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缓和与越南战争的结束(196/1973)_尼克松论文

冷战的缓和与越南战争的结束(196/1973)_尼克松论文

冷战的缓和与越南战争的结束(1969—1973),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冷战论文,结束论文,越南战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03)06-0129-04

一、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局势和美、苏、中三国国内局势的变化

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国际格局正在从两极世界向 多极世界转变。社会主义阵营内,中苏两个主要大国已从昔日的盟友发展成势不两立的 仇敌。而资本主义阵营内部,随着西欧、日本等国经济力量的上升,其政治、外交上的 独立倾向越来越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反 对霸权主义、争取建立新的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斗争更加高涨。其次,60年代末70年代初 美苏两国的经济力量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据苏联计算,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和 工业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的30%左右,到1960年分别上升到58%和65%,1970年又分别上 升到65%和80%以上[1](P298)。第三,在军事方面,美、苏两国的战略核力量均势基本 形成,从1965年至1969年,美国陆基洲际导弹由854枚增至1054枚,而苏联则从270枚迅 速发展到1050枚,接近了美国的水平。及至1970年,在美国仍保持1054枚的情况下,苏 联又增至1300枚[2](P598)。

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的全球政治、经济霸权地位都受到挑战。1948年,美国在资 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是54.6%,1970年下降为37.8%。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 重也由32%下降为15.2%。1950年,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49.6%,1970年只 有15.5%[3](P76)。60年代,美元危机频频爆发,并导致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布 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在国际政治领域,美国的地位也受到挑战,其一是在西方联盟 中面临挑战。法国的戴高乐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唱对台戏。联邦德国总理 勃兰特积极推行“新东方政策”,绕过美国直接与苏联及东欧国家谈判。其二,美国正 面临着第三世界的觉醒的挑战。60年代以后,美国在亚非拉推行的新殖民主义政策越来 越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抵制。此外,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和反主流文化运动 不断高涨,要求政府结束越战、放弃海外义务、重视国内发展的“新孤立主义”兴起, 有力地冲击着美国的政治统治。

与美国相比,这时苏联的政局比较稳定。勃列日涅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巩固了 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可以比较放开地推行其对外战略。不过,苏联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社会主义阵营已经解体,苏联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对社会主义各国发号施令。苏中关系 的破裂使它在与美国抗衡的同时,还必须面对日益强大中国的挑战。经济方面,尽管苏 联的经济总量与美国相比差距减少,但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经济发展的步伐还是慢了 下来。1950—1958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产值增长了6.4%,1958—1967年间增长了5.3% ,而1967—1973年间只增长了3.7%[4]。此外,由于苏联较为重视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 事工业,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活消费品短缺。这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为改变这种 状况,苏联需要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国技术,这都需要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的内外政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 命”使国内政治动荡、经济衰退,社会发展停滞下来。在国际上同时高举“反帝”、“ 反修”两面大旗,造成外交上的孤立局面。这一严峻形势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严重关切 。1969年3月22日,毛泽东在同中央文革碰头会成员及陈毅、李富春、徐向前、聂荣臻 、叶剑英等人的谈话中说:“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5]

国际局势和国内局势的深刻变化引起了美、苏、中三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

二、美、苏、中三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提出新的对外战略,即所谓的“尼克松主义”,试图通过 谈判制约苏联,同时缓和同中国的关系,推行“三角战略”,使中、苏“竞相与美国搞 好关系”,美国“对双方都有大量选择的余地”,而它们彼此之间的回旋余地则比较小 [1](P301)。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势力衰落的产物,是美国对外战略从攻势变为守势的重大转折 。正如尼克松本人所说,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水岭”[1](P301)。它的主要目标是 结束越战,缓和同苏联的关系,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

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利用美国心力交瘁之际与美国展开争夺。勃列日涅夫战略的基本内 容是:以“和平”和“缓和”为手段,以军事实力为支柱,以美国为主要对手进行争夺 ,欧洲是争霸的战略重点,加紧控制东欧盟国,在第三世界抢占战略要地,控制战略要 道,大肆扩展势力范围,进而在各方面取得对美国的优势,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3](P1 54)。

国际形势的变化同样也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注意。陈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巨大的勇气 对国际形势尤其是美苏矛盾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他在1968年12月提交给中央的报告中指 出:“仅因为美帝侵越便认为其战略东移,以为美帝可以放弃或不重视欧洲是错误的。 仅仅看见美苏共同反华,便以为美苏之间没有矛盾,以为美帝放弃颠覆苏联东欧的企图 ,也是错误的。”[6]毛泽东也一直密切注视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1967年10月, 准备竞选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越战之后的亚洲》一文中耐人寻 味地写道:“从长远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在这个 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10亿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中。”这是一个微妙的信 号。毛泽东看了这篇文章后认为,如果尼克松上台,美国有可能改变对华政策[7]。而 同一时期苏联的霸权主义行径也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警惕。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增 兵中苏、中蒙边境,破坏边界现状,挑起武装冲突。

