险更高(OR=1.361,95%CI=1.033-1.794,P=0.029),而且这种危害效应在50岁以下(OR=1.548,95%CI=1.075-2.228,P=0.019)、有吸烟史(OR=1.929,95%CI=1.119-3.327,P=0.018)、有饮酒史(OR=1.722,95%CI=1.146-2.588,P=0.009)、肌酐正常(OR=1.535,95%CI=1.130-2.084,P=0.006)、高尿酸(OR=1.869,95%CI=1.024-3.413,P=0.042)亚组中更明显。G/A基因型携带人群相比G/G型携带人群的尿石症的发病风险也明显升高(OR=1.360,95%CI=1.019-1.816,P=0.037)。在等位基因的分析中,病例组G、A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7.0%、23.0%,对照组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8.6%和21.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调整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和高血压后,A等位基因相较于G等位基因尿石症的发病风险明显升高(OR=1.277,95%CI=1.013-1.609,P=0.038)。此外,我们通过对rs12654812位点进行eQTL分析发现,该位点在机体内多器官内均可影响包括RGS14在内的多基因表达。【结论】我们在中国人群中首次证实了RGS14基因rs12654812多态性与尿石症发病的相关性。该位点的突变可能影响邻近的SLC34A1基因,进而影响机体磷代谢,最终导致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我们的结果提示了RGS14基因是引起尿石症的风险因素之一,未来有可能成为人群尿石症易感性筛查的基因标记。

梁恩利[10](2018)在《泌尿系结石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结石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含钙结石患者与正常健康者各临床数据间的关系,并对结石相关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研究,寻找出尿石症的易感基因和决定疾病易感性的单核昔酸多态性位点,进一步研究尿石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釆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在住院病人中收集502例结石患者,体检中心筛选同结石患者匹配的健康正常受试者500例为对照组,记录各组病人一般情况及临床化验指标。选取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与肾结石的形成相关的导致尿钙增高的4个基因:TRPV5、CLDN14、KLOTHO及DGKH,通过Hapmap数据库及haploview4.2软件筛选出4个基因的标签SNP的12位点,采用Illumina高通量二代测序方法进行基因分型技术检测尿石症组及对照组的相关基因和其12个位点,通过Hardy-Weinberg(HWE)遗传平衡定律分析各基因型的代表性;分析各基因多态性位点及其与尿路结石发病的风险关联。结果:1.结石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在体重指数和血糖两组有明显差异,结石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结石组患者体重为超重(体重指数>24),血糖水平高于正常(6.726.72±1.76>5.9),而对照组体重指数及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2.TRPV5、CLDN14、KLOTHO及DGKH基因型频率在对照组均符合Hardy-Weinberg(HWE)平衡定律(P>0.05)。(1)对TRPV5基因三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分析比较时,我们发现仅rs 4252418多态性位点与尿路结石的发病风险显着相关。与AA纯合子基因型携带者相比,AG杂合子基因型携带者发生尿路结石的OR值为0.010(95%CI=0.0070.015,P=0.000)。(2)KLOTHO基因三个多态性位点中rs397703多态性位点与尿路结石的发病风险显着相关,与CC纯合子基因型携带者相比,TT纯合子基因型及CT杂合子基因型携带者发生尿路结石的OR值为0.387(95%CI=0.0130.036,P=0.000)。(3).CLDN14基因型三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分析比较时,我们发现rs 219780多态性位点与尿路结石的发病风险显着相关,与GG纯合子基因型携带者相比,AG杂合子基因型携带者发生尿路结石的OR值为0.438(95%CI=0.316,1.832,P=0.045)与尿路结石的发病风险显着相关的多态性位点。(4).DGKH基因型频率三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分析比较时,我们未发现与尿路结石的发病风险显着相关的多态性位点。结论:1.临床指标比较,结石组体重指数和血糖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TRPV5基因rs4252418多态性位点可能与尿路结石的发病风险显着相关。AA纯合子基因型携带者更易发生尿路结石;3.KLOTHO基因rs397703多态性位点与尿路结石的发病风险显着相关,CC纯合子基因型携带者有较高的发生尿路结石的风险;4.CLDN14基因型rs 219780多态性位点与尿路结石的发病风险显着相关,GG纯合子基因型携带者有较高的尿路结石发生的风险;5.DGKH基因型三个多态性位点未发现与尿路结石发生的相关风险。第二部分:结石相关的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目的:对影响尿石症的较为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基因—基因之间关系进行探讨,分析基因—基因、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探讨基因和环境因素在尿石症发病中的相互作用。以期发现能够显着增加疾病的发病风险的基因、环境因素的组合形式。方法:通过对以往文献检索找出影响尿石症发生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对病例和对照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叉生分析分析基因—基因、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分析探讨基因与基因和基因与环境因素在尿石症发病中的相互作用。结果:1.TRPV5-Rs4252418和CLDN14-Rs219780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TRPV5-Rs4252418和CLDN14-Rs219780的交互作用S=1.19,说明两者有正交互作用,即TRPV5和CLDN14在尿路结石发生上有相互增加的风险。AP=0.23,表明两基因等位基因均突变时相对于尿路结石的发生有23%的风险是两基因交互作用。RERI=0.20表明由于两基因的交互作用发生尿路结石风险是未知原因(OR=1)的0.20倍(P<0.05)。(2).TRPV5-Rs4252418和KLOTHO-Rs397703的交互作用S=1.56,说明两者有正交互作用,即TRPV5和KLOTHO在尿路结石发生上有相互增加的风险。AP=0.03,表明两基因等位基因均突变时相对于尿路结石的发生有3%的风险是两基因交互作用。RERI=0.12表明由于两基因的交互作用发生尿路结石风险是未知原因(OR=1)的0.12倍(P<0.05)。2.TRPV5、CLDN14和KLOTHO与环境因素饮水量通过叉生分析进行模型统计检验后,基于相加模型的交互作用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但基于相乘模型的交互作用有一个统计学意义(ORint=0.65,P’=0.002);TRPV5-Rs4252418和饮水量交互作用时OR>1,说明两者有正交互作用,表明两者均突变时可增加尿路结石发生的风险。结论:1.TRPV5-Rs4252418和CLDN14-Rs219780尿路结石发生上两者有正交互作用;2.TRPV5-Rs4252418和KLOTHO-Rs397703相互作用有增加尿路结石发生的风险;3.TRPV5-Rs4252418和饮水量交互作用时有正交互作用,两者均突变时可增加尿路结石发生的风险。