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在小区智能化建设的过程中,宽带数字智能化的引入可以降低用户的使用费用,也可以给通信运营商带来利益,还能够给房地产开发商带来好处,是一种三方共赢的工程。建设合理的小区智能化规划,用于指导光纤网络走进智能化小区,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的浪费,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关键字:智能化;宽带数字;居民;通信运营
1.引言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具有现代化特点的事物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网络”前些年还是一个相对遥远的名词,而现在正迅速地走进千家万户,与此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又给了网络新的成长形势,智能化小区建设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智能化小区建设还在起步阶段,我国也有学者提出了多种智能化小区的建设方案[1~2],但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运营商引入低损耗光纤的策略存在较大差异[3]。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建设的智能化小区系统运转正常,但能够起作用的部分只有45%,而起到重要作用的部分只有20%,因此总体运行效果一般。为更好地协调社区居民、通信运营商和房地产开发商,促进三者的健康发展,研究光纤网络引入小区智能化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2.智能化小区建设
2.1智能化小区的定义、建设原则与组成
由于我国智能化小区的发展还不完善,对于智能化小区的定义目前还不能有一个全面的定义。在2001年,国家建设部住宅产业办公室通过整理,提出了一个较完整的智能化小区的概念,将住宅小区智能化描述为以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自控和IC卡(简称4C)为工具,以网络为传输路径,把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多元化信息管理、物业、安防、住宅智能化整合在一起,通过智能技术将住宅小区的服务与管理高度智能化,以做到很好为居民提供超值服务与管理,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生活环境。可见智能化小区要以人为本,为需要为前提,是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结构的有机融合。
由于智能化小区的建设服务于居民,所以要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在2003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就制定了《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文件中明确指出了智能化小区要采取现代技术提高居民居住环境,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智能化小区要有舒适性、安全性、方便性、可持续发展性和个性化几个要点。智能化小区的构成一般可以总结为安全防范系统、管理监控系统与信息网络系统三大系统,每个系统又包括若干子系统,如图1所示:
图1.各系统组成
2.2 智能化小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由于群众生活水平的上升,也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智能化小区建设则是这种要求下的产物,因此也得到了群众的肯定。房地产商在开发楼盘时,将其作为一项工作内容,出于商业目的,有的小区智能化的建设与实际并不相符,比如某些小区的智能化建设不完善,还有的小区则增加了多余无用的智能化设备。另外由于是新事物,在运行机制,科学管理方面还缺少一定的经验。目前TCP/IP数字技术的流行一直在冲击着小区智能化产品的市场,而未来的科技必将会大大减少数字产品的成本,为只含有数字网络构架的TCP/IP的应用提供条件,为小区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更加便捷。这是因为TCP/IP网络结构的分系统都在使用RJ45的接口,有着相同的软件协议,方便数据传输。因此,小区智能化是得到群众肯定的,其未来的发展形势很乐观。
图2.小区综合布线系统
图3.小区鸟瞰图
3 宽带数字化智能化社区系统
3.1电信公司的宽带实施策略
目前,我国的通信运营商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宽带实施策略,其存在的共同点都是加强EPON与FTTX的建设,为入网光纤化策略的实施提供条件。为实现宽带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要考虑视频、数据对网络速率的高要求,这就要求各运营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制定出有效的竞争策略,以在市场中保持有利地位。由于FTT技术已经得到解决,使得运营商能够有条件充分发挥EPON技术的优势,对住宅小区进行网络建设。接入光纤拥有最高的性价比,并且还拥有可以接入多元化的业务,方便地对网络进行重新规划的优势。
3.2 宽带数字化智能小区系统
宽带数字化是指以通信运营商使用标准一致的TCP/IP协议,在小区光纤主干网络上进行数据传输,将各独立系统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高度集成的管理估测。根据宽带智能化小区包括楼宇对讲系统、周界防范系统等系统,可知传统智能化系统有自身的特点,大致分为以下三点:其一是各智能系统相互无过多联系,单独铺设管道用于布线,显然消耗了大量成本,维护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各系统的数据都是单独传输,要进行数据的相互通讯就要考虑安装接口数据等问题,给系统运行带来不便;其二是各厂家制定的标准不同,数据在相互通讯时由于标准不一致,需要解决数据相互传输中的转换,校验等问题,兼容性差,限制了厂家在通用TCP/IP标准基础上的开发工作,更多系统的实用功能无法实现。其三是系统功能固定,安装以后难以更换。由于技术的进步与人们需求的上升,智能化产品的功能将会不断地更新,相对落后的系统会逐渐被淘汰,更高端的现代化系统将用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功能固定的因为不能随意改变,导致其更新困难。