受毛泽东、周恩来指示,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四位老帅共同讨论国际形势 。1969年3月至10月,四位老帅经过25次讨论会后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其战略设想是 :利用美苏矛盾,缓解中美矛盾,力图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在寻求共同安全利益的基础 上,联合美国,抗御对中国最具威胁的苏联霸权主义[8]。至此,中国的对外战略开始 进行重大调整。

三、冷战的缓和与越南战争的结束

大国战略的调整带来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1972年至1974年,美苏首脑互访和会晤增 多,双方在限制战略核武器、双边贸易等问题上达成某些共识。在欧洲,联邦德国与苏 联、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71年,美苏英法四国在西柏林问题上达 成妥协。1972年开始的由35个国家参加的欧洲安全会议则把欧洲缓和推向高潮。

在亚洲,东西方缓和的主旋律是中美关系的解冻。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 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然而,尼克松主义在亚洲结束越战的目标的实现则不顺利。因为尼克松政府的对越政 策是“结束战争但不是输掉战争”[9]。尼克松等人认为,越南是对美国“意志”和“ 信誉”的严重考验,如果美国简单地从越南一走了之,那将意味着放弃南越和承认失败 。因而尼克松决定必须体面地结束战争,他采取了两项不同然而是相辅相成的方针,即 一方面通过谈判,争取越南民主共和国和美国从越南南方共同撤军;另一方面加紧扩充 南越伪军,实现战争“越南化”,以便使美军尽早从越南脱身。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 尼克松政府的撤军计划开始付诸实施,到1972年5月1日,驻越美军已减少至69000人, 至7月1日,仅剩49000人[2](P612)。

1969年1月25日,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美国以及西贡阮文绍集团 四方开始在巴黎举行谈判。由于各方分歧较大,谈判在最初的两年内进展缓慢。

中美缓和的步伐与越美谈判的过程几乎是同时开始的,因而中、越、美三方的关系就 显得更加复杂和微妙。起初,越南方面没有向中国通报越美谈判和接触情况,中国因为 不了解情况,没有表态。后来了解巴黎谈判的情况后,毛泽东对范文同说:“我赞成你 们的方针,我是赞成又打又谈的。”此后,中国就公开支持越南在巴黎的谈判[10]。美 方多次试图让中国影响越南,都为中国所拒绝。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提出越 南问题,周恩来郑重指出:结束越南战争的唯一途径,就是美国撤出自己的军队,不留 任何尾巴,让印支人民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否则战争一天不停,中国就支持越南一天 ,我们还为侵略可能扩大作好了准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又提越南问题,周恩来反复地 对尼克松说:争取远东国际局势的缓和,关键在于解决越南和整个印支问题,美国越早 退出印支越好,如果战争打下去,我们将继续支持印支三国人民打到底,我们只有支持 和同情他们的义务,没有干涉他们或代替他们提出主张和代表他们谈判的权利[11](P16 1)。中国甚至表示,要使中美关系正常化,首先必须解决越南问题,台湾问题是下一步 。

与此同时,中国一如既往地支持越南人民在战场上的斗争。1970年,毛泽东发表题为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五·二零”声明,谴责 美国的战争升级政策。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和副总理李先念于1971年3月和9月先后访问 越南。从1969年到1972年的四年间,中国政府共签订并执行了30多个向越南提供无偿的 经济、军事援助的协议[12]。1971年到1973年,是中国向越南提供援助最多的三年,签 订援助协定的总额近人民币90亿元[11](P162)。从1972年5月至1973年8月,中国第二次 派出支援部队进入越南,支持越南人民的斗争。中国海军援越扫雷工作队由12艘扫雷艇 、4艘保障艇组成,协助越南疏通北方各主要航道[13]。

