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现代企业家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语论文,企业家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论语》曾对中外一些大企业家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现代企业在吸取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同时,还应从传统思想,特别是集中了孔子思想主要内容的《论语》里寻找源泉。《论语》中“学而优”、“己身正”、“人为本”、“施仁德”、“义利兼”、“重诚信”、“和为贵”等思想可以给现代企业家以启示,是企业经营中的法宝。
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虽然有些夸张,但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后就感悟到:“《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被称为近代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就一直将《论语》作为经商的根本,而且言传身教,把《论语》教授给日本商界人士。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时又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作为中国的现代企业在吸取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同时,还应从传统思想特别是集中了孔子思想主要内容的《论语》里寻找源泉。为此,现仅就个人对《论语》的粗浅理解,尝试着为我国企业的领导者们提供以下建议。
一、学而优——兴办企业的知本
《论语》中对学习和掌握知识重要性的论述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学而优则仕”这句名言揭示了只有学习好才能做好工作的道理,激励着人们努力学习不断追求。中国历代大凡取得成就的商人,都是走的学而优之路。孔子的高才生子贡,正是由于他善于学习,长于经商,在货值中“亿则屡中”,成为儒商的典范。被誉为清代儒商第一世家的山西榆次常氏家族,所以能经商延续了一个半世纪,正是遵守了“学而优则贾”的家训,要求后人学习有成才能经商。
“学而优则贾”,对今天从事商业贸易、市场活动和经济行为的企业领导者来说,尤其重要,在一些发达国家企业的领导人大多是名牌大学毕业并具有一定学位,不少企业家同时又是学者,而我国许多企业领导人的文化素质状况是众所周知的,不加强学习,很难同人家一比高低。
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连为一体,每个企业都在走向世界市场,这就要求转向国际规则,为此,还必须加强有关规则的学习。否则,难于找到攻克有关贸易保护主义国家所设置的“壁垒”,也不会掌握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武器,当然就谈不上还有什么竞争力。
世界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这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本的知本家的时代。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将改变那种传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经济学理论。要作为一个现代的企业老板,如果不首先是个优秀的学者,不能成为一个知本家,不会用知识创造财富,那就只有被时代所淘汰。
二、己身正——领导企业的力量
《论语》中强调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尤其要求领导者自己首先要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些都适合于领导中国的企业。董建华在80年代全球航运业陷入低潮时,没有一逃了之,考虑的是5000名员工的生计和对社会、对银行的负责,决定重新振作,终于取得成功,使企业获得生机。充分体现了企业领导人的高尚情操与企业命运的关系。
作为企业领导人,一要“敬事”,即要有敬业精神。办好企业是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富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而崇高的历史使命。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名利观,讲政治、懂全局,自强不息。要兢兢业业地及时处理好与企业相关的事情,特别是在困难面前更要勇挑重担,吃苦耐劳,不怨天尤人,团结大家共同战胜困难,迎接新的曙光。二要“克己”,要做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和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自觉地约束自己,克制私欲,走正道,不做一切非礼的事。三要“戒得”,要警戒自己不要贪得无厌。必须善于克制不切实际的欲望。四要“不骄”,在企业取得—一定成绩时,千万不可随之骄傲起来。五要“质直”,不搞阴谋诡计,不耍权术。六要“宽众”,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经常调换角度认识问题。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应先做到。只有常反躬自省,少责备别人,才能团结人,赢得尊重。七要“虑下”,要谦虚好问,不能高傲自居。要经常考虑下属的想法和意见,尊重他们的想法,多给下属们一个充分发挥的宽松环境。八要“知礼”,不知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不管在工作中或休闲时,不论是对待显性公众、直接公众或是潜在公众都要坚持恭敬、诚恳、有礼貌。
三、人为本——办好企业的根本
