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童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_亲子成长论文

培养儿童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_亲子成长论文

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明礼貌论文,培养孩子论文,良好习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孝敬父母为礼仪之首

孝敬父母,即尊重、敬爱、赡养父母。作为子女应当感激父母的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履行子女对父母双亲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认为孝是“德之本”,是“众善之始”。

孝心,作为传统美德,可以促使家庭和睦,温馨幸福。有人调查,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祖辈,家庭中不仅长幼有序,而且互相关心、互相宽容,呈现一种和乐融融的气氛,对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利的。

生活中,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孝心是一种传统美德,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为了明理,多给孩子讲些古今有关的故事,通过形象去理解孝心的意义。

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平时,要让孩子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让他负起责任来。遇有为难的事情,讲给孩子听,让他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久而久之,孝心会在孩子身上扎根。

对孩子来说,孝敬父母还可以与磨炼意志相结合。在家长的配合下,让学生操持一天家务,当一日“家长”,体会做父母的辛苦。加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理解。

说孝心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显得空洞了一些。因此,可以让孩子从细小的事情入手,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心和热爱。

让孩子渐渐懂得,有时候是一句轻声的问候,有时候是一个细微的动作,有时候是一个甜甜的笑脸,都能让爸爸妈妈开心、快乐!当然,如果回到家后,能虚心地听从父母的教导,给父母亲开门、倒茶、拿鞋,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客人到家时,大胆、主动地与客人打招呼,和兄弟姐妹友好相处,经常把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和父母亲说说,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更是一个让他们放心的孩子。

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从多个方面教育孩子,培养他们的孝心。

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

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同时,还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

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对父母产生感激和敬重之情。

此外,还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

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和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要以身儿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活,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金玉良言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天经地义的,与之相应,孩子对父母的赡养、尊敬、照顾也是天经地义的。这也是我们人类基本的一种道德与良知。

——赫·斯宾塞

二、社交能力应从小培养

社交能力是孩子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家长应当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有益的、愉快的集体活动。

英国著名思想家罗素说:“如果你想使孩子们幸福自由,如果你对他们和蔼可亲,你就会发现,他们是会自然地善待他人的,而他人也同样会投桃报李。”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被人尊重,受人欢迎,受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

因此,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家庭是孩子学习“为人处事”的第一课堂。家长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待人接物,举止风度。如以友好和礼貌的方式打招呼,以热情大方的姿态对待别人的求援,以沉着、稳妥、良好的态度处理困难,这些都会对孩子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平时还应对孩子灌输一些社会交往的基本常识,如称呼、礼节、礼貌。有时家中来了客人,可让孩子参与接待,开始时,有的孩子可能会胆小怕羞,父母应多鼓励孩子与客人对话和交往,时间一长,孩子的举止就自然大度了。有些家长认识片面,对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不够重视。现代社会的确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最后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人。

一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想怎样就怎样,长大后自然就懂得文明礼仪了,这也是误解。一方面,孩子从小不培养好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一旦形成,再改就很难;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时候培养其文明礼仪习惯,与孩子天真无邪的表现并不矛盾,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是受人们欢迎的人。

口才是交往的重要一环。平时要与孩子经常交流,谈见闻,讲故事,培养孩子清楚而有顺序地叙述事情,例如地点、时间、原因、结果等,即使与孩子看电视,也要不断地向孩子发问,过后让孩子叙述剧情,作一些小小的讨论等。平时选择一些有教益的图书让孩子朗诵或阅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些对孩子的口才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广交朋友。交往能力的提高,最根本的是靠孩子的实践。应该让孩子广泛接触伙伴,在孩子的天地中,逐渐学会友好相处,平息争执的方法,懂得如何赢得同伴的赞许和尊敬,关心和帮助别人等,这样才能在集体中显出良好的适应性,无怪乎有的孩子在群体中能成“孩子王”,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在孩子们的交往过程中,总会有孩子因性格等原因而被同伴排斥。被同伴排斥是一种痛苦的经历,这些不合群的孩子由于失去了与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上的孤独与寂寞。而且,因为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和沟通,不合群的孩子常常有着更多的困惑和迷茫,容易形成对社会和自己的不合理看法,产生自负或自卑心理,或者患得患失,情绪的波动比较大,心理的承受力差,甚至走向极端。

在人际关系上,不合群的孩子更表现出明显的障碍。由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他们往往不懂得理解和尊重别人,不知道宽容和谦让,有的甚至不会应酬平常的人际往来,不仅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还会造成适应社会困难。

一般来说,孩子在加入同伴团体时遇到的拒绝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因某种原因暂时被拒绝,一段时间内会被接受;另一类因为性格不同,而在长时间内被拒绝。

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培养合群的意识。首先父母应让孩子懂得社会是个大课堂,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准则,不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应该把自己视为群体中的普通一员。

为孩子提供各种交往的机会。父母可以邀请邻居或朋友家的孩子来玩,买一些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和活动用品,供他们一起享用。带孩子去参观、游览等,让孩子有意识地接触其他人,同时,应该交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待人处事的方法。