第三部分:TRPV5在含钙结石肾脏及正常肾脏中的表达目的:比较细胞膜钙离子通道TRPV5在含钙肾结石患者和正常无结石者肾脏中表达的差异,探讨TRPV5在含钙肾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前手术患者中含钙结石组及正常对照组各5例,结石组病例均经24H尿液分析结果尿钙水平高于正常(男性>300mg/24h、女性>250 mg/24h)的因结石导致手术切除的肾脏或经PCNL术毕退鞘时取少量肾皮质组织,且术后常规结石成分分析证实为含钙结石的患者5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5.6±16.21岁,肾铸型结石1例,多发性结石4例。正常对照组5例为尿钙均正常的肾癌患者,男性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3.2±14.37岁,取组织结构正常的肾脏皮质,5例患者术前均经B超和CT等影像检查均无结石,术中术后也未发现结石,无肾脏萎缩等其他因素影响。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比较TRPV5在含钙肾结石患者和正常无结石者肾脏中表达的差异。结果:分别对两组肾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检查,采用Image-pro plus 6.0及ImageJ图像分析软件对图片进行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含钙结石组肾组织的TRPV5蛋白表达水平在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检查中均明显低于其在正常组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t=4.198,p=0.001,P<0.01;平均累计光密度:t=2.963,p=0.013);Western-blot(灰度值:t=4.951,p=0.008,P<0.01)。结论:在含钙肾结石组患者肾组织的TRPV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在正常组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二、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尿石症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尿石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含钙尿路结石病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钙敏感受体基因
2 Claudins基因
3 维生素D受体基因
4 细胞色素P450家族24亚家族A成员1基因
5 可溶性载体转运蛋白基因
6 甘油二酯激酶基因
7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5基因
8 骨桥蛋白基因及其他基因
9 总结与展望

(2)莆田地区汉族和畲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背景
        1.1.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与分类
        1.1.2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
        1.1.3 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发生中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伦理审查
    2.2 研究方法
    2.3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型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特征
    3.2 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
    3.3 四种酶切后基因型与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3.3.1 BsmI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3.3.2 ApaI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3.3.3 TaqI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3.3.4 FokI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4 讨论
    4.1 对骨质疏松症认识
    4.2 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及危险因素
    4.3 维生素D受体基因及其多态性分布
        4.3.1 维生素D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
        4.3.2 BsmI位点多态性分布
        4.3.3 ApaI位点多态性分布
        4.3.4 TaqI位点多态性分布
        4.3.5 FokI位点多态性分布
    4.4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骨质疏松症患者各项临床特征
        4.4.1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
        4.4.2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生化指标
    4.5 总结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人群维生素D受体rs7975232和rs154441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检索策略
    二、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三、数据提取方法
    四、文献质量评估
    五、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一、文献筛选
    二、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三、rs7975232/rs1544410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Meta分析
    四、发表偏倚评估
    五、敏感性分析
讨论
    一、维生素D的作用
    二、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4)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线特征
    2.2 各组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3 各组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指标比较
    2.4 各组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5 血尿酸正常组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的关系
    2.6 高尿酸血症组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的关系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尿石症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泌尿系结石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生化标本
    1.3 DNA提取及基因分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VDR基因4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
    2.2 VDR多态性位点分布与尿石症危险性之间的关系