3.3 宽带数字智能化小区技术方案
根据宽带数字化的定义知,小区的所有系统都在一条主干网上通讯,这种信息的高度共享方便了系统维护和升级,同时还省下了建立每个系统的费用。“宽带数字化”系统前端结构及设备选型使用传统方法,只要各子系统使用TCP/IP协议,就可以接入到系统平台。后端的功能则是对子系统的有效管理。例如将为各子系统的维护升级提供支持,处理各子系统以达到接入光纤主干网络的要求等。
4 小区智能化建筑与应用实例
智能化建筑是由美国智能建筑学会提出的定义,智能建筑简单来说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渐应用到建筑行业,实现信息与资源的高效传递、调度、监控与共享。对于智能化小区建筑的组成存在着几种说法[4~5],通常以3A法使用最为普遍,即通信自动化(CA)、大楼自动化(BA)和办公自动化(OA)。另外也有学者提出智能化小区应该包括防火自动化(FA)和信息管理自动化(MA)的5A组成以及包括保安自动化的6A组成。智能建筑的出现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建筑整合的产物,是综合经济国力的指标之一,在21世纪智能建筑会成为各类建筑组成部分,尤其会在大型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茵悦之生花园小区为例,该小区位于布吉三联村,由深圳市光南茵悦投资发展公司开发,是一处高档居住小区。小区的智能化系统建设很完善,里面安装了安全防范系统,半路电视系统,防盗报警系统与停车管理等系统。在小区建设中,设备供应商,建筑开发商与系统分包商相互联合,发挥自身的人才、资金、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完成了将“茵悦之生花园”建设成为了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的现代化样板工程。
该小区的建成为居民及项目参与者都带来了许多好处。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加便捷,而且生活成本下降;光纤系统的引入方便了通信运营商对小区的网络建设工作,为高速宽带EPON网络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通信运营商与房地产开发者一直处于相互沟通交流中,方便了双方的项目在小区的协调配合;开发商可以借助现代智能化系统的优势,能够将系统建设得非常完善,同时也为系统的日常维护与升级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得人力、物力与资金等成本都能够得以节省。
5 发展宽带数字智能化社区系统解决方案的价值
宽带数字智能化社区系统解决方案是实现智能化小区建设的前提,好的方案能够实现人们的许多要求。
5.1 对小区智能系统的有益作用
依据解决方案,方便了小区的所有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为系统的统一管理与有效运行提供保障;由于光纤使用数字传输方式,也降低了雷击等外界干扰;智能化机房位置可以移动,只要有网络点就可以设置机房,无须考虑路由等问题;统一管理的平台也为系统维护升级提供了便利,可以随时调整系统的需求。
5.2 对房地产开发商与通信运营商的有益作用
宽带数字智能化小区建设使用的是通信运营商的光纤网络,在开发商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通信运营商带来了商机。若通信运营商积极合作,满足开发商与用户需求,则会促进其发展业务发展,例如将小区楼宇对讲系统与固定电话结合,促进固定电话业务的发展;利用光纤网络为小区居民提供宽带上网服务;拓展3G4G手机业务,将智能与手机服务相结合等。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楼盘时,其光纤网络的接入也将成为其主打招牌,提升自身的行业水平,吸引更多客户,创造更多利润。
6结论
宽带数字化智能化小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能够有利于户主生活品质的提高,为房地产开发商和通信运营商发展业务,提高公司知名度,打造企业品牌带来推动力,这一种三方共赢合作方式。在建设智能化小区时,相关人员要结合市场的定位,以可靠、有灵活性为原则,综合优化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多种功能。宽带数字化智能化小区方案有助于解决我国现在面临的智能化系统高成本低效益的问题,实现资源的节约、合理分配。由于小区提供给居民居住,所以智能化建设每个环节都要有专业人员把关,后期的运行与维护也需要住户的积极参与,小区智能化建设的实现要大家共同是团体性的工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年玉桂, 蔡栋栋, 王永超.智能化小区建设方案[J].科技信息,2011(1):55-56.
[2].秦克景.浅谈智能化住宅小区整体解决方案[J].电子与金系列工程信息,2000(11):4-7.
[3].李继魁.住宅智能化控制网络方案的分析[J].中国科技财富,2010(18):9-9.
[4]. 潘宇.对智能建筑系统构成的认识[J].现代制造,2005(5):43-45.
[5]. 刘秀华, 刘政.探讨智能建筑系统构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08(4):115-116.
论文作者:孙志华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6
标签:小区论文; 系统论文; 光纤论文; 网络论文; 居民论文; 通信运营商论文; 数字论文; 《电力设备》2016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