金玉良言

如果你想使孩子们幸福自由,如果你对他们和蔼可亲,你就会发现,他们是会自然地善待他人的,而他人也同样会投桃报李。

——罗素

三、孩子日常礼仪培养要诀

1.常见的礼仪个人礼仪要求

注意个人卫生。勤理发、经常梳理、胡须要刮净、指甲要修剪、头发应洗干净。内衣、外衣经常保持整洁,特别是衣领袖口要干净。皮鞋要打油擦亮,布鞋要刷洗干净。参加涉外活动前应梳理打扮。总之,要保持外貌整洁美观。

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擤鼻涕、掏鼻孔、撮泥垢、挖眼屎、打哈欠、修指甲、剔牙齿、挖耳朵等。咳嗽和打喷嚏时,应用手帕捂住口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大声。

在参加活动前,不要吃葱蒜韭菜等辛辣食品,必要时可含上一点茶叶,以除臭味。

保持环境卫生。不准随地吐痰,不得随地丢果皮纸屑。一定要注意保持地毯、地板的清洁。吃食品时把骨、刺、牙签、口纸等物,放到盘中或桌上,不得随手丢到地下。个人的不洁物品,应丢人垃圾桶,或放入自己的手帕或口袋中。吐痰应吐在口纸、手帕中装入衣袋。保持桌椅、沙发的清洁,不用脚蹬踏。进入地面干净的室内,应先在门口踏擦鞋底再进入。雨、雪天应把雨具放在门外或前厅,不要把雨水、雪水、泥巴等带入室内。还应注意不要弄脏主人的器皿、家具、门窗、玻璃,窗帘、墙壁等。

打电话的礼仪要求

白天一般宜在上午8点以后,节假日应在上午9点以后,晚上应在22点以前。在无特殊情况下,不宜在中午休息时间和就餐时间打电话,这表示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和家人。打电话前先确认对方的电话号码,仅凭记忆容易拨错。一旦拨错应向接电话者表示歉意,说“对不起,我打错了”、“打扰您了”等。接通电话后先问对方是谁,然后说你要找的人。比如说:“您好!请问您是×××吗?请您帮我找一下×××。”而不要简单地说“给我找×××。”如果对方问你姓名,一般应告诉对方,而不应说“你管我是谁!你是谁呀!”打电话时如果对方不在,一定要使用祈求敬语:“请(麻烦、劳驾)您帮我找一下。”而不能说:“喂!给我找×××。”

接电话的礼仪要求

电话铃响后,马上接听,不要超过5声。拿起电话的第一句话应是“您好,我是×××。请问您找哪位?”接听电话时要精力集中、暂停一切闲谈,停止吃东西和喝水。如果正在看电视或者听广播,应把音量放低。如果不是受话人,应该主动代为传话。如果所找人在,则说“请您稍等一下,我去叫×××来接电话。”如果所找人不在,则说“对不起,×××不在,请问您可让我替您转达吗?”对方如果愿意代为转达,要将电话号码、对方姓名、单位等做详细记录,然后重复一遍。如果对方不愿代为转达,不要勉强。不要轻易将别人的电话号码告诉给陌生人。

挂电话的礼仪要求

接电话的要等对方先挂断、要等长辈先挂断,然后自己再轻轻放下话筒。

公共场所礼仪

公共场所礼仪包括走路、问路、乘车、购物、在影剧院等方面。走路除了注意体态、姿势之外,要遵守交通规则,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如见到熟人需要交谈,应靠边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行人互相礼让,青年人主动给长者让路,健康人主动给残疾人让路。向别人打听道路,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然后再问路。听完回答之后,一定要表示感谢。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回答,自己不清楚,应当表示抱歉。到任何公共场所,都要用礼貌语言。不能大声喧哗,不能乱扔纸屑、果皮,懂得谦让和礼貌。观看演出,要尊重演员,适时礼貌鼓掌。演员谢幕时,不能提前退场。

2.常见的家庭礼仪教育方式

英国家庭教育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有“食不言,寝不语”的礼仪之语。

记者在采访一些在餐桌礼仪教育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家长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或敲打碗筷。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可以入座。吃完后,要给长辈打招呼:“我吃完了。”然后才能离开。孩子如果要大小便,一定要悄悄地告诉妈妈,不要在大家面前大声地说“我要撒尿”之类的不文明语言。同时,吃饭时不要用手抠牙,如果塞了食物,要悄悄地告诉妈妈,请妈妈帮忙。大一点的孩子要学会使用牙签,并用手捂住牙签剔牙。

日常交往是培养孩子礼仪的绝好机会。生活中的你来我往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人来访,或到别人家做客时,家长就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节假日是人们交往的密集期,也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期。

家中来客人,要事先有所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孩子也要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迎接客人进屋,帮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合适的位置落座。问客人喝什么饮料,主动送上。要双手呈接物品。要主动、大方地与客人交谈。客人要走时应礼貌相送。

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让孩子在回访中体验礼貌地回应是很实际的礼仪练习。去亲朋好友家做客要仪表整洁,尽可能带些小礼品,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在亲友家,不能大声喧哗,要谈吐文明。不经主人允许,不可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即便是至亲好友也应先打招呼,征得主人同意。如果在主人家用餐,要注意用餐时的礼仪。在自己玩时记住不要打扰大人谈话,玩过之后,记得让孩子把东西放好。金玉良言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谈吐文雅,有风度,被人尊重,受人欢迎,有利于打开局面,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展事业。

——赫·斯宾塞

标签:;  ;  ;  ;  ;  ;  

培养儿童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