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城市建设无论是在使用功能上还是在审美观念上都难于满足新的发展需求。建筑科学技术也不断在进步,必然也会对旧的建筑带来新的挑战。旧的建筑物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面临着被拆除的风险,甚至有些是刚建好几年的建筑因为新的功能和外在形态的要求而处在被淘汰的危险中。是不是所有的旧建筑物都没有其价值了呢?有没有可能从当前的建筑技术以及文化出发,根据新的需求通过对旧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改造,赋予它全新的生命条件和基础,使它重新具备使用价值?所以究竟是拆除重建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这都是摆在建筑设计师们面前必须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旧建筑的设计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方法进行学习与探讨。
关键词:旧建筑改造;立面改造;功能改造;景观环境与节能
1、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某路与某湖之间。始建于21世纪初期。原为某美术馆和某茶艺馆某湖分店旧址。需改造主体建筑总共三层,约3000平方米.因现有的建筑不能满足新的城市发展功能需求,业主提出了新的功能定位和改造的基本构想。希望在现有建筑的基础上改造成为湖区范围内全新的文化标志建筑,在进行立面改造的同时应重点考虑夜景灯光的设计,使建筑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能成为景区的标志。结合功能与建筑形态进行环境改造,加强建筑与周边环境的交流。增加多样性的功能,以满足各种文化、艺术、展示、会议等交流需求,同时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社交活动场所,以及更好的为湖区范围内的广大游憩人员提供基本服务。
2、旧建筑的改造设计:
通过对改造方提出的改造要求进行细致研读和现场实地调研后,提出了”千灯汇聚,灯湖之光”的整体改造思路,并且有针对性的确定基本的改造设计原则,分别是开放性、通透性和生态性。以打破原有建筑的封闭状态,增强建筑公共开放性,打通建筑与湖区的视线通廊,将湖区的景观引入建筑内部,循环利用原有建筑材料,使改造后的建筑具备一定的生态节能功用。重点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改造。
2.1 环境景观改造:旧建筑整体给人感觉比较封闭,建筑内部没有设计可供人们登高望远的室外观景平台,建筑跟湖区各成一体,缺少必要的内外景观联系。外侧道路人行道的视线不通透,不能吸引外围行人进入湖区。虽然靠近湖景区,但是缺少跟湖水的互动,近水而不亲水。并且建筑的两侧跟现有城市绿化景观带缺乏必要的联系。所以我们试图将原来两个封闭的建筑体块连通起来,使之重新组成一个整体空间。通过首层架空,加强了建筑首层空间的公共性,完全通透的空间与外界景观空间充分融合起来,使外围的行人可以自由进入湖区的绿地空间,景观也能够渗透进建筑中。在建筑内部设计一个连通三层的中央集散空间,在提供便捷的竖向交通的同时打破原有对称呆板的建筑格局,而建筑内部的三个天井也为建筑创造了别致的内部景观空间。同时充分挖掘顶层空间的使用价值,屋顶露台不仅提供了休憩交流的空间,另外大量连续的观景平台与露台也强化了建筑与湖区景观的联系。将建筑的走廊与两侧的景观园路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游人可以方便的从各个方向进去建筑内部的共享空间。最终使改造后的建筑充分融入到现有的湖区环境当中,成为湖区景观的一部分。
2.2功能重组:现有建筑功能定位不准确,本该为游人提供各种游憩服务的公共场所,却自我封闭成为只能供少数人服务的私人场所。因此建筑在白天难于吸引游人前来,路过的人们大都匆匆而过,而夜晚建筑本身又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未能发挥出作为湖区的重要公共服务建筑的功能。对外出入也不方便,东西向过于封闭,内部垂直交通不便捷,建筑被分成两大块,不利于流线组织。建筑整体给人感觉与周边的功能不协调,缺乏活力。我们决定利用原有的建筑空间结构,在确保原有建筑的空间结构总体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植入新的功能对现有建筑结构进行微改造,提出以三个天井以及中心竖向交通为架构,首层架空形成大面积通透的公共空间,二层与三层外设置封闭式的功能用房,如宴会厅、展览厅、咖啡厅、茶室等。自然通风采光的观景露台以及休息平台则沿着外围展开。这种方法既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结构特征和空间关系,又使得改造后的建筑成为具有现代气息和充满活力的全新建筑风貌。