美国摆脱越战负担的努力与美苏缓和的步调也是一致的。但苏联在对越政策上与中国 截然不同,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苏联不惜牺牲朋友的利益。美国多次向苏联施加外交 压力。美国提醒苏联,越南局势的恶化可能使正处在最高级会谈前夕的美苏关系受到损 害。美国还暗示苏联,作为对苏联在军事上支持越南的报复,美国将对苏联要求它敦促 西德批准东西德条约不予理会。美国的威胁和讹诈颇为见效。苏联除抗议美国的战争升 级并为自己进行辩解外,并未表现出不惜美苏关系恶化的意图,而是采取了低调的姿态 。在1972年4月美国空军轰炸了停泊在海防港内的四艘苏联商船后,苏联的抗议也是温 和的。勃列日涅夫甚至对访苏的基辛格说,苏联并不支持越南北方的进攻,并说尽管越 南民主共和国已正式要求苏联取消同美国的首脑会晤,但他不顾这个要求,还是在进行 首脑会晤的准备工作[14]。

在5月下旬的美苏首脑会议上,苏联顺应了美国的意图,波德戈尔内、勃列日涅夫和柯 西金都对越南做工作,压越南对美国让步,致使越南在巴黎和谈中的立场软化[15]。7 月,越方改变了联合政府中要排除所有现任西贡政府人员的要求,同意除阮文绍以外的 西贡政府的其他成员均可暂留其职。8月,越方不仅表示不要求阮文绍辞职,而且放弃 了在组成联合政府问题上的否决权,不再将联合政府作为临时性机构。10月,越方做出 关键让步,放弃了建立联合政府的要求,代之以建立一个由三方同等人数组成的“民族 和解与和睦全国委员会”,负责在南越进行选举。10月下旬,美越草签了停战协定。但 由于阮文绍的反对和美国大选的影响,双方的正式协定未能按预定日期签署。1972年11 月—12月,勃列日涅夫、柯西金等多次与前来参加苏联成立50周年庆典的越南领导人长 征会谈,迫使越南与美国妥协[15]。

苏联一再迁就美国,一则担心越南问题会成为影响美苏缓和的绊脚石,因为“对他们( 苏联人)来说,缓和是第一位的”[9](P779)。二则由于中美关系的大门已打开,苏联将 可能面临中美联合对苏的局面,因而也急于搞好苏美关系,不至于在苏美中大三角中处 于被动地位。

面对苏联的压力,加上战场上的劣势,越方不得不再次妥协。1973年1月,谈判各方在 巴黎签订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

四、越战结束的原因辨析

说到越战结束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例如,国际局势的演变引起的美国的战 略收缩,美国国内人民的反战运动,以越南为首的印支人民的英勇斗争,等等。在以上 几个原因中,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对越战的结束只起推动作用,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 那么其余的两个原因中哪一个对越战的结束作用更大呢?笔者认为,是国际局势的演变 引起的美国的战略收缩。不能否认,越南人民的英勇斗争对结束越战产生了的巨大推动 作用,但是,与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苏、中三大国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动所产生的巨大 作用相比,这种作用是有限的,以下两个原因可以解释这种作用的有限性。

第一,在越南战场上,美军一直占据着主动权,即使是在被越南人视为战争转折点的 “春节大捷”中,越军也遭到30∶1的惨重失败[16]。它的意义仅仅是在心理上和意志 上使美军受挫,阻止了战争的进一步升级,把战争推进到一个“边打边谈”阶段,而不 是打败了美军。在“边打边谈”阶段,在美军主力陆续撤出越南之后,越南仍未打败美 军,这一点连越南人也不得不承认,“我方由于1968年各次总进攻中的巨大损失,也由 于1969年—1970年敌人的猛烈反击,南方革命陷入一个极其艰苦的境地”,“到1971年 末,我们在战场上的阵势仍未得到改善”,即使是被越南人引以自傲的1972春—夏攻势 ,“我们也没有达到争取决定性胜利的目标”[17]。

第二,巴黎会谈的最终结果,南方的阮文绍政权仍然得以保留,并可参加战后政治安 排,这是越方最终妥协的结果。可以想象,如果越南革命力量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和主 动,即使有苏联的压力,他们也不会在自己一贯坚持的立场上让步。由此可以看出,越 南人民的斗争是推动越战结束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实际上,越战结束的 最根本的动因来自美、苏、中三国冷战过程中的互动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了美国实力的 衰落,从而导致美国对外战略的收缩,包括对苏缓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和从越南撤军 。冷战缓和背景下美国试图以华制越的做法遭到失败,但其以苏制越的做法则颇为有效 。从这一意义上讲,导致越战结束的最根本的原因,与导致越战发生的最根本原因一样 ,都是冷战。因而,我们可以说,越战是冷战的产物,也是冷战的殉葬品。

收稿日期:2003-05-28

标签:;  ;  ;  ;  ;  ;  

冷战的缓和与越南战争的结束(196/1973)_尼克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