在《论语》中,我们常看到的一个关键词是“仁”字,它先后重复出现过109次,“仁”是孔子人本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当然,“仁”的内涵很丰富,但其本义就是“爱人”。就一个企业来说,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解决好如何对待员工,依靠员工办好企业这个根本。
一要把员工看成是最宝贵的财富。当孔子听说马棚失火时,首先问的是“伤人乎?”不问马,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态度。在我们国家员工是企业的主人,特别是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日益突出,必须把员工看成是最活跃的生产力,是创造企业名牌的最终主宰,是市场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是比任何资本都宝贵的财富。只有牢固树立以员工为本的思想才能使企业富有生命力。
二要使企业成为员工温馨的家。决不应只把企业看成是单纯的生产和工作的场所,而应将生活与工作兼顾起来,使员工们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要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使他们能感到这个“家”的温暖。
三要以德治为主,《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说明儒家并不反对“法制”,但更主张以仁德来管理,以礼教来整治,仙人们不但认为做坏事可耻,而且言行都归于正道。在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的结合中,更应注重通过道德来规范员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用精神文明塑造员工灵魂。要善于和风细雨,切忌狂风暴雨,要及时搞好与员工们的思想沟通。培育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对员工的批评和奖励都应是透明的,诚心诚意的,使大家心服口服。在加强纪律和制度约束的同时,企业领导者更要注意自己的模范行为,把正确思想情操灌输到员工们的头脑中去,使之化为内心的自觉行动。
四要使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紧密结合。《论语》中倡导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思想,曾使历代中华儒商取得了辉煌。要使企业不断发展,就不能只考虑个人和企业的利益,还要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员工群众的利益。实践证明,只有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们的利益高度结合,才能推动企业蓬勃发展。
五要做到知人善任。对员工能量才而用和因材施用,要了解每个人的不同特点、爱好、长短处。在用人标准上要强调德才兼备,同时还要注意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人,要敢于用曾反对自己的人或者褒贬不一的人。
六要把企业创建成学习型组织。《论语》中说“以不教民战,是弃之”。一个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就要关心员工的学习,否则不仅抛弃的是员工,同时也是企业的被淘汰。在当今新的世纪,竞争的一个优势就是具有学得快的能力和学得多的人群。企业就应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组织。
四、施仁德——赢得市场的源泉
从《论语》中我们深深感到孔子最推崇的就是仁德。“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他要求要把仁当做立身之本,当做自己的生命和光荣使命。办企业要为国为民,应既继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又发扬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领导人的品德,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首先,企业老总们要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为国为民的切入点,同时也为自己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选好席位。其次,生产经营的产品要为社会造福。“为政,爱民为大”。就一个企业来说,你的产品质量就要从爱民出发,不能干出害民的事。产品质量如何,实际是一个企业老板思想道德的重要标志。你如果想要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的话,那就只有把产品质量和为社会造福结合起来。否则,只能是害人又害己。最后,要让顾客永远满意。过去有人说过,你可以欺骗上帝一万次,但你决不能欺骗顾客一次;你让老佛爷满意一百次,也不如让顾客满意一次。自古至今,人们都懂得要赢得别人的心,就只有用自己的心去交换。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在西方市场演进过程中,商家之间的竞争已从特色转到成本,又从成本转到质量,以至今天的服务。许多商家已把服务作为发展的长远战略。还有人比喻,60年代的战场是营销,70年代是制造,80年代是质量,而现在的战场则是如何搞好服务,让顾客永远满意。
五、义利兼——发展企业的保证
《论语》给我们留下的经商之道是:
一要坚持义利兼顾。义和利,实际就是道德和利益的问题。在如何对待上,自古以来就曾存在着只讲义不要利和只要利不讲义的不同主张。过去有些人认为孔子是反对言利的,其实不然。孔子强调,求富是人的自然欲望,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求富。事实上,义和利是对立的统一,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又是可以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就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道理。实践证明,一个企业是完全能够做到义利兼顾的,企业的效益和社会的效益是可以统一的。比如,你办企业生产或经营的产品能满足人民群众某方面的需要,你获得一定利润能为发展社会经济扩大再生产,能给国家增加税收来源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做贡献,办企业能为社会提供下岗人员就业机会,减轻国家负担等等,是既能利国利民又能利己的,是既讲义又讲利,义利兼顾的好事情。因此,义和利是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