2.3表皮改造:旧建筑的外立面大量使用毛面挂石使整个建筑给人感觉过于沉重,巨大的金属屋架和铝合金饰板飘檐跟建筑风格显得有些不搭。整体给人感觉比较消沉和呆板,体现不出作为统领湖区公共建筑的标志性。而且与城市周边的现代氛围对比起来也显得有些不相称。所以我们在立面改造设计方面,采用了现代较常使用的耐候性更好,更轻质更环保的新的材料,通过在外立面使用简洁轻便的仿金属格栅材料,设计一定的起伏规律,和疏密的排列,使新改造的建筑整体而不凌乱,显得更加轻盈,视线通透,光洁夺目。建筑内部墙体装饰上大量采用天然粗矿的素混凝土粉刷面,使之给人感觉更加淳朴而平易近人。同时在建筑外表皮的材料颜色上依然保持景区原有的棕红色主基调,使之看起来跟周边环境更加协调自然。并且结合夜景灯光设计,使建筑在夜色里散发出光芒,就像一个光彩夺目的光盒子,从而成为整个湖区的视觉焦点。
2.4结构改造:建筑原有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网尺寸为5000×4200,柱子截面尺寸为400×400和350×350两种规格。中间的过道将建筑分成左右两独立的部分,并且通过一个钢结构大屋盖将两部分的屋顶结构连接在一起。柱网整体呈两边对称,各自不均匀布置。新改造方案在保留原有结构体系的前提下进行加建或拆除改造和对原有结构采取加固保护措施,通过植筋和基础加固的施工方法局部增加柱子(共12根)。局部通过增加梁的方法,把原本不相连的两部分建筑以连廊的形式联系起来。增减必要的楼梯,使竖向交通流线能够满足改造后的使用要求。去除靠湖侧一排柱(6根),全部拆除大屋盖,同时对拆除部分的梁板断开处进行构件受力验算并且加固处理。为保证结构的使用年限对原有结构进行保护加固处理,在混凝土表面涂刷一种阻绣剂,使其满足新的使用功能,做到结构可行,经济合理。使新的结构柱网组成一个规整、均衡、耐久、可靠的牢固结构体系,也为新建筑提供更高等级的安全保障。
2.5节能改造:建筑本身处于南方湿热地带,因为旧建筑的建造之初就没有考虑节能这一块的设计,建筑整体缺乏生态节能技术的基础支持。这给我们进行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当今大力推行生态绿色建筑的时代里,如何通过改造最大限度的提升旧建筑的节能效果,这也是我们在这次建筑改造过程当中必须考虑的其中一个因素。因为建筑地处公园湖区,四处比较开阔,通风日照条件都比较好,但是因为建筑主面为东西朝向,这会导致比较严重的西晒情况。所以我们主要还是从自然通风采光方面入手,通过地面架空层营造出大面积有遮阴功能的公共空间,在炎热夏季的时候游人可以在这里休憩乘凉,通过外立面格栅减少屋顶以及立面上的直射太阳光,在建筑西侧种植大量乔木以阻挡西侧午后的烈日直接照射带来的热量。同时为建筑内部设置少量的封闭式温控房形成人工调控温室,满足极端气候人工降温的需要。在建筑公共空间方面,通过设计竖向天井使建筑内部形成自然空气循环,降低室内温度。使行走在建筑内部的游憩人群有一个舒适的环境体验,从而让建筑达到生态节能的目的。
3、结论
由于时代发展的原因,我国在不同时期必然会留下各种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各种老旧建筑。旧建筑是建筑生命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常态。很明显,从经济角度考虑,采用经济耗费较低的二次适当改造是当前最合适的一种再利用方式,并且这种改造再利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在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新时期,在建筑行业中注入新的元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建筑行业领域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改造设计和实践进行分解,将旧建筑设计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最后证实,只要进行适当改造并加以利用,同样可以使旧建筑恢复往日的活力,并且能够满足新时代的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1] 庄简狄,李凌.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4(11):68 71.
[2] 徐洁,支文军.法国弗雷斯诺国家当代艺术中心的新与旧[J].时代建筑,2001(4):48 53.
[3] 余啸峰.负空间 天津万科水晶城运动会所设计[J].时代建筑,2006(2):95 99.
[4] 林兆璋,倪文岩.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研究[J].建筑学报,2000(1):45 48.
[5] 王 林.城市记忆与复兴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实践[J].时代建筑,2006(2):101 105.
论文作者:练云霄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
标签:建筑论文; 湖区论文; 功能论文; 空间论文; 景观论文; 结构论文; 给人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