    2.3 VDR不同基因型血尿生化指标与尿石症危险性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6)郴州某县农村居民中尿石症与骨密度相关性的抽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研究内容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尿石症患病率与骨密度
    3.3 尿石症危险因素回归分析
    3.4 各村尿石症患病率与水质、土壤结果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调查对象的生活与环境差别分析
    4.2 尿石症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4.3 尿石症与 25 羟基维生素 D
    4.4 尿石症高患病率与当地环境相关性分析
    4.5 饮食原因分析及相关预防措施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特发性高钙尿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钙离子敏感受体基因多态性及血脂异常与肾结石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钙离子敏感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肾结石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脂异常与肾结石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钙离子敏感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含钙肾结石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论文与奖励
致谢

(8)Klotho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特发性草酸钙肾结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研究内容
    4.统计分析
    5.质量控制
    6.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1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广西人群尿石症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

(10)泌尿系结石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泌尿系结石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的来源及研究资料的收集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1.2.2 TRPV5、CLDN14和KLOTHO基因与尿路结石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1.2.3 KLOTHO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尿路结石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1.2.4 KLOTHO基因型各等位基因在结石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指标对比分析
        1.2.5 CLDN14 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尿路结石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1.2.6 CLDN14基因型各等位基因在结石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指标对比分析
        1.2.7 DGKH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尿路结石发病风险相关性分析
        1.2.8 DGKH基因型等位基因在结石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指标对比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泌尿系结石相关的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 结果
        2.2.1 基因-基因相互作用
        2.2.2 基因-环境相互作用
    2.3 讨论
    2.4 小结
三、TRPV5在含钙结石肾脏及正常肾脏中的表达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方法
        3.1.3 图像分析、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对两组肾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查
        3.2.2 对两组肾组织进行Western Blot检测检查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泌尿系结石的多态性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尿石症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含钙尿路结石病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进展[J]. 崔建伟,白云金,尹山,王佳豪,魏武然,王佳.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21
  • [2]莆田地区汉族和畲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D]. 尹华丰.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中国人群维生素D受体rs7975232和rs154441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meta分析[J]. 薛士麟,李姿萱,王冰霜,翟佳慧,贾金海.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0(04)
  • [4]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D]. 张任秋月.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5]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泌尿系结石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J]. 朱建,魏希姨,任筱寒,李小鑫,游泽斌,李光耀,卢忠文,陈杏林,陈旭,解吕中,秦超.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2)
  • [6]郴州某县农村居民中尿石症与骨密度相关性的抽样调查[D]. 曾星凯. 南华大学, 2019(01)
  • [7]钙离子敏感受体基因多态性及血脂异常与肾结石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D]. 丁琪. 苏州大学, 2019(04)
  • [8]Klotho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特发性草酸钙肾结石的相关性研究[D]. 邵齐.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7)
  • [9]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1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广西人群尿石症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D]. 龙骏.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10]泌尿系结石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 梁恩利.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尿石症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