二要强调以义取利。儒家虽然坚持义利的统一,但又认为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见得思义”。也就是说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因为,如将利放在第一位,则义利将两败俱伤,求利反而有害。荣毅仁先生说得好,经商当然要“有利可图”,但是决不能“惟利是图”。这就要求我们要文明经商,取利有道,要时刻顾及到社会利益,注重环境保护、有利生态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等。这样才能使企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一个成功的企业在追求利润时,要勇于克服急功近利和短期化行为,尤其在与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以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冲突时,必须善于权衡义利,做出正确选择,千万不可因小失大见利忘义,把企业推向死路。以义取利才是发展企业的正确道路。
三要以同赢共利为上。香港李嘉诚过去就说过,如果生意上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他坚持生意人应该利益均沾,这样才能保持久远的合作关系。相反,光顾一己利益,而无视对方权益,只能是一锤子买卖,自己将生意做断做绝。我们必须正视在今天国际国内的大势下,对义利兼顾的概念还应延伸和扩展。这就要求每个企业既要处理好内部与员工的共同利益,又要处理好外部与企业、客户,与国家、社会的关系等,更要讲“双赢”、“同赢”、“互利”、“共利”,把义利兼顾得更好,才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六、重诚信——企业生存的基石
“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这是《论语》中所反复强调的。重诚信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要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儒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笃实至诚、恪守信用、公平买卖,童叟无欺,体现出儒家风范。但令人痛心的是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还存在着许多像经济合同失效、欠债不还、广告失真、假冒伪劣商品横行等严重破坏信誉的诸多问题,成为当前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大公害。为此,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江泽民关于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精神,落实“要在全社会营造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氛围”的重要指示,以道德和法制浇铸诚信之基,一定要用好的信誉来塑造中国企业家的形象。
一要高度认识诚信是无价之宝。诚信是企业领导人的生命所在,是一个企业的立业之本,是一个企业最珍贵的资源,是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利器。没有了诚信,也就谈不上还有什么竞争力。诚信是一个企业的金字招牌,它只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营造,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无形资产。诚信是“上帝”永远的第一需要,是企业不竭的财源。
二要学会依法维护诚信。讲诚信还需要法律做保障,在这方面,我们正在加强诚信体系的建设和强化执法力度。一个企业领导人更要敢于和善于通过法律手段向不讲诚信、败坏自己信誉的人和事做有理有力的斗争。作为全球化时代的老板们还应学会依法维护自己企业的信誉和利益。没有诉讼意识的企业家是有缺陷的企业家。
七、和为贵——企业旺盛的法宝
《论语》中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企业领导人一定要做到和气待人。要认识到这不是别人非要求你这样做,而是你经营的企业这个主体的自身利益所决定的。要善于使自己的企业保持一团和气。在许多学者看来“和为贵”是一个包容极广的概念,人们可以从多方面理解和实践。就企业而言,它意味着要面对企业中人们各种各样的欲望、追求、利益的冲突,如何承认矛盾,通过解决矛盾,达到积极的和谐,也就是使企业上下左右都能呈现一种向上的和气,人气旺,人心齐的最佳状态。日本人就是从中悟到了这个真谛,他们的许多企业所以能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个重要经验,正是把这种“和”的精神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这就是日本人所说的“和”的团队精神,从而形成了一种链条式互助循环关系,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强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精神。正如人们都懂得“团结就是力量”,“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一样,一个企业能否一团和气是同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画等号的。企业家应不断增强亲和力,并实现企业与外部各方面的和谐,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